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后的哲学:相对主义——(我一切思考中最重要的东西) -- 淡淡忧伤

共:💬22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后的哲学:相对主义——(我一切思考中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的哲学——相对主义(草一)2006年

    [之前发的漏一章,现发完整的]

    第一章,上帝存在之可能

      科学发展到今天,为上帝存在之可能预留了空间。

      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雷1990年编写了Tierra(西班牙语,意为地球)模型,模型中的“生命”由一系列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序组成,由于运行中有时会出错,所以它们能突变。刚开始时,Tierra模型中只有一个简单的祖先“生物”,经过526万条指令的计算后,Tierra模型中出现了366种大小不同的数字生物,仿佛寒武纪大爆发在区区几小时内发生了。经过25.6亿条指令后,演化出了1180种不同的数字生物,其中有一些在别的数字生物体内寄生,有一些对寄生生物具有免疫能力。Tierra中还演化出了间断平衡现象(即在很长时间内进化发生得非常缓慢,但是却又常常发生急剧的进化,结果在相对短暂的时候内产生许多新的物种),甚至还出现了社会组织。总之,差不多自然演化过程中的所有特征,以及与地球生命相近的各类功能行为组织,全都出现在Tierra中。

      Tierra中的“人工数字生命”是生命吗?他们能自我繁殖、能遗传“基因”、能进化,是负熵,是自组织,具备生命的一切特征。

      这就自然引起一种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既然人类能够“创造”生命,人类又何尝不可能也是被“创造”的生命?生命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本质是计算,是一种特殊的算法,载体本身并不重要。生命既然能够在碳—水基的载体上存在,同样可以以其他的载体形式存在。

      当然,目前的“Tierra”还十分简单,目前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也不够,不能够“创造”出类似人类智慧的生命,不足以支撑一个类似宇宙这么一个“大系统”的自组织进化,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我们之上的“超人类”足以创造我们的宇宙这个自组织,足以创造人类智慧这样复杂的算法(程式)。——那么这个“超人类”,就是创造我们的上帝。

      或许还有人掉不过来脑筋,认为计算机内的“生命”是虚拟,碳—水基生命才是实在。我请大家想一下:我们的实在——物质无限分下去,会是怎样,量子尺度的“物质”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尺度有翻天覆地的差别。反之,如果一个有“感官”、周围充斥着和我们一样复杂的“数字”事物的“数字”生命,对他们来说,周围的“数字山脉”、“数字房屋”、“数字女友”都是实在。

    第二章,人格化上帝存在之可能

      设想一个我们之上的“超人类”程序员,来创造我们的世界,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创造我们的世界里的每件“实体”,小到每只蚯蚓大到每个星球;二是创造一个或数个最小“基元”,定下一个公式(我们的世界的物理学终极理论),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自发演绎,“基元”依据终极理论**力互相作用,生成原子、结合成分子,引力作用下生成星云、恒星、行星,生命自发演绎,进化出人类智慧。

      很明显,选择二更为简单。如果这样,我们的这位上帝对我们的世界只是创始,他甚至可能不能洞察计算机里这个巨系统里的每件事物——上帝不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这么个上帝不是人格化的上帝,他只是创造了我们的世界的开端,或者能关掉电源暂停、以及能格掉一切,却不能干预我们的世界里具体事物。

      但人格化的上帝也不能排除,选择一,这个上帝是如此智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每事都亲躬,他能直接创造和改变每个“人类”个体。或者,上帝仍然是选择二,但他能够洞察自发演绎的巨系统里的一些事物并加以干预。比如,他可以在一个叫玛利亚的处女程序里加一个胎儿程序,他可以命令几个雷电程序击中所有埃及人的长子程序。

    第三章,什么是真实?

      不仅存在人格化的上帝是可能的,甚至《圣经》上一切关于上帝的事迹都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哪怕它看起来是那样违背科学,但科学本身承认自己的局限。进而,我们同样不能对历史做绝对真实的判断。再进之,你1分钟前做过的事,比如喝了杯水,也可能不是真实,而是“上帝”闲着无聊,修改了你脑袋中的记忆(甚至修改了你腹中水量)。

      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章,概率

      或许有人会说:你所说的可能确实有可能,但是概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而科学是经过很好的验证的,可能性更大得多。我在这里郑重指出:既然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的可能是存在的,既然这个上帝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同样,上帝存在的概率并不就比上帝不存在的概率小,而是不能得出。

    第五章,一切皆相对

      以上我们知道,一切皆相对。“实在”是一种相对,设1万年后我们新的“Tierra”中的“人工数字生命”已经达到现在人类的智慧,我们看这些“人工数字生命”,不过是一些程式,是虚。而对这个复杂的新“Tierra”中的智慧来说,他们的周围一切就是他们的“实在”。

