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日记 -- 老票

共:💬16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上海日记

    上海日记

    已经是上海的冬天了,寒风在街道上肆虐,行人都瑟缩着脖子,急匆匆的赶路。邦臣酒店的高层房间里,空调的风声在呼呼的响。而我,把厚厚的被褥铺在卧室宽大的窗台上,半躺上去抱着笔记本电脑敲字;脚下是灯火阑珊的浦东大道,延伸到东方明珠甚至更远的地方。 在这寒冷、迷人的夜色里,可以克服自己的恐高症而斜靠在窗台上写字,的确是很惬意的事情。

    从何说起呢? 6年没有来上海了,道路也开始变得似曾相识,熟悉的地名也需要细细辨认,似乎也都迷失在日渐消退的记忆里。只有东方明珠的高耸和金贸大厦的雄伟依稀可辨。

    还是从飞机降落开始吧,南航的空客320一个漂亮的回转下降,机翼右侧就出现了宽阔的海面;我知道,浦东机场已经不远了;远远望去,翻腾的海面呈现的不是南方熟悉的湛蓝或者碧绿,而是黄褐发灰的颜色,透着冬天的萧索。 这里空地的宽阔,和记忆里拥挤的上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代表了一个复兴城市的勃勃生机―――不少工地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工。 新兴建并且还正在扩建的浦东机场非常空阔,飞机在引导车的带领下颠簸良久才滑进了一条小巷,终于可以靠港下客;我的脚步很快,下机后远远走在了众人的前面,空旷的大楼里回荡着我疲沓的足音,空气中似乎还可以嗅到新鲜的油漆味道。 寂寥的浦东机场,空荡荡的长廊,孤零零的灯影洒落下来,反光的大理石地面无比沉静,我,独自走过。

    有车来接,也因此遗憾的错过了磁悬浮。机场出来的高速公路有很长一段距离是和磁悬浮轨道并行的,正行驶间,司机突然兴奋的提示我:“快看!对面过来了!”我猛一抬头,只见迎面一团灰影风驰电掣般的掠过,竟然完全没有看清形状,就极快的消失在视野里了;也难怪,相对时速已经超过了500公里,这样近的距离,是难以看清真面目的。

    来到酒店CHECK IN,GOSH! 好袖珍的大堂!相比之下,房间倒宽大的让人难以适应。换上便装,来到马路对门的饭馆;3两生煎包子,一碗热乎乎的咖喱牛肉汤,全身都暖和了起来,一结帐,才7.9元,实惠啊。 一抹嘴,心满意足的出门,右转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其昌栈渡口。 渡口售票处大妈懒洋洋的伸出五个手指,既表示了票价是五角,也告知了我下一班船五分钟后到达。真是喜欢这种冷漠表面下的熟练啊,这正是记忆里熟悉的上海特征;我笑嘻嘻的道了谢,转身进了码头。

    江风刺骨,一条条黑漆漆的轮船缓慢的驶过。模糊记得当年外滩江边是巨大的柯达广告牌,现在已经换成了“李宁”,陆家嘴这边当年的“KONICA”也消失了。只有夜色里黑黝黝的黄浦江水一如既往的翻腾和汹涌。 外滩的灯火似乎更佳绚烂了,和平饭店的外观装潢也似乎更新了。流光异彩,火树银花,镜头里的路灯似乎也在轻盈的起舞。 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夜间降落上海的时候,飞行员很好心的关掉了机舱内的全部灯光,广播提醒大家到右舷窗观看外滩的夜景,似乎那一瞬间机翼都有些倾斜,呵呵。 那时候,还只有虹桥可以降落。

    地铁里人们三三两两的踱步,不少情侣也在窃窃私语着。周日的晚上,该是休闲周末的结束了吧? 大家也似乎舍不得这个气氛,尽可能的多懒洋洋一会。忽然间旁边电话响起,一个时尚女郎操着流利的粤语在商量着什么,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我微笑着下车。

    每次出差到一座城市,我都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的去贴近它,去逡巡着、犹疑着触摸它,品味它。上海,也不例外,更何况这是国内最大的都市之一;就好比一大杯浓浓的咖啡,需要一点点的啜饮,和细细的回味。

    希望我的此行,能再次撩起它的面纱一角。

    明天还要早起,阳台也很寒冷,这就睡了。

    老票05.12.11 上海浦东.邦臣酒店

    又及:此酒店唯一不满之处,就是不提供免费上网,收取每分钟1元的费用。连线,上传,然后下线。 我的下一次上来,也许在青岛。

    问大家好!

    关键词(Tags): #上海日记
    • 家园 连看了日记一和二,一直都是淡淡的感觉,

      可能是天气的原因,可能是其他莫名的原因。

      直到最后的“姑娘的语气词”,我卟斥一笑,这个“……的呀”永远都该不了了。票哥又如何知道这发声方法的呀?

