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佛学初步之一什么是佛 -- 淡淡微风

共:💬146 🌺10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善哉
            家园 阿弥陀佛:)多谢师兄。

            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 善哉
            家园 微风说得对,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人了解佛,佛法,还是踏实地做普及工作的好。光在那里弄玄虚,只会适得其反。有的人会因为你的话,觉得玄之又玄,从而畏缩不学,又有人会觉得过于玄虚,不值得一学。

            学佛还是要一步步来吧。我个人觉得你还是嘴皮功夫甚于实际修为,也许自己觉得已经有所悟,但其实差得远,这也是修行中常见的一道坎。

            • 家园 问答五

              圣偙第一义.悟后心愉悦,得大自在. 真实感受, 百感莫名.

              无法形容,张口就离题万里.

              • 家园 确实,

                按你这样随机应缘,张口不离题万里也真是奇怪了。

                拈花而笑者,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就一人而已,而且那人也是在跟随佛学习多年以后。你在这里满嘴机锋,全然不顾受众如何,不知道你是随得哪门子机。

                虽然现在是所谓的末法时期,但世上的高僧也还不少。我没有见过一个高僧在那里说,我不敢宣扬佛法啊, 我一说就离题万里, 诽谤佛法了. 有此感觉,只能说明你心中有疑惑, 有法执, 沉溺在得法的喜悦中, 实际与佛法渐行渐远.

                最后, 如果觉得微风兄的解说中出现什么错误, 也应当及时善意指出, 而不是套上诽谤佛法的帽子. 不懂佛学的人看来, 也许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 学术争论嘛. 但你是学佛的人, 应该知道其中利害,诽谤佛法可是要下地狱,不得超生的惩罚, 出言何其之重, 还不反思是否已经犯了戒了.

                如果你真得了道,应该具有慈悲心.努力为众人解惑拔苦,给他人心里种下善种子,同时也增加自己的福德,而不是不可说.按你现在这个情况, 最多只能做到自了汉, 虽然我连这个都有怀疑.

                • 家园 问答八:

                  答兄所问:

                  兄的文章中所说的”自了汉“提出了一个佛学重要的话题,即证果佛地必须完成的两种利益行:一种是自利,自利行完成的结果是证得法身;另一种是利他,利他行完成的结果是得到报身与应化身。

                  就以佛陀举说,他原本也和我们一样,在过去佛出世时,也身为有情众生,不过佛陀能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勤修直成佛道的菩萨行,修了三大阿僧祗劫。在完成无数善行与累积无量功德后,佛陀方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既成佛)。

                  证得法身就是去除外来的污染或烦恼。众生能够开悟,只不过是自心本性的显现。开显自心的本性,既可称之为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即是自利行的圆满,而就“道”的次第而言,必须圆满成就自利及利他二行。既一方面进行驯心以达到完全的觉悟,另一方面发大愿心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学佛者最常发生的失误,通常是在他们还没有了解宗旨的情况下,只试图通过由书本中得到的信息来解释经或论的文义。或者断章取义,或者依语不依义。当然,不离自性的解释抛开经论一样不过不失,背离宗旨的解释再完美也不免是水中观月。

                  现在有关佛教的书太多了,议论太多了。 多数人都乐于此,反而忽略了圣缔第一义,这是不应该的。

                    

                  • 家园 对啊,你自己举的例子

                    不也说明了自利和利他的关系么。

                    在完成无数善行与累积无量功德后,佛陀方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既成佛)。

                    可见要成正果,是要做很多利他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做多了,自利也就有了落脚之处。牵涉到利他,就要根据“他”的情况来利。都不可说了,还谈什么利呢。看看楞严吧,佛是如何苦口婆心开示的。没人能懂的东西,谁高兴来了解?

                    自身的修证是要花很多苦功的。人心本就容易惫懒浮躁。所以要尽可能用善巧的方法来引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上谈自利的少,包括一些高僧出的书。如果只是侧重圣谛第一义,而利他少,所获福报也并不比一个不知道圣谛第一义,但一心利他的人来得多。

                    最后,我想,如果兄觉得别人说法不对,我是很欢迎你能也象别人一样开讲座,写写帖子,能把普及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 家园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二谛无别,道有次第.

