西西河

主题:【文摘】东瀛十泊(之一、之二) -- Koala

共:💬33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这个作者并不懂得日本

        以绝对数字看,日本房子看上去很贵,一般在东京市区内,套内面积70—80平米的房子需约 4000万日元,郊区则在2500—3000万。但除了面积上没有水分,已经装修好之外,货款利息也很低,只有1%左右,因此,一般而言,按照600万/ 年的标准收入水平,一般5—10年均可买房,而且买的是所有权,而不是中国70年的使用权,因为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

        这个价位买到的都是楼房中的一套房子,哪里能涉及到什么土地权限。如果是连带土地自己的“一户建”,恐怕要翻番。而且日本人去世后子女如果要继承,必须连带计入遗产缴纳遗产税。日本遗产税高昂,基本上子女都无力负担,不得不变卖(很大程度上,贱卖)以后还要拿一大部分去交税。日本别的政策我腹诽的不少,这个倒是觉得很巧妙。日本人多地少,一旦出现土地兼并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政策巧妙地就把土地兼并问题消灭了。中国是70年使用权,按照日本人3,40岁开始买房子平均寿命80岁去世,子女又很难得到什么优惠计算,也就4,50年使用权。

        • 家园 遗产税的本质就是增加土地的流动性

          del

        • 家园 买分让公寓房有土地权限问题

          这个价位买到的都是楼房中的一套房子,哪里能涉及到什么土地权限。

          分让公寓的话土地是全体房主共有的,各房主所占份额=房子面积/所有房子面积 x 整块土地面积。

          在每年交不动产税时土地价和房屋价是分开算的

          房屋价每年折旧,土地价按每年国土交通省地価公示来定,最近有所上升。

          日本遗产税叫相继税,留下的遗产不到 5000万+1000万x继承人数 是不要上税的。象田中角荣那样的有钱人才会有大量的相继税发生。为此田中真纪子把在东京目白台的旧宅交给国家抵税。

    •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四)

        东瀛十泊(之四)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8 18:36:00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一期节目,这期节目的主题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谈蒙古史。一位曾经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情诗的女诗人谈一段遥远的铁血历史,这多少颇让人有点意外。说老实话,席慕容的诗曾是不少中国人的青春记忆之一,在我印象中,席女士应当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有丰富细腻情感的知识女性,即使再多愁善感也不会和800年前蒙古帝国的血雨腥风有什么关系。不过,我感觉,年过6旬的席女士在谈到她的祖先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时的情感应当是真挚的,作为蒙古人后裔,在节目中,她对圣祖成吉思汗可以讲是顶礼膜拜,甚至一度泣不成声。虽然,我对席女士的观点并不完全苟同,我甚至认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石古代中国的休止符,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了漫长的衰退堕落之旅。但我对她内心那份对祖先历史的关怀之情还是理解的,尤其是她提到的时至今日在内蒙仍有人在为成吉思汗陵墓守灵,延绵近800年不曾中断。这种现象在东方社会并不少见,如在中国有家族义务为英雄袁崇焕守墓几百年,在日本则主要表现为神社文化。

        我想,这种现象大概是东方民族的一个特质吧。崇拜祖先,或者说是祖先图腾,是古老东方文化的支撑点之一。无论中国、日本还是蒙古其实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式宗教,蒙古帝国这么快兴衰与它没有精神资源是有关的。同样,中国的儒教是入世的,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日本的神道教甚至没有地狱观念,人死了,不管生前如何皆可成神。在日本文化中,神的概念是很广泛的,不光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神被人祭拜,大自然的一切皆可能成为神,日本人认为人死后就没有罪了,不管其生前作了什么,死后就不要去追究了,所以,中国人可能难以理解日本人可以对杨靖宇隆重追悼,小泉可向抗日英雄纪念碑献花,同时转身回国照样参拜靖国神社。和中国人喜欢划分好人坏人不一样,日本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像秦桧这样的坏人,日本文化不重视善恶之分。

        所以,不管是现实问题,还是历史问题,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与文化是离不开的,因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离开文化层面的了解、理解是很难持久,即使交往了也容易断裂,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最后形成僵局。

        在某种意义上讲,靖国神社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政治问题,外交问题,但内核应该是文化问题。

        7月20日,我们在东京的行程在很大程度上与神道教、神社和靖国神社有关。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一两句话可讲清楚,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题讨论研究。

        但应当告诉大家的是在7月20日,我们不但与日本最大的神社协会组织——神社本厅进行了对话,而且去了靖国神社,包括附近的游就馆。

        与神社本厅的交流恐怕是此次日本之行气氛最严肃的一次,恐怕与双方都认为相关话题是一个敏感话题有关吧。看得出神社本厅对此次交流还是重视的,有7位神职人员参加了和我们的交流。

