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产权到底是道什么样的坎儿? -- 渔樵闲话

共:💬7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产权到底是道什么样的坎儿?

    产权到底是道什么样的坎儿?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鲁宁的文章《国企改革绕不过产权这道坎儿》。文章的结论称

    “这个常识就是,国企改革怎么都绕不过“产权”这道坎。”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国企”改革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经济

    体系中形成了在很多领域内“国企”垄断经营的局面。这种垄断首先使价格形成机

    制失去市场导向,从而使资源配置无法准确反映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企改革

    无非是希望通过改革使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最终达到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从而引导资源分配使之合理化。所以经济改革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减少垄断而不是消

    灭公有制经济。

    其实,垄断和所有制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举例来说,微软、波音都是私有制

    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形成垄断。另一方面,国有的多家航空公

    司的存在也事实上形成了竞争,打破了垄断。诚然,多家国有航空公司的存在从

    “所有制”层面上讲,仍然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垄断,但由于各自有独立的经济核

    算,从经济运行的层面上讲,已经相互竞争不再扭曲价格形成机制。国内航空公司

    之间的“票价跳水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有制层面上的垄断是否一定会扭曲价格形成机制呢?如果国企按照经济人假设运

    行的话,它们应该争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一个显而易见的手段就是联合起来形成

    价格垄断争取高额垄断利润。即使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完全可以在不改变国企所有制

    的条件下打破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在其经营领域内引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

    由于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其它资本的进入是有充分的经济动因的。

    减少垄断本身也不能极端化。在某些行业中,消除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城

    市的供水、供电、和污水处理就不可能消除垄断。即使把现有的国企改为私有制,

    也不过是把公有制的垄断换成了私有制的垄断而已,垄断本身并没有丝毫变化。在

    很多西方国家对这些行业的处理也是改为公有,然后低利润、零利润、甚至亏损经

    营(亏损部分由地方政府以税务转移支付来平衡)。

    古人告诫我们:“不懂得战之害者就不懂得战之利。”其实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的

    引导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之一就是所谓“强者逾强,弱者逾弱”的马

    太效应。这种负面作用在悲壮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中已经显露出来。

    而在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则直接导致文化和艺术的媚俗化倾向。因此

    在哪些领域内应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绝不能盲目地迷信和崇拜

    市场化。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产权这道坎儿”并不是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过分强调产

    权问题极有可能模糊经济改革的焦点问题,即减少垄断,而把经济改革引入歧途。

    对“产权这道坎儿”的炒作很容易导致对经济改革的绑架。使“经济改革”等同于

    “消灭公有制经济”。这种危险是值得人们充分警惕的。

    (一稿多投,放弃版权。欢迎以冒名、复制等方式广为传播)

    渔樵闲话

    二○○五年十二月

    • 家园 国有企业的问题之一是soft budget constraint

      国有企业的问题之一是soft budget constraint。也就是说即使企业亏损严重,也没有倒闭的危险,政府总会干预,让其存活下去。SBC的后果是市场上优胜劣汰不存在,熊彼特所说的creative destruction不能实现。同时企业对利润信号变得不那么敏感。管理层的目标函数不再是利润最大化。在中国管理层的收入同企业利润的关系很弱,但他们的地位同企业的规模确关系密切。因此中国的许多企业其实是规模最大化,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

      • 家园 说得不错, 但...

        先不说中国国情. 单就理论上来说, 公营组织 (不见得是营利企业型态) 以或非营利组织的模型来说, 组织目标并不是利润, 而是另一个角度的福利或其它目标. 也就是说国企的组织目标可以是追求 "服务国民", 而这个目标需要更大的组织规模来达成. 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组织规模扩大的同时并不必要伴随利润的增加, 或者根本不适合增加以避免与民争利.

        另一方面, 公有并不一定就要是公营.

