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该上山下乡? -- 电子狼

共:💬213 🌺1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比喻不好

        首先现代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肯定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其次对把个体比喻成对孩子的教育,其隐含条件是个人尚不够成熟到做出正确判断的地步。

      • 家园 我想补充几句话

        第一,共识是----要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经过磨砺。但是也要有双方的互动,也就是说,受磨砺的一方要认同这种磨练(更直白地说是自愿)。就比如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点挫折,但是也要看孩子的反应。如果不顾孩子感受,强行磨练,粗暴对待,也是害了孩子。

        现在社会所频繁提及的以人为本,也是回归这种对施受对象的尊重。不是强行把所有人都送入磨练机器,由其自生自灭,存活下来的就是栋梁。这不是选材之道。

        第二,从整个社会的大尺度来说,磨砺和选拔的过程要公平,机会均等。就说过去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干校牛棚,苦是苦矣,可是磨练完毕,知识分子又回归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还被选拔成了诸多人才。可是原本就在山上乡下的农民,从来就是在磨练环境中生活生存,又有几多机会被选拔成为人才。

        而由于中国现实中农民数量的庞大,实在是沉默的大多数被限制了机会。

        所以,个人浅见:

        本身不愿受磨练的不必强求。

        而本身就在苦难中的应受到更多关注。

        谢谢。

        • 家园 这个是两个概念啊。

          首先说强迫,就事论事地说哈,孩子肯定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磨练的,因为不舒服了,但是是否因为不舒服了我就不给他磨练了?当然不!

          这个不需要互动,这个只需要孩子承受,而且父母和他一起来分析对待逆境应该如何看待,如何战胜。

          如果因为孩子不愿意接受那么父母就放弃了,这样谈何磨练?

          其次,磨练不等于粗暴的对待,也不等于不根据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瞎来。

          我觉得几乎所有的事情它们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极端的,非此既彼,往往世事都是福祸相依的。

          至于谈到社会的栋梁,这个题目太大,小女子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推己及彼,一味强调环境的作用恐怕是片面了。

          还有,我觉得任何人的机会都没有被限制,只是由于中国还不富有,很多的地方无法面面俱到而已。没有任何认为的限制。

          即使在农村,也一样有很多优秀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啊,我读大学时,很多的尖子生都来自农村,城市的孩子反而多成绩平平。

          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孩子的斗志和耐力。

          有句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非主张为此就去故意贫穷,但是说明逆境的磨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必需。

          还有,我还觉得,人才不是靠别人选拔出来的,而是自己要努力艰苦地奋斗来体现出自己才华的。

          这样说可能很难接受,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哈,

          我觉得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也不能依赖于别人来选拔自己。那实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我就事论事地说,我觉得周围我的同事中看到一些现象,比如说,一个浙大的毕业生,一直郁郁不得志,在公司虽然职位提升了,但他的能力实在无法胜任。他就很多次地提到这个话题,认为公司的领导压制他的才华,不让他发挥。

          但是在我们眼里,公司所给予他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应得的。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淘汰了。

          淘汰的原因,可能是他不擅长这个职业,他的长处不在于此,但绝对不是因为任何人的压制和不给予机会。不过他安慰自己就是“怀才不遇”。这样,我敢说,他到哪里也不会得志。因为他的心理素质问题,他有障碍,有误区,而且对于自己的评价不准确。

          看多了这样的“才”,所以,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这个做妈妈的,计划中一直有这个想法,儿子大些,我会让他自己用假期去走遍祖国的山水,包括农村生活的体验。心理素质如何才能好?从小的教育很重要,这个教育包括了挫折教育。

          • 家园 还是有必要讨论一番

            第一,用父母给孩子磨练只是举个例子。如果您非要把这个例子具体化,还可以另外开题目详细讨论,例如到亲亲宝贝版面。

            不过,就您所说的----孩子肯定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磨练的,因为不舒服了----也未免太过绝对化和想当然。不见得所有孩子都肯定不愿意吧,还是要看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解释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如何向孩子示范,以至于言传身教。

            ----这个不需要互动,这个只需要孩子承受----也不是我认可的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有其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要把孩子从开始就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看待。

            再深说一步,这体现了所谓的家长意识,如果放大到社会尺度就是君父意识,古代怎么说来着----牧民,君主从来就没有把民众当作人来管理,当然无需沟通,当然只需要他们承受。这虽说是所谓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许现在要重新检讨一下了。

