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 葡萄

共:💬214 🌺5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比较随笔3:高技术\外汇储备\就业\基础设施\农村还有老龄化

      比较随笔3:高技术\外汇储备\就业\基础设施\农村还有老龄化

      这先摘段文字作为开头:

      美国经济学家Simon Kuznets发现并提出的“库兹列茨周期”,不仅让他赢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奖,同时也是解释目前发生在新兴国家各类源于基础设施投资基础上的经济周期和全球大宗原料商品价格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理论框架。库兹列茨观察到,道路、海港、机场和其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需要15-20年,而这个期间通常伴随着高就业率以及建设周期结束后,有关经济体的强劲经济增长。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就消耗了当时全世界超过50%的各类大宗商品原料,并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腾飞。因此,密切关注新兴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对预测全球大宗原料商品市场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是摘录出处:

      http://www.cchere.net/article/807461

      欧美还有日本竞相把低技术向生产成本低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的技术与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与其说是谋求高利润还不如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西方市场竞争一向激烈,如果彼此互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其中一家来中国设置工厂,另一家原本没有计划的势必也要修改计划来.这里一个是中国的市场大的原因,另一个也是竞争力的较量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原因.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是维系国家前途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个道路.但是,现在讨论高技术的高利润的同时,太多人往往忽略了伴随高利润的高投入与高风险.就以我文章里几次提到过的,日本数字电视标准来说.近20年里,日本厂家投入了近万亿日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全因美国一纸数字电视标准几乎打了水漂.日本技术不好么?日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么?那么日本在这个领域获得的高技术为日本获得高利润了么?我这里不是讨论日本的成功与失败,也不是说高技术领域我们是不是因该进,我只是在说关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一面.中国做裤子的时候底子薄,话语权尤其是在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弱小,那时候不做裤子没其他的路.不过怎么从做裤子,慢慢做到做飞机,这里才是我文字中想讨论的.路就是这样一步步淌出来的,写历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比较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历其原因也是想回过头看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路,成功没有什么捷径.

      都说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在我看现在的外汇储备不是多而是偏少.呵呵,别急听我慢慢说.外汇储备派什么用处,这里我的观点是要和国家进口和出口需要相适应的.一般技术而言,维持三个月所需要的外汇储备就足以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大家看到了中国外汇储备以2000年为基准,到2006年就达到2000年的4.5倍.单单对比中国经济增长率来说这个数值是过高了.但是,请注意下,仅仅从2000年到2003年在联合国统计的16种战略资源里,铁上涨了260%\石油上涨了200%,铜上涨了300%,平均这16种战略资源里的涨幅在160%.那么您知道2003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涨幅度么?到今天恰好300%.中国现在人均石油消费在1吨,拿以环保与节能著名的日本来说,现在每年人均消耗的石油数是2.5吨,欧洲4吨美国是5.5吨.也就是说,我们能耗即使以日本为标准,经济要继续发展,人均石油消费还得要上去.但是,石油的上涨不等人.还有中国在铁矿石,在其他各种资源的进口上我们不做未雨绸缪,将来有哭的时候.还有,一个您看这些年我们海外并购(和前面说的涨价联系联系看看)的次数越来越频,胃口越来越大,单一标的金额也一次次破记录,这些都是给中国经济长期战略做准备的.而实现这些靠人民币做的到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外汇主要是通过贸易途径积累而不是通过贸易中的货币汇兑获取.除了热钱那部分,作为贸易与投资上的外汇进入中国后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银行的职责是监管而不是支配,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可支配的外汇储备增加.不过这些储备所有权各异属于央行自身的实际不多,说影响人民币汇率这个在理,说影响M1货币发行就太牵强了.至于说外汇储备制造通涨什么的,我是不知道怎么答复的,是对中国外汇制度不了解.所以我说,现在的外汇储备不是多的问题,而是到什么时候刚好够用的问题.(不绕弯子说就是,考虑美圆贬值因为我认为现在的外汇储备还是有点少.)

      说道农村问题\基尼系数问题与老年龄化问题,实际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对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大于城市人口,目前大致是2:1.农村的计划生育情况实际与城市不一样,老年化趋势在中国是有,但是这必须在城市化而且是在高度城市化地区才有这个趋势.中国符合高城市地带的区域有:京津塘城市区(3000万人)\长三角城市区

      (4000万人)\珠三角城市区(2500万人),算上这个地区的长驻外来人口这些地区总人口为1.5亿.以1.5亿人口地区的老龄化趋势作为全中国的考虑不仅不合适,而且很片面.

