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晋祠览胜 -- 笑苍生

共:💬27 🌺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晋祠览胜

    山西--汉民族的发源地,三皇都曾定都于此。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就是说山西的精华在太原,而太原的精华全在晋祠。十几年前入住青岛某星级酒店时,前台招待的漂亮小姐竟然不知太原在哪个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就感叹现在太原的落没无闻,耿耿于怀,念着为太原张目。所以先说说题外的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战国时名叫狼孟邑,老谋子导的《英雄》里刺秦的李连杰时任狼孟邑亭长,就是太原市市长。

    这里沉淀着我们民族真正的铁血,太原又叫龙城,言这里是龙兴之地,许多朝代都发迹于此,是老革命根据地,尤以五胡乱华时为甚,最有名的是唐王朝李渊起兵于此,至宋代赵光义水淹火焚太原,寄斩断龙脉。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悲歌,多少名将都曾戍边于此,金戈铁马,抵御草原民族的南下,这种与古时军士的血脉相连给太原人带来些许豪爽与甘冽。每至酒酣之时,我也总愿提起我的祖上是义胆忠心的杨家将。

    太原别称叫并州,“并”这里读一声。周邦彦大才子赠给李师师的艳词《少年游》中,开篇说:“并刀如水”,似是在铁血的并州也有了些如水的婉约之色。近代老西又以其精明勤俭,在金融业里独领风骚,“汇通天下”又是何等的气魄。倒是现代的太原少了许多过去的风范,在财力和文化上都不复昔日的盛况。

    太原,百战之地,据说在解放前太原是没有十字路口的,因为战备需要只有丁字路口,其设计理念则出自历史名人潘仁美,城区又曾多次迁离,时在汾河西岸,时在东岸,而晋祠自古至今就伫立于太原市郊的悬瓮山麓下。其始建年代已久不可考,但在在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中有这样的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并赞这里是“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有祠堂,并且有相当的规模。唐叔虞祠就是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叔虞而建。

    关于叔虞有这样一段故事。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和多尔衮摄政不一样,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清明的时期。周公旦还留下一部耳熟能详的巨著《周公解梦》。

    司马迁在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叔虞被封为唐国(就是山西)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镇压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就是一头尖的长条形,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戏耍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在周公旦的支持下,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自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有了日后七百年间的国泰民安,兴旺景象。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剪桐封弟”的佳话。后人为了感念叔虞的功德在晋水之源建了唐叔虞祠,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唐为晋,唐叔虞祠又称为晋祠了。

    后人因为感念叔虞的功德而为其修祠堂一说,纯是推测,倒是叔虞的子孙后裔建祠祭祖大有可能,其后到了韩,赵,魏,三国分晋的时候,一定也有大修晋祠,和篡位的朱隶大修祭祀朱元璋的大相国寺一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根正苗红。以后的历代各朝也都有修缮和扩建,虽然叔虞的后人早已烟消云散,但祭祀他的香火在这千百年来都没有断过。而这一切不过是源于一片小小的梧桐树叶。

    童年的晋祠

    父亲曾经对晋祠后山的一尊佛像进行修补工作,在晋祠住了小半年。我也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太久远的事了,只记得那时住的是窑洞。每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纸糊的窗子,我推开门,满眼的绿色和自然的气味。那段回忆是如此的稀薄,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许多年后,萦绕不去的是晋祠里雨后的泥土的清馨和那不知名的鲜花的芬芳。

    现在的晋祠

    年前我又去了晋祠,坐公车去的。不挤,人人有座,可想当年这是小偷的黄金路线呢。爸曾在这趟车上遇到一个掏包的,夹了三次我爸的钱包都没有得手,爸揶揄了句:你真给我们太原的特种行业丢人。不过现在车上好像没有过去那般的鱼龙混杂,除了像我一样去玩的,还有就是去上班的,热电厂。

    晋祠门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大溜卖旅游纪念品的,这玩意儿全国的旅游景点卖的都差不多,而好多中国产的小玩意全世界都在卖。虽然上面印了“晋祠留念”也当不得特产,朋友和我说过,这些纪念品就是当时买的时候特喜欢,回家又觉得没什么用的东西,甚为有理,所以也就只和摊主打打趣,把玩一下他的龙泉宝剑是了。