      “真实”也是一种相对,以前在一个讨论有无“绝对真理”的帖子里,有人发帖说“张三存在就是一种绝对”。现在我们可以反驳:张三也有“不存在”的可能,我们的上帝没有设计张三这个程式,而是在所有人的程式里添加了张三存在的假象。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是相对。

      人类知道得越多,越发知道人类不知道的越多。

    第六章,引进“(光商)”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会迷惘。法庭判案,张三杀人,有目击证人有录象,但张三可以说:我没杀人,那些都是“上帝”和你们开的玩笑,给你们的记忆中添加了杀人的假象。倘若我们真的知道上帝是存在的,而且上帝还经常开这样的玩笑,张三的辩解自然有一定道理。然而要命的是:我们同样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不能证明上帝爱开这样的玩笑。李四存在吗?李四似乎存在,但李四也可能不存在,只是上帝的又一个玩笑。

      够了够了,继续下去,我想每个人脑袋都要炸了。现在排除纷扰,我们创造一个字——“(光商)”(左光右商)。

      (光商)用来表示物体(和事件)真实存在的可信度。前文已经指出,这种可信度事实上是不可求的,但是,为排除纷扰,我们强迫赋予每个事物一个可信度。

      相对主义第一定律:0<(光商)<1。——任何事物没有绝对可能,也没有绝对不可能。

      相对主义第二定律:(光商)的值的大小取决必须从人出发,对人“有用”的(光商)值就大。设张三存在,而“上帝”迫使每个人都不能感知张三存在——这个“存在”的张三对我们无用,我们就赋张三存在接近于0(基本不存在)。反之,设张三不存在,我们的上帝没有设计张三这个程式,而是在所有人的程式里添加了张三存在的假象——但我们仍赋这个“不存在”的张三的存在接近于1(基本存在)。

      这种可信度还来自因果推导和验证——但我们必须再次指出,因果和验证事实是不能证明其(绝对)正确的。

    第七章,什么是“实在”

      本文开篇首先讨论世界本原和认识论,这一进程目前已经解决了有无神,真实——观察、事件的真实为相对,“存在”的相对,并引入(光商)估量事件的相对程度(可信度),对“实在”的讨论也有所触及,但我认为,有必要将“实在”剔出来,单独讨论。

      客观“实在”,有没有一种客观“实在”,不能被我们观察、感知、思考到,但却是“客观”“真实”“存在”着的?——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们同时必须指出,“确信”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和“确信”这种“客观实在”的不存在是同样可笑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神学,神学和科学的分野在哪里?在我的相对主义下,我们已经知道,科学不排斥神存在的可能,但是,神学对这种可能确认为真实了,照我的相对主义语言,神学将神存在的(光商)=1(绝对存在);或者,神学将神存在的(光商),无依据地定为很大(这样的神学现在没有,以后会有),而我们对(光商)的大小服从相对主义第二定律。

      (顺便说一下:什么是可证实,连观察、事件都不是绝对“真实”的,哪里来的证 “实”。

      能把我的观点解读为上帝“就是”存在的,只有神棍和sb。)

    第八章,相对主义猜论一:黑洞有毛——(光商)的由来

      记不清是在初二暑假还是在初三了,如是后者,我正在*县自己的小屋书桌旁,翻看一本《少年科学》;如是前者,我正在*市亲戚家的厨房里洗澡,也是翻看《少年科学》;书中有篇科幻连载。

      小说大意是主人公实现了超光速飞行,看到了剑齿虎、原始人,然而他发现,自己既不能进入原始人的时空、也不能回到原来的时空了。主人公陷入了无比的忧伤之中。

      但接着主人公就安慰自己,他想象会有一个“巨人”能够发现“巨人”的微观世界里超光速行动,那个“巨人”会思考,会明白“巨人”的微观世界里也存在一种智慧生命,而主人公这次自杀式的超光速飞行就不再是无意义的了。

      于是作者转到“宏观”世界,那个“巨人”(他果然在)用一种设备观察他们的微观世界,发觉了超光速现象,并且推断出是微观世界里智慧生命的一艘飞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推断的)。“巨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巨人”的上面一层,是不是也有个“超巨人”在用设备观察着“巨人”?

