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 沉睡的天空

共:💬92 🌺1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演义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此人文学佳,又有一身武艺,可称得上文武全才,当了多年世子,还破获了魏讽谋反一案,也算得上是政治经验丰富了。不过就是有一点不好,心眼小,说来这也是遗传自老爸曹操,不过曹丕比起曹操来说又更厉害了,曹操多年打下来的江山,知道过程的不易,能忍就忍,曹丕就不同了,或许也是没继位之前太忍的关系,上台之后对于当年没给他好眼色看的一群人都来了一个打击报复,就连叔父曹洪也没逃过,(说起来曹洪也是过于吝啬了,身为侄子还是世子身份的曹丕向他借点钱也不肯,只是就为了这些小事曹丕就一直怀恨甚至到要杀曹洪的地步也太过头了。)险些被杀,最后在太后的介入之下,改判为罢官,日后曹丕儿子魏明帝上台才重新可以起用。

    对付功勋卓著的叔父如此,对于亲兄弟自然也不会放过,本回演义中曹植赋诗一事便是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流传的版本不同,也有传说并非曹植所作,但是其中的比喻确实将当时曹丕对兄弟的威逼表现出来了。

    曹植是当年与曹丕争夺继承权的主要对手,曹丕对之忌惮三分,虽然没有杀他,但是仍将其遣之封国,派遣监国使者监视,并屡次找借口迁削改封,这一政策直到魏明帝即位也没有改变,曹植屡次上书求用都不成功,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相对曹植来说,其实曹丕更多担心的是曹彰,曹植能力上佳,但是毕竟不掌兵权,他的权力来源于曹操的宠信,曹操死后,他的权力基础消失,而一些党羽都被铲除,他的封国又被严密控制,所领兵不过几百老弱,只要不给其机会,曹植就翻不起浪。但是曹彰不同,他本是大将之才,上阵多有胜绩,领有大军,且有异志,《魏略》中便记载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魏氏春秋》记载曹彰问先王玺绶一事,此事在贾逵传中也有记载,便是本章开头的一段,曹彰比起曹植来更有夺位的实力,所以曹丕对其最不放心,黄初四年,曹彰暴死。对于其死,三国志注中谈到曹彰问玺绶一事,称“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说到这里,我们先把曹魏兄弟的恩怨放在一边,先说说这个皇族宗室如何处置的问题。在周朝时期,皇族是分封到各地,作为朝廷羽翼的,但是明显效果不好,秦朝建立后,郡县制就取代了分封制,那是否以后分封制就不存在了呢?那自然不是,汉朝依旧存在分封制,不过刘邦死前的白马盟誓从而将周代的分封制度做了一个极大的改变,便是异姓不得封王,也就是说周代时期那些异姓大诸侯是不可能出现了。(虽然异姓可以封侯,但是待遇与王有这天壤之别。)虽然之后还有多种变革,至此,皇族处置的大方向基本定位了,便是分封到各地去和在中枢辅政,前者都汉晋明,后者如李唐,总体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便是维护皇族利益。

    现在我们谈到分封制总说他们的不好,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有什么对的,历代非皇族之人自然也不喜欢皇族占据重要位置,这样自己便没了机会。然而若站在皇家的角度之上,以分封制度与皇族捍卫自己的利益到是也不能说他们的考虑错了。而且分封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各路诸侯王虽然有兵权,但是纠集在一起的力量总敌不过中央朝廷,若想作乱马上便是覆灭的命运。而若是中央朝廷被权臣夺权,中央肯定会一度混乱,则诸侯王便可高举大义之名进军中央,以保皇姓,这样一来等于两者在朝野形成了双保险,皇位就算变换也就是在自家一姓之中。以宗亲子孙在中枢辅政也是一样的道理,上阵不离父子兵,以宗亲辅政总是比外姓姓得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难得的名帝,却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诸子分封制度,并不是他们昏庸,而是为了他们皇族的利益,这是必要的措施。

    应该说,这种措施在皇朝初期是很有效的,西汉初年刘姓能在吕后死后夺回政权,在外的诸侯王出力不少,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的这段时期,能在多次变乱中屡屡夺回政权,李唐宗室在内外的力量极其重要。

    在这样的一个措施中,中央朝廷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地方诸侯王实力再强,合力也不是中央朝廷的对手,只有当中央朝廷至少有一部分力量站在皇族一边的时候,地方诸侯王才有成事的机会,如吕后死后,如不是周勃等人乘虚夺得了兵权,单单依靠刘姓诸侯王的那些兵力是根本不足以与中央朝廷对抗的。也只有当中央朝廷混乱不堪,屡屡走错棋的时候,才会发生外地藩王入京的事,比如那著名的八王之乱被当作分封制不妥的例子,但是要不是晋惠帝太过白痴,控制不住下面的明争暗斗,贾后引狼入室,就凭那几王的声望兵力,(所谓的八王之乱,乱子是够大的,但是八王的实力远比不上西汉七国之乱时的吴王等人的实力)根本不够对抗中央的力量,八王之乱的根源还是在于选了一个白痴做皇帝。至于靖难要不是建文帝屡屡走错棋,就以朱棣的实力,根本翻不了船。(建文输的真叫冤枉,要不是他总是下莫名其妙的诏书,和运气实在太糟糕,朱棣连一年都挺不过去。在总结靖难时总说朱元璋杀了那些名将是建文失败的因素,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一点关系也没,靖难之役双方都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将领,换那些老将来了也未必讨的了好,何况就建文这搞法和运气,徐达再多活几十年也不行。不过最后政权倒也算是落在一家人手里吧。)