            回到我们讨论的艰苦磨练出人才,是从社会大尺度去看的。经受磨练的绝大多数应该是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有其独立判断的能力。愿意接受磨练者,并且有意识锻炼自己的人们,心中自有大志。但是这也不可强求。未必人人都有同样远大的理想。有人自愿选择甘居平凡,也似乎不应该强行把他们投入革命的熔炉。毕竟世界需要大量的平民,也需要保持多样性。

            第二,在下不认同您所说的----我觉得任何人的机会都没有被限制,。。。 。。。,没有任何认为的限制。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户口制度就是对人的一种限制。

            还有北京等城市的暂住证明。

            就考大学而言,所谓全国统考,题目是一样的,但是各自省份的录取分数不同,是不是限制(不公平)。

            而通过各种媒体,我们还知道,公务员考试有不可理解的年龄(35岁)的上限,有对肝脏指标不正常公民的限制,还有对女公务员已经是极其不尊重的要求(---- 湖南的规定,这个好象迫于压力改了。)

            要有勇气面对这些现实,承认有这些不合理存在。这样才能思考如何改进。鸵鸟方式,视而不见的回避是无助于社会进步的。

            第三,您说的----人才不是靠别人选拔出来的,而是自己要努力艰苦地奋斗来体现出自己才华的。

            这在中国的现实生存环境中是不对的。固然人才要自己努力艰苦地奋斗,但是没有识人的伯乐,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必然要小很多。

            举个例子,当今天子,不也是靠政治前辈的提携嘛。

            其实这也不仅是中国,在别的国家,也有英才尚需待人识的现实。

            第四,您说的----即使在农村,也一样有很多优秀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啊。还要统计学做支持,不能以个案来推及普遍。

            中国有近10亿农民,就算出10万个大学生,也才是万里挑一。

            而城市人口,就说北京上海,各自人口1000万,有1万大学生,几率已经高达千分之一,是农村的十倍了。

            也许这些数字是估计,但是我对这个判断还是有把握的----中国现实,农村子弟的机会远小于城市。

            谢谢。

            • 家园 我试着再回一贴哈

              既然您说了,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咱可以到宝贝版讨论,那我就不再在这里继续了,不过我直觉你肯定还没有孩子,否则您一定不会说,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您也要征求他的意见要不要接受磨练了。

              另外咱两似乎说的还是两个概念,您说的国家体制的不够完善因而导致种种不公平的现象,这个我同意,也从没试图掩盖什么,您在谈论施的一方,我只是跟着神游妹妹的帖子感慨一下被施的一方有个什么样的心态会更好。

              咱们求同存异吧,这样的辩论是俺最不擅长的,俺表达完了,俺下棋去了。

          • 家园 俺左边推开踢细胞右边推开aokrayd

            拼命挤过去抱抱紫jj

        • 家园 花!

          主观怎么对待灾难, 和客观是不是灾难是两回事

          个人怎么对待生活中的磨难是一回事, 社会怎么对待因经受苦难而鸣不平的人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社会对受到苦难(尤其是由于执政者的错误造成的苦难)而为自己鸣不平的人总是这个态度, "受点苦就叫唤, 叫唤什么,还有人比你更苦呢", 那无形中就是鼓励带来的灾难的执政者, 可以肆无忌惮地再次带来这种灾难, 而且大家还不许叫唤.

      • 家园 这就是优胜劣汰的道理,承受得了,成为国家干城,

        可这样的大材毕竟比拿个学位就觉得高人一等的人要少。打个比方:

        平地花草繁茂,灌木丛生;到半山腰就少很多,到绝顶更是 “更无山与高,唯有天可齐”,能在那扎根的,都是 “硬点子”。

    • 家园 现在的”只是“分子,还有多少是真有知识的?绝大多数是有学位而已。
    • 家园 这样看来

      还是远走他乡,出国换了护照,回来在各大高校当名誉教授搂几个钱要来得合算了。没有上山下乡之苦,只有衣锦还乡之荣。

      拼命硬干的,埋头苦干的,留在国内,不论物质待遇,还有人时不常地威胁要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最低线看齐一下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比较,除了少数圣人,选择哪方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平常的人,起码要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中才能工作生活。如果美国报纸上突然登出来要把知识分子都送到阿拉斯加去再教育的严正呼吁,估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能突飞猛进一大截。

      怪不得全国各大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们一毕业就走得七七八八了, 有些人简直是为渊驱鱼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