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抗战将领 民族英魂(上,下合起来) 作者: 薛岳, -- 马鹿

共:💬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抗战将领 民族英魂(上,下合起来) 作者: 薛岳,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8周年 千龙文化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登禹

    赵登禹(1890-1937),抗日将领。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入陕西第十六混成旅,后随旅长冯玉祥入川,转战各省。从1922年任排长後,到1927年已升任旅长。1933年长城抗战中,身为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奉命坚守喜峰口,由于火炮很少,白天受到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赵登禹根据敌情,及时组织部队利用夜色的掩护,夜袭日军阵地,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还砍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使得日军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这是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赵登禹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日军在退回承德後追悼阵亡将士时宣称,这是日本军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战后,赵登禹因功升任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1936年1月,授予陆军中将。1937年7月28日,在守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不幸与副军长佟麟阁先后殉国,终年47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抗日将领。字捷三,河北高阳人。20岁时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36年夏,调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驻南苑。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7月28日佟麟阁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终年45岁。

      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努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在永定门外找到了他的遗体。由于将军的头部被炸,几乎难以辨认,在场的人们无不失声痛哭。随後,将遗体运回城内入殓,暂厝在北新桥柏林寺内,隐姓埋名。同月31日国民政府追赠佟为陆军上将。冯玉祥将军闻讯後,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吊佟赵》一诗,悼念佟麟阁和一同牺牲的赵登禹将军。柏林寺的老方丈得知佟麟阁的灵柩暂厝寺内後,出于对将军爱国主义献身精神的敬慕,即使时北平沦陷,也始终严守秘密。其灵柩前只摆放着“先府君胡口口之灵”的牌位。

      抗战胜利後的1946年3月29日,北平政府及各界人士为纪念佟麟阁和赵登禹两将军的历史功绩,在八宝山忠烈词举行了隆重的入祀大典,并将西城区的两条街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7月28日,在两将军殉国9周年之际,行营主任李宗仁等军政界要人以及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举行了追悼大会,在各界送来的挽联中,冯玉祥送的是:“报国敢云天职尽,立身当于古人争。”

    之後,又以隆重的葬礼,将佟麟阁将军的灵柩从柏林寺移葬于北平香山的兰涧沟的坡地上。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并将其墓修葺一新。1980年7月28日,北京市政协与市民革为纪念佟麟阁烈士殉国43周年,特地前往其墓地举行祭扫仪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自忠

    张自忠(1891-1940),抗日将领,山东临清人。1908年,入临清中学堂读书。1911年就读于天津法政学校,第二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目睹列强欺凌中国,军阀混战,痛感国家不幸,民族多难,立志报国,于是弃学从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阳)新民屯陆军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车震部下当兵。不久,被提升为司务长。1917年,到十六军混成旅冯玉祥军中。起初被派为差遣,不久升任排长。1919年被选送到军官教导团学习。结业后即升任模范二连连长。以后继任学兵团营长。1924年,升任兵团团长。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长。1927年4月,被委任为第二十八师师长兼潼关警备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和开封戒严司令。1929年,调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同年冬,原二十五师改编为第六师,任师长,后参加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余部改编为国民政府陆军第二十九军,任该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军奉命参加长城抗战,率所部与三十七师在喜峰口与日军血战,名声大震。同年夏,参加察北抗战。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天津市市长,除掌管军务外并负责对日交涉。当二十九军撤离平津时,他受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日军占领北平后出走。12月,在河南任第五十九军(由原三十八师扩编)军长。后该军调赴徐州,编入第五战区序列。1938年2月,奉命支援淮北于学忠部。在固镇指挥五十九军与日军血战七天,夺回曹老集、小蚌埠,稳定了淮可防线。3月,又奉命支援临沂庞炳勋部,指挥五十九军在临沂城郊与日军精锐坂垣师团进行拉据战。他抱定拚死的决心,曾致电鹿钟麟:“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经七昼夜鏖战,取得临沂战斗的胜利因功升任第二十七军团军团长,兼五十九军军长。同年5月中旬,在徐州突围时,奉命掩护友军撤退。在战斗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五十九军在萧县南部地区顽强阻敌。完成任务后,到河南信阳稍事整补之后,又投入武汉会战,在潢川、大别山一带阻击敌人。10月率部安全撤回鄂西,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39年5月,敌酋冈村宁次调集10余万日军进犯随县、枣阳。他率三十三集团军从外线夹击敌人,并率领骑兵第九师及总部手枪营出敌不意,冒险东渡襄河(汉水的一段),拦腰截击敌军主力,在田家集大败日军,取得了襄东战役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他率部从右翼打击向枣阳地区进犯的日军主力。出击前,召集军事会议,鼓舞士气,全军士气高昂,与敌激战,连连告捷。5月7日,率总部手枪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从宜城东渡襄河,给敌人以极大威胁。日军调集主力,折回反扑。经过七、八天的苦战,部队减员甚重,粮弹两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儿山,缸子口。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祭文中给以高度评价。1956年以来,人民政府几次拨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张公祠、衣冠冢、殉国处纪念碑。在重庆北碚梅花山,还建立了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失败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曾三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派往南满,到吉林磐石一带视察。他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当地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面对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他提出“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等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等战术,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38年秋,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进行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缉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继续坚持战斗。1940年1月,所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濠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宋哲元