    不过无论是分封制度还是宗亲在中枢的地位都只是在初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朝的地位渐渐稳固,不再需要分封制度为之保驾护航,反而因为内外皇族对皇位的窥视,后几代皇帝们开始渐渐采取了排挤皇族的作法。这也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任皇帝再也不能有如前代皇帝一般对着皇族中那些甚至是自己长辈的同姓有着足够的控制力。(资历在时代中还是很有用的,若说第一代皇帝对于那些皇族不是弟弟就是儿子侄子有着绝对的威望,第二代皇帝有着长子还能控制着绝大多数人的话,从第三代皇帝开始,祖父父亲为之带来的威望就几乎消失为无了。建文帝的一大弱点便是他的辈分比许多藩王起来太低,外地藩王不服,建文自己也感觉到压力,若是他父亲朱标在世,便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而随着绝大多数的异姓臣子的支持,诸如削藩的办法便接连到来了。

    这在各代往往有标志性的转折点,如西汉之七国之乱,(从此开始汉代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弱,到了武帝推行推恩令更是无力继续。)唐朝肃代两宗,(肃宗为控制大权,一方面收回李唐诸王的权力,一方面又宠信宦官,不料从此之后权力便收不回来了。)明朝之靖难,(外姓藩王上台的成祖上台后自然对外姓藩王不放心,之后明代诸王基本上是空架子了,没有什么兵权。)

    在这之后,权力便集中到中央朝廷手中,但是这往往引起的又是中央权力过大,皇帝又不能信赖那些皇族宗亲,权力就向着外戚宦官权臣中一点点倒去,这对于天下未必是坏事,但是对于一姓之皇朝肯定是坏事了。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六章 名将终有隐退时(上)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六章 名将终有隐退时

      (演义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在这一回演义中,张辽在曹丕征伐孙权的战役中中了一箭,回去之后伤重而死,不过这其中大有演义杜撰的成分,张辽在这次战役之后死去确实是事实,他的死也确实和这次战役大有关系,但是和演义中有些出入,在史书中,张辽并没有中箭的记录,这次出征时张辽已经染病,但是曹丕依旧带他出征,在这次出征后,张辽病死。说起来张辽当年大破孙权军,抵挡孙权多年不得北进,或许为了这关系,作者干脆便把他的死因为安排为丁奉射箭的关系,也算是为江东出口气吧。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不过演义中时常会安排把名将的死来个乾坤大挪移,而且十分偏好大将因为箭伤而死,太史慈,甘宁,黄忠,还有徐晃,张辽等人都被他安排为箭伤而死,假如算上如张郃这样真的是受箭伤而死的,那就更多了。这弓箭的威力,实在不一般。

      无论怎么说,这张辽确实是在此时死的,假如仔细想来,此时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那些曾经驰骋风云的名将们大都已经老得老,死得死,依旧在战场上的已经越来越少。其实当上一回刘备逝世时,已经意味着东汉末年那一代诸侯已经全部成为了历史。

      一个将领能成为名将,除了本身的素质,经历的战事规模次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只经历一次战役的将领便可以称之为名将。汉末的战乱造成了大规模的战事,这给老百姓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得大批的名将得以涌现,而这些名将也是我们喜欢三国的一个原因。在此,我们便在此处寻觅那些早期的名将们,以供纪念。自然,在这里如曹操孙坚孙策刘备吕布等人都是一代名将,其中曹操更是东汉第一军事家,但是考虑到他们又是一方诸侯的关系,又被大家所熟知的关系,就不将这些人列入了。

      关羽:关羽,刘备集团中自刘备而下的一代名将,一度曾投降曹操,在此期间立下斩杀袁绍大将颜良的大功,而后回归刘备,因此事而被世人尊其之义,之后在刘备帐下一直为排名第一的武将,更是在刘备入蜀后都督荆州,其荣宠无以复加,建安二十四年,以汉中王座下前将军身份北上攻打曹操,并水淹于禁七军,擒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杀庞德,威镇华夏,达到其事业顶峰,但是之后便被吕蒙偷袭成功,被擒杀。在三国演义中增加了他许多戏份,如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准确的说,从战绩上来说,关老爷当不得这个第一的位置,不过这一来也不是分先后,二来名将这名气也挺重要,所以便把他放在第一个说明了,自然,这和实力无关,以后的次序也是一样。)

