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巨坑)四边伐鼓三军呼之大唐西域 序章 -- 恶魔之读书者

共:💬249 🌺6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四章 我武维扬 第二节 攻灭高昌

      有了伊吾与鄯善,西域的大门已经为唐朝所敞开,如何控制整个西域也已经放上了唐王朝的议程表。经营西域对于唐王朝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正是所谓的“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对于已经控制了伊吾与鄯善的唐王朝而言,横亘在唐朝西进道路上的高昌国(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便显得愈发碍眼。

      高昌国在西域诸国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国家的国人构成以华人为主,前身是汉朝屯驻西域的戍卒所建立的营垒,原名高昌壁,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为高昌郡,最终因为柔然、突厥兴起而分离出去,演变成为了高昌国。但是其文字、社会风俗、礼仪文化等依然一如中国,为当时中原王朝的铁杆藩属国之一。在隋代,高昌国王麴文泰亦与隋朝关系非常密切,号称当时“西域所有动静,辄以奏闻”。其子独文泰嗣立,后隋灭唐兴,麴文泰还曾偕其妻宇文氏亲诣长安朝觐。当然唐朝对他的忠诚亦有不低的回报,当时就赐其妻李姓,封常乐公主,预宗籍,待以国婿礼,规格极高,可见其受到的重视。

      可是此时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结束了族内的斗争,一统西突厥。原本西突厥的传统政策一向与中原王朝友好相处,不但可汗均受唐朝册封,甚至为了对付东突厥与唐朝还保持着军事同盟的关系。可是这种情况在乙毗咄陆可汗却发生了剧烈的转变。首先唐帝国在消灭东突厥以及吐谷浑之后国力日盛,国威远播四方,此时唐帝国西部边境已经与西突厥接壤,受西突厥控制的西域诸国纷纷向唐帝国进行朝贡。这就导致了西突厥的强烈不安,因此决心切断西域诸国与唐帝国的联系。由于高昌国所在的位置为丝绸之路咽喉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于是高昌国便成为了西突厥的重点开刀对象。

      乙毗咄陆可汗当时向高昌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他一面委任重臣阿史那步真率兵进驻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用武力威胁高昌。接着又派遣宗室阿史那矩入高昌作为监国,从而操纵高昌国政。另一方面将隋末逃亡至东突厥,后来又沦落至西突厥的华夏子民迁徙至高昌,充实了高昌国的劳动力,以此利诱之。于是高昌国王麴文泰对唐朝的态度急剧变化,他首先中断了与唐朝的传统宗藩关系,不再朝贡。唐朝遣使责其“无藩臣礼”。麴文泰居然置若罔闻。还拒不遣返流落在高昌的华夏之人。李世民登基后对于这个问题极其重视,发诏令隋末沦亡的华夏士民,务令遗归,而麴文泰强行将这些人留下,匿而不应。再又阻断西域诸国的贡道,扣留他们的去唐朝的贡使。还跟当时继突厥之后新兴的草原霸主薛延陀可汗说:“你既然已经贵为可汗,跟唐天子是平起平坐,何必拜唐朝派来的使者?”最后甚至与西突厥联兵进攻唐朝的伊州(治今新疆哈密),甘心成为西突厥在西域的打手,成为反唐的重要角色。如此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唐帝国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29年)十二月正式下诏讨伐高昌国。此战兵部尚书侯君集以军神李靖亲传弟子的身份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左武卫将军、上柱国、中郎将薛孤吴仁,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左屯营将军姜行本等三行军总管,及沙州刺史刘德敏,中郎将伯屈昉等汉军十五万,另以契苾何力领突厥、契苾等族步骑数万从唐军西征。为了进军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唐帝国动员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可见对此战的重视程度。唐帝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军渡戈壁,当时军容之壮盛被形容为“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长戟彗云。”凛冽的杀气直让天地均为之颤抖。