    抗日名将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从军之后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由于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被誉为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

      1933年初,侵略成性的日寇又出兵侵占我山海关,随即在空军配合下长驱直入我长城一线,宋哲元得令后立刻率领军队,奋勇投入到抗击日寇的长城战役。从3月9日到4月13日,二十九军将士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余,于是一场时称“喜峰口血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

      然而日本军阀们并没有就此罢休,其侵略行为反而变本加厉。1935年夏秋之交,宋哲元派副军长秦德纯去庐山向蒋介石报告华北局势,并请示机宜,蒋介石却说:“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大概是鉴于宋哲元率军在喜峰口杀敌的的声威,便硬派他担任该委员会委员长。使宋哲元及二十九军陷入了极为难堪的境地。在这危难之际,宋哲元将军于1936年8月收到了毛泽东的来信,宋哲元从这封信中得到安慰,受到了鼓舞,看清了方向,增强了力量!

      1937年7月6日,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向芦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这时二十九军司令打破蒋介石“不准抵抗”的禁令,打响了全国反击日寇的可贵的一枪!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将军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之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

      正当日寇步步向我腹地进攻之时,1938年3月,宋哲元却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对时局深为忧虑,终日郁郁不乐,于是年9月突患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将军在弥留之际,勉励他的老部属“努力奋斗,收复失地”!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噩耗传出,举国悲恸。正如朱、彭两老帅在挽联中所说:热爱祖国“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饶国华

    饶国华(1894-1937),抗日将领。字弼臣,四川资阳人。1937年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後转赴安徽坚守广德。在11月30日与日军激战时,因寡不敌众,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生公司的“民俭”轮运回四川,途经各地时,均举行了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了公祭仪式,蒋介石亲自撰写了挽联两副。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1938年1月23日,饶国华被安葬在四川资阳县甘溪沟。1983年9月10日,在川军出川抗日46周年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并拨款重新修葺了包括饶墓在内的甘溪沟烈士陵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蔡廷锴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省罗定县人。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这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八军,计共只有4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七七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罗定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谭启秀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

      抗战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蔡与李济深、何香凝、李章达等于1946年3月在广州正正式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实现革命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病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抗日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26年任第36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1927年任第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动旧部第30师起义失败,潜回平津地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变卖家产,购买枪械,联络旧部,于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今并入内蒙古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蓝旗)、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9月,吉鸿昌与方振武率部退至河北顺义、昌平(今均属北京)一带,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经蒋介石下令,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今安徽安徽无为)人。幼年曾就读于私塾和公学,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後,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後,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戴安澜去世後,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缅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殓。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会後,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谢晋元

    谢晋元(1905-1941)抗日将领。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蕉岭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2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1937年在凇沪抗战中,”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谢晋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恶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个月,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世人誉为”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国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谢晋元命令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谢晋元和他的士兵。短短4天时间,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

      日伪特务机关为收买谢晋元,曾派人以50万元、师长之职诱降,被谢晋元严辞拒绝。敌人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这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全国,特别是上海的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达7万余众。同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褒扬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壮举,并抚恤其亲属。1982年,谢晋元的墓迁至上海虹桥宋庆龄陵园的右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尚志

    赵尚志(1908?D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同年“五卅”运动中,积极开展募捐、抵制日货等活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因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被校方以“不守校规”之名开除学籍。同年11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曾积极参与抗议活动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同年夏到哈尔滨,领导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斗争。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出狱。1932年初,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曾与杨靖宇等到工厂、学校宣传抗日,组织工人、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1934年2月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在东北地区早期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战斗中,为内奸打伤,昏迷中被敌逮捕,后英勇牺牲。时年34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孙立人

    孙立人(1900-1990),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字仲伦,安徽庐江人。曾率领38师(新一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一军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一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于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新38师继续殿后。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样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英军将领将信将疑来到新38师营地,孙立人拉出一支仪仗队,在营门口迎接。200名精壮士兵,往营门口一站,就是一堵墙。士兵们军装是破了点,但枪支雪亮,个头是矮了点,但精神饱满。仪仗队前头,摆着2门小钢炮,4挺重机枪。英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见过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件裤衩跑了回来。而中国士兵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真是不可思议。英军将领问中国机枪手是如何把重机强扛过来的?中国兵立正大声回答:"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英国佬听后,明白了个中道理:武器是中国士兵的生命,你要缴他的枪,能答应吗?孙立人接着领英国人参观营房,并安排了军事表演。英军将领看完后肃然起敬,态度为之一变。第二天,新38师军容整齐地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10响以表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1943年10月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22师会师加迈,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胜利结束第二次缅甸战役。

      孙立人和他的新38师、新1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东征西讨,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 家园 自有英杰佑中华,不叫倭寇辱河山。这种文章,有多少顶多少!!
    • 家园 薛岳本人也是抗战英雄,民族英魂!
      • 家园 【文摘】抗战将领 薛岳 作者郑浪平

        薛岳,字伯陵。

        1896年生于广东乐昌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

        1921年春,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他任总统府警卫营营长。陈炯明武装叛乱。薛岳率部奋勇反击,保护孙中山安然脱险。随后,薛岳升任团长、师长、副军长,率部先后参加一次、二次东征。连续参加北伐战争,克南昌、占上海,直抵北京。