        神社本厅是一个民间宗教法人组织,类似于中国的行业协会。因为在日本,共有大大小小的神社近8万家,的确如此,我们在日期间,神社随处可见,因此要了解日本,如果不了解神道教和神社文化恐怕是很困难的。

        神社本厅成立于1946年。它的职责就是履行对全国8万家神社服务、协调、培训等方面的行业管理,但奇怪的是靖国神社并不在它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之内。靖国神社与神社本厅的关系是平级的。即使如此,我们的话题当然离不开靖国神社。我认为,在此行与各界对话中,我提的所有问题中最有趣的一个问题就发生在神社本厅,一个关于天皇和靖国神社的话题。

        在日本天皇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日本天皇是世界上延续最长的一个王室家族,和中国“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不同的是,即使在幕府将军时代,天皇至少名义上也是一国之君,没人敢废掉天皇。所以,二战后美国人权衡再三,还是保留了天皇,这是很明智的做法。我个人一直认为,在东方社会,君主立宪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中国号称亚洲第一共和国,然而至今快一百年了,那又怎样呢?

        虽然,战后日本体制实际上天皇成为一个“虚君”,但天皇的言行仍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我关注到一个问题,近年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情不但让日本国内意见分裂,导致国是两立,更引发严重外交事件,成为中、日、韩关系的一个“死结”,在日本国内外都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么,天皇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又如何呢?于是,我就咨询神社本厅人员,既然小泉首相一再坚持参拜问题是一个内心信仰问题,那为什么天皇不去参拜?按道理,日本天皇更应该“务虚”一些,天皇更有理由去参拜的,因为,那几百万战死的亡灵都是为天皇献身的呀。

        当时神社本厅的人员对我的这个问题虽然也作了回答,但我并不满意,不过,巧合的是就在当天下午几乎是我们访问神社本厅的同时,日本媒体披露的一条爆炸性新闻却意外地为我这个问题提供了注脚。

        据7月 20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昭和天皇在其去世前一年的1988年曾在宫内的一次谈话中表达了他对14名甲级战犯进入靖国神社的“不悦”。

        这个谈话披露后立即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导致日本国内民意的微妙变化,显然有关反对首相参拜的民调占了上风,虽然,在大多数人本人内心还是支持参拜的,假如没有外力干涉的话。

        日本国内一直有个看法,认为日本天皇是个和平主义者,包括以前日本卷入战争其实并非天皇本意,而是日本军队某些人决意所为,许多事情天皇也是被迫的,或者不知情,所以,在天皇内心中一直对二战有一种负罪之情,并不希望14名甲级战犯名单进入靖国神社也是很正常的,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 14名甲级战犯的合祀,日本天皇就再也没有亲自参拜靖国神社了。

        以个人的观感,这个国际瞩目的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其实谈不上是个大得不得了的政治问题,除了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外,之所以逐步演变成一个外交事件,它首先反映了近年来中日两国国力消长变化的心态问题,到最后变成“死结”则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为一个“面子”问题,当然,这里面也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双方国内政治派别利益取向以及各自对国内思潮的利用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困扰中日关系一个难题已经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了,难道我们真的没有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中日两国还要继续为此付出代价吗?中国有句古话,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是让矛盾充分暴露,也就是让问题“烂”透了,现在看来,中日关系早已经降到冰点了,靖国神社问题也到解决的时候了,按照东方文化逻辑,解决纷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家互相给个面子,互相找个台阶吧,天皇笔录这个时候出现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台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离开神社本厅,我们驱车前外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市区,无论以建筑样式、面积、参拜仪式来看,它都不如想象中庄严、庞大。虽然已近下午5点了,仍有不少人在参拜,只是拍两下手,但不下跪,犹豫再三,我们最终没有进到神社里层去参观,据说,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所有被供奉的200多万死者都是没有牌位的,总的而言,原先预估的很张扬的宣传军国主义的氛围并不明显,除了在几棵树上悬挂的宣示牌和一大堆绘马中可以找到一些怀念过去历史并为之辩护的文字外。

        但在附近的游就馆内,整个感觉就明显有些诡异了,用一句套话形容那就是纯粹的“美化侵略历史,赤裸裸地为军国主义翻案”了什么是游就馆?据说来自中国古代的《荀子》一文: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友。我们认真地看完了游就馆的展览内容,并在留言本上题了字,但在留言本上,我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人忠君报国的语句,与整个游就馆风格完全吻合,坦率地讲,游就馆展示的内容恐怕是一般中国人无法认同的,恐怕连美国人也可能不会接受,因为整个游就馆中大部分内容还是针对以美国为主要对手的太平洋战争的。

        在日期间,我还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2005年布什总统访日期间曾提出要求和小泉一起去参拜靖国神社,但小泉不敢去,布什只好去了明治神社。

        布什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在某种意义上应该不是个问题,按照西方文化是可以理解,毕竟,最不济是个人自由吧,历史,终归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就像我们现在似乎不再在追究800年前蒙古人对汉人的滥杀无辜一样,中美也曾交过手,美日也曾是生死敌人,这都不应该妨碍现在的和平与和解。只是我有一点不好妄加猜测,那就是布什总统如果真去了游就馆,他的内心究竟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看待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呢? 特别是按照日本人历史观演绎得太平洋战争呢?