      今天中国的最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就业,当年看GATT(WTO前身)有关报告里说,入关后城市人口直接失业会达到2000万,农村人口直接失业的会达到2亿.从近年来的失业数字看,可以说我们的实际情况比预计里好好.但是就业情况我们这里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都不是一个乐观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大 人口基数在实际上是恶化中国客观经济环境而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而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靠,农村城市化,扩大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基数来解决.这里还需要提到外汇储备:日本利用日圆升值的机遇,20多年里使海外资产扩张了20多倍.这些海外资产的使用,对日本政府解决日本老龄化的负担起到了支柱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农村实现城市化,说到底就产业化呢.第一还是在基础投资建设上,以我的经历.10年前去新疆旅行,在吐鲁番看见当时上海要近0.5元的西瓜那里基本任吃白吃.而在上海当时接近7元一斤的哈密瓜只要0.5元.那哈密瓜的香甜至今记忆尤新(那切开后翡翠一样色泽我几乎把皮也吃下去了).但是价格那么便宜,质量比上海好的多的哈密瓜(当时回上海后那种切开后土黄色哈密瓜我碰也不想碰),为什么没有人想拿到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卖? 道理是运不出来.所以,当地人与其这些都烂掉,还不如来的客人吃掉.这里说明了什么呢?还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里还只是一个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基础建设里的路的作用.其他,电力\生产生活用水\城市配套公交物流配送还有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等等.不以世界和发达国际平均标准计算,以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这个仅仅占中国国土面积1/5的平均水平看.中国要想解决那么多问题尤其是占人口比例多数的农村人口发展,还需要在基础领域做大量而长期的基础建设投资.要想富不仅仅只是要修路,而相应中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要继续经济向上走,人均轨道里程\人均病床数\人均电力消费\人均各种社会辅助设施拥有量\还有每万人各种技术人才拥有的比率要提高要向发达国家靠拢都需要长期不懈的投资尤其是各种软件和硬件基础项目上投资才能实现.

      这里无论单纯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国防需要出发,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都是必须的.对比日本和德国甚至美国的经济崛起时期,大规模基础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说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崛起时期起到了关键甚至在一段时间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尽管,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懈努力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在基础建设领域仍然在各种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平比较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时期里,投资型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型拉动在中国依旧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中国政府与企业界也已经充分认识到我们在过去发展中存在的能耗大、浪费大而资源相对有限的问题.在中国<至2020科学发展纲要>里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针对措施与符合中国下一步经济转型需要和适应能力的办法,这里建议大家仔细看看会有不小启迪的.(这里为中国GDP中每美圆单位能耗与发达国家或者与印度比较中的数值,我们不能仅仅看单位数值的差异.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印度,他们都以服务业作为GDP中占主导地位来发展的,如果真要比较,不如以具体产业中的具体能耗比才符合实际,毕竟目前世界上50%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都在中国.)

      • 家园 一点更正

        1,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大于城市人口,目前大致是2:1.

        -----------------------------------------------

        按第5次人口普查,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57%,不是2:!。农村7亿多人,不是通常朗朗上口的9亿农民。

        也不是有5亿农民要转移。除去老人小孩,农村20-45岁之间可以转移的

        人,实际在3亿左右,已经在外打工有1.5亿。

        2,农村的计划生育情况实际与城市不一样,老年化趋势在中国是有,但是这必须在城市化而且是在高度城市化地区才有这个趋势.

        -------------------------------------------------

        不管怎么样不一样,90年到2005的回归计算,每妇女生育率是1.59。2000年后总体的

        生育率就只有1.4左右,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生育率1.5以下。现在,农

        村的年轻人并不象大家想象的愿意生。越来越多的人只生一个孩子。

        按照2006年教育部公告,三年时间减少小学生1300万,主要就是农村的,农村小学

        关闭了9万所。

        http://hxsj319.com/dispbbs.asp?BoardID=29&replyID=16288&id=2307&skin=1

        3,老年化趋势在中国是有,但是这必须在城市化而且是在高度城市化地区才有这个趋势.

        -------------------------------------------------

        老龄化农村的趋势更严重,在城市,在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反而不明显,因为年轻人都

        到城市去了,比如上海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1,要靠他自己早衰退了,就是靠外地人

        撑者。所以靠上海,广州,北京这些地方来估老化情况和影响是不对的。要迷惑决策

        者,造成重大误判。

        党国英就指出过农村的“空心化”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张:前两天我去了河北的一个村,他们村里面十七八岁到30多岁的年轻人全部在城里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那么这个村如果还想搞产业化的话,是不是它反而变成一个劳动力紧缺的地方了,那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党:你说的这个问题在现在的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看,劳动力的转移应该是差劳动力流向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程度,它必然对农业经营者的水准有一定要求,差劳动力是搞不了的。我们现在是逆向,好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了。造成我们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现在每家的地太少了,老人或妇女基本就可以种,导致我们农业效率的损害。

          所以说要促进劳动力转移,靠经济结构调整来推动中央所说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要跟上。每户几亩地,靠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是有价值的,但它不可能造就新一代的富裕农民。

          张:如果说将来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工业、服务业能不能大量地吸纳这么多人?