        抗日战争爆发,薛岳任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等职,大歼日寇第一师团于上海黄浦江畔;重创日寇第十四师团于开封地区。他升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后,日军数十万,先后三次进犯长沙;将军指挥若定,大败敌军。名震中外,获授青天白日勋章。以后,又先后获授多枚各种勋章。先后担任过贵州、湖南、广东省省主席。

        ~~~~~~~~

        一九三九年起到一九四四年之间,侵华日军总共四次出兵企图攻略湖南省会长沙,其中三次都被中国军队击败,这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之中,最为值得纪念的三次长沙大捷。长沙与湖南的军民,以完全的牺牲与无数的血泪,与守军配合,写下这三个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战役记录。

          日军自从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底,攻占武汉之后,就把兵力沿着长江水道向前推进到岳阳一带,与中国军队沿着新墙河对峙。日本驻武汉的第十一军,拥有七个师团与数个独立旅团的兵力,扮演着插入华中心脏地区的战略机动部队的角色,中国则以第五、六、九等三个战区包围日本的第十一军, 双方形成一种战略平衡的对峙状态。

          这时候日军大本营,已经深为陷入中国战场的战略泥沼所苦,日军已经无法再增加兵力,继续深入中国进行攻击,也就是说,日本很难在战场上击败中国。因此,日本的两个选择,其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设法长期搜挂占领区内的资源,以维持日军在中国境内的开支,其二就是设法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减少日军在中国境内的数量。结果日本两者都同时进行,但是两者都不成功。

          日本大本营原先是有意从一九三九年起,逐年减少在中国的驻军,希望能够将在华日军的总兵力,从八十万人,调整到一九四一年的四十万人,以减少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战略损耗。日军大本营甚至决定,纵使日本无法与中国完成和议,日军也要撤退到长江三角洲与华北地区,大幅减少在中国战区的消耗,以保持日军应付苏联的战力。

          但是在华的日军,强烈反对大本营的减缩计划,特别是第十一军的中将司令官冈村宁次,曾经多次的以进攻四川的作战计划,上报日军大本营,要求不但不能减少,反而应该设法大幅地增加在中国的驻军。只要日军增加兵力,他有信心可以深入中国作战、击败蒋介石的重庆政府。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二日,由于苏联所支持的外蒙古“独立”政府部队,在与日本支持的另外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部队,在诺蒙罕发生冲突,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也就“当仁不让”地由幕后支持走到台前开火,双方的部队在诺蒙罕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相当激烈的局部战争。苏联红军相当成功地击败了日本关东军的第二十三师团,以及支持作战的关东军第七师团的一部,造成日本全国的震动。日军大本营最怕的就是,这场战争会扩大成为日苏的全面冲突,因为日本超过三分之二的部队,已经陷在中国战区,假如此时日本与苏联爆发战事,那么日本实在难以双线作战。

          日本特别是一个吃硬不吃软的民族,日本在诺蒙罕之战受了“教训”,关东军服气了。日军大本营立刻撤换整个关东军的指挥阶层: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都遭到免职的严重处分。这时纳粹德国为了进攻波兰,竟然不顾日本这个“反共”的伙伴,而与苏联签订了户不侵犯条约,日政府因而觉得,轴心国的“反共钢约”根本不可靠;由于日军主力全都陷在中国战场,因此现在不是日苏发生冲突的时机。因此日本设法以低姿态的方式,与苏联达成了停战协议。日本关东军这种丢人现眼的丑像,造成日军更不敢在中国战区进行裁军而示弱,反而要拿中国军队开刀,以继续支撑皇军无敌的神话。

          第一次长沙会战

          于是驻武汉的日本第十一军,立刻呈报了一个进攻江南的作战计划,准备将关东军在东北所受到的气,在中国军队身上发泄一下。日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于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一直怀恨在心,因为薛岳过去在武汉会战的第九战区作战,让日本十一军吃了不少的亏。所有冈村宁次一有机会,就想找薛岳的部队比划几下,希望能够痛击薛岳的部队,好能咽下这口气。

          所有冈村宁次这次进攻的作战计划,是摆明了要找薛岳的麻烦,希望能够吃掉薛岳第九战区的几个主力部队(此时陈诚仍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却由薛岳全权代理),因此日军这个江南作战,并没有一定的攻略目标,只是希望打击与消灭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给中国一次严重的教训。但是第十一军在报给日本华中派遣军的作战计划中,居然是用“消灭华军作战企图”的大题目作文章。

          当时日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大将,知道自己准备晋升为(即将组成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职务,因此也希望能够有个战功衬托一下自己的高升,所有就批准了冈村宁次的作战计划。由于这个作战计划,只是以打击薛岳指挥的部队为目标,所有选择了江西与湖南北部的第九战区战线重点地区,发动攻击,希望能够摸到薛岳的主力,然后打出一些成绩。

          冈村宁次的作战计划是将日军分兵三路,进攻鄱阳湖到洞庭湖之间(江西与湖南)的中国第九战区部队。东路日军在在江西北部的修水一带,发动侧攻,然后转向向西南方向切入湖南东北部;中路军则是由湖北南部发动攻势,与江西的日军会师,在湖南东北部占领战略位置,以等待围歼中国军队的机会;西路军则是日军主攻的作战部队,由岳阳南下,对中国军队的主力造成压迫,迫使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退向湖南的东北角,这样日军就可以能够在湖南平江,或是江西修水一带的地区,围歼到中国军队主力。原先日军的这个作战计划,并未将攻占长沙设定为作战的主要攻击目标。