    这里还有一大片照相的,而且是有服装的。和天安门广场前照相的不同,虽都是立等可取,但广场前的都有制服,穿着有许多兜兜的马甲,或斜挎着专业相机包;晋祠前照相的就朴实许多,除了相机像是摄影师的外,其它都想是农民兄弟的,黝黑的面庞,吆喝着:“照相吧,一块钱一次啊……”,有一种到了菜市场的感觉。

    还为您准备了服装,都是古装,就是格格装,比起颐和园里穿古装照相的,选择少了些,那里有各种花色的衣服和帽子,我们这儿就一套,小妹妹,大姑娘,大婶,大妈都穿戴的像赵薇一样。大妈满是沟壑的面容,顶着稍显小了的串满塑料珠片的格格帽子,是有点滑稽了,但和颐和园里穿着贵妃服饰的发嗲的小姐一样都愉快的笑着,甚至比她们还多了些内容,那是幸福和满足。

    为我们男生准备的是威武的军装,样式老了些,民国时候的,五彩的绶带,挂满了璎珞和不知名的勋章,还有柄长刀,恩……,也许应该叫长剑。披挂起来,拄着长剑,你要是再留着两撇胡子,就很像袁世凯了。要是想更英武点,拔出长剑,做一劈砍装的pose,就有点困难了,有的剑不太好拔出来……。男的照相的不多,看的出来,来这里玩的好多都是附近乡下的,有些腼腆。他们嬉笑着把自己的女儿,老婆,母亲打扮成还珠格格。熙熙攘攘的,让我有了种错觉:我不是去看什么名胜古迹,而是去赶集的。

    元宝推荐:晨枫,
    • 家园 在太原呆了10年

      晋祠也去过五六次了,亲切啊

      印象最深的是进门后右转河上的那条小铁桥(请原谅我用“条”这个量词)。两端是要爬梯子上下的,小时候觉得很好玩,现在想,应该和水文测量有关吧

    • 家园 鲜花.
    • 家园 晋祠览胜<续一>

      关于水母的传说或有杜撰的成分,但历史上应该确有一位名叫柳春英的善良的姑娘吧。对水母的考证许是不会有太大的进展,但这个传说本身就是太原人民最质朴的期盼。

      在贞观宝翰亭内立着唐太宗撰文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这是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唐太宗李世民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在贞观碑的西侧另有一碑,碑文及字体与唐碑一模一样。因为唐碑由于日久天长岁月流逝,下部一些字体模糊甚至脱落,为弥补这一缺憾,清乾隆年间晋祠人杨堉依照旧拓片又原样复制了一通唐碑,以供游人对照阅读。这块复制碑,尽管非真迹,但由于复制技艺高超,与真品相较如出一辙,冷眼一看难辨真假。所不同的是复制碑的额首是两条龙。这种真假二碑同居一室而且假可乱真的情形恐怕也只有晋祠独有。

      晋祠应该还有一块有名的碑,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所立《太平兴国碑》。赵光义历尽周折攻下晋阳后,彻底毁灭了古城,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深为太原民众怨恨,于是就把愤怒发泄在赵光义在晋祠所立的碑上。这样,为赵宋歌功颂德并记述重修晋祠的《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也称太平兴国碑)在游人的长期刀刻石磨之下,碑文渐渐消失殆尽,最终变成一通无字碑。而且乾隆朝之后,原立于唐碑东面的《太平兴国碑》没有了下落。多年来人们以为现立于胜瀛楼北面台基上的石碑就是无字碑,但经最新考证并非如此。