          党:近几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常迅速,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就业人数显然在增加。我国东部地区前两年已经出现劳动力局部短缺,现在已经影响到中部地区。城市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强,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但如果农村都剩下老人、妇女、儿童,这对新农村建设肯定有影响,其意义也要打折扣。

        • 家园 多谢指教

          不过我基本观点还是那个,先解决充分就业才能接下来考虑老龄化问题

          • 家园 要有提前量要打!

            如果只从就业观点也要考虑到提前量问题。

            人口有2,30年的生产时滞。

            所以是2,30年后的就业问题,决定现在的人口政策!

            劳动力问题,发生影响在10年内,比大家想象的来得快!

      • 家园 证券时报的文章是抄的

        http://www.usfunds.com/shareholder/Summer_2006_Shareholder_Report.pdf

        ......

        China's government recently reported that its GDP grew at a 10-percent clip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and India's economy is expected to expand almost 9 percent this year. Nearly all of the E-7 countries - and many more in the emerging world - have projected 2006 growth rates surpassing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st of the G-7.

        That growth can be seen in ambitious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se nations.

        China plans to build 14 express highways, six railways and a dozen new seaport facilities before 2010. India invests 3.5 percent of its GDP on power plants, road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and the government there is financing "industrial townships" to promote more manufacturing. Even Bangladesh, one of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is building hundreds of miles of highways, as well as schools, water systems and the like.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be 69 percent higher in 2010 than in 2002, according to the Federal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That growth rate is five times higher than the estimat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than 15 times higher than Europe.

        China, in the midst of a massive infrastructure build-out, used half of the world's cement and 40 percent of the world's steel last year,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statistics.

        But because of years of low commodity prices and other factor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now-coveted resources have not kept pace with global population and GDP growth. That has created an Economics 101 scenario - demand is greater than supply, so prices climb.

        Not only are populations growing quickly in many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nations, so are their incomes and their desires for the types of consumer goods that Westerners have long taken for grant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China's per-capita GDP has gone up more than tenfold.

        According to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the world's economic GDP growth over the next decade is expected to come in China, India,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By 2010, these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ies" are also expected to account for a third of sales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ccording to BCG.

        And as those economies expand, there will be greater demand for oil, gold, miner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The benchmark CRB Commodity Index has consistently been in record territory in recent months. It is up roughly double in less than five years. Gold, silver and platinum prices have risen 100+ percent since early 2001, while zinc, lead and copper are each up more than 200 percent. For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the price hike is greater than 300 percent. Despite these impressive run-ups, we believe that we are still early in the secular bull market for these and other commodities.

        To get some perspective on this enduring rally, you can look at the "Kuznets Cycle," a cycle of economic activity that drives commodities demand.

        Economist Simon Kuznets, who came up with the concept of GDP, won the 1971 Nobel Prize for his work to expla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at work is relevant to what we're seeing today in emerging nations. Kuznets noticed that roads and highways, seaports, airport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are built over a 15- to 20-year period. It is a period of strong jobs creation, and once these pieces are built, the economy is growing and robust.

        A good example of this is when the U.S. built interstate highways in the 1950s. This construction work absorb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commodities. This is very significant as we look at those emerging economies that have policies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growing demand for commodities.

        Asia's rapid growth is driving this secular bull market. Asia's 3 billion people now consume about 20 million barrels of oil daily, while 300 million Americans consume 22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sia has been growing at 6 percent per year, twice the U.S. rate. Since 2000, there have not been enough new discoveries of oil, gas and precious metals to meet Asia's demand as they have built infrastructure.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we are living with ever-higher energy prices.

        Emerging economies are also heavy consumers of copper, whose price has been at record levels this spring. Copper inventories hit a 30-year low this past summer, and there have been a host of issues - refining bottlenecks, various labor issues and rising capital costs - that have kept the market tight.

        Toyota's Prius hybrid automobile uses five times more copper than a standard gasoline-powered car. With the strong demand growth for hybrids, we will continue to see strong copper demand for products such as the Prius.

