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北大精神的破产 -- 懒虫123

共:💬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北大精神的破产

    北大精神的破产[zt]

    by薛涌

    陆步轩从一个“山村穷小子”,变成“北大才子”,接着“落魄卖肉”,成了新闻人物,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然而,这台戏之所以能唱得这么热闹,全在于社会各界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是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有一种误会。北大改革的决策者们,也并没有从陆步轩的经历中看到北大教育的阙失。

    笔者是陆步轩同一个系的学兄,对他的落魄感颇能体会。上北大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可谓人生的顶峰。笔者79年被北大录取后那段时间,走在家周围的街上,都能听到行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孩子,要去北大了。”上学后周末回家,和 父母上街时母亲每每督促:“把校徽带上”。在海淀书店,售货员盯着一位哲学系 16岁的小同学百看不厌:“啊呀,这么小就学哲学呀!了不起,了不起!”笔者甚至亲耳听一位学生对书店的店员说:“我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北大人这种舍我其谁到豪迈劲儿,也在当今北大的改革者们身上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所以有了北大 “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的名训。周其仁教授甚至痛心疾首地说:北大对不起学生。因为北大的学生找工作,竟要准备那么多申请材料。北大这么优秀的学生,找工作应该是别人来求,根本不用准备个人简历才对,等等。从这样的校园走出来的人,卖起肉来不失魂落魄才怪。

    后来有幸进了耶鲁,眼界渐开。选日本史的课时碰到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又聪明又漂亮,一口流利的日文,几能乱真。本期望她能够成为一个“文化大使”,日本研究的教授,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但她的理想,不过是当个中学教师。后来碰到另外一个女生,在申请去日本的奖学金的竞争中把笔者击败。问她毕业后想作什么,她说想作厨师。笔者一时摸不着头脑,问是不是要学作日餐、所以才学日文?她急忙说她就是要当一般的美国厨师,对日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无任何关系。去年更是奇。家附近的街角开张了一家小小的熟食外卖店,生意清淡,只有一位亚裔女士在那里忙。本来觉得这个惨兮兮的店不久会倒闭。但偶而吃过那里的东西,顿觉口味不俗。小店不久渐有生色。后来才知道,那位女店主竟是耶鲁法学院出身。耶鲁法学院按媒体炒作出来的形象,应该是个培养总统的地方,毕业生起薪动辄十几万美元。人称进了耶鲁法学院,一辈子不用为前途操心,而哈佛法学院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说这样的话。但是,这里没有人就这件事情大惊小怪。小店依然那么平平静静。

    人家的逻辑很简单: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而不是特权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校园里聚集,毕业后又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在校园里撞击,学生学到的才是“理解”而不是“偏见”。而目前北大的教育原则,说白了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兴科举,要作到“野无遗贤”,无非是把社会的人才都吸收到政府和国家机构中。于是从太学到县学,官方的学府全在县治以上的城市。教育就是培养脱离基层社会的统治人才。如今北大的教育离此也并不太远。教育只为国家负责而不为社会服务。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被委 以重任,而不是回到草根社会。于是北大的学生绝对不应该沾腥动粗。否则就是人才浪费。于是象陆步轩卖肉的事情一出来,政府、大学、媒体都觉得自己有责任。 陆步轩本人也觉得惨得不行,甚至没脸见人。

    如果陆步轩接受的不是北大的教育,而是真正“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哪怕是二、三流大学的教育,他对自己的处境、对生活的看法、对事业的态度,几乎肯定有所不同。他开肉店,起步不久一个月就挣五、六千块。北大毕业生能挣多少?这笔收入放在生活水准低的长安县,更不是一笔小数。换了耶鲁的毕业生,在同样的境遇之下肯定会对生意如此顺利起步而欢欣鼓舞,对前途充满自信。要知道,美国当今势可敌国的零售业王朝,大多是这么起家的。当年惨淡经营的历史,成为创业者们最可吹嘘的事迹,要写进家史,让子子孙孙都记住。陆步轩每天满手油腥、住着十平米兼客厅的小屋,几年小店成了全镇第一,听起来象电影里的传奇。本来他应该成为一个英雄。北大应该花钱请他回学校对后辈们讲述些人生体验和教诲。然而,在 我们的价值观念中,他竟成了全国最着名的可怜虫。

    如今,“眼镜肉店”已经成了全国最知名的肉店。人们还操心让陆步轩换个好工作、吃人家的嗟来之食,而不是如何看护、发展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其实经营得好,“眼镜肉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业集团。他如今的经历,岂不是 “天降大任于斯人”吗?他作生意老实,而且“知书达理”,即使创造不了一个全国规模的连锁店,至少在本地可以成为“地方贤达”,代表当地个体户的利益,“为民请命”,参预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承担这样的责任,受北大的教育有什么委屈和浪费的?

    可惜,这不是北大的精神。北大绝不会教他这些。美国一个三流大学,也会告诉自己的学生:上大学仅仅是人生的开始,并不是人生的顶峰和终结。你要为生活中各种出其不意的挑战作好准备。要以最大的自信和勇气、最艰苦的努力,来迎接生活的磨难。而“北大的毕业生找工作不用写简历”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觉得上了北大就好比范进中举,你只管坐在那里,人家什么都会送上门来。

    陆步轩凄凄惨惨的故事,恰恰说明了这种坐享其成式的精英教育对学子们的精神毒害。一位英国人当年访问还是非常“蛮荒”的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的普通小民百姓身上,有一种欧洲人没有的“自由的尊严”。一对美国农民夫妇,一年到头累断了腰地劳作,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但是他们没有一点自我怜悯,反而身上洋溢着一种骄傲:“我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干我地里的活儿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下。谁也别来对我指手划脚,告诉我该干什么!”读读“富兰克林自传”,他当学徒时境遇不比当今的陆步轩好,但人家活得多么骄傲!北大的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这种生命的尊严,这种对命运高贵的承受,而不是一种等待别人尊重的傲慢,或者得不到这种尊重时生不逢时式的自暴自弃。作为一个“老北大”,笔者对当今学弟学妹们的劝告是:摆脱北大的太学心态,学会在社会中堂堂正正地作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充当什么“栋梁”。要知道,“栋梁”不被人家采用就会变得一钱不值。而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却有些东西永远无法被剥夺。

    (原载《南方周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