      张辽:原为丁原手下战将,后属何进,董卓,吕布,在吕布死后率众投降曹操,之后在攻打袁氏战役中多以战功,尤其以斩单于蹋顿一战最为出名,日后多屯守各地,在合肥时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军,此战也是张辽人生中最出名的一战,曹丕称帝后任前将军,而人生最后一战是在带病随曹丕伐吴,时孙权令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之,慎之。”出征破吕范,还军后病死。演义中对他的事迹有所挪移,比如他的死在演义中就有所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事迹大都记载进演义。

      高顺: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他作为不属日后三国派系的一员战将,其能力相当突出,在有限的史料中,便有他破刘备,夏侯惇这样的战绩,对吕布甚为忠心,所领之军攻击无有不破者,当可称之为一代名将。在吕布死时同时被杀。演义中没有太大的变化。

      夏侯渊:跟随曹操起兵后,随同征战无数,但是其中最出名的是在曹操击败马超后镇守关中时破韩遂马超宋建极其羌军无数,并跟随曹操破张鲁,得汉中,但是便是在夏侯渊行都护将军镇守汉中时被刘备击败,战死。

      夏侯渊族兄夏侯惇:名气虽大,官位也高,又为曹操重用,日后曹丕登位更是拜他大将军,但是战绩远不如他族弟夏侯渊,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干脆多是屯守,少有征战,这或许和他在攻吕布时左目失明有很大关系,准确的说他不能称之为名将。他在被拜大将军后几月就死了,他在演义中戏份很多,在诸多评书中更多,但是多是倒霉的角色。

      曹仁:跟随曹操起兵,征战多年,对袁术袁绍战中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曹操对其相当信用,曾在汝南破刘备,在江陵抵挡周瑜,尤其是在守樊城抵挡关羽一役中,艰难时守住一城,不至于局势崩坏,功可谓高之,日后曹丕称帝任其为大将军大司马,在黄初四年死,和张辽死的差不多时候,他在演义中也是被欺负的一个角色,尤其是在面对诸葛亮和周瑜的时候,便成了少智的勇将。(曹仁弟弟曹纯是虎豹骑的将领,在破袁谭,北征,和长坂一战中都有所表现,不过死的很早,建安十五年就死了。)

      曹仁族兄弟曹洪:他的名气不小,但是最出名的时刻应该是在曹操最危急的时候送了他一匹马,说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的名言,不过最后两个都没死,比起来曹操儿子曹昂在进马的时候就比较逊色了,没有名言留下,也死了。他和曹仁一样,是曹操发家的主力军,开始时都收罗了千余人马,这在当时的时候也很有用了,不过曹洪明显比曹仁有钱,他收罗的千余人都是家兵,可见他家富而吝啬的情况肯定是事实,但是因为这个毛病日后差点倒霉,要不是诸人说情还有当年救曹操的功劳,曹丕就把他杀了。曹洪其实颇得曹操信用,官渡偷袭乌巢时便留曹洪守营,而且参与的战事也多,无论是在兖州苦战的时候还是日后在汉中的时刻都算是很活跃的将领,但是没有出色的代表性战绩。倒是活的很长,在曹丕死后曹叡即位后重新起用,熬到了拜骠骑将军以后才死,死的时候已经是太和六年了。曹洪在演义里的待遇比曹仁好不到哪里去,其实曹洪的军事才能也值得怀疑,在对于刘备属下大将吴兰时,曹休其实上才是当时的真正主将,不过曹休和曹真其实和张辽关羽这些人差了一代,不属于早期名将了。

      张飞:这位大家都很熟悉,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的三将军,他的战绩开始不算很好,除了在长坂力阻敌军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日后入蜀一战和对于张郃一战中表现极其出色,他的故事不用太多说了,演义中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但是在战绩上没有给他掺水分。从演义中来说,他光辉的一刻是在长坂,但是从历史上来说,收严颜和破张郃二战最为出色。死于在刘备伐吴前的暗杀。死前为车骑将军。

      黄忠:这位演义中的五虎将早期跟随刘表默默无闻,但是在跟了刘备后,马上便被重用,在入蜀一战后表现出色,在随刘备攻打汉中一战更是斩杀夏侯渊,乃是最光荣的一刻,被刘备任为后将军。在演义中他被描写为一个忠心不二的老将军,其实他是否老成如演义中的那样并没有明确记载,也没有和关羽来个长沙城下单挑。(其实假如真有如此一幕,日后关羽怎么还会对黄忠有意见呢?不过为了让黄忠这位五虎将形象更光荣,才安排了这个故事。)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六章 名将终有隐退时(上)

        汗哦,大家其实不用当上下集看,因为本来没上下的,字数限制的关系,所以搞出了一个上下

        与黄忠在演义中关系颇近的魏延:其实演义中将他和黄忠放在一切也颇有道理,因为和黄忠一样,他也是属于被刘备破格越级提拔的将领,他最出名的一刻当是突然取代大热门张飞被刘备任为汉中太守。并有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

