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了不少阿以冲突的帖子,有几个背景问题想向煮酒兄等达人请教: -- dingzi

共:💬14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了不少阿以冲突的帖子,有几个背景问题想向煮酒兄等达人请教:

    1、不算犹太人,以色列的政策是否如澳、美、加等国那样是鼓励移民的?

    2、以色列境内应有不少阿拉伯裔公民,他们是否拥有选举、被选举、服兵役等完整的公民权利义务?这些阿拉伯裔公民对阿以冲突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谢谢!

    关键词(Tags): #阿拉伯裔公民
    • 家园 令以色列难堪的问题

      1。以色列的宪法开宗明义地说明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国家。若要可以对比的话,执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算是好例子。以色列拒绝非犹太人移民。

      2。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是不用争论的。当然,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里的二等公民,生活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高是正常。

      综合以上二点,说以色列是一个种族歧视国家是跑不掉的。

    • 家园 关于兵役问题

      以色列法律规定少数民族免服服役,可志愿服役,但实际上并不欢迎巴勒斯坦人服役。后德鲁兹族和契尔克斯族根据协议,与犹太人一样服兵役,主要单位为第300少数民族旅,该单位后改为普通步兵旅。居住在南部沙漠的贝都因人有在以军中志愿服役的传统,一般他们的去向单一,就是足迹追踪部队。

      少数民族在以军中最高曾官至少将(以军只有总长一个人是中将),为德鲁兹族人。

    • 家园 ...

      我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历史远不如子衿和她的辩论对手们那样了解

      我也是在边看他们的辩论 和 引文 边思考

    • 家园 好像是这样

      根据以色列的《回归法》,只有犹太人才能移民以色列

      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裔公民拥有完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有自己的政党,但是双重效忠的原因,以色列不要求他们服兵役,不过也可以志愿服役。

      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习惯了以色列治下的现代生活,好像对巴勒斯坦政府没有好感。

      • 家园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在以色列当选总理沙龙组成新一届政府中,工党推选的阿拉伯裔议员萨拉赫·塔里夫当选为内阁不管部长。他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位出任政府部长的以籍阿拉伯人。塔里夫表示,他将为以色列的“少数民族”,尤其是阿拉伯人谋福利。塔里夫进入以色列内阁,对100多万以籍阿拉伯人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特殊的群体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以色列社会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大批阿拉伯人纷纷逃离家园,流落他乡。但同时也有一些人留了下来。在1949年阿以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境内原有的75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只剩15.6万,占当时以色列人口的11%。他们后来都获得了以色列国籍。如今,以籍阿拉伯人口已达120万,占以人口总数的18.8%,其中合法选民50多万人,占选民人数的12%。

        以籍阿拉伯人在以色列一些人看来,是排在西方犹太人、东方犹太人之后的“三等公民”。由于以色列是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只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存在。在经济上,以政府坚持奉行以发展犹太人经济为主的方针,对阿拉伯人采取歧视政策:没收外逃阿拉伯人的土地,并根据国家“安全需要”随意征用阿拉伯人土地;政府在市政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均向犹太村镇“倾斜”。由于土地多被没收,阿拉伯人不得不为犹太人“打工”,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等犹太人不愿干的“低级行业”。此外,以政府还对阿拉伯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将他们统称为“非犹太人”,按宗教信仰或按地域加以区分。以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必须服兵役才能享受社会福利等经济权利,而绝大多数以籍阿拉伯人没有参军权利,也就无法在就业、升学、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

        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阿犹两大民族在宗教、语言、风俗习惯、心理、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以籍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相当孤立。他们聚居在自己的地区,拥有自己的学校、商业服务体系和宗教机构,基本上仍保持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白天到犹太人那里去做工,晚上又回到自己的世界,说阿拉伯语,做礼拜,过伊斯兰节日,收听阿拉伯邻国的广播或收看以色列电视台的阿语节目。另外,由于长期的阿以对抗,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还彼此保持着强烈的戒备之心。以政府将境内的阿拉伯人视为对以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第五纵队”,长期对阿拉伯人聚居区进行军事管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在政治方面,以色列阿拉伯人有选举权。根据以色列的比例代表制,约占以总人口1/5的阿拉伯人应在议会中拥有20多个席位,但实际上,多年来阿拉伯议员从未超过10个,直至今年,塔里夫才成为第一位进入以内阁的阿拉伯人。究其原因,一是阿拉伯人长期以来虽安分守己,但在社会经济各方面仍难获平等对待,因而许多人对参政有一种抵触情绪。二是阿拉伯人的选票分散,使许多小党不足以进入议会。因此,阿拉伯人的政治影响十分有限。

