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评《阅微草堂笔记》 -- dreamflyer

共:💬53 🌺3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评《阅微草堂笔记》

    平生心力坐消磨,纸上过眼烟云多。

    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

    这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题头诗之一。纪晓岚这个人,一是没有电视上那么高大,二是没有电视上那么潇洒!与其叫张国立来演,还不如叫演刘罗锅的李保田演更好。乾隆爷对纪晓岚的评价其实很低,“腐儒”!并且“不堪大用”!死前一个月才勉勉强强给了个“协办大学士”。古代没有专业文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当官做大事,致君尧舜上,所以纪晓岚“平生心力坐消磨”,心中想必是郁闷得很。

    但你说他没有当官吧他又一直在当,有时当得还不小,比杜甫的“左拾遗”那是大得多去了!只是没办法碰到了康乾盛世,十全老人的时代,名臣如雨,猛将如云,个个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相比之下,他在事业上的建树就很是尴尬,说得出的只是修订《四库全书》而已。试问,这是当官做的工作么?再说了,由于遵从上命,删减时下手过猛,还被后世加了个“摧残文化”的骂名。要说这官当得也够尴尬的了。

    相比之下,无官一身轻,同时代的山东农村,出了位天下最有名的三家村教书先生——蒲松龄。此人三次高考不过分数线,死心塌地地边教书糊口,边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结果证明了一个道理:高考无门,脚下有路!一部《聊斋志异》,换来了千古的美名。这也是在清朝,如果换现在,那个出版商敢不协肩佞笑,像大爷一样伺候着?这银子更不用说肯定是花差花差的了!

    《聊斋》一出,谁与争锋?连纪晓岚的儿子也“见《聊斋志异》抄本,又误坠其窠臼。竟沉沦不返,以迄于亡……”纪晓岚毕竟是个裹着官服的书生,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琐记搜罗鬼一车”,巨著《阅微草堂笔记》问世,这是当时唯一可以和《聊斋志异》媲美的文言笔记,比袁枚的《子不语》、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类似作品那是高明得多了!

    不过,《聊斋》是作家写书,《阅微草堂》是文人写书。前者注重故事、人物、情节,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个个看得津津有味!故事谁不爱看?《阅微草堂》则免不了文人的臭脾气:孤芳自赏!喜欢卖弄卖弄学问,发表发表议论。不是属于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那种。所以只适合一个酸腐书生,黄叶青灯,裹在被窝里独自细细地品味。

    书要有趣才能算是好书,没有趣的人是写不出有趣的书的。纪晓岚是个有趣的人,喜欢和当时死板的宋明理学唱对台戏。至于他本人,似乎也不想成为什么正统文人。他的第二首题头诗是这么写的:

    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

    传语洛闽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洛”指的是程颐、程颢两兄弟;“闽”指的是朱熹。纪晓岚在这里把话说明了:听好呀!我可和你们不是一伙的!少来这里给我找碴啊!

    《阅微草堂笔记》是我长期以来的枕边书,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它写得有趣!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打算抽一些我以为有趣的章节,随意地闲评一番,博得各位朋友一笑,也算是对几百年前的作者纪大烟袋的一丝敬意吧!

    在正式开评之前,先给大家一个笑话解闷,纪晓岚逗别人的笑话,但我可以肯定那个人绝对笑不出来:

    却说一日纪晓岚遇见一个人,名叫林凤梧。为人气宇轩昂不说,名字也取得不俗!纪晓岚感到好奇便去问那人,这名字取得这么好是怎么来的?

    那人“谦虚”地说:“这是因为家母在生在下那天,梦见一只凤凰停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上!”

    稍微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梦做到这个程度那是相当的猛了!要知道,周文王发现姜子牙的前一晚,也不过是梦到一头黑熊撞进屋里而已。

    可惜林凤梧遇到的是纪晓岚。

    纪晓岚担心地对他说:“还好你母亲做的是这个梦,要是你母亲梦到的是一群鸡在芭蕉林中啄食,那不是危险得紧?”

    关键词(Tags): #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无心之云,黄袍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有趣,看来也不全是“腐儒“。
    • 家园 【原创】(五)大家给鬼朋友一点面子吧!