        为大王吞之。”的名言。之后诸葛亮执政时期,也多为重用,并有大破郭淮的战绩,还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偷袭关中计划,后来诸葛亮死时与杨仪相争,被杀,死前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演义中对其形象颇多诋毁,最莫名的便是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事实上他虽然有因为诸葛亮不采纳他偷袭关中的计划而叹恨,但是诸葛亮也继刘备后一直重用于他。根本不可能出现演义中的一开始就要斩杀魏延,日后对魏延颇多限制的场面,更别提那个莫名其妙的踩灭本命灯故事了。

        张郃:魏延其实准确的来说并非是早期的名将,他出道太迟,虽然一下被提拔高位,但是从战史上来说和关羽张飞张辽等人都不是一批的,所以虽然活得挺长,但是真要说早期名将又活的长又一直在战斗前线的还要算张郃。从袁绍曹操争夺的群雄争霸时代他就是袁绍手下的大将了,后来投降曹操,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其将略为颇为了得,但是直到其他名将一一去世,张郃才真正大放光彩,得以在西面独挡一面,尤其是破街亭一战,可谓其一生的闪光点,诸葛亮北伐屡屡失败,在早期和他有莫大关系。但是在与诸葛亮战中,被流箭所伤,之后死。演义对他的记载和史书中有一些差别,比如和黄忠的交手没有记载过,而后与诸葛亮很长一段时间张郃乃是主将,没司马懿的戏份,但是总体来说不大。

        徐晃:起初为杨奉手下,后来投降曹操,。随从作战,多立战功,但是最光辉的一刻还是在危机时刻,终于能独立统军救援樊城,破关羽军的那一战。之后曹丕即位时为右将军,在太和元年死,当然不是在攻打孟达的时候被射死的了。演义杜撰了他的死。

        周瑜:他不用多说了,与孙策交好,在见袁术无能后,投奔孙策,风流倜傥,号为周郎,在孙策死后又辅佐孙权,在赤壁大战中率领江东主力与刘备军一起击败曹操,一战成就天下名,但是之后不久便病死,死前为偏将军,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关系对他的形象多有诋毁,但是只要和诸葛亮不斗智,倒还算符合史实。

        吕蒙:吕蒙出道甚早,一路积功而进,其有勇有谋,可称得上一代名将,其征战喜用诈术,往往不正面交锋,一击破敌,但也不乏强攻之勇。偷袭荆州一战乃是他的成名之作,在之后不久便死去。演义中将他的死归因于关羽追魂,其他倒是没有太多的修改。(孙权任用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人,除鲁肃因为没有大的征战外其他三人都是颇有才干的名将,尤其得益于孙权本身才能不足的关系,他们得以发挥,至于陆逊的资历太浅,前两者在孙策时代便就参与军事,陆逊要等到孙权时代,所以不属于前代的名将了。)

        于禁:原为鲍信属下,后来鲍信死后归于曹操,备得信用,治军极其严厉,执法如山,曹军中多有畏惧者,在对战袁绍大军中第一个求战,在外姓中最受重用,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被关羽击败擒拿,投降,之后又被东吴得到,后回到曹魏,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在位,明宽恕实嘲讽之,于禁羞恼而加,病死。其在被俘前为左将军,与演义中记载相差无多。

        乐进:在曹操帐中多有战功,最显眼的是在攻打乌巢一战时斩袁将淳于琼,倒是在屯守合肥时参与了破孙权一战,但是出击的乃是张辽李典部。建安二十三年死,死前为右将军,因为没有特色,演义也将他放了一马。

        马超:他的战功多是在自己为一方诸侯时,二度而起,对阵曹操大军,也有胜机,确实为勇将,之后归于刘备,虽然有出征汉中,但是没有太显眼的表现。在章武二年的时候就病死了,但是在演义里为了实现诸葛亮的平五路计策,而延命数年。

        赵云:其实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相比,统率征战的机会少得多,官位也差了许多,在生前是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死,赵云虽然有长坂救刘禅之功,但是在战绩上最出色的倒是在汉中一战时守营一战,被刘备誉之为“子龙一身都是胆”。总体上的战绩并不出色,但是颇有传说色彩,而且个人品德相当不错,在演义中大肆美化。