                    • 家园 问答十

                      答兄所问: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出自楞严经。

                      前半句经文所说菩萨,当特指两种菩萨中的第一种:既久修菩萨道,得无生忍者。此类菩萨早已得度并且成就了仅次于佛的果位。当然可以度人。

                      而经文所说菩萨发心,当是特指慈悲心,并非指上文所说的得无生忍者。故相当于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具有慈悲心”

                      如果兄还有疑问,可参考《维摩经》所云之“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和大智度论所云之:“具缚凡夫有大悲心,即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这句无有是处,表白的最为斩钉截铁。

                      几处经文自当无矛盾之处。请兄熟思之。

                      • 家园 good, 这样的辩论可比不可说强多了。继续吧。

                        经论是越辩越明的。藏传佛教中著名的辩经,意也在此。我现在是站在衲子一边的。看看您能不能把我给辩到你那一边去。

                      • 家园 呵呵, 不同意

                        答兄所问: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前半句经文所说菩萨...早已得度并且成就了仅次于佛的果位.

                        刀兄说"此类菩萨早已得度", 那么经文的"自未得度"又作何解? 还有, 您的这段解释有没有什么依据? 我特地查了南怀瑾、宣化上人等人的楞严白话解, "自未得度"都被解释成"自己还没有得度."

                        刀兄引用《维摩经》的那段话着实搞笑, 原文是这样的: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此语本是维摩经中引用外道梵志的想法, 如何能作圣解?

                        最后, 刀兄引用的《大智度论》又不是其原话[1],而是智顗的话. 见智顗《净土十疑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这句"斩钉截铁"的"无有是处"不是《大智度论》的用词啊!

                        我们知道, 要依经不依论, 而这段话是《净土十疑论》意释《大智度论》. 这中间都"论"了两次了, 离佛陀本怀恐怕有些距离了吧.

                        再说, 智顗所论述的与我们所谈的是两码事. 打个比方, 一队红军在艰难地过草地, 步步泥淖, 处处陷阱. 这时在远处山上的几个人在探讨如何帮助红军摆脱困境. 他们的老大认为, 那些现在轻功还不高的人不应该去孤身犯险, 因为非但不能救人, 反而自己也会陷入泥潭. 只有"凌波微步"的功夫纯熟了, 那就可以进草地试图带领那队红军出来.

                        而我们现在的情形是: 我们自己就是红军战士, 身陷茫茫草地. 我们的目的是鼓动大家,带领大家手拉手,一起走出草地. 而刀兄的意思似乎是: "甩手别管别人, 轻装简行, 先自己走出草地再说." 其借口是: "我也不明路径(其实是知道大约方向的, 毕竟咱几个已经修习佛法了), 所以不敢带你们走了, 因为怕把你们给带入歧途, 所以你们还是自求多福吧, 我自己要先跑路了."

                        ---------------

                        [1] 《大智度论》原话:

                        卷第九十三“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余”:“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

                        卷第三十九“往生品第四之中”:“释曰:是菩萨从初已来,性畏恶道,所作功德愿不坠堕,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菩萨作是念:‘若我堕三恶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

                        • 家园 问答十一

                          善哉, 施礼多谢之。

                          另答兄所问:

                          首先,我们知道, 要依经不依论, 而这段话是《净土十疑论》意释《大智度论》. 这中间都"论"了两次了, 离佛陀本怀恐怕有些距离了吧.依经不依论当特指经论不附发生矛盾时,学佛者如何取舍。因此如果经论相附自然没有关系。下面我就会就所涉经论再加以研究。而且不论经论,都只是第二义,就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工具箱,用过即放,才不过不失真如自性。

                          其次,“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出自楞严经 前半句用白话文再说一遍:自己没有得度(的情况下),先去度(他)人的,就是菩萨发心。兄所查证之 我特地查了南怀瑾、宣化上人等人的楞严白话解, "自未得度"都被解释成"自己还没有得度.",此处经文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我从无异义,问答十可能表诉不当,使兄误会了。

                          此上半句中,就是菩萨发心的定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从这里可以得到涵义非常丰富的几个意思。

                          1。自己没有得度(的情况下),先去度(他)人的,就是菩萨发心。 却不是“菩萨本人”。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菩萨,必定已度,不会是在自己没有得度(的情况下)。

                          2。。自己没有得度(的情况下),先去度(他)人的,就是菩萨发心。经文所说菩萨发心,当是特指慈悲心,并非指上文所说的得无生忍者。故相当于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具有慈悲心”

                          3。这个需要和下半句一起加以考虑。下半句说: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们知道,如来(佛的另一名字)是上四界中果位最高的完全觉悟者,是所有学佛者一心向往的最后归处。而菩萨到了七地菩萨虽可以随类变身,而心仍不得自在;进入八地,才能遂心如愿,任运自在,名心自在位。那么前后句连起来一看,“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谁优谁劣就相当清楚。

                          4。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不假他人。但是开悟有前后之分,属于悟了的前人帮尚未悟的后人。佛陀自己就是在菩提树下悟成正觉的。在这个过程中佛陀得到了佛界的护持,但佛陀是自己悟道的。

                          在自己没悟时,就去度别人,就好象自己是盲人,却想给别人带路,不是很荒谬吗?

