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1) -- 老土豆

共:💬44 🌺1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媒体市场的进入门槛问题

            “但是许多具体操作是难以逾越的坎,”进入一个陌生行业总是会有门槛的。至于说国内办报的门槛高不高,举个例子,《北京娱乐信报》就是姜昆个人办起来的,好几年挣扎得很艰苦,现在算是挺过来了,也就是勉强维持。

            这么说吧,如果你愿意投资个几千万办个报纸试试,如果能找到行内人做向导,起家是没有问题。但是请做好几个准备:法律风险:随时会有报道对象和你打官司索赔;长期经济流血的风险:对潜在受众群的估计、报纸风格的定位稍有不准就会导致亏损;政治风险:没准下一轮清理整顿报刊市场就轮到你的报纸,让你哭都没地方哭。

          • 家园 这你又错大发了

            “比如不同媒体之间的跨地域采访,上海媒体的记者是不可以到北京采访的.这虽然传奇,却是实情,”这句明显是不了解国内现状的乱说。

            跨地域采访实在太多了,好多外地媒体派记者到北京采访。有几种形式:一是常驻记者站,比如上海文新集团、文广集团都有驻京记者,在省城一级,一般的地级市报纸也有记者站;二是重大政治活动的采访团,比如党代会、两会等,各省媒体和不少市级媒体都有记者团,我老家不过是一个地级市,当地日报每逢全国两会都派记者去;三是商业性的采访,只要接受采访的企业邀请就行。

            对于一般的地方媒体,搞不搞、搞多少跨地区采访,是成本产出的考虑居多。举个例子,一家无锡的报纸,多数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北不会过南京,南不会过上海,总编要专门派记者到宁夏采访当地社会新闻、采写一篇稿子就是白痴行为。

            反之,上海报纸的受众就很可能关注北京的事情,就有必要设驻京站,也经常派记者到北京采访单个重大事件。

            另外一个因素是,现在通信手段的发展,已经使许多身临其境的现场采访没有必要了。对于地方媒体的记者,自己采访异地新闻多是用电话、EMAIL等,国内已经有用视频聊天采访的。

            早先异地新闻主要靠新华社提供,但现在不少地方媒体对新华社提供的“正统”稿件不满(嫌不够刺激),自己合作起来搞了个各地社会新闻联网,把本地发生的社会新闻传到一个内部网上供合作媒体采用,有些类似于美联社这样的报联社,当然共享的“离奇香艳”新闻最受欢迎。不过这个网的出现,也导致异地采访更没有必要。

      • 家园 除了外资不能进入之外,现在还是比较放开的

        办个报的门槛并不高,看看这两年新出的报纸、倒闭的报纸有多少就知道,能不能活下去就是经营水平问题了。

        “垄断传播权”?没觉得,现在国内媒体什么怪现象都有。没有竞争的仅仅是机关报层面,其他类型的报纸比如早报、晚报、都市报、财经等专业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最大的地方市场之外,二线城市战火都很激烈。

        如果你有信心超过北青报怎么办?资格、资本、人才三项满足就可以,找一个有资格注册报刊号的机构(一般是市以上的机关报“集团”)办新报,或者接手一家快破产、原主办方搞不下去的报纸,都可以。然后你就可以招兵买马了开张了。

        但是你能不能维持下去?算一下基本帐:北京维持50人的采编队伍,每月工资得照着40万开出去,办公、采访经费得差不多,再加上发行成本,每年至少得做好1000万净支出的准备。大部分新报纸2年内一般都亏,第3年是生死点,如果发行量没有上去,没有好的广告收入来源,收支不能平衡就完了。从这个角度看,《新京报》算是很成功,背后的资本支持也是很强的。

        现在看上去很兴旺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是上海文广集团新创办的,不过据他们自己的记者说老总压力很大,能不能维持还没信心。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新闻传媒市场是不准外资进入的,这是以美国的做法为参照。美国不允许非公民控股本国媒体,为此莫多克还改了国籍。

    •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2)

      在原有体制下,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都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当年土豆走出校门,拿到印着“干部”的工作证,就很是欣欣然一番。

      而现在要“做大文化产业”,媒体算什么呢?说企业,大部分媒体还保持着“事业单位”的身份,享有几乎一切国家待遇;说事业,却又大搞广告经营盈利。这种“妾身未分明”的状况,给腐败提供了土壤,再加上书生掌钱,那不乱才怪。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北青报》似乎2004年就好几个亿了;而一个中等城市的晚报,每年几百万的净利润是少不了的。