      译:

      曹竹虚司农有次对我说,他的一个堂兄从歙州到扬州去,途中经过一个友人的家中。当时天很热,友人请堂兄在书房乘凉,那地方又宽敞又透风,堂兄想晚上也在这里睡觉。友人说:“这间屋有鬼,晚上住不得!”堂兄坚持要在这里住,友人没有办法,心说这样的犟驴让鬼治治也是好事!就由他去了。

      半夜时分,有个东西从门缝里蠕动着慢慢爬了进来,像一张薄薄的毛边纸一样。进到屋里,渐渐展开成了一个人形,原来是一个女鬼!但犟驴堂兄一点害怕的表情都没有。

      鬼突然披发吐出长舌头,现出吊死鬼可怕模样!堂兄笑着说:“头发还是头发,只是有点乱;舌头还是舌头,只是有点长!有什么可怕的?”鬼忽然把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堂兄又笑着说:“有脑袋我都不怕,未必还怕你没有脑袋?”鬼实在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这个堂兄从扬州回到歙州的时候,又一次住在这间屋里。夜半,门缝里又开始蠕动起来。刚伸进个脑袋,鬼一看是犟驴堂兄,便“呸”了一声,恨恨地说:“怎么又是这个没意思的家伙?”

      然后,迅速地缩了回去。

      评:

      鬼骂得很有道理,这犟驴堂兄的确该骂,一点面子也不给!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一个游戏:先找个墙角躲起来,等朋友毫无心理准备,施施然走过时,突然蹦出来,大叫一声:啊!如果要加强效果还可以做出双爪搏人状。然后,看到朋友吓得魂不附体的样子,我们才得意地哈哈大笑。

      可见吓人也是一种娱乐,一种害处不大的娱乐。之所以说是害处不大,而不说没有害处,是因为我们有些朋友会不配合地大哭起来,另一些在惊怒之余,可能翻脸不认人,甚至对我们饱以老拳。

      众所周知,当人变成鬼后,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丧失了不少人生乐趣,例如味觉。由于肠、胃、舌头等消化器官的总体性丧失,鬼看到一桌佳肴时连口水都流不出来。退而求其次只好去尝尝蚊香、蜡烛的味道。大家如果还不理解鬼们的苦处,下次过生日时不妨连蜡烛一起嚼一嚼。

      人穷则反其本,鬼也是一样啊!百般无聊之极,只好重温儿时吓人的游戏,图个乐子!因为这个时候具备了一些特异功能,玩起来还更具特殊效果。一般人(特别是女孩子们)都很知趣,如果见到鬼朋友在玩这种游戏,大家配合着尖叫两声,也就算了。鬼心满意足,人也没有多大损失,顶多几晚上睡不着而已。大多数鬼故事里,鬼们都很自觉地不破坏游戏规则,没有做出进一步的伤害行为。

      但有些人就是虚荣心强,要拼命表现自己的胆大,这样的人,不要说人,鬼见了都觉得没有意思。像上文提到的那个犟驴堂兄,你怕不怕是你的事啊,干嘛不简单配合一下鬼朋友的表演,敷衍两句说:“哎呀我好怕怕哦!”然后蒙头睡你的大觉去。人鬼之间,其乐融融,岂不是更好?

      还有一个比犟驴堂兄更找抽的家伙,他的事迹记载于袁枚的《子不语》:

      介侍郎有个堂兄(姓介,而且恰巧也是个堂兄),为人强悍,最讨厌人们谈鬼神之事。每到一个地方,专门去找那些据说闹鬼的房子住。

      有次,路过山东的一个旅店,别人说西厢房有鬼,他听了高兴得一跳八丈高!(你看看这个人的虚荣心!)打开门直接住了下来。到了晚上二更时,突然有片瓦掉落了下来。

      介堂兄骂道:“你是鬼吗?你如果找个屋顶上没有的东西丢下来,我就怕你!”“砰!”的一声,鬼扔下来一个磨盘。

      介堂兄又骂道:“你真是厉鬼,把我前面这张桌子打碎了,我就怕你!”又是“砰”的一声,果然坠下来一块巨石,把茶几打碎一半。

      介犟驴大怒,说:“你这个鬼狗奴敢把我的头打碎了,我才怕你!”然后,他站起来,把帽子丢在地上昂然挺立。但后来就寂然无声了,鬼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想那个鬼是多么的辛苦啊!搬完磨盘上房,又忙着搬巨石,不就是为了图个乐子么?姓介的说什么,鬼就兴冲冲地加以配合。哪里知道,最后却发现这是个玩不起的家伙。介堂兄在屋里洋洋得意之极,不知道这失望的鬼朋友在屋顶上叹息了多少次“没意思!”?

