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共:💬1310 🌺301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十二)微观的枷锁

      (三十二)微观的枷锁

      经济学理论研究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需要的假设太理想化。水平一般的学者操弄模型与数字,将自己与读者都迷失在条件设定与复杂推理之中,靠着专业门槛混饭吃。文章写出来象是带着枷锁一样,没有个干脆话,“假设、如果、另一方面、或者、可能”之类的词满天飞。高手在不得不忍受这一套的同时,还能靠老辣的直觉弄出真正厉害的东西。包装的形式都差不多的,只不过低手弄没意义或者错误的东西,高手整的有意义而且经得起检验。真正的大师能够摆脱枷锁,自己设定框架,在里面较为自由地弄些新东西,别人来研究得依着框架来,相当于为别人做了枷锁。

      中国政府的经济实践不是搞理论,但也是这个处境。看上去好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往下一推,微观上就满不是那幺回事,往往是反效果。错误犯多了,经验多了,政府聪明了些,知道一定得结合实际小心行事,就弄些七扭八歪的现实着数,解决了一些问题,却生出许多弊病,谁看了都不顺眼,象是带着微观的枷锁行事。

      这个“微观的枷锁”,即现实的制约,实在是非常烦人。理想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对这些微观枷锁不放在心上。不当权的理想主义者,就觉得当权派又笨又坏,才会不用好主意,搞出那么多坏事。理想主义要是当了权,那就大轰大嗡,提出一些吓人的目标,事还没干,就先跟现实体制打成一团。只有老毛这样的超级牛人,才能打破微观的枷锁,连微观结构都给它统统改造过来。

      公平地说,我认为老毛的根本思路是正确的,对这些微观的枷锁,有时就得狠狠地去打破,不然再怎幺搞都跳不出圈子。地主不打倒,土改不搞,中国社会就只会是死气沉沉。这么整了一把,政府的土地红利一直吃到现在。但老毛的问题是,他在宏观政策有问题的情况下,却把原因归到微观结构上,去搞文化大革命,这样搞就过了。明明是宏观的问题,却去用微观的办法解决,那么就越搞越僵。现在朝鲜就是这样,宏观上闭关锁国跟不上世界潮流再怎幺也没法搞,人与人之间不管如何互相揭发批评鼓干劲,人人主体思想独立自主心灵纯洁道德高尚,也不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面对的困难,说实话,需要老毛这种打破微观枷锁的能力。宏观上,我们问题不大,经济学家也好,各级政府也好,都知道一些基本的路数了,现代经济有了个最基本的了解,还算跟得上时代潮流,在一些观念上甚至领先一步,如“不争论”。面对微观现实,也知道不能主观臆想,宁肯搞七扭八歪的现实政策,也不去搞危害极大的理想主义了。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说你就能永远这么现实主义地混下去。你的微观结构问题成堆,迟早会是大麻烦。现在起点低目标不算高,还可以在这种结构下往上冲,以后目标更高了,就可能积重难返,要坏事。

      我们的微观结构确实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的成本太高,质量太低。国际上一些人对我们指指点点,说微观运行效率还不如印度,长远会不好,有一定道理。我们是官办黑箱操作,决策不科学,强干硬上,有利益了归小团体,出事了就国家包底。之所以这样的微观操作总体上还成就不小,是因为我们有政府级别的竞争,保证了优胜劣汰,整体上生产效率还是有极大提高。但很多情况下是“低水平重复”、“恶性竞争”的结果,经过市场无情的检验才产生出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因为我们微观运行差,才付出了这样的代价。如果微观运行效率高,决策科学,那么我们就会是“高水平良性竞争”,虽然也是优胜劣汰,但企业素质会比现在高得多。因为我们企业素质低,所以占住的就是一些中低层次的,或者是靠中国独特优势的产业。

      对这些微观结构的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首先是不要怕,以为不如人家就没法混了。黄亚生经常“挺印贬中”说印度好企业比中国多,长远比中国好,过于片面了。我们有独特的优势,就是国家与政府级别的运行效率非常高。说圈地就圈地,说拆迁就拆迁,要公路就公路,要港口就港口,快手快脚地都做了。慢了不行,无数地方政府在竞争着比快。企业与政府的运行决策问题确实大,但是政府的效率优势补上了一些缺陷。在需要政府出手配套的产业竞争上,我们还是有优势,而且这个优势还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别人在国家级别的综合竞争上往往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是说一不二的“强政府”,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要管选举等政权问题的“弱政府”这一点上要强。这也是我认为官办经济可以延续下去的一个原因。包括做大央企等思路,都可以从这个原则上推出来。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的竞争是多层次的,有些是“强政府”能搞定的,有些还得靠一个个企业的运行与组织效率。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企业的运行效率才最靠得住,政府包打天下是计划经济式的幻想。如我们狂推的自主创新,再怎幺“强政府”疯狂投钱,也得企业与科研单位实干出来,不能幻想有钱就行。