                          5。《大智度论》原话:

                          卷第九十三“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余”:“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 此处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同我所讨论的意思是相同的。

                          6。卷第三十九“往生品第四之中”:“释曰:是菩萨从初已来,性畏恶道,所作功德愿不坠堕,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菩萨作是念:‘若我堕三恶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 ”菩萨从初已来“此处当特指因缘新发心菩萨,因不想所作功德坠堕云云,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可见菩萨比较谨慎从事,考虑周到。这段话和兄所指出来的另外两段刀兄引用《维摩经》的那段话着实搞笑, 原文是这样的: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此语本是维摩经中引用外道梵志的想法, 如何能作圣解?

                          最后, 刀兄引用的《大智度论》又不是其原话[1],而是智顗的话. 见智顗《净土十疑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这句"斩钉截铁"的"无有是处"不是《大智度论》的用词啊! 是不合适引用的, 在此多谢衲子兄。但我想如果不用此三段话,也能解释明白的话, 那么我就不用了。

                          • 家园 呵呵,看兄台辩论不休,忍不住多说一句:兄台能否救度自己?
                          • 家园 接着探讨

                            对师兄在"1.2.3.4."几点中的论述, 我本无异议. 我完全同意 "...不是'菩萨本人'", "菩萨发心,当是特指慈悲心". 没人声称或暗示微风(或我,或其他宣扬佛法的善知识)是登地菩萨; 我们起先的争议也不在于此.

                            我们根本的分歧在于: 师兄认为

                            在自己没悟时,就去度别人,就好象自己是盲人,却想给别人带路,不是很荒谬吗?

                            对此, 我不敢苟同.

                            前面刚讲了"自己没有得度(的情况下),先去度(他)人的,就是菩萨发心"; 而如来是"能觉他者". 可知普通佛子与如来的差别是: 普通佛子可以(也应该)尝试度别人(一程) ; 而如来才能够度别人(到达彼岸).

                            普通佛子虽未明心见性,洞彻本原, 但也不是完全的盲人, 一点方向感都没有. 虽然没能力度脱别人, 但义不容辞给别人指出(大致的)方向.

                            关于这个问题, 容我另文详述. 见包子:

                            链接出处

                            最后, 师兄既有时间跟我扯这些问题, 不怕会错了佛意, 却如何又以"不可说,不可说"推脱弘法职责? 听起来好像是: 师兄不但自己要做担板汉[1], 而且苦口婆心地劝大家都做担板汉.

                            不如您开贴介绍佛理, 或指明别人的文章中哪几个地方不如法, 远胜过在这此地与我饶舌.

                            ------------------------

                            [1] 憨山大师《担板汉歌并引》

                            "...顷一时参究之士,坐满山中,至有一念瞥地,当体现前,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洁白地上,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

                              担板汉,担板汉,

                              如何被他苦相赚。

                              只图肩上轻,

                              不顾脚跟绊。

                            ...

                            与师兄同勉, 呵呵.

                          • 家园 刀兄说的

                            还是没有回答衲子的比方

                            打个比方, 一队红军在艰难地过草地, 步步泥淖, 处处陷阱. 这时在远处山上的几个人在探讨如何帮助红军摆脱困境. 他们的老大认为, 那些现在轻功还不高的人不应该去孤身犯险, 因为非但不能救人, 反而自己也会陷入泥潭. 只有"凌波微步"的功夫纯熟了, 那就可以进草地试图带领那队红军出来.

                            而我们现在的情形是: 我们自己就是红军战士, 身陷茫茫草地. 我们的目的是鼓动大家,带领大家手拉手,一起走出草地. 而刀兄的意思似乎是: "甩手别管别人, 轻装简行, 先自己走出草地再说." 其借口是: "我也不明路径(其实是知道大约方向的, 毕竟咱几个已经修习佛法了), 所以不敢带你们走了, 因为怕把你们给带入歧途, 所以你们还是自求多福吧, 我自己要先跑路了."

                            自度才能度人,确实不错。有个好向导给红军战士领路,自然出草地就容易很多。但现在并不是这样的。如果都用自未度为借口,束手不做,地藏菩萨那里的活真的怕是做不完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