      • 家园 中国号称亚洲第一共和国,然而至今快一百年了,那又怎样呢?

        是啊,怎么样呢?

        几年护国护法北伐孙中山先生当年差点就真的搞出亚洲第一个民主政府,可以说是开亚洲民主之先河,那又怎么样呢?(且不说慈禧也想过搞搞君主共和,民主他一把);8年抗战中国以一个世界几乎是“不入流国家”之身打败了“大日本皇军”,那又怎么样呢?接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好歹也有几亿人吧?啊?)(福建虽说是差了点,但跟内陆比好歹也说得过去)年均GDP增长让不少国家看了眼红,那又怎么样呢?

        反观日本,近几年GDP接近“零增长”,没有中国这么个新兴市场撑着,它君主共和了快一百年了,那又怎么样呢?台湾倒是自称“东亚的民主堡垒”,这几年假如没有中国大陆的优惠贸易政策,那又怎么样呢?

        不好意思,鄙人没什么见识,无非是喝了几年墨水背了几天书而已,在这里很不要脸地文革下一句:“阁下去了日本,那又怎么样呢?”

        路过此处,见到阁下一句话,不禁有些感慨,希望不要再引来阁下一句“那又怎么样呢?”

    •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五)

        东瀛十泊(之五)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1 14:36:00

        

        刚回国就看到一条消息——香港最近研制成功了导盲鞋可大大方便盲人的出行。这不由让我想起此次日本之行我们所参观的日本导盲犬培训基地。据介绍,这个导盲犬基地一年只能培养30条导盲犬,一年经费高达8亿日元,在我们看来,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这个导盲犬基地也正在与中国合作以降低成本,从而培养更多的导盲犬为盲人服务。

        在导盲犬基地,除了工作人员对导盲犬精心呵护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之外,陪同我们的田中阳子小姐不但身材、外貌出众,而且气质优雅脱俗,真让人有点“心猿意马”。作为男性,对日本女性自然有更多的关注。有人曾讲过:世人有三大幸福,一是住美国房子,二是吃中国菜,三是娶日本老婆。日本女性之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女性之美,外表固然重要,但内在魅力更加动人。日本女性虽然不见得个个天生丽质,但善于装扮,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内在气质与修养都是值得称道的。日本女性的风格是素雅简约的,很少看到大红大紫,也很少有浓妆艳抹,但浑身散发的女人味很浓,大家闺秀淑女风范处处可见,尤其是在银座、新宿等闹市街头丽人倩影总是在不经意中与你擦身而过,让人不禁慨叹结婚太早了。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丑陋的女人,只有不会打扮自己的女人。这句话在日本感受特别深。上帝是公平的,它不会让你十全十美,但同时也不会让你一无所处。中国这些年来,各种名目的选美比赛越来越多,但大众的关注点却局限于脸蛋与身材,这其实是片面的,因为这只反映了美的一个层面,一个很初级的层面,而真正能体现女性魅力的东西却往往被忽略了,如品位、气质、温柔等。

        女性是美丽的,同时也是伟大的,因为她们还承担抚养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有人讲,女性素质高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日本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在于这种独特的女性文化,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女性十分照顾,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你考虑到了。另一方面是女性婚后全力相夫教子的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日本的离婚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一个稳定而幸福的家庭对一个男人,对他的小孩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讲,此次日本之行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没有机会对日本的教育状况有一些感性接触,包括日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个人一直认为,教育是日本成功的最大基石,成功的教育体制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是一切问题与希望之所在,人既可以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创造问题,这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钥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所谓教育改革,虽然口号不断,但实际上是不得要领的,甚至是在市场化口号下的倒行逆施,这真是时代的悲哀,民族之大不幸。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清华缺钱吗?北大缺钱吗?而是以什么方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还是饭桶废物?这些年来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被漠视了,这点还没有被更多人了解。

        目前,在日华人共约65 万左右,其中仍持有中国护照的有52万,非法滞留的约有3万人,其余10万则已入了日本籍。这个数据是今天与新华人华侨会的会长吴智深见面时他透露的。同时,在见面时,他也提到了在日华人子女教育,华人在日创业的问题,华人在日开设公司约有3000家,其中规模大做得好的也上市了。不过,在政界,日本华人的声音还很弱。当然,在日华人犯罪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让日本人对中国失去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怨天先省己吧,毕竟我们少数同胞的恶行的确是令人发指的。