        In the short term, the biggest domestic risk we see for copper prices is the housing market. The average house contains some 400 pounds of copper in the form of wiring, water pipes and appliances, so if home construction were to slow down dramatically, that could hurt copper prices in the short term. Long-term, there is still much demand around the world without much increase in supply. China has been negotiating energy and minerals deals with South Americ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as a way to ensure supplies to feed its economy.

        When it comes to China, our investment team has a simple philosophy: whatever China needs, get long, and whatever they have as surplus, get it out of the way, because China will just dump it. That happened with both steel and aluminum.

        It's very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track those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pper prices took off when China stopped selling copper. Zinc prices were 45 cents a pound last year when China was a net seller, and they're nearly four times higher since the country became a net buyer. China is also no longer exporting silver, whose price is at a 25-year high.

    • 家园 猜猜葡萄兄的“五年内出现的革命性技术”是什么

      材料:纳米

      通讯:无线

      生物:癌症治疗/心血管/干细胞

      最有可能:纳米

      • 家园 为什么不加能源那?

        现在新型能源的研究都已经进入实际测试阶段了。我看,不久就会有变化。

      • 家园 个人感觉是恰恰相反,未来5年内,不会有革命性技术突破

        至少在材料领域最近15年已经没有令人激动的发明创造了,从NIH的最近几年的资金下降来看生物方面的技术进步实用化是希望不大的,通讯和半导体可能是小打小闹的技术突破是有的。纳米科技也许有可能突破。

        这是给中国迎头赶上第一流的制造业的最好机会,

        而且全球化继续挤压在第一世界的制造业,

        会继续加快中国的制造中心的建设,

      • 家园 别仅仅看未来5年,呵呵

        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进程,是经济学上的大事件.排除石油价格的因素,登上500强王座的是谁:沃尔玛.而沃尔玛制胜的法宝是他遍布全球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同样谁能想象今天的花旗银行拥有的程序员已经超过了微软公司.印度班加罗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流的软件中心,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客户呼叫中心.这一切还只是开始.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地球曾经出现了象本茨 贝尔 爱迪生 诺贝尔这样一批出众的发明家,人类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发明家的出现发生了激动人心的演变.我相信,我们正在经历历史又一次的螺旋上升时期.改变我们生活与未来的远远不只是计算机 网络,呵呵还有更多呢,不是么:)

        通宝推:r52097,
      • 家园 猜得中开头猜不中结尾。。。
    • 家园 刚回其他论坛朋友们的话,贴这里算做随笔

      非常感谢楼上的几个朋友的提醒,因为这段时间需要处理身边的一些事情所以只能拖一拖.这个拖有2层意思,一是时间上分不开身,而就是一些问题在推敲,对这些问题的推敲直接将定位80年代以来印度和巴西这2个国家的评价.再进一步就是比较三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时候,怎么用一个价值体系来衡量的问题.这个价值体系框架已经有了,问题就是怎么解决一些关节点,这些关节点都还不是现在的社会焦点,但是在我眼睛里却是改革成败的考试,是大考.是毕业考的一部分.我自己没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设想我还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有的结论是逻辑的结果,我还没有足够的东西去证明.鲁迅先生说,只会提出问题而不知道解决自己所提问题的人就是所谓不平者,我尝试不做做鲁迅笔下不平者.请大家原谅我的拖沓.