      两块石碑的命运似乎也见证了民心的向背,不易毁于战火的石碑只在游人的刀刻石磨下最后尸骨无存。历史似乎是两种论点的角力,一种认为真理正义高于生命,另一种认为生命高于一切,当前者占上风时发动战争,当人们疲惫时后者占上风,但无论如何人民对幸福安逸生活的期盼永远不会改变。对那些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统治者,人民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对叔虞的祭拜,对唐太宗碑的保护不仅仅是人民要表达对过去历史的追思,更是人民对现在,对未来幸福和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统治者的期盼。纵观历史,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现在不能不说是少有的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的时期。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的国家有很多的不足,有许多人也热衷于用新颖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病症开出形形色色的方子,但这些能否为人民带来幸福,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消磨呢。千年之后是否还有人像纪念叔虞一样记得起你呢。现在中国的具体问题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晋祠,来看看这里秀美的山水,看看这两通命运截然不同的石碑。让历史为见证:民心不可欺!

      值得一提的还有“水镜台”,就是戏台。人们在祭拜节庆之时,总要请戏班来热闹热闹,这不仅是娱神,更是百姓的自娱自乐。对戏台,我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总之是好的。据说梅兰芳先生游览晋祠的时候,就表示过要在此登台。戏台下面据说有八口大缸,当年唱戏时起到扩音器的作用,但现在都已在地下不可得见。而导游到此都会说:这八口大缸是中国最古老的音响……

      “水镜台”三字为乾隆书法老师陈二酉所题,是晋祠中无数匾额中被称为三大名匾的三匾之首。“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其上又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

      说到匾额,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晋祠三大名匾还有一座牌坊上的匾额“对越”。相传,明代书法家晋祠附近东庄的高应元为治其母亲偏头疼顽症,到吕祖爷面前求签,所求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意为应在晋祠内建筑点什么,方能消灾去病。高应元在祠内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少了牌坊。所以,决定建一座牌坊,地址就选在圣母殿前不远处献殿和金人台之间。计划中的牌坊比较小巧,但动工后不久母亲的头疼病就好了,因此高应元更改计划,改建成如今这座高大的牌坊,取名“对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对越”一词源出于《诗经》,原义是报答宣扬祖先功德,这里寓意报答宣扬母德高尚,母亲在这儿既指唐叔虞之母邑姜,又指高应元之母。

      难老泉处的傅山先生题“难老”一匾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傅山其人并不见于史书,但在山西几乎家喻户晓。他是明末清初的人,用课本上的套话就是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和黄宗羲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反对满人统治而不仕,一心教书的隐士。虽然在清史稿中也没有他的记载,但因为他的品格和医术,在山西影响深远。

      山西的平常百姓之所以记得傅山最归功于他发明的一道药膳。这道常在早晨喝的粥,有个很奇怪的名字——头脑。据说傅山很孝顺,在明朝时是因为照顾有病的母亲没有当官,而且满人打到北京时,也是因为母亲没有逃到南方。傅山其人医术高超,曾留下一部医书,书名忘记了。他特意为母亲调制了这道保健药膳-----头脑。实话说这道药膳不仅名字怪,味道也怪,一碗里面有好些个山药,几大块羊肉,还有黄酒。我常喝,到还好,但我想大多数人是不太好接受的,一大清早的,既吃肉又喝酒的。但据说傅山的母亲活了九十多岁,头脑也是尤其老人喝着对身体好。比起现在北京惨淡经营的豆汁店,同样有些怪味道的头脑在太原却卖得红火。有的饭店推出头脑的月票,附近的老人们每天早晨都来。太原各个地方的头脑味道有些差异,我个人觉得唐明饭店的好喝些,但最正宗的是清和圆的头脑。父亲说:清和圆除了头脑出名,还买羊杂汤,也叫羊杂割汤,连起来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是舍命反对异族统治的寓意,这也是傅山给这道药膳和他的饭庄起这样名字的本意。