      可是麴文泰面对如此强劲的军事压力却非常乐观,他对朝臣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麴文泰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一般来说,进行这样艰苦的远征,即便是胜利了军队也必然损失惨重,汉朝征大宛便是前车之鉴。但是唐朝毕竟不是汉朝,在“华夷如一”思想的影响下,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前古未有的民族平等,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的民族政策,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文化,而以此产生的王道文化甚至将号称神之子民的犹太人同化在了中华民族之中。如此开放的少数民族政策给唐朝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攻打高昌唐军就是在熟悉当地地形的铁勒族契苾部族长契苾何力的引领下,毫发无伤地杀至高昌。高昌受到攻击,西突厥不得不救,于是乙毗咄陆可汗调遣驻可汗浮图城的阿史那步真进行防御作战。而唐将姜行本、牛进达等率大军出伊州,行至柳谷,依山采木,造攻城器械后,鼓行急进,一路锐不可当。五月十日攻占了时罗漫山险塞,唐将姜行本于时罗漫山发现班超记功之碑,于是亦于此碑之上勒石纪功宣扬国威(此姜行本纪功碑清初立于巴里坤松树塘关帝庙之前,目前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之后大军长驱西进。契芯何力所统蕃骑亦别取葱山道,两军汇合之后合攻可汗浮图,阿史那步真不敌而降,可汗浮图被攻克。麴文泰想不到唐军居然如此之快的就兵临城下,于是忧惧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唐军于是猛攻高昌城池,在攻城过程中唐军利用了先进的攻城武器,史载“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氈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者不复得立。”仅仅半天便攻下了高昌国的田地城,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随即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于当夜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守都城。侯君集劝降不成之后便立刻开始攻城,唐军建造了五丈高的巢车作为投石车的观察哨,城中石如雨下,高昌国人均不敢出屋走动。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以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而还,从前汉帝国发现、维护并且拥有的丝绸故道在几百年后的这个时候终于重新出现了中国人高歌猛进,横刀跃马的雄健身影。而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安西都护府的传说亦于焉开始……

    • 家园 花!希望能早看到更新

      写的好!期待更新!

    • 家园 写得好,推荐一个
    • 家园 第四章 我武维扬 第一节 军神李靖(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励精图治,那边的突厥颉利可汗也没闲着,他也在谋求一种将国力更上一层楼的办法,可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拥有强悍的武力,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注定创造不出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优秀制度,因此向有着成熟制度的民族借鉴就是一条最为简单的方法,而突厥附近有着最为成熟制度的国家便是唐朝,颉利可汗想要改变突厥制度的唯一借鉴对象也只可能是以唐为代表的中原帝国体制。因此他用了一个华人赵德言来进行改革。可是改革这种事说好说作难作,首先一旦改革就必然要打破旧势力而创造一个新格局,对既得利益者多少都会有所损害,因此必然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其次改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国情,不能一股脑的照搬,在一个国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未必,如果强行实行,则必然导致人们的反对。因此改革能否成功,这个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而颉利可汗恰恰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导致了改革的严重失败,这个失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突厥人与颉利可汗离心离德,对国内的政策极度不满,加上颉利可汗又非常重用粟特胡人,这就更加损害了突厥大众的经济利益,加剧了本以改革引起的不满。当然粟特胡人的任用并不是从颉利可汗开始的,而是从大突厥汗国建立伊始就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突厥人首先是一个游牧民族,搞经济他们基本是一窍不通,可是控制了西域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等于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突厥人虽然对经济不懂,但是突厥人并不笨,于是西域的原住民,在丝绸之路上作了数百年买卖的粟特胡人就成了突厥人发展经济的最好帮手,可是这其中亦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无奸不商”,作为商人自然求得是利益最大化,而粟特胡人在突厥上层占据了主要地位的话,自然会用手中的权柄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达到垄断,这样普通突厥人的利益便得不到保障,甚至地位不高的贵族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由颉利可汗所倡导的改革彻底地失败了。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形容突厥人是一点也没错,就在改革不顺的当口,九姓铁勒与回纥、薛延陀全数叛变,颉利可汗先后派了欲谷设、阿史那杜尔,突利等三人去讨伐都不能成功,这三人在突厥都不是什么小人物,欲谷设是颉利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杜尔是处罗可汗的儿子,而突利更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东突厥这代的正统大汗。对外征讨的失败使得突厥内部的裂痕也越来越大,突利以正统可汗的身份却要听命于摄政王颉利可汗,心中的不满由来已久,因此处处喜欢跟颉利对着干。而颉利也不是好惹的,正好派其征讨以薛延陀为首的叛军,结果突利不但失败而归,而且因为其对统属的契丹、奚等族横征暴敛导致这些民族纷纷降唐,最后不但被颉利关了起来,还赏了一顿鞭子。这一顿好打怎能让突利不对颉利恨之入骨?此后颉利又问突利借兵,但突利不给,史书说于是两家有隙,其实哪里是有隙,根本就是刀兵相见水火不容了。这样还不算完,老天又给突厥人下了一场大风雪,号称平地积雪数尺,结果突厥部落内羊马多死,部民开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结果导致颉利用度不给,因而又加征税,导致部落人众纷纷叛离。这个世界聪明人很多,突厥处境如此之窘迫,外人哪有看不出来的道理。恒安反王苑君璋就是一个聪明人,从隋末大乱起,此人与唐军打了无数次大仗小仗,投降以后又背叛,居然混到了贞观年间还能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唐朝始终拿他没什么办法。因为他很聪明,所以突厥的国势江河日下就被其敏锐地察觉到,此人也很有魄力,迅速斩断了与突厥人的联系,又一次投降了唐朝。

