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吴语文化的价值 -- 断坠儿

共:💬198 🌺674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句话常在上海人的想法中出现

                              我也问自己,几次想离开上海,回到北方,但总是因缘巧合没有走成。

                              这是上海本身有其优秀的地方不由吸引着我们这些外地人。我们在上海得到了相对的公平,这块集中国许多优势的土地上,也集中上海本地人的努力和外地人的努力,存在着许多让我佩服和喜欢的地方。

                              我也认识一些优秀的上海人,他们本身的素质与我所讨厌的一批完全不同,虽然我也知道真正的上海素质是存在这些人的身上,而不是动不动就骂让外地人滚出上海的那些人,可还是不由自主的对上海人这个标签有了讨厌的感觉,其实这还是我自己包容度的问题。

                              尤其是生活最不易的上海本地人越容易得到讨厌与厌恶,反倒受过教育生活没那么辛苦的上海本地人身上从不给自己贴上海标签,可是我在工作之余接触到叫喊最厉害的却又是这些生活不易便容易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不甘与不淡定的人,所以我也就堕落的不淡定和偏颇了。

                              其实说完上一贴的讨厌上海人,就有些后悔了,想起来其实很多工作中让我喜欢的同事也是上海人,但我常常忘记了。

      • 家园 方言当然是自己保护的

        楼主的意思也是上海人自己出钱用上海话播出。可惜推普的那帮人往往禁止上海人播出上海话。这就是外人试图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了。上海话也好,吴语也好,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官方有意无意限制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这就是外力干涉,不是上海人自愿的。

    • 家园 感觉上海话不等于吴语
      • 家园 上海市区话就是吴语的普通话

        由于上海市区就是吴语区移民的集中地,所以汇集了各个吴语方言,久而久之,互相参杂,就形成的上海市区话就基本成为了吴语普通话。比较简单,音调也比较平。基本上海话在各个吴语区都能听懂。而反过来就不成

        • 家园 同感

          用上海话,从上海附近的平湖到嘉兴,杭州,一路到宁波都能听得懂,但是反过来,就有点难度,离上海越远难度越大!

          上海话到昆山,苏州,无锡也行,都能听懂,不过苏州话好听,对比上海话优势明显!

          感觉从上海到温州,到南京,方言消失的厉害,其实不是方言好不好的问题,应该用不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时间段里导入人口比例太大了,压迫了当地方言的使用环境!

          如果按比例平均每10个人里面,融入一个、两个其他语系的人,为了适应环境,这个人一定会学会当地的方言,如果有7个人融入,我想一定是当地方言妥协,而不是这7个人学会了方言。

          上海话危机是2000年前后的事,其实也是上海巨量导入人口的开始,个人感觉,吴语地区的方言危机,也是同时期开始的,我在嘉兴的郊区(湘家荡地区),就发现导入人口太多,小朋友在学校里不用普通话不能交流,家乡话都不会说了!(温州也是)

          上海话危机,我感觉上海的教育系统也有责任,我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在下课的时候不说普通话,老师直接在他脖子挂上请讲普通话的小牌子,经过小学几年的同化,我儿子不会说上海话了,能听懂,但是不会说,也不想说了!

      • 家园 上海话只是吴语的代表而已

        吴方言区没有通行整个方言区的语言,吴方言只能由某地的发音来代表,上海是吴方言区最大的城市,自然由上海话代表。但上海话只通行于上海,不能通行于整个吴方言区。

        • 家园 吴语代表还是要数我们苏州啊

          上海话明显有宁波和苏北方言的影响。不过不妨碍我们听上海滑稽戏:)。我说上海话总是有洋泾浜的味道。

          另外我觉得江浙人普遍英语发音比较好,是不是和从小说吴语有关。

          还有很多人说吴语和日语发音很像,我怎么没感觉出来啊。。。。。。。。

          • 家园 吴语被误认作日本话之实例一件。

            有次在八达岭景区外,忽听有无锡周边乡下口音的吵架声,回头一看是一旅游团内部游客间发生争执。他乡遇故人倍感亲切,正想上前解劝,忽听边上山陕口音传来:“这邦日本人咋吵架吵到长城来咧”?顿时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 家园 作为一个娶了浙江老婆的北方人说两句

      我觉得吴语没啥竞争力了,以后估计就是被淘汰为拉丁语一样的死语言了,或许还不如。

      我老婆有时候教我两句家乡话,读音那个怪啊,有些音我能猜出来是那些字,其中有些是古汉语的用法,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还有很多“特色”的发音,我说你写给我看,是那几个字,她说没有字---吴语的读音已经和汉字脱节了,成了有语言没文字的语种,即使有些读音有字对应,那些字也被普通话占用了。

      河里那篇著名的“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说的很清楚,北方话的音素少,那是淘汰了一些不容易分辨的读音,因为人的口耳鼻舌有生理上的极限。对应到生活中,吴语只能几个人窃窃私语,如果大声地喊出来,给很多人听,给远距离的人听,再加上环境噪音,会出问题的。我老婆也承认这一点---我问她,如果她爸爸需要远远的向她喊这些话,你能听得清吗,她想了想说“我们从来不喊”,难道这是江浙人温文尔雅的原因之一吗,或许也是江南人不善战的原因之一?蒋介石集团可是江浙财团支持的,定都南京,后来还不是要用“国语”,“国语”基本和普通话差不多了。

      至于吴语的文化优势,不可否认,确实有,但不多。唐宋名篇,用普通话朗诵,照样朗朗上口。读音只是文学美的一个方面,流传不衰的不是读音,而是文字,文字的意境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没有读音多少事儿。有些东西不能流传下去,不必太介怀,自古以来,失传的东西多了,有些很可惜,更多的是必然性:东西不够好,或者性价比不高,传抄的就少,慢慢的就自然失传了。现在有了技术条件,有些东西留给几个专家学者就好了,何苦大家都要看吴语电视剧。

      大规模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方言,对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或许没有明显的坏处,但是绝没有任何好处。文字相同,而语言不通的成本不容易体现而已。国家保留闽南话和粤语,那是有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早年出国的海外华人问题的需要而已,随着大陆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的崛起,这两种方言的寿命也不会太久了。

      我本人不讨厌粤语,不讨厌四川话,还有些喜欢和欣赏,但是有些厌恶吴语和闽南话。我在上海呆过五年,娶了老婆三年,依然是吴语文盲,她和她父母的对话,对我来说就是密语。好处是,在上海的时候,我莫名其妙的被人用上海话骂了,自己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我老婆已经帮我骂回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