      ——看到这时我哑然失笑:时间,作者忘了时间。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瞬,下一层微观世界(可能)已经毁灭、诞生无数次了。下一层微观世界的智慧生命也没有什么好担心和自卑的,我们来不及形成思考的一个时间片段,已经远远大于他们整个宇宙的历史,干涉绝不会出现。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奇怪的思想。要知道,当时的我,还认为在70%光速的飞船上向前发射另一艘70%光速的飞船,会达到1.4倍光速。看到这点大家就会明白,12、13岁的我,根本对相对论一无所知,还停留在牛顿、伽利略的惯性系之中,从哪里冒出这么个奇怪的念头。

      科幻连载的作者忘记了时空一体,他让上一层宇宙和下一层宇宙的时间等价,这种可能很小。

      后来在刚接触到宇宙可能是黑洞时,我几乎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一观点(目前观察 的宇宙的质量和其密度比,接近于黑洞条件)。本此思考,则黑洞有毛。

      既然我们的宇宙是各向同质、有限却没有边界的,则黑洞必然也是,霍金、彭罗斯的黑洞引力奇点说可以休矣。黑洞无毛只是黑洞之外世界的观察,对黑洞内部,它和我们的宇宙一样丰富多彩。

      那么宇宙的膨胀是否和黑洞吸收物质等价?黑洞吸收物质,既然宇宙(黑洞)各向同质而无边界,那么物质的吸收反映到黑洞内部必是匀速到最小基元,即黑洞吸收(黑洞外的)物质,并不构成黑洞中的“物质”,而是黑洞中的最小基元同时质量增加;或者,基元质量不变,均匀地增加基元个数。(再或者,黑洞外能量物质的吸收对黑洞内宇宙能量物质不影响的可能我甚至都不排除)

      而黑洞内的时间、光速和黑洞外的时间、光速将相应不同。想象黑洞内外的光速不变是可笑的。

     

      首先我猜测:每个黑洞(宇宙)不论其大小,其发育过程应是相似的。于是我想到创造一个字“光商”来表示各个黑洞(宇宙)的发育程度,很明显,这个字偏旁为光,它和光脱不掉关系,它必和各个黑洞(宇宙)的内部光速相关——这就是“光商”这个字的由来。

      

      我希望,“光商”能象熵一样,有许许多多的定义,最初我创造的“光商”,和第六章“光商”的定义已经是极大的不同。

      

      初中时我就认为,上层宇宙的智慧不能干涉下层宇宙的智慧。那么如果黑洞外的智慧将更多物质送到黑洞附近,是否能影响到黑洞内宇宙的时间?是否是对黑洞内宇宙的干涉(大尺度上)?如果从外部看,黑洞周围物质的丰度前后不均,黑洞吸收物质多寡不同,是否影响到黑洞内宇宙的光速变化,时间尺度变化?再大胆猜想一下:黑洞内宇宙的光速变化是外部来看,在黑洞内宇宙的观测者,黑洞的光速不变——不管外部观测黑洞的膨胀速度有快有慢,黑洞内部观测相对不变。

      

      我们注意到,黑洞内外的光速、时间完全被打破(不等价),不仅这些,空间也是如此。我们宇宙中的一个黑洞,从我们来观察,它占有定量的空间,一个飞船飞向黑洞,跨入其史瓦西半径(我们不再能观测到),(碎片)继续向黑洞中心“坠落”——这是物理学家给我们的图象。我们已经知道,这幅图象是错误的。飞船一飞入黑洞的史瓦西半径,飞船的“碎片”将匀速增加黑洞内的最小基元,黑洞内部是各向同质的,何来中心一说?——也就是,外部看,黑洞有一个空间的中心,而黑洞内部不存在中心。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黑洞的观点,已经有人提及。黑洞可能也是一个宇宙的观点,似乎还未见到。黑洞内必须是各向同质、有限却没有边界的观点,本人从未见过,是我的独立思考。由于本人物理、数学知识所限,不能更深入思考,但我相信:以黑洞内各向同质、有限却没有边界为起点去思考,必定能开创一个辉煌。

      

      这些思考的路径可能为:两个大小相似的(以后会讲到最小差异说,没有绝对相同的dd)黑洞相撞,各向同质的黑洞内的物质、黑洞内的智慧会怎样影响?两个大小相差的黑洞相撞,又会如何影响黑洞内部的宇宙?本着不得干涉内部智慧说,思考结果会怎样?