      突厥都混到这份上了,唐太宗这边整军精武也是颇有成效,照理说应该开打了,可是唐太宗却没有同意朝臣们的开战意见,说什么:“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馀,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我们现在看李世民这个说法也许会觉得他很迂腐,其实这些话都是场面话,说给外人听的。李世民之所以放弃大好机会绝不是因为什么仁义,而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突厥和唐朝并不是两个世界,突厥那边有大灾唐朝这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岁尾就显露出了大灾的迹象,到了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三月旱灾、蝗灾联袂而至,唐朝的粮食基地关中居然发展到了“民多卖子以接衣食”的地步,连比较富庶的关中都如此,全国其余地方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动武显然是不智的行为。

      当然暂时不能动武不代表不能动别的脑筋,恒安反王苑君璋是聪明人,可是还有一个梁师都却是个死硬派,怎么都不肯归顺大唐,此时全国就他这么一个目标,自然就要把主意打到他的头上,李世民先派遣了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把梁师都所占据的夏州搞得一团乱,接着又于旱情缓解后的四月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正式讨伐梁师都。梁师都虽然拼力反抗,突厥亦全力来救,但终究不敌唐军的勇武,梁师都这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唐朝踢掉梁师都这最后一块绊脚石之后,北伐突厥也就提上了日程表,李世民消除了大灾影响之后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终于认可了代州都督张公谨针对突厥的进谏,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筹备谋划北伐突厥的一切事宜。到了十一月一切计划敲定之后终于正式任命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以李靖为总帅,麾兵十余万北伐突厥,问罪的借口则是突厥人援救了梁师都,破坏了两国的和议。此次北伐诸将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超豪华阵容,初唐顶级名将中也就李世民没有亲自上阵,其余诸将基本都是唐军将领中的精华。这唐军要北伐颉利的消息一传出,突利自然是大喜过望,颉利可汗虽然国势日衰,可是比突利那还是要强得多,两家结怨之后颉利就时不时地进攻突利,将突利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突利立刻利用这个机会入朝觐见,向李世民称臣,完全地投靠了唐朝。

      东突厥是彻底的衰落了,可是俗话说“烂船还有三斤钉”,突厥现在的确很惨不错,可是颉利可汗还能带兵威胁西突厥的叶护统可汗不敢东来迎亲,其武力依然很可观,不能小觑。而颉利也知道唐军迟早要杀过来,因此对唐朝大军的动向十分警惕。可是出乎颉利意料之外的是李靖身为统帅居然只带三千人马就从马邑潜至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趁夜幕降临之际悍然突袭定襄城(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20 里处),给了突厥人一个新年的“惊喜”。这一下把突厥人打得措手不及,防卫森严的突厥大本营被唐军一鼓而下,在几十倍突厥人的眼皮子底下将定襄城占领。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不但立刻加封李靖为代国公,并赞叹道:“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报吾渭水之耻矣!”仅仅这一下子,李靖的战略战术大师的身份便昭显无遗,首先正月这个时间天寒地冻,正是草枯马瘦的时节,突厥人的战马均以牧草为食,而这个天气最多只有之前预备的干草能够作为食料,马力削弱得很快。而中原马匹则是用大豆麦子等喂食,天气如何对马匹的食物来源影响不大。马匹对突厥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削弱了突厥人的马匹等于砍掉了突厥人最为强力的武器,因此天时上唐军就占据了优势。李靖这三千人带得也非常有学问,首先为了潜行匿踪考虑,人带多了必然会暴露身份,因此只能带三千人偷袭。李渊曾经率两千人改装冒充突厥人,获得过很大的成功,此次李靖想必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摸到了恶阳岭实施偷袭。当然少了也不行,李靖孤军犯险其实完全是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他的原定计划其实是偷袭定襄得手之后以三千人死守定襄城,利用突厥人因为唐军兵少而轻视的心理把突厥人的主力牢牢地吸引在定襄,然后唐军主力在外合围,一举歼灭突厥人,三千人马就是保证了最低限度的战斗力。隋朝有达奚长儒两千兵马死斗沙钵略可汗十余万突厥兵,血战三昼夜,亦有李崇以三千步骑对突厥大军转战十余日,李靖出征之前想必也做好了死战到底的心理准备才能如此坚决地突袭定襄。