        双重“身份”的矛盾心态

        以籍阿拉伯人除了在以色列国内受到不公正对待外,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痛苦,即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隔绝。在阿以全面对抗时期,由于他们是以色列公民,拿的是以色列护照,因而不能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去。他们虽身为穆斯林,却也不能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觐,履行自己的宗教义务。只是到1978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后,上述禁令才得以解除。然而,即便他们到了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常常无端地遭到怀疑。笔者于1994年从以色列前往埃及时,目睹了一家去埃及旅游的以籍阿拉伯人在进入埃及海关时遭到“阿拉伯同胞”严格盘查的情景,当时很震惊。在以色列,他们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三等公民”,到了阿拉伯兄弟国家,他们又得不到理解和信任,以籍阿拉伯人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籍阿拉伯人与被占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统称巴勒斯坦人)之间也存在隔阂。他们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同胞骨肉,1949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把他们分开。17年后,以色列通过1967年“六·五”战争占领了西岸和加沙,他们之间才恢复了来往。不少以色列阿拉伯人到西岸和加沙工作、投资和承包工程,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也大批进入以色列购物、工作和消遣。然而,此时双方身份已经改变:一方是拥有以色列国籍的“合法公民”,另一方则是处于以色列军事管制下的“无国籍居民”和“难民”。因此,双方在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使他们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鸿沟。以籍阿拉伯人因长期生活在以色列,受到犹太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以色列的认同感明显增加,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仇恨形成强烈反差。

        对于巴以和谈及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以籍阿拉伯人的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希望巴以签署和平协议,也期盼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早日诞生。无论如何,他们与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毕竟有“血浓于水”的关系,巴勒斯坦国可以成为他们的祖国和依靠;但另一方面,与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乃至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以籍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平要高得多,享受的政治权利也多得多。因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不情愿再去与穷兄弟们“共患难”。据统计,因在医疗、就业、养老、个人财产、言论、人身安全等方面均有保障,70%的以籍阿拉伯人并不愿脱离以色列的统治。

        不容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以籍阿拉伯人对以色列政治生活、特别是选举的影响明显上升,他们的选票甚至曾经成为工党是否上台的关键因素。1996年4月,佩雷斯政府迫于竞选压力,大规模轰炸黎巴嫩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激怒了以籍阿拉伯人,致使佩雷斯在当年6月的大选中以微弱的劣势落败。1999年总理选举中,95.8%的阿拉伯选民投票支持巴拉克,从而为巴拉克以绝对优势获胜奠定了基础。时过境迁,2000年9月底,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后,成千上万的以籍阿拉伯人走上街头,抗议以军镇压巴勒斯坦人,其中有13人在同以军警的冲突中被打死,激起以籍阿拉伯人的强烈愤慨。2000年11月底,以议会就提前大选议案进行表决时,10名阿拉伯议员均投票反对巴拉克政府。为了确保以籍阿拉伯人的支持,巴拉克不仅公开就此事表示道歉,而且同意成立一个调查团,负责调查冲突原因。此外,巴拉克还宣布将在4年内拨款40亿谢克尔(约10亿美元),用于增加以籍阿拉伯人的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收入。今年2月以色列进行总理选举前,阿拉伯党派一致认为,举行选举的目的应当是促进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使以巴双方实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但是,无论是工党候选人巴拉克还是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提出的和平方案,均未能让以籍阿拉伯人感到满意。一名阿拉伯人在表明他对选举的态度时说:“不管是黑狗还是白狗,都一样是狗。”

        据统计,2月6日举行的以色列总理选举投票率极低,仅为62%,为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最低记录。如此低的投票率主要是以色列阿拉伯人抵制选举而造成的。在历次选举中,以籍阿拉伯人的选票常常成为工党获胜的可靠保证。在这次选举中,绝大多数以籍阿拉伯人则因长达4个月的巴以流血冲突而抵制了选举,使巴拉克惨遭失败。

        • 家园 谢子衿兄如此详尽的回复,逐篇送花。
        • 家园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可以当兵的!

          以色列不强征阿拉伯人。 但是, 如果自愿, 可以当兵。 以色列军队中有不少阿拉伯士兵。

          • 家园 以色列国家队里好象也有几个脚法细腻又软又慢的阿拉伯队员
          • 家园 不知道非穆斯林在伊斯兰国家的权利怎么样
          • 家园 巴拉克下台是因为他抛弃了南黎巴嫩军, 让真主党坐大。

            巴拉克是以色列最软弱的总理, 唯一被中央电视台点名表扬过的尚在的以色列总理。 按理他该被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爱戴才是。

            巴拉克的退让给以色列没有带来和平, 反而是不断地边境挑衅和真主党的疯狂火箭攻击。 以色列本土就是在历次战争期间都没有被如此长时间高密度地轰炸过。

            巴拉克现在是臭了大街的人物, 他还试图东山再起,但是没有任何政党敢要他。

            我看内塔尼亚胡到是蛮有希望再起。 有一次他到我们学校演讲, 我去了, 不过没能走近,没有机会传达对他哥哥的敬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