          而蒋介石对于日军的这次攻击,反应相当地谨慎,在刚开始之时,他不清楚日军的作战企图与投入的兵力,因此在白崇禧的建议下,决定给薛岳非常具有弹性的作战空间指令,以保全中国部队的作战主力为最高的原则,甚至必要时可以放弃长沙,在衡阳进行决战,以求中国军队主力避免被日军盯牢,而遭到严重的打击。但是薛岳却看出日军军力不足,决心确保长沙,给日军一个重大的打击。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四日,日军的一○一师团的一○二旅团,与一○六师团主力,组成东路军开始出兵攻击在江西北部的中国军队的阵地。第九战区代理司令官薛岳下令,第十九集团军司令官罗卓英指挥所部,进行逐步抵抗、相机转进,因此日军在刚开始进攻的时候,并未遭到中国军队强烈的抵抗,所以日军就越发大胆深入进兵。日军没有料到中国军是以有计划的转进方式后退,就等日军深入与兵力分散之后,再设法进行决战。在表面上,日军在江西北部一带的进展相当顺利,但就是没有捕捉到中国军队的主力,日军只有依照原先的作战计划,朝西南方向切入湖南,准备与在湖南北部作战的日军会师,合围中国的野战部队。

          不过,江西、湖南在这一带的地形结构非常复杂,幕阜山的山岳绵延,日军的重装备在这种复杂地形运动迟缓,主要道路又遭到了中国军队有计划的破坏,因此日军后续的进展并不顺利,同时中国军队虽然一路后退,但是并未遭到日军严重的打击。所以当日军深入复杂的山地之后,罗卓英即指挥部队,开始将抵抗开始逐步地增强,甚至开始进行猛烈的反击,企图截断日军的补给线,日军这时才发现,自己在复杂的山区中,很难顺利的进军,更难以越过江西西北的山岳地带,进入湖南而与南下的日军会师。

          由于在开始的时候,冈村宁次看到在江西发动攻势的东路日军,进展顺利,同时发现重庆方面,有意放弃防守长沙的布阵,于是大胆下令在湖南北部的日军第六师团,在九月二十二日,开始强渡新墙河,对中国第十五集团军的关麟徽部发动攻击,同时也出动助攻的上村支队,从洞庭湖登陆,组成包抄我中国军队左翼的西路军,以压迫中国军队向东撤退;并且下令日军三十三师团与奈良支队,从湖北南部的中国军队阵地之间,组成中路军,进行大胆穿透作战,一举越过通城与麦市,直驱湖南平江,企图包围中国第十五集团军,迫使后退的中国军队的主力与日军进行决战。

          原本蒋介石担心日军来势汹汹,因此指令部队的作战,可以保持弹性,若是日军主力强攻长沙,可以向东撤退,而保持对日军侧翼压力,避免进行决战。但是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却已正确地看出日军兵力分散,冈村宁次又低估了作战地区的复杂地形,而严重影响到日军分进合击的计划,因此大胆地决定,将在长沙外围阵地与日军进行决战。

          日军在湖南沿粤汉铁路南下主攻的部队,虽然一路进展顺利,但是却在中国军队机动迎战,灵活与迅速脱离战场的战术下,并没有捕捉到中国军队的主力,日军分散在各路的部队又无法顺利的对中国军队进行合围。在江西北部作战的日军一○六师团,在幕阜山复杂的山地遭到中国军队有力的抵抗与包围下,日军补给线竟遭切断,差点就要受到围歼的打击,只好全力突围,那里还会有力量敢到湖南进行会师。加上这时精锐的中国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开始在江西北部出击,使得日军遭到极大的压力,在江西北部的日军被迫全面放弃进入湖南会师的计划。

          从湖北南下的日军奈良支队,向东旋转,虽然与由湖北南部南下的日军三十三师团,在湖南东北部完成会师,但却根本没有包围到华军的十五集团军。同时,日军第六师团与上村支队会师之后,原先也有机会强攻长沙,但却受到薛岳部队的诱导,转向湖南东部追击华军,并企图与江西的日军会师。不过由于在江西作战的东路日军,因为耗损过大,为了安全起见,已经开始退回原先的阵地,因此日军也失去了在湖南东北部合围中国军队的机会。

          这时日军既会师不成,在湖南的兵力就越发显得单薄,再遭到薛岳部的强力反击,使得日军已经开始有些孤军深入的危机感了。由于冈村已错过进攻长沙的机会,于是不待中国军队之反击合围形成态势,就下令在湖南的日军,分头撤军,并沿途对经过的地区大肆进行破坏。最后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十四日,所有参战的日军,都撤回原来的战线。

          这回日军的大规模三路进兵的迂回作战,既没有攻到长沙,也没有对中国军队的野战军,造成严重的打击,冈村宁次在发现兵力分散,没有捕捉到中国军队主力,以及中国军队开始反击之时,立刻就在长沙外围调军回头进行有秩序的撤军,由于日军进行密接支援的撤军行动,中国军队也无法进行有力的追击,无论是在江西还是湖南的日军,都撤回原来的战线,而日军的这次作战,可以说是白忙了一场。