        和中国华人在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呼风唤雨不同,在日华人整体上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群体,大家表现很平均,没有什么风云人物。

        在东京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与日本官方人士进行了最后一次对话,一位是外务省的千叶国际报导官,一位是外务大臣政务官、参议院议员远山清彦。

        千叶报导官时一个“中国通 ”,普通话讲得很好,他对我们的会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科书问题,朝鲜人绑架日本人等,他还送了他写的一本有关中日问题的书给我。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不少问题虽然不同,但却有趣的解读。

        远山政务官不但是一位高级外交官(相当于中国副部级),而且是一位政治家,因为他是代表公明党参议员,在日本,政治家是有特指范围的,一般而言,只有国会议员才可以被称为政治家,在日本国会议员才是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关键力量,所以,日本公务员对和议员打交道是十分有压力感的,甚至包括小泉首相,对他而言,最轻松的时候恐怕就是国会休会期间。

        和政治家见面当然是谈论政治,远山曾在英国待过六年,因此,和一般人不同,远山个性比较OPEN些,我感觉日本人总体而言是比较严谨理性的,幽默感似乎不够强烈。

        远山认为,中日关系应该是兄弟、是朋友,我认为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在谈到中日问题,我注意到远山也提到日本国内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也是我在日期间有很明显感受的一个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也不会例外的。

        亚洲的未来能否出现类似一个欧盟的前景呢?这也是我很关注的一个焦点,虽然这个问题还比较遥远,但现在还有探讨的必要,亚洲能否整合,关键在东亚,尤其是中、日、韩之间的互动,远山对这个问题是谨慎乐观的,关键在于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趋同,前提是中国人均GDP大幅提升和政治民主化。

        下午则主要是参观索尼公司,非常注重员工自由地创意,这是索尼的一个主要理念。

        对于中国市场,索尼还是相当重视。“根植中国,长远发展”虽然中日政治关系麻烦不断,但索尼方面认为对双边经贸往来没有什么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有不同看法的,也许在投资角度,索尼对中国的投资没有受到影响,但包括索尼在内的日本产品在中国的销售肯定会有负面影响,就像上面提到的为什么近年来难以欣赏到日本影视作品一样,我就亲耳听到不少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中国人表示自己不会购买日本产品,他们宁愿选择韩国或欧美产品。

        在去观看歌舞伎的途中经过中国驻日大使馆,令人意外地是在大使馆不但警察三步一岗,而且停有警车,在警察比较少见的日本街头这种情形是罕见的,据说,这种情况已经常态化了,在所有外国驻日使馆中可讲是绝无仅有的,原因就是因为经常有右翼团队骚扰中国使馆。

        晚上的歌舞伎表演,正如日本朋友所预言的,我们没有坚持看完,主要是语言问题,但感受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也是有收获的。

    •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六)

        东瀛十泊之六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4 18:42:00

        在目前的言论环境下,有许多话题的讨论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特别是对日话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说,可能都是不对的。

        在一些所谓的“中国人”眼中,说日本好就是汉奸,骂日本才是爱国。一提起日本就想诅咒,这已经成为某些国人的“潜意识”了,在片面甚至是错误信息刺激误导下,盲目反日,为了仇日而仇日 ,最终失去了客观、理性、冷静的评判。

        近年来,随着中日交流加强,一个与战前日本有很大区别的新日本形象开始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所了解——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等等,这都是看得见的客观事实,是很难歪曲否定的,于是,有人就把攻击焦点转移到日本人的私生活上,特别关于日本性产业方面,一时间,关于日本人如何“变态”、“好色”的文章到处可见,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日本男人个个是“色狼”,日本女性个个是“淫妇”,连十几岁的女中学生都难幸免,“援助交际”成为许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方面在虚伪地破口大骂,表面是在骂日本人,实际上暗自在心里盘算自己有机会体会一下该多好哇。其实在中国,日本就是被用来骂的,用来恨的,日本以及有关日本的一切都是随时随地可以被痛骂的,从历史到现实,从上半身到下半身。

        按照中国人的选择,要打倒搞臭一个人,一个很管用的办法就是公布揭露某个人某个时期性生活档案,什么乱搞男女关系,什么卖淫嫖娼包二奶等等。尤其是在过去,生活作风问题可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按照这一逻辑,丑化日本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此,攻击日本人的下半身,于是有关“女体盛”、“乱伦”等等各式各样介绍日本人性生活花样的文章在中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虽然内容有些“三级”但读者爱看,中宣部一般也不管。

        有研究表明,在性方面,日本人确实比中国人要开放、自然,在有关形式上可能会更大胆、丰富、细腻一些。但是,日本性产业状况到底如何?讲老实话,本人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在此次访日之旅中没有相关行程,毕竟是一次正规访问,我们此行既非观光之行更非“收买”之旅,作为一个小人物,哪有什么收买价值,对这点本人心里还是有数的。