      李靖这边计划非常周详,换了一般人也就上当了,可是颉利可汗也是聪明人,凭着以往的经验他知道没那么简单,李靖决不会是来送死的,因此做出了李靖身后必然有唐军主力的推论,于是连忙率部北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与沙漠交界处)。李靖一看计划有变,当即立断改变作战方案,一面率部于其后尾随,一面派遣了大批间谍对颉利部众进行离间,颉利国内本已不稳,这一招果然见效,颉利亲信康苏密等立即挟持隋场帝萧皇后及其孙杨政道前来归降。此时李世勣率领的唐军主力亦杀到,颉利可汗一见唐军主力仅有十万,于是大胆率主力与唐军会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唐军奋战之下突厥惨败,颉利只能率残部退守阴山。李靖则率骁骑穷追不舍,二月八日,李靖与颉利大战于阴山脚下,颉利又败,只得北逃至铁山(今内蒙古固阳北)。此时颉利知道再这样打下去肯定要完蛋,可是突厥马匹瘦弱,比速度一定会吃亏,根本逃不了多远。现在唯一的活路就是逃往漠北,可是沿途荒无人烟皆是沙漠,凭突厥现在的状态根本不可能逃出生天。于是颉利立刻派使者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表示愿意举国内附,亲自入朝。这个做法自然是缓兵之计,使者从铁山到长安相距千里,一来一回就要月余,唐朝使者来了之后再想法拖延一段时间,很容易就能将时间拖至四月,而中国农历的四月基本相当于现代历的六月,此时草青马肥,天气回暖,突厥人便能恢复长途跋涉的能力,逃往漠北。此时颉利尚有数万死忠战士、十余万部众,加以时日卷土重来并不是难事。颉利的算盘打得挺好,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容易在这上面犯迷糊,李世民虽然非常精明,但是颉利愿意亲身入朝的说辞也使李世民相信了颉利是真心投降,于是派了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为使者至颉利处慰抚,又派李靖迎接突厥部众归降。可惜颉利这个算盘能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李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李靖与李世勣一合计,觉得朝廷派使者来受降正是个好机会,正好将计就计把突厥彻底打垮。可是这事好说不好做,朝廷既然已经同意颉利的请降,下面将领再去攻打等于是抗旨,一般将领决没有这种胆量。因此当时李靖的副将张公瑾就表示了反对,认为诏书已经许降,使者又在突厥大营中,怎么能贸然就去攻打呢?李靖却当即立断地说:“韩信攻灭齐国就是用这个方法,比起消灭突厥人,唐俭区区一个使者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李靖亲自挑选了一万名精锐骑兵,带了二十天的干粮就趁夜急袭颉利大本营,而李世勣则率主力于其后进发,封堵突厥人北逃的要道碛口。唐军奔袭至阴山之时,正遇到一个数千帐的突厥部落,为了不暴露突袭的意图于是将他们全部俘虏后裹挟随军。此时颉利方面一看苦苦等候的唐朝使者终于到来,终于完全将心放下,彻底地放松了警惕。似乎冥冥中就是要让唐军取得这次胜利一般,天上又下起了大雾,等突厥人察觉之时,唐军距突厥人的大本营仅有七里之遥。凄厉的报警之声响彻夜空,突厥营地立时大乱,而唐军却如天兵天将一般猝然杀到,为首的一员猛将便是那演义中的大反派,淤泥河乱箭射死罗成的苏定方。颉利大惊失色,知道图谋已被唐军识破,连忙乘千里马逃窜。首领逃窜使得突厥部众军无战心,乱成一团,李靖趁机麾军掩杀,斩首万馀级,俘突厥男女部众十馀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亲信一路逃至碛口,却被李世勣的唐军主力等个正着,颉利只能折而向西,突厥贵族酋长们眼见大势已去于是纷纷跪地请降,李世勣俘虏了五万余口突厥部众而还。西逃的颉利一路奔至驻守灵州附近的沙钵罗设(这里沙钵罗是称号,设是官名)阿史那苏尼失处,企图由此南下,往依吐谷浑。而屯驻灵州的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闻讯后,一面派人威压阿史那苏尼失捉拿颉利,一面发兵北进。颉利非常精明,一见形势不妙慌忙连夜逃遁,藏匿于荒谷之中。阿史那苏尼失恐怕李道宗兴师问罪,率兵搜捕,终于擒获颉利。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进至阿史那苏尼失营寨,将颉利执送长安,阿史那苏尼失亦举兵归降。