          当然要说这场作战是长沙大捷,是稍为有些勉强,因为日军原始的作战方案,的确没有以攻略长沙做为作战目标,但是日军却错过了攻下长沙的机会。当时蒋介石下令薛岳可以在长沙进行机动防卫,假如日军在开始的时候,就要强攻长沙,恐怕应该可以如愿,但是它却分散兵力,企图捕捉中国军队主力不成,长沙也没有拿下,结果可以说是两头落空。

          而薛岳能够识破战机,决心坚守长沙外围阵地,而在江西的罗卓英部,也善用地形,成功地阻击日军的运动,造成冈村认为日军会师无望,反而将要遭到中国军队的围攻,因此才立刻下令日军迅速的抽身撤退。中日两军这回算是打个平手,但是日军的作战目标可以说是完全的落空,既没有吃掉薛岳的主力,也没有打下主要的战略目标,在江西还差点被中国军队吃掉一个师团。这还是日军第一次打这种无厘头的仗。当然冈村宁次也不可能料到,后来日军又两度企图进攻长沙,但竟然两次都败下阵来。

          第二次长沙会战

          日本人一向吃硬不吃软,冈村宁次在第九战区碰到铁板,使得日本十一军不敢再动第九战区的主意。接任的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于一九四○年转向攻击第五战区,造成中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张自忠在汉水沿岸的南瓜店壮烈成仁。日军接着攻占了第六战区的战略要地宜昌之后,才逐渐地恢复了信心,日本十一军又再想试探性攻击中国第九战区了。

          一九四一年三月,日本十一军在江西发动上高会战,因为纵兵轻进,日军三十四师团遭到中国军队巧妙的战术合击,损失惨重;日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急调三十三师团救援,但是同样遭到重创,特别是王耀武的七十四军,更是一战成名。日军检讨作战失利原因,认为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应该负起主要的指挥责任,因此加以撤换。日军大本营改派阿南惟几中将出任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是一名狂热效忠天皇的年轻将领,特别受到日皇以及宫内女眷的欣赏,因此他带兵打仗特别凶狠卖力,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战功,以赢得皇室特别的看待。阿南上任之后,立刻研究武汉四周的战略情势,他决定要在长沙,打出一场胜仗,以挫中国第九战区薛岳的锐气。

          阿南因此不动声色的开始调兵遣将,将十一军的六成以上的部队,都秘密地抽调到湖南北部,他想仗恃着日军强大的火力与攻坚的兵力,决定采取中央突破的强攻战术,准备一路攻下长沙,并且狠狠地修理薛岳的部队。阿南调集了四个师团与四个支队,在新墙河以北地区秘密集结,并且将司令部移到岳阳,以就近指挥作战。

          当时中国军队方面,对于日本十一军的秘密集结,可以说是缺乏预警的情报,因此在第九战区的部队,布防得相当分散,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军开始先攻击大云山的中国军队,接着就强渡新墙河,开始以强大的兵力,结成锐不可当的攻击正面,一路扑向长沙。阿南特别征调了伪军与农夫,以保持日军补给线道路的畅通。

          薛岳对于阿南大军的突然攻击,可以说是相当意外,但是薛岳临危不乱,他一面紧急将部队调往湖南北部集中,一面下令部队采取灵活的迟滞作战,减少与日军正面冲突,而将日军尽量朝向湖南东部的山地诱开。日军采取中央突破的正面打法,当然是来势汹汹,但中国军队四两拨千斤的战术,却让日军感到非常不快,因为这样日军便无法造成围歼对方主力的战果。而这些被日军追赶的中国军队,并未出现溃散,反而一有机会,就尾随日军的后方,进行扰乱的攻击。

          这时中国军队陆续向长沙外围集结,日军也对中国军队一个接一个地狠命猛打,其中以中国第十军遭到最为严重的打击。由于日军急于追逐并重创中国军队,因此在长沙的外围,花了较多的时间,攻击中国军队。特别是当阿南发现中国第七十四军赶到湘东,更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决定要为日军在江西上高之战报仇,所以立刻决定调整作战方向,调日军主力掉头去捕捉七十四军,但是第七十四军保持灵活的应战方式,迅速地脱离日军包围。

          阿南于是决定将日军主力,分成两组,第六与四十师团,向左翼迂回,进攻长沙外围的中国第二十六军,第三与第四师团向右牵制中国第三十七军,而中国王牌第七十四军,赶到战场之后,立刻发挥猛烈的作战攻势,在春华山狠击日军第三师团,阿南只有立刻调派六师团以及重炮旅团,前往围攻七十四军,不过七十四军巧妙地吸引日军的兵力东移后,又顺利地退出战场。

          薛岳以第七十九军防守长沙市,由于日军的主力部队,一直分散在外围,进行追逐与围歼中国军队的作战,因此没有集结更足够的优势兵力,一举攻下长沙省城。虽然日军的第四师团,一度攻入长沙市区,同时日军的第三师团,更冲到南方的株州,但是守卫长沙的中国第七九军猛烈反击,日军因为兵力不够集中,无法完全地把长沙攻下。阿南此时还认为,先扩大日军在长沙外围的战线,可以多捉到一些中国的援军,而攻下长沙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这时已经面临可能丢掉长沙的威胁了。

