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二:21.赐封朝鲜 -- AleaJactaEst

共:💬24 🌺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二:21.赐封朝鲜

    锦衣卫这个独特的机构将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和它打交道的,现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决国内问题时,明帝国的东北边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将对明朝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情的发生地是高丽王国。

      

      高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高丽,高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将本是隶属过的高丽归并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高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高丽牢牢控在手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血缘分配,三代高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血统。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血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高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个稳定的边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高丽通报国号年号,试图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高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趁机摆脱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高丽王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父亲请封谥号(高丽国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本来事情还是顺利的,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高丽,然而此二人在从高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随身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高丽干的,因为在自己地盘上干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干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阴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干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高丽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办法倒,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高丽王国决裂,双方亮出了兵刃。眼见一场大战又要开打,但刀剑虽然没得商量,带刀剑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高丽国王决定动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和蓝玉率领军队打败纳哈出,控制了辽东,并在辽东设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这可是一个敏感地带,因为铁岭在元朝时就是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国界。高丽一直想占据这个缓冲地带,而明朝的军事行动无疑打乱了高丽王朝的如意算盘。

      

      高丽国王辛隅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获得铁岭的领土,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几十年仗,就是为了几块地盘,这位少年天子居然异想天开,想找连工资都不愿意多发的朱元璋要土地。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使臣,这位高丽国王也真是血气方刚,他命令调集各道军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征伐辽东。

      

      那么这支远征军有多少人呢?据《李朝太祖实录》,这支部队一共只有近四万人。而他们的敌人——驻守辽东的明军,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在北元已经被击溃,退守沙漠的情况下,高丽的远征军有什么办法和这支久经沙场的明军对抗呢?

      

      但辛隅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估计他是按照高丽军队以一当十的比率来计算战斗力的。

      

      这样看来,辛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是比较糊涂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将领却并不糊涂。

      

      至少李成桂不糊涂。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们分任左﹑右军都统使。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他极力劝阻未能成功。作为一名将领,他清醒的认识到攻击辽东是以卵击石,但迫于上级压力,他还是率领军队出征了。

      

      大军到达铁岭后,李成桂并没有发动进攻,他另有打算。

      

      这位统兵大将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

      

      他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王国的统一称呼,并延续至今。朱元璋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朱元璋和李成桂确定了明王朝和朝鲜和睦友善的关系,也立下了双方守望互助的诺言。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李成桂的建国举动及明朝朝鲜和睦关系的确立,对后来明朝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今天的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是从何说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后的1506年,李朝中宗继位,在他担任国王的三十八年里,有一位医官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事业。四百多年后,这位医官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剧,流行一时。

      

      这部电视剧就是《大长今》

      

      这么看来,李成桂那一咬牙的决定实在影响深远。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越来越没谱了!看看《史记》,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集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於此也。”○索隐案: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

        朝鲜□正义潮仙二音。括地志云:“高骊都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险城,又古云朝鲜也。”

    • 家园 还不小心GOOGLE到了传说中的韩国人YY的韩国历史……

      韩历史书将我领土划入古版图(组图)

      在网上引发争议的韩国历史书。

      韩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范围竟然覆盖了上海?日前,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竟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的版图内。对此,韩国驻沪领事馆方面回应说,该书并不代表韩国历史界的主流观点。

      古代上海竟在新罗国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存在着两个古代王朝:新罗、百济。而北部则是领土跨越鸭绿江两岸的高勾丽。后来百济和高勾丽相继灭亡,新罗基本上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但在林均泽所著的《韩国史》标记的地图内容却与历史相差甚大,书中中国地图竟然用三种颜色分为三个国家:百济、新罗和唐朝。其中的百济除了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外,还统治中国华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苏、浙江在内长江以南的中国区域则标记着“新罗”,表示这是新罗的统治区。而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地图中用红颜色在这块小小地区标着“唐”。另外,该书的作者在描述三国割据结束后,统一的新罗王朝甚至还成立了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这样的政府机构。

      该书在叙述中国宋朝时期的东亚历史时,高丽成为当时东亚版图最大的国家,北起今天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南至中国云南。而当时的宋朝则被描述成为只统治两广、福建、湖南等几个省的小国,统治中国北方的契丹(辽)的位置却被作者放在了大西北。

      地图谬误引网民不满

      一些看过此帖的网民纷纷留言质疑该书的真实性。一些网民表示,该地图连一个稍微懂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是错误的,单就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的位置来说,安西都护府在历史上是唐朝治理新疆的政府机构,而书中却把它说成新罗王朝统治西藏的机构;而在描述宋朝时期的东亚时,西夏王朝和大理王朝在地图上竟然消失了,所在的位置竟然被高丽王朝取代,事实上当时高丽王朝的位置就是在朝鲜半岛。