    • 家园 俺向古妖学习拍马屁的心得体会

      丰宜门外风氏园古松,前辈多有题咏。钱香树先生尚见之,今已薪矣。何华峰云:相传松未枯时,每风静月明,或闻丝竹。一巨公偶游其地,偕宾友夜往观之,二鼓后有琵琶声,似出树腹,似在树梢,久之,小声缓唱曰:人道冬夜寒,我道冬夜好,绣被暖如春,不愁天不晓。巨公叱曰:何物老魅,敢对我作此淫词。戛然而止,俄登登复作,又唱曰:妾似桃李花,郎似松柏树,桃李花易残,松柏常如故。巨公点首曰:此乃差近风雅。余音摇曳之际,微闻树外悄语曰:此老殊易与。但作此等语,言便生欢喜,拨剌一响,如有弦断。再听之寂然矣。

      --摘自纪晓岚《如是我闻》

      这故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树。树上的妖精闲来无事,便屡屡对着过往游客吟诗。一日一个老头儿也跑去那,妖精以冬眠不觉晓诱之,失败,被臭骂(这老头真难搞,要我早不住点头引为知己了,嗨...)。于是妖精回去商量了下,改变战略,回到路线正确的主旋律上。于是老头爽了。妖精遂曰:这老头其实也蛮好搞定的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家:每个人的马屁是不同的。需要辩证地去一一鉴别,方能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勿要想拍马屁拍在马腿上,更有甚者,拍在马蜂窝上,那便十分地不妙了。

    • 家园 【原创】(四)做鬼也要加强学习!

      译:

      交河县的及儒爱(我还第一次见到有人姓“及”),青县的张文甫,都是老儒生,一起在献县教书为生。

      有一天月夜,两人一起到南村和北村之间散步,不知不觉走远了一点。眼前只见寂静的荒野、乱坟堆和灌木丛。张老师心里感到害怕,对及老师说:“荒郊墓地之间有很多鬼的,我看我们还是趁早回去为好。”

      这时就看见一个老人拄着杖慢慢地走过来,向两人作揖行礼。他听到了张老师的话后,说:“这我就要批评您了!世界上哪有什么鬼?你们没有学习过无鬼论吗?亏您二位都是儒家门人,怎么可以乱去信那些佛教徒骗人的鬼话?看来不加强学习的确是不行的啊!”老人说完,请他们坐下,详细地给他们讲解程朱理学的阴阳二气的理论。说得条理清楚,论述充分!两人听了连连点头,对宋儒的无鬼论大为赞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学术问题,竟然忘记问彼此的姓名。

      这时,有几辆大车远远走来,牛脖子下的铃铛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老人急忙站了起来,说:“不好意思!我的户口是在黄泉之下的。平时太寂寞了,今天好容易碰到你们二位可以唠嗑唠嗑,如果不谈无鬼论,二位早就起疑心一溜烟跑掉了!现在告诉你们老实话,可不是我存心想戏弄你们哦!See you later!”

      转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了。

      评:

      很久以来一直有个疑问:鬼为什么要害人?有一种说法是要找替身,例如吊死鬼和淹死鬼。但众所周知,这两种鬼所占鬼的比例甚小。而其它占多数的鬼,好像并不存在这方面的需求,而且,它们的害人,往往不是要命,多数是以恶作剧的形式出现的。例如鬼打墙、半夜伸长舌头吓人、抛砖丢瓦等等,其中数后一种的技术含量最低!完全是克隆狐仙们的做法嘛!鬼们的怪异行为,是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

      看了这篇短文之后我才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寂寞!

      西方有句谚语说: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寂寞。善哉此言!我们中国方面的印证是:连鬼都害怕寂寞!不过正如人有三六九等,鬼也有高下之分。普通的鬼,寂寞难耐,拼命想接近人类。人这边却毫不领情,,躲得远远的,骂它们是“不干净的东西”!甚至还请些道士和尚等专业人士来对付它们,非置于死地而后快不可!