          但是中国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却改变了整个战局。当薛岳的第九战区,遭到日军优势兵力打击的时候,蒋介石判断这是阿南的大胆之作,日本十一军的兵力已被过度地抽调,因此十一军其他的防区,就一定会出现兵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蒋介石下令其他相关的战区,尽量地发动牵制性攻击,以找到日军的弱点,来牵制十一军对长沙的攻势。陈诚很快地就发现阿南竟然把镇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于是陈诚决定在宜昌发动强攻。

          九月二十六日,陈诚以最快速度调集兵力,乘虚进攻宜昌的日军。当时宜昌是日军威胁重庆的前进战略重镇,同时切断了两湖与四川的水运联络(使得两湖生产的粮食无法由长江输入四川),其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陈诚对宜昌发动大兵团反攻作战,的确是出乎阿南的意料。由于中国军队在宜昌的攻势,异常的猛烈,绝非寻常的牵制作战,这时在宜昌的日军指挥官,第十三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陷入了中国军队四面围攻的险境,只有急电阿南以及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求援。

          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知道消息之后,大吃一惊。因为攻占宜昌是日皇裕仁亲自下的作战指示,假如宜昌有失、十三师团被歼灭,那么日军的士气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所以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都下令阿南,无论如何也要设法保住宜昌。阿南当然知道宜昌地位的重要,更不能让十三师团被围歼,否则自己这个十一军司令官也就做不下去了,虽然长沙已是快要到手的目标,但若拿长沙换宜昌,恐怕还是失算。于是阿南只有下令,停止攻击长沙,撤回全部在湖南的兵力,优先转往投入解围宜昌的作战。薛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修理日军的机会,仓皇撤退的日军在湖南吃足了苦头。

          陈诚在宜昌的反击战,可以说是打得非常地漂亮,日本十三师团的防线,逐一被中国军队突破,最后日军司令部已在中国军队直接的攻击范围之内,日军十三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亲自督战,最后连司令部的参谋都拿枪参加保卫战,在最危险的时刻,内山下令准备焚烧军旗,以及切腹自杀。

          在十月十日宜昌决战的最后关头,内山事实上已签署十三师团向日皇与大本营告别的电报,开始准备在司令部内率领参谋集体自杀,却在最后一刻,出现空前大雨,迟滞了中国军队的攻势,由阿南指挥回防的日军,终于赶到,才迫使陈诚退兵,让日十三师团在最后一刻守住了宜昌。但是日军不但失去攻占长沙的机会,反而因为紧急撤退,遭到中国军队追击而颇有损失。长沙第二次大捷的声威,可以说是举国知名。

          第二次长沙大捷,多少要归功陈诚在第六战区指挥的牵制攻击,日军的指挥官阿南惟几则是过于大胆与冒险,因而没有掌握到全局战略均衡的要诀,也没有盯紧作战目标,一味的以日军优势战力强渡关山,而且不断追逐新出现的作战目标,因此造成日军战力的分散,而错过攻占长沙的作战时机。从这次作战的经验,中国开始了解日军对于攻占长沙的心结,所以薛岳特别检讨日军的攻势作战,而设计出一套可以诱敌深入,加以围歼的“天炉战法”,就等着日军的来犯。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大捷,乃是中国军队最为货真价实的一场大胜仗,日军在此役再一次遭到重大的挫败与损失。这次长沙会战,与第二次长沙会战仅隔两个月,主要原因是在一九四一年夏威夷时间的十二月七日,日军成功地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日本华南方面军的第二十三军,负责进攻香港,但是担心中国军队会支援驻港的英军,于是要求日第十一军,在湖南北部,发动牵制性的攻击作战。主要的目的,是牵制中国第九战区的兵力,以防中国军队南调打击日本二十三军的香港作战。

          但是第十一军的司令官阿南惟几,不肯轻易放过这个进攻第九战区的机会,他至少要为上次进攻长沙作战的失利,讨回一些颜面。因此虽然原先在作战计划上,这只是一场牵制作战,但是他却有着旺盛的企图心,希望能够有更为杰出的战果表现。阿南以日军第三、六、四十师团以及第九混成旅团组成战斗序列,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再度在湖南北部发动攻势。

          但日军这次在湖南出兵,可以说是在天时上,就极端不利,因为当年的冬季,湖南出现了罕见的大雨与低温,造成所以的江河水量大增,必须要有渡河的装备、在适当的渡河地点,才能越过河流;同时农田积水泥泞又深,造成军队重装备运动不易,天候的严寒更是增加日军部队补给与攻击上的困难。不过根据日军的情报显示,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的确有大量南下调动的布防行动,因此阿南判断,这给日军一个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既然第十一军,早有准备深入湖南,进攻长沙的腹案,只要等待作战时机的来到,现在日军不妨来个先斩后奏,从牵制作战,转换成为攻占长沙的会战。

          日本十一军在不到三个月,就再度兴兵进攻长沙,是给薛岳抓到一个有利的反击机会,因为日军是采取攻势作战,军队的疲劳较大,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整补,有着疲兵再战的不利。而薛岳已经检讨了两次日军进攻长沙的得失,研拟出一套专门对付日军深入攻击的“天炉战法”,将在长沙附近,对深入的日军加以围堵与歼灭的打击。

