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小时候的杂志和书(18岁以前) -- 海天

共:💬17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说小时候的杂志和书(18岁以前)

    常看到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看的书啊杂志啊什么的(最近的是李禾平网友),也来凑个趣。

    能想起来的最早的书,应该是我爸带回来的几本插图童话:小马过河,会摇尾巴的大灰狼,小蝌蚪找妈妈(这个好像时间上比较靠后)。后来还有一本“小狒狒历险记”,很让人感动,最后我看到小狒狒总算找到了家,还忍不住哭了出来,吓父母一跳。

    上小学以后,小人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主角。64本的“三国演义”就不用说了,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也是风靡一时;还有大量单本的,比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高尔基“我的大学”,大量国内革命战争题材,像“桐柏英雄”“太平军大败洋枪队”(是这个名字吗?反正是这件事)等等。我的历史启蒙教育,大约就是从这些连环画开始。

    后来几年,有两套书对我的“历史教育”起了不小的影响,一套是“上下五千年”,主管中国史,另一套是“世界五千年”,虽然都还属于故事性质,也谈不上多详细,但多少让我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个走马观花式的了解。

    上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讲故事性质的“历史书”不再满足,一次在书店逛游的时候发现了青年文库中的一本“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看过两眼以后,顿时如获至宝,自己想象中的详细的通史就是这个样子。

    那一套“中国古代史常识”一共六本,为了凑足剩下的五本,竟然费了好几年工夫,直到高中快考大学了才最后凑齐。分别是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专题,历史地理。说起来有趣的是,开始自己最喜欢通史部分,等慢慢的“时间数轴”上的“点”填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对某一专题,比如边疆史,中外关系史,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变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等专题喜欢上了,甚至有一段对食品和蔬菜的变迁(比如扁豆从印度来,白菜本地自生,而白薯从美洲来)上了瘾,在图书馆里翻腾。不过这是大学以后的事了,打住。(注:不久前,听说这套丛书中的少数内容,现在看来有所错讹,或者已经不能反映研究的新进展)

    小学和初中正是80年代,高中是90年代初期,社会上对近代史和现代史的种种议论不可能不传到自己耳朵里。家里有一套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其厚度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是很吓人的了,看过一遍也还不是太能理解,不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系统总算有了一定认识。同期还看过“社会主义四百年”和“资本主义史”-------后一本书和胡绳的书一样,看了头大;前一本基本上还是故事为主,从英国的莫尔娓娓道来,甚是有趣,可惜只有上册,下策迟迟等不来,也不知后来出齐了没有。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但这话对我肯定不适用。虽然一直是个爱好历史的人,但对经典文学著作总是提不起兴趣。四大里面,西游我觉得后面太程式化,只有前面好看;水浒看到江洲劫法场就嫌太血腥了;三国还好,总算是看完了,可能因为和历史重复最多;红楼则不论如何看不下去,前后努力了三次,中学那次(第一次)只看到17回。说起来,后来在大学看“红楼梦考证”“红楼梦新证”,那两本书倒显得比红楼本身还好看些。

    国产经典如此,外国经典也好不到哪里去:“战争与和平”电影看过以后很喜欢,书才看了几页就放下了;我的(中学)同学看“基督山伯爵”如痴如醉,我却没什么感觉;少有的一本比较喜欢的名著“浮士德”还是大学以后看的,很大程度上还是对里面的西方文化象征物的注释感兴趣。

    要是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我却对名著的副产物------文学批评和杂文-------有着莫名的兴趣。大了以后,尤其喜欢那种分析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婚姻生活在其作品中的“映射”的文章,和评论者一起享受一种“索隐”的快乐感。

    说杂文,就不能不说鲁迅。当年在高中,晚上做完作业以后,拿出家里的已经发黄的“鲁迅杂文选”或者“野草集”,在台灯的光影中读到“灯下漫笔”,读到“作稳了奴隶的时代”,对心灵的震撼和冲击,有种身处铁屋的感觉。(当然,后来知道得多了,对很多事情,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于当年的理解)

    (先到这儿,下次主要说说杂志)

    元宝推荐:履虎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