        太史慈:以胆色见壮,北海突围至刘备处求救,与孙策单骑战,又有神射才能,刘繇不能用,归于孙策,得以独任一方,不过其实没有表现什么统率才能的机会,在建安十一年就死去,为此演义刻意将其续命数年,经历了赤壁大战,在攻打张辽时才死,一样,是射死的。与他一样的有甘宁,甘宁勇猛至极,以数百人夜袭曹营,又身先士卒破皖城,但是在将略上差了许多,他在演义中被安排射死自然也和史实不一样。其实太史慈和甘宁的战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因为演义的关系,他们的名气颇大,这样的还有曹军中的许褚典韦更是如此,演义中特别偏好这种有个人武勇的人。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如李典霍峻文聘等人都是颇有水准的将领,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列举的也不全是真正的名将,许多只是名气大而已。其实想成为名将也不容易,要成为名将至少要有独立带领军打仗的机会,我们仔细看无论是哪一方阵营中一些将领一开始都没有独立太出色的战绩,很多是有战功而已,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信任关系,若是亲信将领,如曹仁这样的嫡系,那带兵机会大得多,往往能督众将,而其他将领机会便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侯征战,早期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自己带兵的多,将领只是随从而已,这样即便打胜了也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作战能力,就好象张辽若没有合肥那一战,便只怕和乐进等人差不多,多有战功而已,这一点周瑜吕蒙等人得了便宜,若是孙权军事能力与他兄长一般,那一定主动带兵,周瑜他们就没那么容易得到带领大军的机会了。这也有兵力的关系,本身诸侯兵力不强,自然要集中于主将也就是诸侯身上,其他人便是带兵也就是少数而已,而少数兵是很难打出有名的胜利战役的,象合肥那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啊。也好象关羽张飞,他们早期的表现不好,关羽到了曹操那还有所表现,张飞便默默无闻,为何?不是他们能力问题,而是刘备自己便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带领的兵力可想而知。此外,还有排序的问题,就好象假如夏侯渊不死,张郃就没有机会带领汉中曹军残部,张郃之后能大放光彩,和那些老将一个个死去有着很大关系。

        (实际上官位也是一样的道理,比较信任的将领自然位高权重,比如曹魏中曹家将领往往能得到更多机会更多的官位,自己的主公升官自己也水涨船高,比如周瑜最高才是偏将军,关羽生前只是前将军,他们都是最受信用的将军,不是主公小气,而是孙权那时自己也没什么好官职,刘备那时也才只是汉中王大司马而已,这点曹操就占了便宜,有皇帝在手好封官啊,所以臣下希望主公称帝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自己的官位可以往上挪一挪了。还有要活得长,只要坚持着活着,等到主公发达了,其他老将都死了,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在下一章说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事吧!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命世英才”

      “英雄之器”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三句评语,第一句或许有些朋友不太熟悉,至于第二句读过三国志几位主要领袖人物传记的想必应该有些印象,至于第三句,这只要喜欢三国的无论是演义的三国还是历史的三国肯定都知道在说谁了。毕竟,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太出名了。

      既然第三句知道说的是谁,那前两句的评价对象也不用说了,这三句都说的是同一个人,刘备刘玄德,第一句是钟会在发布对蜀汉的檄文中所提及的,而第二句是陈寿在《蜀书先主传》最后对刘备的评价,第三句是曹操对刘备所说的话。

      评价刘备的自然不止这三句,其他如称刘备雄才,枭雄,雄人,有王霸之略,宽仁等评语有无数,其中不乏如程昱贾诩周瑜陆逊这样的谋臣良将。其众人的立场角度不同,时代不同,看法也都不是完全一样,但是基本上都肯定了一点,即刘备乃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大家都可能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动不动便哭鼻子,凡事就要依仗诸葛亮,没了诸葛亮就一无是处的刘备,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便就是这样的人,也能称之为英雄?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在普及历史上做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诸葛亮关羽被高高抬起,而刘备则成了其中的一大牺牲品,当然这和当时一般老百姓和士人对君王的理想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隋唐等故事中李世民等人也被塑造成如此的形象,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历史的人便可以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李世民。而三国演义则比隋唐的影响大得多,这使得刘备的演义形象深入人心,一些号称的学术著作也开始将演义的刘备当成真实的刘备,饶有其事的研究起来。

      错误的资料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将三国演义当做真实历史,无法解释虚构的小说人物,干脆便凭空制造一些古怪的理论,于是乎,领袖什么都不用会,不需要才能,不需要实力,不需要根基,只要会懂得用人,或者只要厚黑,便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奇谈怪论便诞生了。可怕的是,却真有人相信这些厚黑至上或者用人至上的话,却不知这些所谓的真理也只有在小说中才会成真,真要想凭借什么厚黑学用人学就想爬上顶峰,还不如渴望天上下金子把你砸死先。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脱不了一个字,实力!实力是基础,有了实力,便需要等待机会,没有实力,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这个实力包括许多,其中和成为英雄最相关的两点:地盘,个人能力。

      地盘,或者可以说是起家的本钱,真的是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也一样,再有才干的英雄,没有地盘就一无是处,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这不是说说而已的。现在的那些商业领袖,说一句话便可以令世界震动,但是一旦剥夺他们的名气财产,一分钱也没有,放到大街上,大喊大叫,那也和常人没什么两样,这从无数破产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不是他们的才能失去了,而是没有了实力,才能便没有用了。再回到三国看,吕布也算是个人物,征战上确实很有一手,但是没有了地盘后,尽管依然拥有一群良将和军事力量,依然要到处沦落,曹操,若不是得到了兖州这一基地,便是自己再有才能,手下有荀彧这样的不世能臣,也依然只能看着袁绍席卷天下,曹操比袁绍才能高出多矣,但是在官渡依然被逼得萌生退意,不是别的,实力不济。再说刘备,要是他一直在老家呆下去,那再有才能,也不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做了平原相,获得徐州,他才一步步被人认可,成为世人所认识的英雄人物。