      所以,政府今后的任务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靠强政府的独门绝技“宏观调控”把经济增长撑住,在增长中解决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延续过去“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的总路线。这方面我们有很好的资源,政府财雄势大,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搞宏观经济的经验也相当多,这套“硬功夫”相当了得,再来个20年的高速增长很有希望。另一个就是要打破微观的枷锁,按中央的说法,就是提高“软环境”,政府与企业要科学决策,政府不该管的不要管,企业也要向现代企业转变,靠真正的竞争力打天下,不能围着政府吃。我们的社会组织也要向好的“软环境”转变,不能大家比坏比恶比无耻,要在竞争中良性发展。这第二个层面的任务就艰巨得多,而且也是比较新的任务,正面经验不多,反面教训一大堆。在具体问题上,有识之士很多,

      现代企业制度、环保、社会公义、均富等问题,我并无什幺特别的看法,因此也不具体论述。

      我们过去靠强政府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拉开了距离。它们企业不行,政府也不行,超过它们并不算难。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与发达国家竞争。政府与民众还是清醒的,知道有差距,群众骂声震天,报刊杂志上天天忧患忧思,都在为此努力。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我们没有天天唱赞歌,这是好事。我个人觉得中国舆论反而是对这些忧思的东西关注了解得更多些,却不太清楚中国的优势,对中国政府不仅没崩溃反而混得挺有劲的多少有些稀里糊涂。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转变发展目标,不仅基础设施等硬的指针要发展,科学民主社会保障等软的指针也要提高。路线上非常正确。总的来说,就是中国这个最怪异的经济体,要逐渐正常化,要象个运行良好的现代国家的样。我们不能还象以前那样本来就怪,越搞越奇怪,七扭八歪,以怪制胜。以前是条件不好,人也稀里糊涂,落后得太多,只好弄中国特色,瞎摸了一阵子。好在没有吃似是而非的理论的大亏,也没有因为争论不休而闹出大乱或止步不前。回到“不争论”的本意来说,既然大家都稀里糊涂的,以空对空谁也说不服谁,那就不要争论了,往前干就知道怎幺回事了。但现在不能再这样说了,我们的经验够多了,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也清楚了,不再是稀里糊涂了,那就不能瞎摸了事,而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要说“发展是硬道理”,而且要说清楚“要什幺样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得清楚,可以正大光明地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说清楚。

      (待续)

      关键词(Tags): #陈经(朴石)#官办经济(朴石)
      • 家园 太祖承受了某些人的恶评。。。

        后人纳凉呀。。。

      • 家园 几个月后我想对

        del

      • 家园 感觉这篇好像口气好像有所变化

        一说到微观,终于列出来的问题好像是有点难度了,甚至有解决不了的可能。说说宏观,陈经本人也是用“在国际上一定会最终胜利”这种话。。。但愿我们的经济能走过微观这个坎,客观条件完全具备,就等着看能不能实现了。我还是认为,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我们的民族性也逐渐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其实要微观上改变经济运行,本身也需要民族性的改变和作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愿天佑中华!

      • 家园 花!
      • 家园 “正常化”这个说法好,减少稳定的成本。
      • 家园 民族性和制度,不可说的是历史、地理的影响

        看了有人提民族性,总是觉得很奇怪。这个影响因素太多了,多的你觉得它不是个相关的东西。如果你知道一百年前,美国人去日本, 发现那里的人懒惰的过分, 你能相信那里的人是现在日本人的祖先吗?中国的情况是制度决定的,一个过于优秀的制度,可不断重复的,使得中国的封建历史太长。但是,人得民族性,不会决定历史的进程。

      • 家园 微观的事情我觉得和民族性有很大关系

        美国的活力都是来自于底层不断的创新和遵守共同的规则;日本则是尽职尽责把事情尽量做到完美,因此这两个国家都分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当然不是幻想中国搞一场意识形态或者民族性的运动来改变我们这个民族,那就有点落入老毛文革的套路了,正好相反——我是期望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来完善我们的民族性,加上心理上有这种意识,如果真能发展起来,那就堪称完美了——经济与民族性一举两得!

