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通缩有什么不好 -- 本嘉明

共:💬276 🌺1119 🌵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的确,比亚迪也是个鲜活的例子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说比亚迪这仨字,还是深圳的报纸报道“用人工的价格优势,打败当时日本最先进的手机电池生产线”——这可不是险胜,而是绝胜,貌似价格比鬼子的一半,还低。

                  那时候比亚迪、富士康的生产线上,都是来自内地广大农村乡下,年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这是她们这辈子手脚最机灵,精神最集中的日子,据说当年招工都对年龄有严格限制,哪像后来进厂都给中间人发放介绍费的。

                  当年,甚至下班都没有智能手机来干扰她们的休息时间,孩子们每天都能养精蓄锐,第二天再投入忙碌的工作。“十八无丑女”啊,下班的时候,这些大厂内外,务工大省本来美女坯子就多,漂亮的女孩随处可见,连简朴的衣服都遮不住她们的漂亮。有些“台干”,真是没少干坏事。

                  一晃眼,那些女孩们,当下也都四十开外喽。希望她们当年留下的,回老家的,如今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 家园 在古代中国

                  中国传统纺纱办法是,棉贩子把棉花赊给各家各户自己纺纱,然后再把纺好的纱卖过来,

                  引文中的卖,应该是买吧。

                  在古代中国,我们想象不出这样的的场景,即,棉贩子们建立一个自己的城市,然后组织起一帮纺工,然后买来棉花交由纺工纺织,然后再把纺好的棉纱卖出去。

                  但这样的场景,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屡见不鲜。

                  也只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之后,棉贩子们才能一步步进化升级,从最早的一个作坊主,到拥有数个作坊的作坊工场主,直到最后,随着数个作坊完成整合变成工厂,也就成为了工厂老板。

                  之所以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这样的场景,我的理解是中国世俗政权太强大,棉花贩子们找不到一块自留地进化升级,而在欧洲,由于世俗与教会神权的共同统治,反而有间隙,能为棉花贩子们提供自主之地。

                  • 家园 中国大型手工业城市多得是

                    苏杭的丝绸,瓷都景德镇,有些如今不出名只是因为手工业早早就被现代技术淘汰了,比如芜湖和佛山的炼铁,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吹的。要说垄断和有钱,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哪有人能比得上广州十三行。而且提起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也不弱,还不是也没整出来工业革命。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第一个前提,打赢了殖民战争,垄断了印度棉花来源,同时欧洲还有广阔的市场,羊毛性价比跟棉花没法比,另外英国人口又太少,想扩大生产只能靠机械。意大利近代就是个弱鸡,肯定没戏。。。

                    通宝推:潜望镜,网海,
                    • 家园 许老板比广州十三行也没差多少

                      人家养着歌舞团,全世界各地都是别墅地产。这是咱们知道的许老板的生活,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花样呢。现在就是不让蓄奴,不然人家估计要有个几千家养小厮。历史就是这么重复的。

                      “欧洲还有广阔的市场”,这说明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者的富裕,有购买力。同样的商品拿到中国来,中国老百姓买不起。达官贵人一方面少,市场太小,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达官贵人的消费习惯,人家穿缎穿貂。几百年可把英国商人愁坏了。

                      反过来,中国的茶叶,瓷器,药材,丝绸在欧洲销路极好。老百姓都喝得起茶了,说明了当时英国老百姓的购买力旺盛。(现在,中国的绿茶我都喝不起,有点儿回甘的都几千元1斤。)

                      后来发现美国洋参和貂皮(海獭皮)有销路,才补回来一点儿亏空。北美的海獭被灭绝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家园 哪里是买不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纺织业以为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结果英国工业生产的棉布在中国土布低廉的成本前毫无竞争力,出口少得可怜,英国认为是市场不够开放,最终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还是打不开市场,直到甲午战争后才有点起色,但也只是渗透到沿海大城市,内地农村仍然搞不定,大清完蛋时土布仍占2/3,现代纺织业终于对传统纺织业占上风要等到30年代,这还得靠日货和本土企业崛起,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地理优势,单靠英国自己,一百年都竞争不过中国的传统纺织业。这么低廉的成本下是绝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的。

                        至于说旺盛的购买力,咱不得提提鸦片贸易啊。。。

                        • 家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穷得洪秀全都起义

                          有人说道光开始20年道光萧条。说得有道理,完全是末世姿态了,不然洪秀全也不能起义。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讲外国商品是否买得起了,已经是没有争论的穷,老百姓能活着就很好,国内的布都人买。民生有起色要看光绪朝了。

                          老百姓主要看康雍乾三朝盛世的情况,人口也没饱和。

                          再发一句感慨,清朝的官场消费都能把北美的海獭给灭绝了。中国的公款或者和公沾上边的消费能力真强。

                          • 家园 人均不行总量大啊

                            不是有个说法嘛,那时GDP总量世界第一,为啥会觉得GDP总量第一的国家没购买力呢?都抗战年代了,日本还不是要向中国倾销日货。。。

                            再说,农民穷不就是人均耕地少嘛,大清要是人口只有大明一亿人的水平,人均耕地也能和法国大革命时差不多,为啥人这么多,不就是因为雍正摊丁入亩嘛,那摊丁入亩是不是德政呢?无论是传统儒家还是现代观点,都得承认这是大大的德政。德政反而导致贫穷,说明内卷是不行的啊。。。

                            • 家园 一亿人口生产力也不行的

                              穷是有原因的,如果土地少人口多是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呢?人均耕地少为啥不开放东北,开放蒙古口外,开放台湾南洋移民,开放海外贸易。不去打周边国家开拓领土?明知道土地兼并严重,还继续实行军户制度,不重新分配土地,增加自耕农比例。这就涉及到是否实行富民政策了。