          最为重要的是,日军的牵制攻击发起时间,实在太迟,这也是因为日军才刚刚打完上一场的长沙会战,兵力尚未完全恢复过来,同时在华南的日军,也高估英军的作战能力,因此认为攻占香港的时间,应该在一个月以上,所以参与牵制作战的日军,不必太早的出动。结果日军攻击的部队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才正式渡过新墙河进攻,但是防守香港的英军,毫无斗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向日本二十三军投降,因此原本奉命南下支援香港的中国军队,这时已经没有作战任务在身,因此当蒋介石听到日军企图乘虚进袭长沙的情报,立刻就下令调离湖南的中国部队,迅速地回防第九战区,以围攻深入的日军。

          在薛岳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十一军南下的攻击中,只是诱敌深入、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就转进后撤,等待侧击合围的机会。日军在顺利渡过汨水之后,就已经接到香港英国军队投降的消息,基本上而言,日本十一军的牵制作战任务,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进行,日军应该可以返回阵地了。

          但是,这时阿南惟几却认为,日军既然已经顺利地攻到长沙的半途,只要日军坚持挺进,第九战区中国军队的主战已被抽调而显得空虚,南调的部队回防速度比较慢(中国军队的运动在抗战期间几乎全靠徒步行军),中国军队是挡不住日军之攻势的,那么日军如果攻下长沙,当然是中国战区的大功一件。事实上,由于英、美、荷的部队,在太平洋各区被日本南方军打得一路败逃,相当地刺激到在中国战区日军的心理。假如中国派遣军不能有所表现,那么所有的光彩都要被日本南方军拿走了。何况阿南对于上次没有顺利攻占长沙,更有着强烈要报仇的心理。

          刚好日军第三师团长丰岛房三郎中将,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刚刚接到命令,准备调任近卫师团长,因此也想要立下个可以吹嘘的战功,他眼见中国军队抵抗的战力不强,自己的军队已攻到长沙外围,因此特别要求阿南允许日军继续南下,攻占长沙。于是阿南决定以战场指挥官独断的命令,改变日军的作战任务,下令第十一军继续深入湖南,直下长沙。

          这时薛岳对于长沙会战所有的军力部署,早已是了若指掌,因此下令第十军李玉堂坚守长沙市区,特别在市区的东南高地,布下巷战的阵势,并且将重炮兵旅放在岳麓山,设立了俯视全城的炮兵阵地。蒋介石已下令第四、七十三、七十四、九十九军,兼程回防第九战区,交由薛岳指挥,准备迎头痛击日军的攻势。

          此时刚好湖南遭到数十年罕见的酷寒气温与雨雪,日军必须冒着空前的严寒气温强袭长沙。日本第三与第六师团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攻到了长沙市区,中日两军在市区爆发激烈的巷战,这时中国军队在岳麓山的重炮发生了决定性的打击力量。进入长沙的日军遭到非常猛烈炮火的压制,中国守军又拼命抵抗,原先日军认为自己乘虚强袭长沙,已是十拿九稳的战局;阿南惟几眼见先锋部队已经进入到长沙城内,所以就抢先回报日军总部,宣布第十一军已经攻克长沙,这是日本中国派遣军做为对日本国的新年献礼,这个消息对于两次没有攻下长沙的日本而言,当然是喜上加喜,立刻发布新闻号外,日本上下立刻组织庆祝,以歌颂日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不料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日军在长沙陷在巷战与肉搏战之中,由于日军所携带的补给并不充足,攻势一旦陷入缠斗的阶段,日军的战力就迅速地下降,岳麓山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更是发挥极大的杀伤效果,这时攻到长沙的日军,补给线被切断,只有靠空投补给品支持。日本新闻发布日军已经攻陷长沙的快报,竟然成为全球的最大笑话,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无敌的完胜新闻中,留下一个刺眼的负面消息。

          这时候,蒋介石下令回防与支援第九战区的各军,星夜赶到长沙外围。薛岳立即让七十三军的一个师,先渡江进入长沙市区增援守军,以提高第十军的士气,然后下令进入包围位置的部队,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四日,对日军发动全线的反击。这下日十一军既无法攻下长沙,腹背又同时受到中国军队的打击,一时之间,日军的阵势大乱。

          但是阿南惟几没有立刻下令日军撤出战线,反而要求日军再进行猛攻,以占领长沙,突破中国军队的包围。这时十一军的参谋长木下勇少将,以及全体的参谋,都发现日军在长沙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了,日军若是再不迅速地脱离战场,恐怕就要遭到无法收拾的下场。木下勇率领日本第十一军的全体参谋,向阿南提出反对意见,才迫使阿南在最后一刻,同意参谋长的要求,下令日军设法尽速退出阵地。这时中国军队已经从各个战线合拢过来,日军的补给不足,又没有足够的第二线预备队兵力的支援,于是日军一路退,一路被打,跌跌撞撞地到处找渡河口,却到处遭到中国军队的攻击,情形既危急又狼狈。

          不过由于赶到参与围歼日军的中国部队,并没有完全到齐,也没有整备完成,就直接投入战场,因此兵力运用不够完整集中,同时中国军队对于渡河据点的掌握不够确实,以致在歼灭日军补给据点上,没有发挥决定性的攻击力,使得日军仍然可以找到渡河口,以及接上补给。一路往北夺命而逃的日军部队之中,日本的第六师团,一度被中国军队围住,几乎弹尽援绝,阿南下令日空军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加上第九混成旅团的舍命奔袭,才救出了第六师团。