        不过,既然来到了日本,何况日本性产业又如此闻名,不去看看恐怕回国无法向国内的男同胞交待吧,这可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了。

        于是,在离开东京前夕的一个晚上。我们几个人决定亲自体验一下日本的夜生活。坐地铁自费前往日本著名“红灯区”——歌舞伎町一番街。

        歌舞伎町位于新宿,由于国内媒体炒作了一个曾经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中国人一段经历,在中国,这个地方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

        果然,当我们一踏入歌舞伎町,就听到熟悉的中国话在跟我们搭讪:兄弟,你是过来报仇的吗?我可以帮你介绍日本妹。一打听,才知对方是东北人,和前面提到的那个“著名的”中国人挺熟,还尊称其为大哥。这位同胞挺热情,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行情,其实,我们几个人都是“伪君子”,有贼心没贼胆,一方面应付相关话题,另一方面则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花花世界不一定都要去体验,观赏一下即可。一路上,不断听到中国话,有的人神态一看就像是中国当官的。在东京,中国人真不少,银座有,雷门有,到处可见,连我们在地铁问路都碰到了两位中国人。

        听说,在日本色情业其实是非法的,不过,在歌舞伎町可我们看到许多暧昧的招牌以及形形色色的皮条客。尤其是跳脱衣舞的地方好像不少。据介绍,中国人一般在这种场合真正“买春”的不多,看脱衣舞的不少。我们也不能免俗,最后禁不住诱惑花了3600日元看了场脱衣舞,舞场面积不大,灯光朦胧,满满一屋子人不少来自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少,尤其是日本人在看表演时神态自然,就像欣赏一场艺术比赛一样,全神贯注并不断鼓掌。个人观感不是太强烈,没多久我们便离开了。

        离开歌舞伎町之后,已近十一点,我们决定午夜丈量东京,在东京街头步行了三、四个小时,虽然已是深夜,但夜东京依然灯火辉煌,依然井然有序,一切都是那么有秩序,和白天一样。在东京大多数人都是坐地铁上下班,大多数人工作生活状态类似。在日本生活就是这样清晰明了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太多后顾之忧,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其实这就是生活,正常的生活。下班之后有人娱乐或喝酒,有人看书,有人谈恋爱,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应该做或喜欢作的事。

        其实,人在哪里,生活的内容实质都是一样的,吃喝拉撒游购娱,区别就在于品质,在于心态,是否有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感。免于物质匮乏,免于精神恐惧,公平、正义、言论自由、心情舒畅,对未来有预期,没有恐惧感,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一个理想之国。这样的国家与社会才是值得它的公民引以为豪,发自内心去热爱。否则奢谈爱国主义甚至强迫人们去爱国,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日本,一般是不 "灌输"什么爱国主义的,因为,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7月22日中午我们离开东京前往厢根

        在离开之前,我们的行程是去松下公司参观。松下公司是此行参访的日本企业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企业。作为最早投资中国的企业,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中国的知名度是相当高的。松下老先生对如何做企业,如何做人,如何回报社会都有不少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和其他企业相比,现在的松下更加生活化一些,在松下未来的电子世界里,时空不再是问题,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将来完全可以实现在东京工作再在上海生活,面对这样的科技前景,中日更没有理由不友好了,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与松下幸之助的那段对话,邓小平谦卑地请求松下“老先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帮忙”,松下幸之助郑重地回答一定全力以赴。听完这两位均已作古的“老人”30年前的这段诚恳对话,让我心中升腾一阵暖意与一片希望,前人已为我们开了路,我们应该没有理由不好好走下去。

        傍晚的厢根一片白雾朦胧,这是日本最著名的度假胜地,我们下榻的“芦之汤”温泉旅馆是一个典型的日式酒店,无论是吃住均是十足的日本风味。

        厢根虽然很美,但在中国,这样的地方也很多,如在海南,旅游资源这么丰富,温泉也不少,大自然给了海南太多的馈赠,我们却没有好好的利用,被一群贪婪短视的官僚糟蹋得差不多了。谈到旅游个人认为,日本做得很细,如各地由政府出资的免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派送包括中文在内的图册)以及对学生游的重视,日本人做什么都有长远打算,日本今年来一直在力推中国的中小学生游日本计划,理由就在于可以从小培养下一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心理学上,人都有故地重游的潜意识,尤其是对早年去过的地方一般印象深刻。

    •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七、之八)

