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徘徊在历史与传奇之间的香妃 -- 一剑南来

共:💬3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徘徊在历史与传奇之间的香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香妃旗装像

    假如在民国时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大约香妃会取代貂婵的位置,位列其中。自晚清起,流传下来众多关于香妃的野史、小说,琳琅满目,而且各种版本又大相径庭。神秘即是美。香妃故事里,大漠、异族、美女、战争、皇帝、后宫、情仇,后世奇幻小说的种种元素几乎都有了。所以,香妃声名之响,直追古人。直到今天,小说、荧屏上,香妃的形象也是屡屡出现。那么历史上真有香妃吗?如果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先列列野史传奇的几个说法吧。

    1、清军西征平定天山南北路后,乾隆皇帝每年召集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进京游乐,以示安抚。哈密回族首领绿乞庆王借故推托,但迫于清廷压力,只得让女儿绿乞庆公主代行。乾隆见她容貌秀丽、体带异香,赐名“香妃”,并欲纳为西宫。可香妃不从,被逼自杀。

    2、定边将军兆惠在征讨大小和卓叛乱时,俘获了小和卓之妻香妃。兆惠返京进香妃于乾隆,乾隆一见倾心,欲纳为妃。清廷祖制不准纳异族女子为嫔妃,以保障皇家的纯净满族血统,皇太后为绝后患,背着乾隆将香妃赐死。

    3、大和卓木布拉呢敦之女在清军平定回疆之后,被生致入宫。此女天姿国色,体有异香,被乾隆纳为妃子,号香妃。香妃入宫后,袖藏白刃,欲杀乾隆报仇,太后得知后,将其赐死。金庸先生就取这一说,以此为原型,塑造了天人一般的香香公主。

    4、1914年,北平故宫陈列所举办了一次轰动一时的展览,展出10多幅据说为郎世宁所作的美人油画,其中一幅戎装女子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就是所谓的《香妃戎装像》,并附简介说:“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西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有图即香妃戎装像,佩剑矗立,赳赳有英武之风,一望而知为节烈女子。”这次展览,实物和图文三者并茂,又是故宫所办,人们信以为真,于是,这个版本的香妃故事,连海外也广泛流传起来。其实,这次展览,关于香妃,不单画像简介跟史实不符(除香妃身世不确外,宝月楼也是在香妃入宫前两年就建好,并非为香妃而建),就是画像本身,据今人考证,也非香妃画像。画中女子相貌跟真正的香妃旗装像并不相似,且容貌非常普通,而从香妃旗装像看,即使在今天,也可以称为绝代佳人。

    这几种说法都错漏百出,只是传奇而非历史。乾隆只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妃子,即容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香妃。自然,所谓体有异香云云就是小说家言了,正式史料并无这样的记载,但大家都习惯称她为香妃,真按历史上的容妃称呼,大家估计会嘀咕,是不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的那个容妃邓婕啊?

    关于容妃,《清史稿》上只是寥寥几句:“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民国清史大家孟森在《香妃考实》一文中,对香妃事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香妃即容妃(以下统称香妃),史有其人,深受乾隆宠爱,无太后赐死事。但因为掌握资料不够的缘故,错误认为香妃是大和卓木或小和卓木之女,在未叛之前送入清宫;同时,没掌握香妃入宫时间,错误认定宝月楼乃是为香妃而建,并从宝月楼竣工时间倒推香妃入宫时间。

