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史札记(3)--施琅?郑成功?康熙 -- 温相

共:💬55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的尖锐,答的精彩

        为两人鼓掌。

        • 家园 一点疑问

          说对郑成功的评价应该比施琅的高,理由是郑保证了台湾在中国人的手里.

          1.施琅确保台湾落在满清手里,也就是直接受大陆中央政权管控,这个"保证"不是更加确实吗?

          2.台湾在郑家手里,就能保证它最终不会落入外国人手里?

          现在的台湾问题最大的麻烦就是分出去的时间太长了,等到原来从大陆出去的那拨人都死光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而本土势力越来越强,那么独立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瓜熟蒂落。再干涉也越来越难了。

          如果郑和满清长期对抗的局面形成,持续上几百年,那么恐怕郑和李登辉一样,很可能是台湾国的创始人了。

          因为以上理由,站在中国主权至上的立场,我无法认同郑成功的历史作用比施琅大。

          施琅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他反了原来的主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合。然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作用,不是由这些狭隘的东西决定的。

          • 家园 同意这一点, 只要台湾不被清朝收回,

            不论它是在荷兰人的手里, 还是在郑成功的手里,

            那台湾很可能就此从中国分离出去, 虽然当时的住民是中国人,

            但对于几百年后的中国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

            越南在几百年前也是中国的。

            而且看起来, 施朗 降清在郑杀他父以后,而当初施朗要逃亡,当然只有往“外国”跑。

      • 家园 关于姚启圣被诬告一事:

        任爱杰网友可以看看《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六卷中施琅和姚启圣部分。具体我就不一一摘要了。

      • 家园 关于施琅的逃脱:

        也是引自《南明史》

        “郑成功五月二十日密令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同时命右先锋黄廷带领兵丁包围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拘捕。施琅被捕后,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郑成功获悉施琅已经逃入清方管辖区后,怒不可遏,在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处斩。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

      • 家园 关于施琅和伍子胥的不同:

        任爱杰网友所说:“例如,伍子胥在楚平王杀了自己的父兄后逃到吴国。后来伍子胥灭楚,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一直为历代传颂。施琅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我们知道,春秋无义战,说不上谁对谁错,所以,伍子胥的做法是不会受到什么具体的谴责

        的,尽管如此,千古之后,我们谈起这段事还是记着申包胥的“哭秦庭”。而明清之际的问题远不是春秋可比,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民族大融合了,但是,在那个时候,在狭隘的

        民族观念中,一六四四年的变乱就是天崩地陷,之于汉民族来说那就是万劫不复。

        施琅如果怀恨郑成功,可以出家,可以做草泽的遗民,或者独树一帜,专门追杀郑成功,或者当作家,天天写书骂郑氏,比如南明的蒙正发。种类很多,没有一定要投降满清吧,自然

        在施琅来说只有投降满清才能报仇雪恨,但是,不要忘了,个人的恩怨始终是小义,民族的

        立场才是大节!(我是指那时历史背景之下)所以说,施琅这个人是把个人利益得失看的比

        其他任何事情都很重的人。我在结尾中引用的康熙的那段话,已经说明了施琅的这个特点。

        厦门一战,施的功勋确实得到低估,但是不是这点就是他用气使狠、走向反面的理由呢?至于任网友所说郑成功的缺陷,我以为是这样,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从大局出发,所以,南明

        的历史就自然充满了悲剧。

        • 家园 施琅不作伍子胥,吴三桂也不是申包胥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是夷夏之防还是要讲的。要不然,孔子怎么会发那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感叹呢。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初,南明小朝廷倒还是把他看成申包胥的。后来起兵时倒也是自比申包胥的。只不过后来申包胥当不下去了而已。

          至于施琅是不是有不投清而报仇的方法,这就不太好假设了。出家,隐居都太消极。自己独树一帜,当时天下已经大定,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跟着他造反,而且还是同时造满清和南明的反。写书骂人嘛,恐怕施琅没有那么好的文采。而且一个骂的不好,还容易掉进文字狱的陷阱里去。而且那会儿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想来施琅也想不出可以象康有为那样跑到外国安安稳稳的骂。

          说来说去,还就真只有成立暗杀团,找机会杀了郑成功了。可是且慢,这郑成功何等人物?乃是“反清复明”的中流砥柱。若是将他杀了岂不是帮了满清一个大忙,更加有违“民族的

          立场”?

          施琅身处乱世,本来还是想要“反清复明”的。可是把他逼到对立面去的恰恰是“反清复明”的领袖人物。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对于施郑二人不能各打五十大板,郑成功是应当负主要责任的。毕竟郑成功是领袖,施琅只是部下而已。

      • 家园 关于曾德事件主角曾德近复任爱杰:

        我是援引《南明史》中的一段文字加以说明。

        “导致郑、施公开决裂的是曾德事件。曾德原先是郑彩部下的将领,隆武年间随郑彩、张家玉入赣,兵败后改守仙霞岭。隆武二年六月因巡按御史尹民兴劾奏他“淫纵多端”,一度解职回京(福京,即福州),以都督杨耿接替。不久,应郑芝龙的请求仍派曾德回守仙霞岭。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既被削去兵权,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利用过去在郑氏家族军队中的关系投入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所谓“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促令杀之”。许多史籍记载郑、施交恶常把曾德说成是施琅的“亲丁”、“标兵”、“标弁”或“从将”、“逃将”,并且说他是犯了法逃往郑成功处。这看来是不了解曾德原在郑氏军中地位较高,虽一度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正是因为诸书作者未查明曾德的背景,误以为他只是个一般兵弁,才对郑成功的勃然大怒感到不可理解,似乎是意气用事。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断定他是反形已露”

    • 家园 改朝换代之际,诸如施琅这样的人物本来不足为怪:

      但是,后来者因为他力主收复台湾就把他抬到很高的位置上去,连起码的动机和背景都不考虑,我以为也是一种非客观。

    • 家园 好文章。这又是一个内讧导致失败的典型例子:公报私仇

      看来接下去我应该总结一下内讧的类型,作为案例分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