      此战后东突厥汗国作为一个政权被彻底灭亡,唐帝国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天可汗”的名号响彻四方。此后约半个世纪(630 -682 年),突厥人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原先被突厥人控制的西域,此时终于开始向新生的唐帝国招手,而为唐帝国打头阵的,正是先前投降的突厥人。

      消灭突厥之后,唐朝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此时挡在唐朝面前的就是一直与唐朝作对的吐谷浑。吐谷浑这个部落上文已经介绍过,在西魏之时曾被突魏联军所重创,可是游牧民族的恢复能力很强,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唐朝初年渐趋强大。唐朝建立后,当时的吐谷浑国主伏允与割据河西的反王李轨联合,骚扰唐西北边境。武德二年( 619 年),唐灭李轨,伏允可汗为了从唐获得茶、盐等生活必需品,频繁遣使,请求在边界互市。由于“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而吐谷浑又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盛产牛马,唐高祖遂慨然答应。于是吐谷浑通过互市,从唐境获得了大量生活必需品,而唐朝也“资于戎狄,杂畜被野”获得了大量用于农业的牲畜。唐朝为了保持与吐谷浑的友好关系,还主动放回了从隋末一直为人质的伏允可汗的儿子慕容顺。但是,随着吐谷浑势力的不断强盛,伏允可汗逐渐不满足从互市中获得的财富。于是,又经常袭扰凉州、兰州、岷州、鄯州、廓州一带,威胁河西走廊。由于当时唐突关系紧张,帝国的重心都在对付突厥方面,因此面对吐谷浑唐军只能紧守门户却没有能力进行反击,当时作为李渊女婿的柴绍便曾经是负责防御吐谷浑的一线大将。在柴绍的作战经历当中,吐谷浑对唐军的威胁已经相当之大。当时柴绍率唐军与吐谷浑大战,却被敌人包围,敌军乘高临下四面放箭,矢下如雨,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结果柴绍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弹奏胡琵琶,又找了两个女子对舞。吐谷浑人从来没见过这个,非常奇怪,箭也不射了,纷纷驻足观看。柴绍趁机暗中率精骑从后面突袭,这才获得了胜利。

      到了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实力今非昔比的唐朝开始策划对吐谷浑进行讨伐。十二月,时任尚书右仆射(唐代因太宗曾为尚书令,其官非人臣所敢居,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之正官。古人尊右而卑左,李靖是尚书右仆射,就是正宰相)的李靖再次请缨,李世民非常高兴,立刻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今甘肃积石山县)、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今新疆若羌)、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今属新疆)、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今青海茶卡盐湖)行军总管,此外又有突厥、契苾两族作为仆从军参战,李靖作为大帅总领五路唐军征讨吐谷浑。此时李靖已65岁高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吐谷浑一听到是李靖亲自领军,连仗都不敢打,立刻西逃,靖令李道宗率军疾追,终在库山追及伏允。伏允据险欲作殊死战,李靖大军随后继至,便分遣李道宗率四千余骑越过库山,从背后袭击。伏允腹背受敌,溃不成军,只得再西逃。为阻止唐军追赶,伏允下令焚烧沿途野草,企图坚壁清野。于是唐军的马匹因无野草可食,日益羸瘦,骑兵们因此心急如焚。以李道宗的为首的多数将领认为伏允西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札陵湖),难知其确切藏身处,且若再西进已近黄河源头,古今罕有人至,险顺难料;何况,此次远征,尽赖马力,今野草已被烧尽,不如撤兵,待马肥草生,伺机再进。李靖面对险恶的地形和困难的局面不为所动,兵分两路,深入敌境,作钳形追击。李靖亲率李大亮、薛万均、万彻兄弟及契芯何力等部从北道进击,另遣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部由南道进击。唐军将士英勇追击,跋涉于高原之上,贞观九年( 635 年)四月二十三日,北路军李靖终于追及伏允,于曼头山(似今青海东日月山)上大战,李靖部将薛孤儿斩杀吐谷浑王族,获得了大批牲畜。二十八日,李靖部又败吐谷浑于牛心堆(今青海湟中西南)和赤水源(今青海东南恰卜恰河上源)。此时伏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决心拼死一搏,于是率军埋伏在赤水川附近,而作为先锋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率部到达赤水川后却因为连胜之后轻兵冒进,正好进入伏允所设的包围圈,吐谷浑吐谷浑国相天柱王亲自搏杀于战阵之上。唐军血战不得脱,薛万均兄弟皆中枪堕马,徒步死斗,兵士死者十六七,此时的场面可以想象是多么惊心动魄。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契苾何力(契苾族族长)率领数百骑驰援,史书中说他“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万彻兄弟这才死战得脱。与此同时由凉州南下的且末道李大亮部在蜀浑山(在今恰卜恰河上源)击败吐谷浑部,获其王公二十人。突厥将军执失思力(此人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率军亦败吐谷浑于居茹川。李靖率唐军从积石山河源一路杀到且末,纵横整个吐谷浑西部,所向无敌。而南路军在侯君集和李道宗的带领之下唐军翻越两千余里无人之境,五月一日,抵达乌海(今青海冬给措纳湖),与吐谷浑部遭遇,唐军大败其众,擒吐谷浑王族梁屈忽,此时正当盛夏,天上却骤降寒霜,唐军经过破逻真谷(约在今青海共和大非川东)之时,其地无水,只能人龁冰,马啖雪,唐军与吐谷浑军从星宿川(今黄河河源附近之星宿海,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星宿海应该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战至柏海,吐谷浑军望风披靡,唐军一路翻山越岭,至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最终在赤水川与李靖北路军胜利会师。