      东瀛十泊之七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5 18:31:00

        7月23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度假胜地,箱根不但有风景,也有人文。

        在离开厢根之前,我们顺道参观了一个古代日本的关口,以及旁边的古道与古树,尤其是那窄窄的铺着石板的古道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也很亲切,因为石板路曾经在中国也很多,我小时候就见过,“古道 西风 瘦马,小桥 流水人家”,多么令人向往的中国古典式风景啊,望着在几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古道不由让人感叹,日本民族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从古道一路走来终于一步步迈向了现代国家的康庄大道,虽然,历经磨难,但毕竟成功了。而且,日本人没有忘记更没有丢掉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过去,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和谐在日本总是处处可见,这的确是值得称道。

        虽然有许多有反日情结的中国人总是以一副“历史学家”的面目出现,似乎对历史了解得很透彻,很有发言权的样子,其实不然,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尤其是近代史,我看大多数中国人需要“补课”甚至是颠覆性地重新学习。我们总是指责别人忘记历史、篡改历史、否定历史,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一些反日人士而言,他们可能不知道,在100多年的中国曾经出现大规模的“以日为师”的浪潮。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后,不少爱国志士痛感中国再继续沉沦下去必定亡国。从1896年开始,不少中国人东渡扶桑寻求救国之道,这其中包括梁启超、孙文、蒋介石、周恩来、郭沫若、鲁迅等一大批日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各路英雄豪杰,至1906年留日之风终成气候,直到20世纪30年代。很多资料显示,许多留日的中国革命者不但对日本很了解,而且很欣赏。尤其使孙文与日本关系相当密切,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及其后局势演变与日本因素的介入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用当今中国“愤青”标准看,这些人关于日本的言行早就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走狗”,而且,他们的“祖宗”也可能被人骂得“体无完肤”。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学识、胸怀、眼光,当代的中国人甚至不如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虽然物质方面已经大大丰富,但在精神方面我们却在退化,相反日本民族却善于学习,中国先进就学中国,英国先进就学英国,美国先进就学美国。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包括日本在内,即使是现在日本也存在不少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是学了不少东西,但结果都不太理想,而且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原因,仍然在走弯路,甚至是倒退。面对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漫骂,而应该像一百多年前那样虚心地学习日本好的东西。

        在箱根,我们找到了一个叫“环翠楼”的小旅馆,建筑风格与中国江南许多吊脚楼类似,很像客家人住的那种楼,据介绍,这座楼的主人在100多年前就和中国作贸易,经常往返中日之间,结识了不少中国人,其中不乏革命者,据说,在“环翠楼”住过不少名人,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并有画册、题字为证。

        离开厢根后我们乘坐新干线前往名古屋。

        新干线是日本的骄傲,自1964年建成以来,不但没有发生一起交通意外,而且运行十分精确,基本上与车票上的时间误差不大,据说连欧美可能都做不到。 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也坐过新干线,邓小平对新干线评价不错。抛开民族情感,以安全性和经济角度,中国的京沪高铁应该考虑使用新干线技术,事实已经证明,所谓的磁悬浮技术并不合适,上海那一段试验线花了100亿人民币,这个学费可不小啊,不知邓小平地下有灵,作何感想?

        窗外是日本的农村。和城市差不多的是都没有什么空地,地尽其用,人尽所能,这才是 一个好的制度。在日本,城乡差距已经基本消除,翻译平田小姐就自称自己是个农民,有工作需要才来东京。

        用心工作,用心生活,所以就工作精准,生活精致,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日本精神吧。

        不过我有个疑惑,在我看来,以日本文化来看,由于自然资源贫乏和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应该是悲观主义,是厌世的,至少是多愁善感的。如武士道精神实际上是知死之道,所以日本人对死是不畏惧的。在我看来,一个人对死看透了才能看透生的意义。又如,日本人对樱花短暂而美丽花期的欣赏等等,但是,日本人为什么在现实中如此“入世”呢?如此艺术?如此审美?把什么都做得这么精致,考虑得这么周到,准备得这么充分。这可能就是《菊花与刀》所讲的日本文化中的两极化特性吧。

        晚餐是在名古屋的一家“中华料理”餐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在国外最难适应的可能还是“胃”,日本料理虽然有美学价值,但对中国人而言,美味可能更重要。

        东瀛十泊之八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7 18:07:00

        7月24日

        今天的目的地是京都。

        京都是此次日本之行最让人有期待感的地方,据说也是“日本味”最浓的地方,另外一个地方是奈良,其实,在日本,除了少数大都市外,大部分的中小城市都是很有特色很有个性的,尤其是在保持传统特色方面。网上不是有人讲日本人是比当代中国人更像古代中国人的人吗?,甚至还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在保留古代中国文化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宋代之前的建筑在日本比别的地方更容易见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很有兴趣去看看。在异国他乡去重温古中国的韵味,真不知是高兴呢还是失落?