      对于这本书错误之极的历史观点,很多网民表示气愤的同时认为,林均泽作为一名历史类图书的作者,制作这样的地图太误导读者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

      上海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历史系教师向记者表示,韩国古代王朝统治中国的说法完全是一派胡言,历史上韩国的古代王朝领土范围也从未超越过朝鲜半岛,更不用说统治上海了。

      韩方回应

      并非教科书,仅属个人观点

      近日,韩国驻沪领事馆的文化与新闻领事通过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韩国史》的确存在,是韩国书镇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韩国国内售价为2万韩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韩国史》的作者确实是韩国的林均泽教授,他现年69岁,是韩国大田大学的哲学系教授,目前已经退休,专门研究古代韩国历史。

      韩国驻沪领事馆方面认为,林均泽教授以及《韩国史》的历史思想观点不能代表韩国历史文化界的观点,并非现在韩国的主流思想。至于对这本书的个人看法,韩国领事馆相关人员表示没有看过,因此无法对其作评价。

      针对教科书的说法,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林均泽的《韩国史》并非是用于学生教育的教科书,而是反映林均泽个人观点的一般出版物。来源:安仲文

      该书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的版图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敢情朝鲜这名字是明朝才给起的

      上次看那个电影神话的剧情就老觉得不对劲,咋秦朝就有朝鲜公主这说法。没仔细查过书,不过印象中觉得那时候估计高丽那边连个成形的国家应该都还没有吧

      • 家园 好像是李成桂在国书里出了道选择题,2选1,朱和尚就

        选了朝鲜。。。。

        另外李成桂篡位过程也很曲折,儒家文化下的那种种过场儿一点儿不落!

      • 家园 好象是比明朝早...
        • 家园 但应该至少晚于秦吧?感觉上好象至少也晚于唐

          隋唐都远征高丽来的……

          • 家园 比秦早吧

            箕子朝鲜呀。可以追溯到商朝。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朝鲜读作chao2xian3,而不是zhao1xian1.

            • 家园 googled, kind of different idea: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2004-10-24 边众 旧版文章 点击: 4430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作者:边众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7-14 18:24:38发布)  阅读2890次

              高句丽,也简称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我国学者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商人说、炎帝说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充分肯定高句丽民族先人的活动范围在周秦之际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的势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

                二、从高句丽政权建立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公元前37年建都于纥升骨,当时属汉玄菟郡管辖范围。高句丽政权先后臣属于汉玄菟郡、辽东郡,不断上表称臣、朝贡。

                三、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包括分裂时期的各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民族政权。如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丽也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高句丽给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高句丽灭亡时,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群中。

                

              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其次是管辖境内居民构成不同。高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族为主。王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最后是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   

              高句丽、王氏高丽混淆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全文共1533字节

              出处:《光明日报》2003.6.24

    • 家园 晕,日本是武则天起的,朝鲜是朱元璋起的!!
    •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二:22 当年老友

      朝鲜成为了大明的属国,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里整日吃沙子。强大的明朝终于平定了帝国的边界,自盛唐之后,经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原政权终于不再畏惧游牧民族的进攻,一个庞大的帝国又一次屹立起来,它用自己的实力保证这个国家的臣民可以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可以不受干扰的持续发展。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而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但要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还必须清除一些人,这些人包括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名单很长),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胡蓝案的血雨腥风,他基本解决了问题。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该杀的杀了,该整肃的也整肃了,就此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

        

        还有几位老朋友需要做个了断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家应该还记得他),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终于兑现了他当年的算卦结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他确实是无处可逃,也无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颖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这位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杀吧,杀吧,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解了。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权,安享荣华。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爵),武定候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汤和与他们不同,作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的伙伴,他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

        

        所以尽管汤和已经不再掌兵,朱元璋还是去看望了汤和,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的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

        

        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

        

        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青人,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汤和,活下去吧,那激荡岁月里英姿勃发,生死共进的人们,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我很孤独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终于放心了,大好河山将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之后发生了很多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但这个判断却始终是正确的。

        

        杀掉这些良弓走狗固然是好,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蒙古骑兵仍然时不时地骚扰边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游牧民族不擅长耕田,一旦从统治者的位置上退休,想再就业就很难了,粮食衣服金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获得这些东西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重操旧业——抢劫,这也是没办法,总得找条活路吧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长期的战争经历和繁重的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且不说眼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抗呢?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书,战争不是儿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李景隆年纪不大,可这个人除了是李文忠的儿子外,什么都不是。而此时能带兵、有经验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就如同以前一样,朱元璋总是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他找到了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这个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忠诚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此人就是我们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