      个人能力:没有地盘不行,有了地盘没有个人能力也不行,这些个人能力不是什么厚黑,厚黑只是把别人当傻子,可是往往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被当成傻子耍,曹操刘备孙权,所有的英雄都不是靠那种所谓的厚黑。当然,也不是什么只需要会用人,当年刘邦评价汉初三杰,确实也没说什么假话,但是一下把用人当成包治百病的良方也太可笑了。实际上用人也是要有能力的,假如什么都不懂,人才对你说的话你听不明白,结果只能是把人才当庸才,庸才当人才,就好象赵孝成王用赵括为将,为什么?就是因为赵孝成王其实不懂军事,才会被赵括这个半内行搞的信之然了,天下没有相面之术,要认识人才,只有自己有才。

      在那种乱世起家的人更是如此,只有比属下强,才能站在顶峰,否则不单属下忧心,自己也害怕,若是有参与过公司创业的人便可以想想,假如手下比老板强,会有怎么样的结局。曹操刘备都是独立起家的,也长期以来喜欢自己领大军出征,为何?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本就比下面的将领高出一截。曹操如此,刘备亦然。

      这两个条件是英雄的基本,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有成为英雄的潜质,但是也只是潜质而已,多年历史中,具备了以上条件的不少,但是成为英雄的人不多,这还是因为英雄要具备其他的一些东西。

      魅力,这个词语已经被小资和言情类的小说赋予专门女性身上了,但是加上人格两字应该可以用在男性上了,在我看来,这种极强吸引力是一个领袖一个英雄很需要具备的气质,虽然我个人认为这比前两者稍微逊色,但是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人格魅力不是小家子气的小恩小惠,也不是无聊的厚黑,而是一个人的理念,这个理念在艰难时刻也不会变色,依然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尽管这个理念往往会相反,但是相反的理念却能同样酝酿出英雄来。

      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理念相当的不一致,但是为什么在煮酒时期,曹操说出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呢?这不是客套,也不可能是试探,作为充满霸气的曹操来说,无须客套,也无须试探,因为他能感觉到这个与自己理念完全不同的刘备是一个英雄。

      是的,充满霸气,主张严厉法治的曹操是英雄,但是他并不否认一个完全和他不同类型,以仁义为本的刘备是英雄,正如刘备也认为曹操是英雄一样。尽管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

      宽厚仁义,这是当时对刘备的评价,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乱世中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尤其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已经显得十分不易,不过在现代这样的物质超越古代的世界,人们对于古代施行仁义的要求已经觉得很单薄了吧,毕竟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远超古人的物质水准,没有可怕的劳役,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也没有残酷的劳役制度,没有严刑峻法在我们生下的那刻就徘徊在我们头上转悠,所以我们体会不到当一个终日劳作的百姓在看到突然出现一个有皇室血统贫寒出身宽厚亲民的人,那时的感觉,我们感觉不到古人对仁义的迫切需要。

      不过,对于另一点,或许大家会有所感觉,甚至已经或者以后有所体验,便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在没有经受过失败没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眼里,这些人或许是傻瓜。刘备便是这样的人,他自起兵起,不断成功,又不断失败,有时甚至落到只身逃跑的地步。

      “为何不认命呢?”一些人或许会这样喊出来,这很正常,经受过失败的人便会感觉到失败的痛苦,成果丧失,亲人离散,最可怕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确实是一个选择,选择这个也是正常,并不丢脸。何况又有多少人在失败时还能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

      人,总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谁都渴望胜利,讨厌失败,所以对于那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人往往崇拜甚至代入。但是那些英雄又有多少?我们又可知那些英雄胜利的背后,经历了多少的失败,就拿好象一帆风顺的曹操来说,初起兵时,连续战败,假若他那时放弃,怎么能成就霸业。在曹操成功的那刻,还有几人记得当年他惨败的情形。

      同样的,刘备也是如此,失败很正常,失败后放弃也很正常,但是失败后不放弃,还能收拢人心,再度搏杀,那才是英雄气质。

      英雄,需要拥有一个正常面对失败的心。

      道德或许会变化,但是意志的坚强是人,或者说英雄们需要的。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附一章:刘备与诸葛亮刘备遗嘱之问。

      曹刘两个理念不同的英雄在三国的对立,实在是三国的亮点,在曹操死后刘备的死去,标志着属于他们两个英雄的时代已经落幕,他们迎来的是一个后曹刘时代,在这个时代,代替着刘备的理念的是诸葛亮,从这个程度来说,演义实际上是将刘备和诸葛亮混在一起塑造成一个人物了。