        在去京都之前我们去了丰田汽车参观,领略了一下丰田汽车独特的订单式经营方式。在日本,大企业好像都是可以参观的,不少公司都专门辟有展览馆供公众免费参观。

        与京都整体上的古典风味不一样的是,京都火车站却是一个现代感很强的建筑,多功能,有酒店、剧院等,很干净也很有秩序,不像国内火车站那种混乱,在古老的京都,和日本其他地方一样,星巴克、肯德基等国际品牌也是随处可见。

        京都是一座古城,按照唐朝长安风格建筑,条条分明,方正对称。我们去参观过的二条城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据统计京都现在还保留有1600多座寺庙,因此,到了京都不去寺庙是不合逻辑的。京都的寺庙大多历史悠久,除了金阁寺、清水寺等名寺外,很多寺庙都是有故事的,如我们此次拜访的庐山寺。

        庐山寺面积不大,位于市区,但与中国寺庙的风格还是有区别,似乎要纯粹一些。据说在1000多年前《源氏物语》的作者正是在庐山寺写下这部日本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目前庐山寺的管长町田泰宣也曾多次去过中国,虽然不会讲汉语,但他酷爱画画,经常与中国朋友以画交友,正在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去北京开画展。据他介绍,庐山寺的名字与中国的庐山是有关系的。不过日本的佛教与中国乃至印度的佛教还是有区别的,禅宗色彩比较浓,比如,他认为,佛教讲的是“空” 并不是弃绝,彻底脱世,而是不为名、利、色等控制,此外,在日本,和尚是可以结婚的,也是可以吃荤的,没有什么太多戒律,也就是不太拘泥于形式,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居士”风格,更没有算命抽签面相等图财之术盛行,我猜想可能那是中国道教的“业务范围”吧。在中国,儒释道是互相渗透的。

        据了解,日本宗教自由,但目前全国仍是以佛教为主,基督教影响并不大,伊斯兰教好像没有,这有点令人奇怪,当然若论影响,恐怕最大的还是本土的神道教。不管怎样,无论是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还是从宗教信仰来看,日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还是拥有丰富的精神资源,虽然自然资源缺乏。而这点恰好是中国近几十年正在丧失的宝贵财富,其实,论聪明,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但输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制度,一个就是信仰。

        晚餐之前我们体验了一下日本的茶道文化。茶道和插花一样,都是很能反映日本文化特性,在茶道中,物质形态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自然的,如陶器、茶叶等,茶道之道不在茶而在大自然,在于人与自然的一种沟通对应,在于一种心情,在于一种味道,它反映了日本人对四季轮换,人生变幻的体验。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一位作家对日本文化的评价几个字“贫穷的美丽”,Poor beautiful,这可能是一个很精确的概括,虽然物质缺乏,但是有精神,有内涵。这或许就是一种日本的精神。

        晚餐的气氛是很轻松的,虽然为我们服务的大多是年老者,看来日本的老年化问题还是值得重视的。与我们共进晚餐日本南画院的倔江春美女士虽然年近60,但看上去只有40来岁,问其年轻的秘诀,她说:像个傻瓜一样生活就行了。临别时町田馆长也赠言我们: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但体贴是没有限度的。其意就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多站在对方角度去想问题,去处理难题。其实,国与国之间也应该这样。望着这两位快乐可爱的日本老人,不禁感叹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洒脱、解脱呢?

        在谈到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反对小泉的这种行为,他的理由就是小泉太执著了,不符合佛教理念。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日本国内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意还是广泛存在的,虽然支持他的人也不少。

        然而,令人遗憾与不解的是,小泉在8月15日(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再度参拜了靖国神社。虽然,在小泉内心可能是希望通过参拜表达和平之念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前面已讲过了,但现在有点儿补充。

        不管是“侵略”也好,“解放”也罢,日本在二战中的责任是很清楚的,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所导致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逆转,在这一点上,日本民族是欠了中国人一大笔债。所以,如果有人真要反日,追究日本侵华责任,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设想如果没有中日战争,中国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宪政改造与民主化进程,就不会有1945年后的内战以及1966年的“文革”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虽然有内乱,但从1927年至1936年的十年间,当时的中国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各项建设还是正在稳步推进中,按照当时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是指日可待的。当时中美之间的互信互助应该讲比现在的中美关系还要好,否则就不会有美国后来在中日战争中倾向中国,援助中国,直至最终被“拖下水”,全面参加战争。我一直认为,美国应该是中国最可靠的朋友,中国需要美国的帮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如何知日,甚至亲日,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可能完全予以同情与理解,更不可能会公开为其辩护,最多保持沉默,希望日本朋友,尤其是那些政治家在考虑自身文化特性也要想一想中国人的心理与文化背景,其实在我看来,中国人不太讲原则性的,什么事情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非要把局面弄僵呢?作为一个政治家,有的时候是需要妥协的,需要学习一种平衡的艺术,不管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怎么样,其言行需要有所节制。