    历史上的香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家族为和卓(意为圣裔),故被称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在香妃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哥哥叫图尔都。香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与大家熟知的大小和卓木同一大家族,但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好,甚至有史料记载双方有仇。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准部,解救了被准葛尔羁押的大小和卓木,并将他们送回回部。可是这两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报德,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聚众叛乱。香妃一家跟大小和卓木政见不同,反对叛乱,被迫离乡背井,全家率部分回民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迁移到天山北路的伊犁居住,归顺清廷。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兆惠被困黑水营时,香妃之兄图尔都发兵攻打喀什噶尔所属英吉沙尔,缓解了大小和卓木对兆惠所部压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香妃的五叔额色楞、六叔帕尔萨和哥哥图尔都及其家属先后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额色楞、帕尔萨在此年封为辅国公,图尔都先封晋国公,后也升为辅国公),宴请赏赐,并为他们建回子营,让他们居住。香妃也随叔父兄长来到了北京。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香妃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进宫,当时已27虚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有人据此推测她可能已经结过婚,而且婚史不会短。但也有人认为香妃很可能在入宫前没有结过婚。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个别晚婚的也不是没有。像著名的“叶赫老女”,因为美丽聪慧和政治原因,也是到33岁才出嫁。香妃作为和卓家族的女子,宗教地位、社会地位都非常高,再加容貌绝伦,找不到合适的丈夫也不出奇。

    再啰嗦几句清朝内宫定制,清帝后妃分八级,其中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乾隆一生后妃大约40位,清帝中,仅次于康熙。香妃入宫后,直接被封为贵人,给赐甚丰,说明乾隆还是挺重视这桩婚事。宫中认为她姓“和卓”,所以称“和贵人”。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香妃)乾隆二十七年封容嫔。三十三年六月,晋封容妃。”

    香妃极受乾隆宠爱。香妃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乾隆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维族厨师,香妃也时不时让厨师烧作民族风味进献皇帝,乾隆看来还是满喜欢吃,如乾隆有次吃了两道维吾尔名菜“谷伦杞”和“滴非雅则”,大加赞赏。或者,竞如令狐冲吃任盈盈烤的焦青蛙般,美人前面只能叫好?那就无法深究了。香妃平日在宫中仍是本民族衣着打扮。因此,三十三年封妃之前,乾隆专门颁旨说:“容嫔封妃,现无满洲朝冠、朝服、吉服,应赏给其项圈、耳坠、数珠。”这也说明香妃的旗装像起码是在三十三年之后才画的,也就是起码有三十五岁了,果然是“绝代佳人难再得”呀。香妃在圆明园居住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香妃后来移居宝月楼,乾隆也经常到宝月楼,在其御制文集中,有多篇关于宝月楼的诗文。同时,乾隆对香妃的家属也给予优厚待遇,乾隆二十五年(1760),将宫女赏给图尔都为妻。四十三年(1778)图尔都死后无子,由其侄子袭辅国公。五十五年(1790),香妃叔叔额色楞死,其子本来要降等承袭,但乾隆加恩批准仍袭辅国公。第二年,还加封为镇国公。自然,这不单纯是爱屋及乌,乾隆还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与维吾尔族上层搞好关系。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香妃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妃嫔只有几位。香妃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乾隆三十六年(1771),香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香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喇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庆贵妃死后,四十年(1775)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和皇贵妃。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香妃入宫以来,人际关系一直处理得不错,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临终前,还把自己大量物品赠送给宫中后妃、公主、太监和宫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香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死后被安葬在今河北省遵化县东陵裕妃园寝内。终其一生,未有生育。

    总而言之,野史中那一位心怀民族仇恨的香妃,子虚乌有。真实的香妃,就是一位为民族和睦团结作过贡献的维吾尔族奇女子。虽然乾隆帝取香妃,并给予其家族优厚待遇,目的是想通过香妃家族在新疆的巨大影响,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统治。香妃家族也希望通过联姻保持自身的地位富贵。即是说,这本来是桩政治婚姻。但乾隆和香妃相互之间感情还是比较好,相敬如宾,对香妃个人而言,也算是有了个好的归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能不能说明一下史料来源?

      这样严谨一些

      • 家园 指点的是

        都是二手资料,呵呵,不大好意思列出来。

        唐文基 罗庆泗 《乾隆传》人民出版社

        万依《清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徐广源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中华书局

        庄吉发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中华书局

        孟森 《清代史》正中书局

        《清代野史》巴蜀书社

        以及网上一些资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