        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为什么是必然的?很多人成天喊的“技术力”我看根本不是什么主要原因,起决定因素的就是他们的民族性(决定了他们的国民行为),唯一的疑问就是他们能崛起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只要这个民族还没有被彻底毁灭)。也许很多人可能不信这个,但看看许多先辈与日本人打交道之后的感受,就不得不佩服日本和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你再批评他们战略选择上的问题,也无法掩盖他们对做事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优势。 哪位朋友如果对此有疑问,我可以提供有关几篇日本人和德国人的文章供大家欣赏一下。

        不过反过来说,正因为微观的事情和民族性有很大关系,决定了作为个体人的日常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因此想要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不能空对空说有信心或者没有信心这样的大话,但是真的要睁大眼睛看看中国人民在接下去这段时间的表现如何了,但愿能成功吧!从我做起?

        • 家园 斯大林虽然水平有限,但是还是有些真知灼见的,你不如他。

          譬如四十年代斯大林曾经对宋子文说过,你们中国人只要团结,谁也不是你们的对手。斯大林看得很透,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我们只要保证国内和平稳定,其他所有人都不是我们的对手。闭着眼睛走都没问题,怎么搞都没问题。不要把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看得太高,什么民族性不民族性的,比中国人差远了。你们这些人现在就是缺乏民族自信。我们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确不是平等的,真相是我们高而他们低,而不是你们认为的相反,或者什么“各民族皆平等”。我们中国人最聪明最善于竞争,没有其他任何民族能够斗得过中国人,我们这个民族生来就是当老大的。

          • 家园 【文摘9】日本战胜中国的核心武器究竟是什么?

            日本战胜中国的核心武器究竟是什么?

            --------------------------------------------------------------------------------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是最近一百多年来的事情。

            但是,日本人一出场,便有不凡的表现。一是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不到30年工夫,就一举击溃清朝北洋水师,打破了由中国主导了数千年的东亚朝贡秩序。随后的50年间,日本人一口气发动了14场战争。从1895年到1945年的50年中,有40年处于战争状态,不仅中国人成为其奴役对象,就连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国和老牌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也被其打得丢盔弃甲,甚至连帝国主义的新科状元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前期,也吃了大亏。二是在经济上,日本从1868年始,不到50年工夫就成为世界5强之一,在二战之后,只用了20多年时间便成为世界经济的亚军,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3年起即超越美国人,成为世界“首富”。日本还是世界上第一大债权国,美国政府的国债有40%掌控在日本人手里。日本资源紧缺,却以大工业见长,是世界上头号重工业国家。

            无论是军事还是工业,都要求有很高的社会动员能力。日本人之所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最主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日本国民具有世界上别的民族很难匹敌的动员能力。

            那么,日本民族战胜中国人的核心武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在近作《日本人凭什么》一书中进行了这样的考察:

            要分析日本战胜中国的奇迹,就应该首先从分析其国家动员能力入手。

            中国着名人类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对200年来世界舞台上两名新秀日本人和德国人进行过对比研究(美国也算新秀,但其立国伊始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不在其列)。他敏锐地指出:德意志统一后于欧洲任何大国,其工业革命之过程也后于任何大国,而其一旦与各大国进行工商业之竞争,其组织之完密,其保障之周备,实在胜人一筹:此则不能不一探其原因者。余则以为最或然之解释为其国民服从性之由来久远,而为之领袖者易收提纲挈领之效也。{1}

            潘光旦指出:与德意志之经验差可比拟之国家,惟有东方之日本。

            实际上,日本人的表现比德意志民族更为出色,在军事和工业领域,日本比德意志起步更晚,基础更差,而今天日本的GDP,已经是德国的两倍。可见日本人的组织动员能力更胜一筹。

            日本人之所以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中后来居上,其内在原因与德意志民族倒是极为相似,即国民的服从性极强。所以,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有机器民族之称。而日本人在工作的狂热方面比德国人更甚,所以,日本民族还得到了一个“经济机器”的绰号。

            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人,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人的动员体制比中国人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

            为了一举战胜清朝人,日本人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前线,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就这样全部压到了前线。而清朝政府在开战后拥有两支舰队——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眼看着北洋水师落败,也没有调集一兵一卒前往支援。

            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总结说,即使李鸿章指挥得当,奋勇还击,北洋水师因为中国人的动员能力太差,也会落败。“李鸿章在对日开战时所能直接动员的,只是他的北洋军而已。日清战争实际上成了日本与直隶省的战争。而且,北洋军是在传统的腐败习惯和乡党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李鸿章一当上直隶总督,便用他的安徽军守备直隶,被一群乡党包围起来,他的天津衙门成了卖官鬻爵之府。陆海军成了给他的亲朋创建利益的奶牛。据说他的过继儿子私下出卖北洋舰队的装备,他的弟弟被称为无底的钱褡子。”