          从汨水到新墙河,只有短短的八十公里,败退的日军在遭到中国军队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全靠着日本空军不断的紧急支援,足足走了八天才得脱困,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中,遭到比在台儿庄还要凄惨的败仗。假如不是中国军队为了要策应缅甸作战,调走了更多的精锐部队,或是木下勇没有发动参谋强迫阿南及时下达撤退命令,只要日军的撤退晚上四十八小时,那么日军绝对会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发生全师团被完歼的惨败下场。

          当然,假如薛岳能够沉得住气,将增援长沙的部队,在长沙外围做纵深布防,同时通知李玉堂的第十军从长沙部分地区,有计划地进行诱敌的撤退,同时加强岳麓山阵地兵力,让围攻长沙的日军认为,中国部队的战线动摇,这样日军必然更不肯放弃即将到手的长沙,而延后撤退的时间,此时薛岳再督促赶到参加合围日军的中国部队,多二十四小时的准备时间,改在元月五日发动全面围攻,这样日军恐怕会在长沙,遭到更为惨重的挫败,日本十一军根本就会溃不成军了。

          中国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获得大胜,的确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这时候日本的南方军,在百日之内,就横扫盟国在亚洲所以的据点与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军在香港向日军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国马来亚最高司令珀西瓦尔,率领十万部队,在新加坡向日军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兰在印尼守军司令载帕尔,向日军今村均中将投降;五月七日美军司令官温立特中将(麦克阿瑟仅以身免)在菲律宾向日军的本间雅晴中将投降。整个亚洲战局中,只有中国在长沙,痛击日军,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另外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

          第三次长沙大捷,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中国军队的表现确实不凡!现在西方国家的军队,在被日军击败之后,才真正知道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落后的中国能够单独地对抗日本如此之久,实在是有着过人的能耐。因此美国政府以最快速度,通过法案拨给中国五亿美元的信用贷款,英国政府也立刻通过给中国五千万英镑,作为法币的平准基金。中国艰苦抗战多年后,总算是真正得到国际上的援助了,中国也立即跻身成为抵抗法西斯轴心的主要盟国。

          就历次中日战争中的战场成果与记录而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绩应是最为辉煌的,无论就兵力动员的规模以及日军死伤来看,中国军队在长沙大捷的表现,比在台儿庄、万家岭、昆仑关、上高会战所得的胜利,还更为出色。而薛岳将军更是因此得到日军的“长沙之虎”的封号,日本的十一军在几年之内,都不敢再对长沙,进行任何重大的攻击。

        (摘自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湾],作者郑浪平)

    • 家园 【文摘】抗战将领 民族英魂(下) 作者: 薛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抗日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26年任第36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1927年任第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动旧部第30师起义失败,潜回平津地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变卖家产,购买枪械,联络旧部,于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今并入内蒙古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蓝旗)、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9月,吉鸿昌与方振武率部退至河北顺义、昌平(今均属北京)一带,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经蒋介石下令,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今安徽安徽无为)人。幼年曾就读于私塾和公学,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後,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後,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戴安澜去世後,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缅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殓。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会後,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谢晋元

      谢晋元(1905-1941)抗日将领。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蕉岭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2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1937年在凇沪抗战中,”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谢晋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恶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个月,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世人誉为”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国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谢晋元命令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谢晋元和他的士兵。短短4天时间,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

        日伪特务机关为收买谢晋元,曾派人以50万元、师长之职诱降,被谢晋元严辞拒绝。敌人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这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全国,特别是上海的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达7万余众。同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褒扬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壮举,并抚恤其亲属。1982年,谢晋元的墓迁至上海虹桥宋庆龄陵园的右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尚志

      赵尚志(1908?D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同年“五卅”运动中,积极开展募捐、抵制日货等活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因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被校方以“不守校规”之名开除学籍。同年11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曾积极参与抗议活动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同年夏到哈尔滨,领导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斗争。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出狱。1932年初,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曾与杨靖宇等到工厂、学校宣传抗日,组织工人、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1934年2月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在东北地区早期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战斗中,为内奸打伤,昏迷中被敌逮捕,后英勇牺牲。时年34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孙立人

      孙立人(1900-1990),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字仲伦,安徽庐江人。曾率领38师(新一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一军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一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于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新38师继续殿后。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样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英军将领将信将疑来到新38师营地,孙立人拉出一支仪仗队,在营门口迎接。200名精壮士兵,往营门口一站,就是一堵墙。士兵们军装是破了点,但枪支雪亮,个头是矮了点,但精神饱满。仪仗队前头,摆着2门小钢炮,4挺重机枪。英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见过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件裤衩跑了回来。而中国士兵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真是不可思议。英军将领问中国机枪手是如何把重机强扛过来的?中国兵立正大声回答:"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英国佬听后,明白了个中道理:武器是中国士兵的生命,你要缴他的枪,能答应吗?孙立人接着领英国人参观营房,并安排了军事表演。英军将领看完后肃然起敬,态度为之一变。第二天,新38师军容整齐地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10响以表欢迎。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1943年10月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

        占领于邦后,孙立人攻势不减,于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22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孙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38师和新22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18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22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22师会师加迈,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任新1军中将军长,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后廖耀湘新6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50师编入新1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1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指挥新1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胜利结束第二次缅甸战役。

        孙立人和他的新38师、新1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东征西讨,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