      刘备在死前的托孤,被一些人称之为他设局束缚诸葛亮,其实此话一想便不成立,刘备这样的人物,何须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假如是他不死,这话还会束缚诸葛亮,当然他不死,何须要用话来束缚诸葛亮。此时他临死在即,难道还能凭借一句话就收揽住日后诸葛亮的心不成。要是诸葛亮真想夺取天下,刘备说的这话不单不会成为什么束缚,反而成了诸葛亮夺位的证据,都要夺位了,还会在乎死去的人一句话,真是可笑至极。就好象日后魏明帝托孤司马懿,司马懿不照样夺曹家天下。

      刘备这样说其实并不是设局,而是:

      一来,这样的话有过前例,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孙策对张昭就说过类似的话,而此时的蜀汉和孙策死时的江东形势确实挺象,继承人年幼,外敌强大,而且孙权还有孙策对之的勉励,称其能举贤任能呢,刘禅可有刘备对之如此评语?假如平时的话,刘禅才能就无所谓了,但是危急时刻,还是诸葛亮的才能更为放心。

      二来,诸葛亮和刘备多年君臣,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继承关系,便是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理念。刘备其他一些的遗嘱:如著名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这句话可以说最代表刘备一生在仁义方面的理念。)就是通过诸葛亮文集流传下来的。而刘备的仁义理念,复兴汉室的思想实际上在诸葛亮的身上体现的最为完整,(当然,诸葛亮还是保留了一些和刘备不同的施政想法)在其他重臣都死去的情况下,刘备不断的将诸葛亮的职位加重,可以说,刘备是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政治接班人,对其十分信任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刘备才会说出那样的话,这包括让几子事丞相如父,更象一种授权方式,和孙策对张昭的话一样,是在世局危机的时刻,对托孤老人的尊重和授权,以防继承人太过年轻而莽撞误事,毕竟此时的蜀汉经受不起折腾了。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四章 彝陵之战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四章 彝陵之战

      (演义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彝陵之战是汉末时期三大重要战役之中的最后一战,此战的结局从而确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日后蜀汉东吴两国的战略格局。

      与前两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不同,彝陵之战并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演义里大都有一个极坏的毛病,便是喜欢在作战数字上胡作修改,尤其是当史实中对这个数字并不明朗的时候,便自作主张,乱改一气,而且一改便是以十万为单位递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有这样的毛病,其中赤壁之战还可尚说基本按照史实,因为在演义中引用到了史书上关于曹军的资料,八十余万与二十余万两个数字,自然演义中是着重表现这八十余万的。而在官渡之战中,演义第三十回中称官渡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这比例倒是也算没错,史书中确有袁军十倍曹军之说,不过这数字就有过度夸大之嫌疑,官渡袁军在七万到十万左右,曹军大致在二万左右,这演义如此夸大,也就是那喜欢将十万为单位的坏习惯。

      到了彝陵之战,这个习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给刘备生生造出七十五万大军的声势,当时整个天下人口不过数百万,军队不过几十万,若刘备真有七十五万的大军,别说东吴,便是天下都被刘备占了。说来也可怜,刘备当时只占着巴蜀,以巴蜀人口来说,只怕是要把上至八十岁,下至八岁的男丁都派遣上阵才行,考虑到运粮还需大量人力,那只有请躺在巴蜀地下的鬼来帮忙了,如此老弱残兵,又动用歪门邪道,难怪刘备会输啊。

      开个玩笑,其实刘备这次伐吴,估计只有七十五万的零头,五万上下而已,蜀汉本就地域有限,兵力有限,荆州的兵力又因为关羽军团的失陷而告覆灭,只有汉中与蜀中能提供这次作战的兵力,其中还要考虑到在领土需要布置一定的兵力进行防御,蜀汉兵力不可能倾国而来,至多也就五万多一些而已。而在东吴方面,获得荆州后实力大增,为了应对刘备的这次攻势,孙权可说是倾其全力,除了布置部分兵力防御曹魏和本土外,主要兵力主要是针对刘备,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陆逊为大都督的军团,大致在五万左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陆逊是孙权任命的第一个大都督,之前周瑜吕蒙虽然统领大军,但是都没有大都督这个名号,陆逊是第一个大都督,这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的资历不足,不加大都督之衔无以统御众将,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权将大部吴军调至与刘备对抗,不明置一个大都督不能控制全局的缘故。孙权的选择是彝陵之战获胜的关键之一。

      实际上彝陵之战中,任何一方都不没有谈到敌众我寡或者敌寡我众等双方兵力相差极大的说法,而在官渡和赤壁中,都有兵力相差悬殊的评论,由此可见,彝陵之战中蜀汉东吴两国都是倾力而战,两国实力相当,兵力也大致相当,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战役。

      彝陵之战实力相当,但是最终刘备惨败,其原因在何处呢?