      就我所知较深的几家媒体,钱上面大部分都是乱来,盖豪华办公楼、给职工买房、私分财物等等是经常的事情。所谓中央级媒体机构因为有中纪委的特派员盯着,稍微好些,但想想赵安这样的情况,就知道好的也有限。

      到了长江以南,那就不能说了,一个市级电视台或报纸的普通记者,月收入上万是正常的,更何况还有所谓“采访”的灰色收入、某些企业提供的好处等等。金钱社会对记者编辑的腐蚀是普遍的,比如参加一个企业的所谓新闻发布会,90年代中期的行规就是“车马费”400;还有所谓批评性报道“封口费”,那就更高。

      现在国内好多同行都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最可怕的。还有人一边乐于享受这种腐败,一边哀叹“没有新闻自由”,那简直就是不知自己为何物了。

      •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3)

        再看看所谓的“媒体集团”,特别是报业集团,其实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与西方媒体集团依靠资本经营来发展不同,中国的“媒体集团”更多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其出发点就是“以挣钱的养不挣钱的”。

        比如,上海的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文新集团,就是新民晚报向文汇报输血,据说当年新民晚报闹腾好久不愿意合并。更多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所谓“报业集团”是由本地的日报(机关报)、晚报、早报等几家组成,作为政治牌坊的日报往往需要其他几家供养。

        这样就会出现很奇特的现象:作为“主报”的机关报,往往是没人爱看的;而在同一集团下所谓的“子报”却比较吸引读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平头正脸,淡如白水,而它的子报《南方周末》却经常搞得很轰动。

        新闻界的名人李希光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归咎为记者、编辑的接受得教育偏离了新闻专业,导致新闻质量下降。

        但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他没有说出来,就是在目前这种奇特的“报业集团”安排下,“主报”的发行量没有任何意义,反正是可以预期的那些机构而已,而且它有“子报”养着,就没有任何动力把新闻做得好看。

        反之,“子报”要读者掏钱买,必须直接面对读者争夺市场,它的发行量是可以转换为实际影响力的,也就是说可以转换为盈利的,它必须随时争夺读者的眼球,就得寻求轰动。

        李希光先生还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取得发行量和影响力之后的“子报”,往往走向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的方向,最典型的也是《南方周末》;而作为权威新闻发布渠道的机关报,却因为其新闻写作手法拙劣,很少读者关注。他还是将这个问题归咎于记者和编辑的教育。

        其实,他还是没有注意到制度上的问题,或者是注意到了没有指出。《南方周末》到21世纪前还是公认的好报纸,它的变味是在2002年之后。我个人倒是认为,正是由于“子报”本身在报业集团的“cash cow”角色和较低下的政治地位,使其分外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或者收买。

        •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4)

          现在可以说说大家关注的新闻自由问题了。这里面也有个怪现象,越是“自由”的领域,越是丑恶。这是缺乏基本行业规范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官商化”的结果,“官”和“商”的丑陋面都集中到一起了。

          分门别类说吧,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是国内目前最自由、最放开的报道领域了,无论中宣部还是地方宣传部基本不管。

          现在状况如何呢?文化娱乐新闻全面八卦化、狗仔化、假新闻化和枪手化,丑闻和绯闻满天飞。体育新闻不仅有朝这个方向看齐的倾向,更有甚者是丢人丢到德国去了,“足记”和“娱记”一样臭名远扬。

          按“自由”程度再看看社会新闻,那也是乱七八糟,子虚乌有、自编自造的色情丑闻成了招牌菜,有些比色情文学还露骨;财经类新闻,很快变成了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和造谣机器;医药健康类新闻,基本就是制药公司和大医院的软广告。

          再看国际新闻,现在国内媒体有资格和经济实力派驻外记者的就那么几家。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大部分国际时事新闻就用新华社和中新社的稿件,一般来看,由驻外记者采写的稿件还算好一些。比较低劣的是由国内一些人蹲在家里、依据外电外报编译的新闻,典型的就是新浪,有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瞎编,成为国外媒体的传声筒。

          国内时事新闻,现在是把关最严的。说实话,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读者最关注的问题不敏感,写作上没有可读性,这是“官”的丑陋一面。

        • 家园 这点说得透彻!听人发过类似的牢骚
      • 家园 老土豆好久没来河里游水了啊,生计忙吧

        年初有个报道就说到煤矿事件给前去采访的记者封口费,从200到600不等,按你所属的报社的等级来。

    • 家园 好久不见,献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