                              英国人也奇怪啊,为啥GDP总量世界第一没购买力呢,其实小农社会就是没有购买力,不是商品社会,参见多收了三五斗,丰收了粮食反倒贱了,手里没现钱,和改开后不出去打工没现金收入一个道理。

                              国家征收漕粮,不是商品化。人口多减少的是商品粮食的数量,靠出口赚钱的城市手工业者需要粮食,一部分粮食商品化,要是缺粮,粮价应该高涨才对,相应的需要增加粮食产量,英国应该向中国出口粮食才对啊,但是没缺粮。

                              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侵俄时骑兵数量和装备,130门攻城炮,1000多门野战炮,总共有五十万多名步兵和炮兵和九万名骑兵。

                              这个实力恐怕只有2000万人口的明初能比。明初是靠战争抢掠元朝贵族的积蓄。

                              • 家园 你的思路有问题,难道割地赔款以后老佛爷比英女王日子差了?

                                论生活奢侈,论权力任性,慈禧老佛爷秒杀女王维多利亚。哪怕割掉半个中国,老佛爷也是剩下一半中国的主子。而哪怕英国占满地球,维多利亚也不过是个国家大花瓶。以前西西河有人说的好,老佛爷若把中国搞那么好,难道自己上赶着去西山植物园卖票么?

                                如果想理解决策怎么做出来的,就要站到决策者的位置去思考。

                                通宝推:sywyang,网海,
                    • 家园 了解一下行会城市

                      当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六到八位执政官组成一个执政团,行使城市最高管理职能,而这六到八位执政官是从城市七个最大的行会如制衣行会 、呢绒销售商会 、丝绸商、银行家、法官、公证人 、医生等协会所决定的名单中挑选出来的,往往采取轮流执政的办法 ,每人执政期只有两个月。后来一些小的行会如工匠和小作坊主行会 ,也有了参政权。

                      明清时期的苏州,芜湖,广州等等,哪一座城市与此类似?

                      除了关于中世纪的一些论文外,推荐深度阅读老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的一些论断,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都非常好,比如

                      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按此论断,西方由于工业的持续衰落,高科技领域也必将式微,而中国的高科技则会持续井喷。

                      再比如

                      大工业应当首先创造出必要的手段,即大工业城市和廉价而便利的交通。

                      老邓86年视察天津时说,日本人告诉他,要搞现代化,首先要搞交通的现代化,我看有些道理。

                      其实,老马N年前就这么说过,可惜从没人提及这句话。教员论十大关系,是我们搞工业化的纲领性文件,也对交通几乎只字未提。

                      • 家园 所以佛罗伦萨爆发工业革命了? -- 有补充

                        许家印老家周口,清代是河南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城市(近代因为黄河决口和铁路兴起不行了),却连县城都不是(在隔壁淮阳),几十万人主要靠商会维持。因此传统商业城市出现富豪掌权带不来工业革命嘛。英国为啥能爆发工业革命,反倒是因为那帮搞殖民的势力压倒了毛纺商人,要是按照那帮行会的主张,就是闭关锁国大家继续用羊毛,接着内卷玩羊吃人圈地运动嘛。

                        要说起交通,铁路出现前主要靠运河,工业革命早期也是靠运河,一提起运河,那咱就精神了,不得自古以来一下啊。大运河都算晚的,就说周口那疙瘩,往上找是鸿沟,楚河汉界,刘邦项羽。。。

                        所以这些都不重要,英国之所以能打破内卷,关键就是打赢了。打赢入关了,自有大儒来念经,把和英国没多大关系的意大利和德国都拉过来凑数论证工业革命。。。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估计再过一些年 -- 补充帖

                        就会有日本大儒念经:中国工业发展这么成功都是因为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呵呵。。。

                        • 家园 工业成本

                          工业化在市场层面考虑,那就是成本比拼,即要求工业化全链条中综合成本要低于竞争对手的综合成本。在近代东亚,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东亚的人工成本可以低到令人发指。人作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其能量获取就是草本食物+少量肉食,东亚作为应对饥荒经验极其丰富的地域,甚至可以做到生存成本趋近于零(吃野菜打猎)。因此早期手搓工业化由于不能做到完全的流水线,产能爆不上去,无法有效摊薄成本,因此对上东亚这种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成本趋近于零的地域,几乎必败无疑。也只有西欧那种人少地多,有强盗传统的地域,人力成本高企(种地、手工业是和盗匪竞争,一旦生活水准低到一定程度就集体去当盗匪了),手搓工业化才能体现成本优势。至于威尼斯、荷兰、两牙这种贸易国,贸易太来钱了,导致人力成本畸高,手搓工业化根本拼不过远洋贸易,于是人力成本远高于英法这类国家,自然也无法形成工业化萌芽。

                          • 家园 现在中国还有相近的现象

                            前店后厂,全家齐上阵,没有工时限制(反正都在住处),街邻互相交换,等等,都会大大压低成本。

                            • 家园 哪啥日德的百年工匠小店也是如此

                              桥上老师好。

                              日德的百年工匠百年小店,还有红脖子的祖传农场,也是类似。

                              说起来我当时看到宣扬工匠精神是笑喷了,真是一点志气都没有。

                        • 家园 中国就是对中日韩的细致模仿

                          模仿日本:出口替代,低端做起,不怕糙,不怕便宜。只要上手了慢慢就是我的。

                          模仿韩国:允许适度垄断。不垄断,都被西方干趴下了。必须垄断,官商勾结。只准自己勾结,不许勾结外国人。

                          模仿台湾: 死磕人力密集产业。 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一起解决。 发展经济是为了保就业,而不是反过来。

                          香港也模仿,土地就是钱。卖了就有钱。将来没钱了,把土地收回来再卖一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