            北洋水师当时是亚洲排名第一的舰队,世界排名第八,总吨位比日本海军要多得多。但日本人从一件小事当中就看出了这支豪华的舰队在战场上会不堪一击。

            1891年夏天,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六艘主力舰出访日本。细心的日本观众发现,在威力巨大的清朝海军的炮舰上,士兵居然在大炮上晾晒裤子。由此,日本人断言,这支舰队没前途。

            纵使是坚船利炮,武器精良,但部队没有组织纪律性,散漫自由,各行其是,这样的军队照样没有战斗力。日本人的断言在4年后的甲午海战中被完全证实。

            日本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搭的是末班车。但凭借其国民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齐划一的战斗力,在后来的战争中不仅弥补了技术上的鸿沟,还在竞争中取得了后发优势。

            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军在世界战争史上首次使用了最先进的重机枪,而且俄军的兵力、火炮和工事都优于日军,但俄军目睹日军疯狂冲锋陷阵的情况,产生了畏怯情绪,最终要塞失守,战争失败。在这场战争中,日军为了攻占一个叫“203号”的小高地,居然死亡了1.2万多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惨重的伤亡记录。但日本人最终凭借野蛮的冲锋,占领了这个高地。

            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土人口不到8000万人,却动员了近1000万的总兵力,占总人口的12%。兵役年龄从平时的18岁至25岁,扩大到17岁至45岁。在战争末期,为了准备所谓的“本土决战”,还动员了不脱产的“国民义勇兵”2800万人。这种超限度的畸形动员给国家的生存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但是,此种动员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进展仍然比较顺利。这在世界战争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

            日本的侵略战争性质必须唾弃,但日本人的整体动员能力也确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宗仁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担任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且指挥部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日本人的战争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仍然难以忘怀:至于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实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这些都是日本军人的长处。

            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国民党的军官,并亲自参加了日军的投降仪式,通过对日本人的直接考察,他断言,以日本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再次崛起是必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气焰嚣张的日军投降,一夜之间骄横凶残的性格如冰雪消融,个个成为“谦谦君子”。百万降兵一时回不了国,中国当局安排他们修路、修机场,他们全都积极努力,绝无抵触情绪。一天,他们在工作中烤火取暖,不小心飘出火星,烧毁了一间中国民房。为表示歉意,日军竟全体自动饿饭,用一天的伙食费进行赔偿。当时,中国当局并无追讨损失和惩罚的意思,相反一些中国人看了这种情形,反而生出“过意不去”和“可怜他们”的心情。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经验,战败国如俄德均有军队叛变产生纠纷的事情,如果日本将领控制不住,全副武装的百万日军酿成事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据黄仁宇教授的回忆,这种事情竟然一件也没发生,“我自己于1945年9月初随第三方面军先遣部队抵上海,又随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将军赴南京,此时京沪铁路全倚尚未受降之日军警卫,而一路秩序井然。黄埔路中央军校旧址为9月9日冈村签署降书场所,所有会场布置工作,一律由日本士兵担任,他们垂首听命毫无参差池节。据通日语之同事道及,他们下级军官对士兵训话仍保持十足权威,毫无恐惧失控情态。凡我所目睹身受日军上至将领下至士兵全部驯顺有礼。我与彼等相处数月曾未闻一句不逊之言,亦未见一个抱怨怀憾的表态。不久之前尚有一位友人在纽约《世界日报》为文称,彼曾在当日见及日军宪兵队尉级军官。因为日本宪兵平日为非作歹,终战后此等军官成日被居民痛打,但彼等受有冈村命令不得回手,以致每日脸部打肿,仍奉行命令如故。”

            试想,这样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别的哪个民族能做得到?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民族意志统一,决心通过经济振兴实现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152倍,这样的日本速度背后,没有一种狂热的举国一致的民族性格支持,如何可以想象?

            日本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提出举国体制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准备“一亿玉碎”,作垂死的挣扎。战后,又提出“一亿振兴”,再次让世人刮目相看。

            日本人的凝聚力从哪里来?日本人为什么可以做到像机器人一样服从指挥?日本人的机器性格的利弊得失如何?确实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琢磨。

          • 家园 此外,你还可以去问问本论坛的冰冷雨天

            他是《冰眼看日本》的作者,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和80年前没有区别!! 固然他的看法不全面,但是也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吧??

            类似文摘8那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贴出来了。分析德国的一些文章,因为我没有收集整理,一时也找不到。但是文章1~7,你有空还是驳一驳吧?不比你说什么“比斯大林强”那样的话更让人服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