      有关傅山的逸闻还有很多,但我以为好像最值得一提的是:一贯道好像是他创立的,这也是早些年听父亲闲聊说的。今天我又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没有任何其他人提出类似的说法。大家可能没听过一贯道的威名,一贯道可以说是解放前最反动的宗教组织,那时候只要是抓到坛主以上级别的都枪毙。官方说法一贯道起源于义和团的分支,开始也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利用,建国后发展为极端反共的宗教特务组织,在北方流传很广,山西有些地方,甚至整个村庄都信一贯道。当宗教势力膨胀时往往要挑战世俗政权,但往往以失败告终,所以一贯道在大陆早就烟消云散,并且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一贯道在台湾,东南亚却很兴盛,甚至能影响台湾的政局。操作手法也由以前的装神弄鬼,烧符起乩变得更现代,在台湾大学里号召读四书五经什么的。姥姥最近才向我们透露她年轻的时候和她的母亲参加过一贯道的开坛,显然这种宗教神秘主义的仪式,对于我们这一代从小接受正统革命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人来说并不敢冒,倒是近期越来越多的人信佛信教,尤其是发财了的,为了忏悔自己的“原罪”。据说现在有些寺庙里的僧舍和食堂的墙上都写满了捐献过大布施的人的姓名,节假日时想去寺庙里做功课的人都得排队拿号,和在医院里挂号一样,也有人凭这个挣钱。在物质相对富足的今天,人们似乎更空虚和浮躁,我不能断言宗教或者其它可以带给人真正的寄慰,但无论如何,在中国这个有五千年辉煌而又沉重历史的古老国度里,可能凝聚人心的任何思想,教义或主义,都不能无视我们的特色——中国文化,就是一贯道在发展的今天也选择求助于此。可以抚慰心灵的,与宗教相比,我更倾向于哲学,虽然有些曲高和寡。

      • 家园 现存最早的碑刻能到什么朝代?

        汉朝?李斯的石鼓现在还有字吗?另外春秋战国的时代有没有刻石啊?

      • 家园 医书名

        傅山其人医术高超,曾留下一部医书,书名忘记了。

        傅青主女科

        这人是妇科高手

      • 家园 非常有意见。

        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

        楼主。比晋祠铭好的法书很多。

        怎么能扯到这里来啊。

      • 家园 清和圆的老字号头脑

        懒家爷爷很喜欢喝那头脑,确实很滋补.懒家爹是学中医的,很是推崇傅山这个怪才,样样通样样精.

    • 家园 哈哈,在晋祠门口吃了碗凉粉

      名胜古迹就是气象不同。很喜欢难老泉的名字。

    • 家园 <续>晋祠览胜之圣母殿

      最后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修。

      被誉为国宝建筑的圣母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殿周围廓的最早实例。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廓中的8根木雕盘龙柱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大殿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可谓穷极奇巧。在建造这座大殿时,古人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柱升起、柱侧角和减柱法,使大殿华丽而坚固,宽敞而实用。

      而殿内的42尊宋塑侍女像,则是我国宋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洒扫、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而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这都是人们对圣母殿的溢美之词。

      当你走近圣母殿你会发现如此深的围廊,这是宋代建筑的特点。圣母殿也像故宫里的三大殿一样,进不去,只能趴在栏杆上往里面瞅瞅。

      殿正中塑的圣母,就是邑姜,姜子牙的女儿,叔虞的妈。我有时会纳闷,这样一个雍容的女子,是从何而来。

      照《封神榜》的考据,姜子牙是80岁才傍上周武王的,到他飞黄腾达了,让他闺女能嫁给武王不显寒碜,子牙兄怕是近耄耋之年才得的闺女。

      现在到是有82岁的著名学者娶个28岁的,就不知有没有子牙兄的本事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乡党,晋祠的泉水现在是天然还是人工?

      数年没有回去了,更是超过10年没去过晋祠,不过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是很熟悉。

      您提到了唐叔虞,说到了潘仁美,可是对晋祠里面的特色却都省略,呵呵。 是否也是N年没去忘却了?

      晋祠的宋代彩绘侍女像、水母殿以及其优美的传说、古柏和清泉...都是值得流连的。记得幼时夏天去晋祠,酷热的天气里那泉水竟然冰凉刺骨,甚是神奇。 晋祠之美,灵韵在水。

      热电厂马路对面就是晋阳湖了,半天然半人工的做了冷却循环用水设备。 当然曾横渡此湖,至今仍是值得回忆的乐事。

      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