      现在的观点大都集中在连营这一项,认为连营是刘备失败的关键,那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是从演义中而来,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说“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那连营肯定是不对的。只是,这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说的,事实上诸葛亮就说了法正若在不至于失败,可没说连营一事,那这个连营失误之说是在于哪里呢?找了找,原来此说在曹丕所说的: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原来是曹丕所说的,只是这位说刘备不晓兵的曹丕是否晓兵呢?至少从他在生的几次用兵来看,是不善用兵的,至多是熟读兵书罢了,他也好象忘记了,当年他父亲一代名将曹操在官渡也是连营几十里抗拒袁绍的。

      曹丕的话,实在是信不得,那我们应该信谁的呢?陆逊,作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东吴一代名将,他的话比曹丕要有说服力的多。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在此之中便是彝陵之战的关键——兵疲。

      作战中凡是进攻的一方,最怕的是什么?便是僵持,进攻一方,往往开始时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作战勇敢,求战心切,如蜀汉这次开始便是如此,蜀汉与东吴兵力虽然相当,但是初期蜀汉斗志高昂,兼之本来的战斗力就略高于东吴军,所以连连获胜,此时的蜀汉军求战心切,而假如东吴军与这些战意旺盛的蜀汉军对抗,便是实力相当只怕也要失败,所以陆逊采取了收缩兵力和防线,将兵力集中到彝陵一带,而且不与蜀汉军作战,形成僵持的局面。

      形成僵持局面会怎么样?所谓“刚不可久”旺盛的斗志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有斗志旺盛的时刻,就一定有斗志低落的时刻,原本充足的后勤补给,也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运输线路的延长而开始困难,这会导致士气的进一步下降。人不可能保持长期的斗志,尤其是在漫长的僵持阶段,这一点对于进攻一方更是如此,远离家乡使得思乡情绪蔓延,原本渴望获取的战利品也因为战事的僵持而变得遥遥无期,还要忍受不熟悉的环境,这使得进攻一方远远要比防守一方更厌倦僵持。之后多次的战争史都表明了一点,无论是任何一方,假如不能快速进攻获胜而形成僵持局面的话,失败便就等待着他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一心想诱使吴军作战,比如设伏八千兵的一事。(说起此事,又要说说演义的漏洞,既然写了蜀汉军七十五万,那何必再抄史书中的设伏八千啊,这堂堂七十五万大军在此,只拿几千人当饵,八千人设伏,也太浪费了,而且七十五万减这几千人,除非吴军不会算术才会上当吧,演义这个数字前后不一致的毛病实在是大问题。)便是因为刘备急切的心情所至。因为一旦僵持延续下去,最危险的一刻就要来临。

      什么是最危险的一刻,僵持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便是僵持之后发生的撤退。僵持总有结束的一天,而往往进攻一方的僵持要远远比防守一方的僵持辛苦吃力的多,而更可怕的便是撤退。

      在打仗中,什么时刻最可怕?撤退,无论是作战过程时还是僵持阶段甚或胜利之后的撤退,都会在军中酿成一股可怕浓重的失败气氛,劳而无功,没有战利品的获得,失败的流言很容易在军中蔓延开来,细看古今多次战役,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僵持之后,谁都不肯先退,因为撤退的一方往往会被追击而溃败。

      而此时的蜀汉军的状态是如何呢?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伐吴,先锋吴班等破吴将李异等,章武二年的二月自秭归进军,与吴军相拒夷陵道,直至六月,在这段时间刘备开始在要害建造数十屯,也就是常说的连营,这是为的什么?

      在我看来,刘备此时的目的是准备撤兵了,这些连营的建造是为了保证撤退的安全性,所以在各处要害屯兵,也是希望能以后再度出兵。

      而这一切正好被陆逊看在眼中,东吴前后四将中,鲁肃没有主持过大的战事,其他三人各有特别,周瑜最有战略性和进取心,虽然被称为儒将,但是其实是勇于进攻的将领,吕蒙善于用计谋,务求一战成功,布置周详;而陆逊年少便得到前几任都没有的大都督重任,身负重任,心绪周密,虽然进取心略显不足,但是将略可算得上最全面的一人。

      蜀汉军的变动,他正好看在眼中,六月酷暑,将蜀汉军折磨的不轻,蜀汉已显疲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敢于对孙权说,克敌就在眼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还要做一番试探,试试这刘备是准备再一次的诱敌还是真正的兵疲撤兵。这也就是先攻一营的试探,在试探之后,其他诸将对这连营战术头疼的时候,他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蜀汉本就兵疲,又准备撤兵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陆逊的全面进攻打乱了手脚,原本扼守要害的屯兵却被吴军火攻阻隔起来,各个击破。(随便说说火攻,演义中将火攻说的那么神话,但是实际上火攻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在陆上,火攻的作用更是多混乱和阻隔作用。)从而导致了彝陵之战蜀汉军惨败的结局。

      彝陵之战中,蜀汉军是否有太大的错误呢?确实,有错误,比如分兵等等,但是细究起来,当时的种种举措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实同样的是,如赤壁中的连环战船,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若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说不定就成为了胜利的保障之一,但是关键是失败了。战争其实没有一定的错与对,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失败者的种种都会被提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而胜利者往往会忽略。

      有一句话,犯错最少的才会胜利,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只有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刘备在彝陵之战中便是败给了更高一筹的陆逊,而胜负在陆逊选择与刘备僵持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