        晚上看电视,恰好听到作家胡平谈中日关系,有一句话让我有同感,那就是中日两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会有相互压制,也有同病相怜,因此,要迈向正常现代化国家,双方都要迈过对方这道“槛”,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 家园 八紘一宇浴仁风,旭日萦辉递藐躬。春殿从容温语慰,外臣感激此心同

        还好标题字数没超~

      • 家园 看的好好的突然来这么一段,就像吃饭突然吃到个虫虫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设想如果没有中日战争,中国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宪政改造与民主化进程,就不会有1945年后的内战以及1966年的“文革”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虽然有内乱,但从1927年至1936年的十年间,当时的中国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各项建设还是正在稳步推进中,按照当时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是指日可待的。当时中美之间的互信互助应该讲比现在的中美关系还要好,否则就不会有美国后来在中日战争中倾向中国,援助中国,直至最终被“拖下水”,全面参加战争。我一直认为,美国应该是中国最可靠的朋友,中国需要美国的帮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这段实在是太有争议了,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在文化旅行游记中塞这么一点政治臆断进来。按照蒋的路子,能走到哪一步实在是难说的很。美国在36年以前对中国的关注实在可怜的很,还比不上希特勒德国吧。美国后来倾向中国恰恰是中国抗战的引起的。作者这下可真是泄底了。

    • 家园 原文的链接和一些补充说明

      搞不懂天涯贴子的管理方式,检索到的原文的链接比较凌乱,不过,也由此看到了更多的跟帖。

      之一~之八

      http://www5.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outseachina&flag=1&idArticle=10053

      之一~之五

      http://www8.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771819.shtml

      之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18865.shtml

      之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19423.shtml

      之四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19541.shtml

      之六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773964.shtml

      http://www5.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worldlook&flag=1&idArticle=120335

      全文似乎还没有贴完,但是,点[东瀛之行感想]ID的链接时,显示:注意:该用户不存在或已注销!

      以下是考拉对文中一些观点的意见。

      以下原文参见 东瀛十泊(之二)

      乌鸦在日本并不是一种不受欢迎的鸟类。

      这话怎么说呢?乌鸦在日本也不是一种受欢迎的鸟类吧。

      最近三年获得日本政府ODA支持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在此之前,一直是中国。

      这里的这个“印度”应当是“印度尼西亚”的笔误吧。

      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中文译作“日本政府发展援助”也称“作日本政府开发援助”

      下面是维基的一个链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6%94%BF%E5%BA%9C%E5%8F%91%E5%B1%95%E6%8F%B4%E5%8A%A9

      其他详细内容可参考日本外务省的网页(均为日文)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jisseki/kuni/05_databook/pdfs/01-00.pdf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jisseki/kuni/05_databook/pdfs/01-04.pdf

      以下原文参见 东瀛十泊(之五)

      在去观看歌舞伎的途中经过中国驻日大使馆,令人意外地是在大使馆不但警察三步一岗,

      而且停有警车,在警察比较少见的日本街头这种情形是罕见的,据说,这种情况已经常态化了,

      在所有外国驻日使馆中可讲是绝无仅有的,原因就是因为经常有右翼团队骚扰中国使馆。

      作者如果有机会到驻日美国或俄罗斯的大使馆、领事馆附近看一看,大概就不这么写了。

      以下原文参见 东瀛十泊(之七)

      新干线是日本的骄傲,自1964年建成以来,不但没有发生一起交通意外,而且运行十分精确,

      基本上与车票上的时间误差不大,据说连欧美可能都做不到。

      事故还是有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乘客的死亡事故

      相关内容可参考以下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inkansen#Safety_record(英文)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6%B0%E5%B9%B9%E7%B7%9A#.E6.96.B0.E5.B9.B9.E7.B7.9A.E3.81.AE.E5.AE.89.E5.85.A8.E7.A5.9E.E8.A9.B1(日文)

      以下是文中提到的几位日方官员的背景资料

      谷口 智彦 (Taniguchi Tomohiko)1957年生,

      81年东大法学部毕业,

      85-91年,日经BP社记者,

      91-92年,美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97-00年,日经BP社驻欧洲支局局长,

      03-现在,现职。

      和田 充广 (Wada Mituhiro)1960年生,

      83年东大法学部毕业,同年就职日本外务省。

      87年,获得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亚洲研究修士学位,

      曾在中国、日内瓦和印尼的日本驻外使领馆工作。

      千叶 明(Chiba Akira)1959年生,

      东大法学部毕业,

      曾留学北京大学和美加州伯克利分校,

      曾在日内瓦日本代表部和日本驻华使领馆工作。

      濑野 清水(Seno Kiyomi)、泉 裕泰(Izumi Hiroyasu)没有查到更多的资料。

      关键词(Tags): #知己知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