    • 家园 【原创】上海日记(二)

      上海日记(二)

      忙碌了一天回到酒店已经接近21点,寒冷和饥饿包裹着我,实在没有力气走远去寻找吃饭的地方了,就在楼下不远处的兰州牛肉拉面凑合一顿吧。慢慢踱进去,居然一股扑鼻的牛肉汤香,油泼辣子也烧得很正宗。扬手点了一大一小两碗牛肉面,加牛肉加鸡蛋,美滋滋的连汤喝下去,暖和啊! 这样的小店,拉面还算正宗,味道也很不错。 不过,我不知道有多少赞许是起源于自己过度的饥饿,饥不择食之时恐怕碰上的都是美味了。

      疲惫的只想睡觉了,就只记录一点点上海的小花絮吧。 上海太大也太繁华,要想纵观谈何容易? 也许,从细微处攫取几块碎片,还能给上海的印象来几笔素描。

      (一) 公交车上的红旗

      上海是一个既现代又时常流露出古朴的大都市,比如新天地纯西式的咖啡厅,在周末也会被上海本地人挤的人满为患,出门之后又都回归普通市民的生活。 这种文化痕迹的交融、时代变迁的缩影,经常让人产生沧海桑田时空错乱的怀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公交车售票大妈手里的那面小红旗。

      公交车即将靠站的时候,售票大妈总会拉开窗子,伸出一面小红旗急促的挥舞着,催促其他车辆让开,也提醒路边的自行车和行人躲避,还招呼站台的候车人及时上车。 小红旗一般都是灰蒙蒙的,在冬天的寒风里瑟瑟摆动着;大妈紧缩着手,恨不得把红旗也都缩进袖筒里去,以肘部为轴心小幅度的摆动着…这一幕和街边凌乱的自行车流、站台上焦急候车的面孔、公交站闪烁的电子站牌…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上海早晨的图画。

      为什么需要这面小红旗呢? 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这就和北京小吃店付帐后领取食物的铜牌一样,是这个古老都市的地域文化残留。

      (二) 老太太的发型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海派文化是阴柔为主体的文化,也是女性文化更凸现的地域代表;其中,尤以社会群落里女性的优越地位比拟其他城市的较大优势而闻名,上海老太太的厉害更是比较鲜明的特征。

      抛开上海老太太的精明和挑剔不谈,我只关注到了她们如出一辙的发型――――几乎绝大部分老太太都烫了头,呈简约爆炸的样式发散开来,在寒风里一根一根的抖动。 些许有点花白,也偶尔用一个发簪别在耳后。 似乎是什么不成文的约定? 还是一些流行的传统? 奇怪的是上海女性的爱打扮是国内闻名的,可精明的老太太们为什么会选择千篇一律的发型呢?

      齐耳的烫发,步伐不大而行色匆匆,偶尔侧过脸一个冷酷的表情,或者急促的说上几句又匆匆的走开…这就是大部分上海老太太的写照。

      (三) 姑娘的语气词

      上篇提到,海派文化是阴柔美为主体的地域文化;也许有人会问,那精明强干的老太太表现的难道不是强悍的文化征兆么? 对此我也一直疑惑着的,因为上海年轻姑娘说话大都是又糯又甜,偶尔几个横眉立目的不能成为主流。 这个课题,还需要认真调研和思考。

      上海话难懂是出了名的,好在这几年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跨地域经济的大规模发展,致使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普通话的成为主流,并不影响上海姑娘们保留一些原有上海话里的甜糯特色,偶尔飘出几个语气词,把你不经意的拉回到上海的城市里。

      比如辅助语气词:“……的呀。” 范例:“你从这里下车是打不到出租车的呀”,“这么晚下班回去是很辛苦的呀”“这样说会很不好意思的呀”…主句是要柔柔的吐出,尾音还要妩媚的上挑一下…具体发声方法讲解:请说“的呀”之前把上下嘴唇压扁尽量合拢,两侧嘴角都要打开,舌尖稍顶下门牙,轻启珠唇用微弱的气流很从容的吐出这两个字,尾音轻微上翘即可。

      确实好听,初次听到很有点象闻到“悲酥清风”之后的触动,也象啮咬一口蛋糕的糯软。只是,再次听的时候,需要用手扶住腮帮,并按摩牙床。

      疲惫,睡了,明天有空再来。

      关键词(Tags): #上海日记(二)
    • 家园 老票,小心那家酒店晚上九点的电话,危险!!1
    • 家园 喜欢上海, 非常喜欢

      差点到闽行的上海交大电力学院当老师。

    • 家园 【击节送花】上海人一巴掌两个信息,简练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