      下面我漏楼上多数的朋友回复,不一一具名回复,就直接就几个问题展开还请谅解.先说日本,关于日本的资料我跟了10多年,那些14年前我大学时候不可一世的大公司大人物一个个倒下去了我用我巴西80年代篇的开头来概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有机会去琢磨下缇义明,前世界首富缇义明.那是战后日本一代的象征性人物,很多丰富的内涵值得解读.关于我引用的一些日本和印度的资料,我可以说暂时国内免费中文资料里不会有,包括一些评论,正面的反面和中立的我都会看,但是我只会从一种角度去思考那是我试图在构架的东西呵呵.说这些,不是说我说的想的就对,我只是说有的事情我不是从数字的直接去看,我有自己的解读,我的评判依据还没有到揭开的时候,这里只能先卖个关子,我金牛座,人比较固执,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很多人说我愚蠢,呵呵不过改不了,请大家原谅.对于日本我从来没有小视的意思,包括印度与巴西乃至阿拉伯的穆斯林们,任何现在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国家与民族我都尊敬有之,这些都是丛林法则下的暂时的胜出者,绝对不要小看他们中任何人的智慧.他们的宗教,他们的法律,他们的经卷中文本所有我尽可能都去阅读,他们的每个智慧都有中国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骄傲的眺望世界,但是我们没有资格自大的去挑战世界,对日本这样的民族尤其如此.日本在未来世界500项最有价值技术里有排他性领导地位的有40项,中国2项-8项,日本与美国欧洲有并肩齐驱地位的技术在110项,中国18项.日本今天,有1500万亿日圆的金融资产,日本丰田公司有600亿美圆的流动资金(世界第二,世界第一拥有流动资金量的公司是Micsoft:900亿美圆:2004年数字),住友被称为5%铜先生如果你说我小看日本我想如果我对日本的实力到一无所知的地步,我说日本如何如我是疯了.前面有朋友提到丰田在北美市场如何所向披靡,我不知道您在哪里居住,很感激您的善意提醒.但是我在华盛顿读工业自动化管理和在美国汽车自动化专业学成归国的朋友居然都对丰田嗤之以鼻,具体原因我还没有机会请教,不过他们已经答应有时间细说与我,暂时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看法.丰田的管理与技术在我看还是相当成功与完善的,要再专业那只能我请教上面我提到的朋友后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这里先按下.我还是说说通用汽车,早在1999年,华尔街就严厉警告过通用汽车,说如果通用汽车的CEO继续痴迷与玩弄其金融业务的数字游戏,华尔街将机遇通用汽车严厉的惩罚.要知道,通用汽车的金融服务一度占到了通用汽车财务报表上利润的33%,为了股市的短期业绩,通用公司的CEO们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财务游戏而不是通用的业务根本:汽车制造上.终于华尔街的严厉警告变成了严厉的惩罚:今年通用汽车的债券被华尔街评为垃圾级.通用汽车作出的反应是,出售其金融业务.我看到是通用汽车凤凰涅盘的

      开始,这个不是没有先例的.我第一次看商业案例是哈佛把一个公司的改革称为失败的典范,因为这个公司的CEO一上来就把公司最赢利的部门出售了.这个公司叫通用电气,这个公司被出售的部门生产M1坦克,这个CEO叫杰克迅.韦尔奇.我相信通用汽车重新活跃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印度我下面会慢慢说这里也先按下了,请有耐心的朋友慢慢看,这里只能对不起各位了(关于印度今年7月底要做一个在我看来将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我要等会.).这里要多说句三星与韩国,其实国家要上去和下来在历史进程中往往就那么几步,走错了再追事倍功半,有人说今天的日本休息三十年中国追也未必追的上,这个话有道理但是要看什么时候.50多年前,日本松下公司最赢利的商品是灯泡,合格率只有15%,是菲利浦的技术帮助了松下改进了生产合格率到80%以上.当时世界上最大家电公司是美国的惠尔浦,如果按照惠尔浦的成长之路走松下100年也追不上惠尔浦.但是松下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这个话烂,但在这里合适),日本也是.今天的韩国也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里迎头而上其未来绝对别小视,中国卡上了位置,中国公司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中国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要努力.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气馁,我满幸运接触些知识与技术,我相信未来5年有很多可以改变我们今天的东西出现,呵呵我不说这些时间也能证明,呵呵,再次按下,后面要慢慢说.(表砸)

      关于国内国际政治的话题这里我不想多提,一是和主题关系不大二也是国观察高手如云,我也只是仅观之甚言之,国内一个时代的话题我说过不争论,我不能食言不过孙先生逸仙(要论中国之建设先读先生之<建国方略>)有段话大家不妨想一想:不知也要去行;当中必走许多之字路.我们今天看出是之字,当时的人当时的事情呢?回看我们28年改革,又是个之字,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谁能指点前途迷津,我看谁都没有把握的.知也难,行亦难?中国此时,彼时都尽力了,这个之字没有尽头的,只是不要再走同样的之字就是了,现代化没有捷径.知易行难,余深以为然,不知以为如何,自下不再叙及请谅之谢谢.至于国外,天下苍生来者名也,往之利也.说经济与技术无论如何别小看了美国,时任大藏省(今财务省)大臣的前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在美日贸易谈判中公开嘲笑美国工人懒惰没有日本工人勤奋(今日美国人年工作小时多于日本工作效率亦高于日本,呵呵可爱的美国人)引起美国朝野一片哗然后没几年,再度作为大藏省大臣的时候告戒他的下属与日本国民:不要小看美国,那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不知道什么发明的国家.:)关于政治呵呵,中国的历史就是本政治纵横书,我能多说句的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再困难建国50年历史多翻翻.:),多提下中梵最近一轮空对空均是妙子绝无昏聩,可以算中西政治智慧较量的一次经典演绎,诸多滋味呵只不过是老调新题呵呵,却也别是一翻风情,见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