      • 家园 这些都不是所有制必然导致的问题,而只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即使企业亏损严重,也没有倒闭的危险”。这是可以改变的。私有制下对亏损企业

        可以破产也可以内部资产重组,公有制下当然也可以同样做。

        “企业对利润信号变得不那么敏感。管理层的目标函数不再是利润最大化。在中国

        管理层的收入同企业利润的关系很弱,但他们的地位同企业的规模确关系密切。”

        类似地,私有制企业是如何使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利润挂钩的,公有制企业可以用

        同样的机制嘛。这与所有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 家园 预设前提不对

      “垄断首先使价格形成机制失去市场导向,从而使资源配置无法准确反映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里假设价格的失效是由于垄断造成的,而非产权因素,从而带来了下面的一系列错误推论。

      举个例子:

      农业经济由于生产者高度分散,很难形成有效垄断,即使有些规模惊人的国营农场。可是土地和其他相关生产资料公有的情况下,小麦的价格有可能有效吗?无效的小麦价格如何指引市场需求?上一级的面粉、包子生产者可能提供有效价格吗?

      产权是建筑最底层的那一块砖,抽掉的时候整个建筑都是空中楼阁。国企缺乏有效竞争,垄断只是其中一项因素,绝非主导因素。

      • 家园 这到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土地公有制使土地没有了交易价格,但土地的使用权是有价

        格的。这个价格实际上是土地的租赁价格。农产品的价格当然是以这个租赁价格为

        基础形成的。你所谓的“价格有效”是个什么概念呢?什么样的价格是有效的,而

        什么样的价格又是无效的呢?

        • 家园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即使不说主要。

          然而经营权实际上不可能从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还是用简单的农产品例子来解释。

          “这个价格实际上是土地的租赁价格。农产品的价格当然是以这个租赁价格为基础形成的。”

          不错,租赁价格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并不代表这个价格就是真实合理的,也就是我所说的"有效价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土地产权公有,不能交易,那么这块土地的租赁价格如何定义?如何使这个租赁价格反应土地的真实价格?由谁来定义由谁来决定这块土地的真实价格?

          一块旱地和一块水浇地,它们的价格当然应该不同,但是差别有多大呢?这个土地市场上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剥离经营权的过程中非常复杂。

          在人民公社时代,租赁价格是全部生产价值减去口粮,显然不用解释这个价格的虚假性。承包以后呢?应该是公粮部分。我自己的农村经验很少,按我少年时候回山东老家的情况看,公粮是按耕种面积交的,那么不同的租赁价格也被扯平了。如果说有这样的农村地区,按耕地的质量来评定租赁价格,那这个价格是不是就真实了呢?也未必。既然这个价格可以单方面赋予,那就可以单方面变动,因为经营权是产权的附生物,它的有效性只取决于赋予方的诚信度。

          承包制以后的生产增长、粮食统购统销放开以后的价格飞跃、农村的苛捐杂税、农业税取消、征地纠纷,这些都是产权问题的外在表现。

          当然,如果单纯对比某两件生产资料的价格,差别不大。但是汇总起来,误差就相当惊人。同时,在刚开始确定租赁价格的时候,因为有以往的价格系统参照,租赁价格可以接近实际值。但是当技术和生产关系有了深入发展以后,这个租赁价格的制定也就越来越没有蓝本可依。

          苏联东欧板块有过不同的试验,其中一种是以西方价格为参照系,还有一种是放开消费市场,只抓生产资料市场公有。这两种模式最终都失败了。中国国企改革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还在继续,但是我认为难以逃避最终的失败: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利益方向不一致。

          四一说经营者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存在。是的,的确存在,STEWARDNESS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但是私有产权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动力比公有产权强大得多,因为涉及的是具体的股东利益。而公有企业,因为利益归属所有成员,所以实际上没有能力组织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组织起来了,如租赁价格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拿不出具体的衡量标准,只能引用私有企业的。

          要是没有私有企业的参照呢?

          我相信,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市场环境中,这个剥离是有它的作用的,但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事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