      李靖率总集二路大军之后,继续穷追猛打,很快攻克了吐谷浑首府伏埃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的铁卜卡),伏允可汗被迫北逃突伦碛(今新疆且末、和田之间)中。李靖坐镇伏埃城,命李大亮、薛万均兄弟及契芯何力率部北上追击伏允可汗,在抵达突伦碛前时,薛万均兄弟鉴于赤水之败,不敢深入。但契芯何力却自选骁兵千余骑,独自向突伦碛挺进。唐军进入碛中以后,百里沙碛难见水,唐军口燥舌焦,不得已只好饮马血止渴。如此艰难境地之下终于追上伏允,袭破国主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伏允猝不及防之下只得率千余骑向沙碛深处逃遁,其妻儿均被唐军所俘虏。十多天后,伏允亦被随从骑将所杀。唐北路军大获全胜。伏允嫡子大宁王慕容顺眼看大势已去,遂率众击杀国相天柱王,举国请降,唐朝遂夺得鄯善(鄯善郡在蒲昌海西南,且末水以南,即今天新疆若羌县附近)。李靖以区区四万余唐军历时半年,横行青藏高原,行程五六千里,从青海打到西域,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终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再次向世人昭显了他身为军神的强大实力。

      此战之后,一代军神李靖终于为自己的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句点,终李靖一生,内战、外战、陆战、水战、草原战、高原占、山地战、沙漠战无不得心应手战无不胜。凡是与他对阵的敌人,从冉肇、萧铣、辅公祏到东突厥、吐谷浑无一不是彻底被灭亡,而李卫公兵法更是光耀后世,成为兵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正所谓“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卫公之名,名垂千古!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Wjwu,
      • 家园 前军夜渡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 家园 对军人地位的变化也能看出很多

        春秋时期, 几乎人人习武, 持干戈卫国家那是崇高的荣誉, 只能国人才能轮到, 外边的野人想都不用想. 六艺当中射,御就占了两项.战国就更不用说了.以当时有限的人口, 各国军人数量加上从事和军事相关行业的人口比例都是惊人的. 例如"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 还有一个特点是文武不分家. 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吕不韦, 没听说以前学习过兵法, 照样领兵, 肯定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汉唐的情况有些类似, 李白诗云"十五好击剑"等等都是时代尚武精神的反映. 正是这样雄厚的土壤造就当时无数名将, 也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不过自从独尊儒术以来, 经过汉唐的辉煌以后, 儒家思想日益走向了反面,抑武兴文就是一个重要的反映。如果问一个汉唐时期的小孩长大以后干什么, 他可能会回答说想当将军, 到了宋代以后恐怕就是想当状元了。传统一旦形成, 力量排山倒海, 好的传统如此, 坏的传统也一样。 一看几个年轻小伙成天舞枪弄棒,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学好。军人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宋代的刺字, 明代的军户等等。从此留下了那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