      一来二去,普通的鬼们火冒三丈,啊?刚退出人的行列几天?就这样翻脸不认人(鬼)?于是犯了小孩子脾气,你不欢迎我,我偏就要来,而且还要弄得你也不安生!于是抛砖扔瓦不亦乐乎!这种心理上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懂。

      而高级一点的鬼呢?一样面临的寂寞的问题,却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聊斋》里的鬼采取的策略是和人谈恋爱,但这样做的条件要求很高,至少要年轻貌美吧?试问这样的鬼有几个?据古书记载,当人变成鬼后,将保留着他退出人类的最后一刻的面貌。以此推断,大多数鬼的尊容恐怕都不敢恭维,真的都要采取《聊斋》的策略,人间的和尚和道士的生意将会变得很好!

      还好《阅微草堂》这只风雅之鬼给大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加强学习!然后找一个同样寂寞的读书人,和他作长谈以销永夜,不也是一件风雅之事吗?直到最后才告诉他咱是个鬼!然后看他的态度:他要接受那朋友还照样有得做,稍有犹疑咱马上就地消失!从多数古书中来看,读书人还是明白道理的,大家依旧做朋友的多,关系好的还可以在科场互相帮忙作弊!

      所以,不要小看这篇短短的文章,它给我们的当头棒喝是:赶快加强学习吧!否则连将来做鬼后都有得后悔!

    • 家园 好文章,花之,期待看到后头的
    • 家园 【原创】(三)好出家人的两种活法

      译一:

      无云和尚,不知是哪里人。康熙年间,在河间(纪晓岚的老家)资胜寺挂单,整天默默地坐着,别人和他说话理都不理。有一天,忽然登上禅床,捏把界尺用力拍了桌子一下,就悄然坐化了。

      别人走过去一看,桌子上有张偈子,是这么写的:

      削发辞家净六尘,自家且了自家身。

      仁民爱物无穷事,原有周公孔圣人。

      译二:

      沧州有个游方尼姑,不喜欢劝妇女布施财物,却喜欢劝她们存善心,做好事。我的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里,有个姓范的仆妇,有一天施舍给这个尼姑一匹布。尼姑合掌表示感谢,然后把布放在茶几上。

      过了一会儿,她把这匹布递还给姓范的妇人,说:“您的功德,佛已经很清楚了。既然这布您已经施给我了,那就算是我的布了。现在已经是农历九月份了,刚才我看见您的婆婆还穿着单衣服。现在我把我这块布赠送给您,麻烦您给您的婆婆做一件棉衣可以吗?”

      评:

      什么样的出家人才是“好的”出家人?古书上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他会不会坐化!比如像鲁智深,自己都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世界上比他更不像出家人的人,恐怕数目不多。但他最后坐化了,印证了他师父智真长老的评语:“久后却得清静,正果非凡,汝等都不及他。”所以,提到鲁智深,谁敢说他不是个好的出家人?

      但上文中的那个好心的尼姑,你觉得她不是个好出家人么?书上并没有提及她最终有没有坐化。

      其实,我觉得,这尼姑就是鲁智深,鲁智深就是这尼姑。

      鲁智深“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放的是满腔不平之火,杀的是天下该杀之人。从他为了救一个不相干的金翠莲而路见不平,丢官弃家开始,他选择了一条入世之路,试图以恶制恶,用武力铲除人间所有恶势力。尽管他后来披上一件袈裟,仍然此心不改!

      而那个沧州的老尼姑呢?她手无缚鸡之力,但她也同样选择了入世。她试图以善扬善,用善行来感化世上一切可善之人。尽管她本身只是个小小的无名女尼,做的只是些琐碎的平凡小事。

      这个尼姑和鲁智深一样,毅然地走出了寺庙,走进了人群。如果在乱世,身为七尺武夫,他就可能是怒目圆睁的鲁智深;如果是太平年月,化作柔软女子,她就是一个劝人向善的老尼姑。

      道路不同,活法一样。

      但就我个人来讲,我却更喜欢不爱管闲事的无云和尚,自家且了自家身,无挂无碍,方得削发辞家,遗世修行的真意!

      一种是活得壮烈,一种是活得潇洒。至于如何选择,看个人的喜好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喧嚣红尘中的碌碌俗人,我们有谁能够真正拥有自己的选择?

      关键词(Tags): #好出家人元宝推荐:抱朴仙人, 通宝推:无无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