      

      我们的宇宙和我们宇宙的黑洞,互为黑白洞。以此出发,我们在我们的宇宙“内部”找不到白洞。我们的宇宙存在许许多多的黑洞,我们的宇宙是这许多黑洞的白洞。我们已经知道,对比内外黑洞的大小是没意义的,我们的宇宙“包含”的黑洞,并不比我们的宇宙小,也不比我们的宇宙大,它们互为,站不同角度(我们的宇宙、黑洞),大小结果不同。

      

      更眩目的想法:这些“无数”互为的黑洞,是不是构成更高维度(9+2维)的“触脚”呢?我们宇宙的最小基元,也是一个个黑洞?或白洞?我们的宇宙对应“无数”的黑洞,是对应一个“白洞”还是“无数”?这种黑白洞是否和Tierra里的程式,光速和计算机里的….,基元和计算机里“基元”关联起来?我能力有限,思考不下去。

    ++++

    相对主义第一定律:0<(光商)<1。——任何事物没有绝对可能,也没有绝对不可能。

    相对主义第二定律:(光商)的值的大小取决必须从人出发。

    相对主义第三定律:逻辑也是相对的(逻辑的可靠性), 

      我们唯一可依赖的,是我们的逻辑。从我们唯一可依赖的逻辑出发,我们“逻辑”地推出——可能存在超出我们逻辑的“逻辑”。  

      从这个“超级逻辑”对我们的逻辑进行验证——我们的逻辑也可能是相对的(逻辑的可靠性)——相对正确。

    相对主义第四定律:“人”是被决定的

    逻辑是一种强赋

    时间是一种强赋。如果我们就是(类似)Tierra的世界,我们上一层的时间“原时”和我们世界的时间当然不同。运行我们世界的计算机如果暂停,过段时间(“原时”)再启动,对我们来说,根本感觉不到间隔和停顿。

      如果运行我们世界的计算机速度变缓和变快,我们也感觉不到时间变化。

      时间来源于“if ...then”,是一种强赋。

      

      逻辑=数学、数学=逻辑 不应 因罗素悖论、哥德尔定律而不成立。就象 计算机是赋不出无穷大的(只能给一个不停叠加计算的程序),但并不影响计算机演绎我们所有的数学。

      

      逻辑=世界本质

    通宝推:凤兮凤兮,
    • 家园 上帝不可能存在

      逻辑=世界本质

      逻辑上可以证明,

      1. 如果人不是被创造的,那么“上帝”也是不需要的。

      2. 如果人是被创造的,那么

      a. 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那么会引起“无限回退”的问题,也就没有“上帝”了。

      b. 人认为的“上帝”不是被创造的,那么为什么人非要是被创造的呢?初始的假设就会有问题。

      • 家园 为什么不能“无限回退”?逻辑上能排除吗?

        为什么不能层层“上帝”也是被创造的?

        为什么不能层层时间?

        • 家园 当然能排除

          无限回退,也称“无穷回退”,“无穷倒退”,“无限后退”等,是人类很早就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变种,比如“循环论证”,“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起来”等。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提出了“第一性原理”来解决。

          无穷后退证明:这个证明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哲学分支中。在柏拉图那里可以找到一个形而上学的例子。柏拉图意识到,如果—个形相用于许多相似物,那么,当我们把这一形相与这些相似物放在一起看时,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形相,如此等等以至无穷。柏拉图的著名的“第三人”证明是这个证明的一种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证明不动的推动者存在时,利用了无穷后退证明。他声称如果每个运动的东西都是由运动者推动的,那么就会有一无限系列的运动者。既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必定有个不运动的运动者。

          亚里士多德还将该证明用于伦理学,他试图证明如果每一个合理行为都有一个目的,那么必定有一个终极目的。

          无穷后退证明也被用于认识论中。如果我们要知道一个结论,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前提,要知道这个前提我们似乎必须知道前提的前提,如此以至无穷人们主张要避免这个无穷倒退,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不可论证的第一原则,它为我们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有一个各种运动的无穷系列,每一运动本身都由其他东西推动,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个无限系列中没有第一项。”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一性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指的是某些硬性规定或者由此推演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理解为指根据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从头开始推导,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体系。广义上来说,它也可以理解为每个领域或每个系统都存在一个本质上正确,无需证明的最底层的真理,也是演绎法的体现。

          第一性原理发源于哲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第一性原理已经逐渐推广到物理、数学、化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 ,在大多数领域中都有着作用。

          第一性原理主张用物理学的思维看待世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意在让人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追寻事物的本源。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性原理更倾向指打破知识的藩篱,回归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问题,在不参照经验或其它的情况下,从物质和世界的最本源出发思考事物。

          “也许你听我说过,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第一性原理。即不要进行类比推理。你把事情细分到你可以想象的最基本元素,然后你从那里开始推理,这是确定某件事是否有意义的好方法。

          这种思考不容易,你可能无法对每件事都这么思考,因为这很花精力。但是如果你想创新知识,那么这是最好的思考方法。这个框架是由物理学家提出并发展的,他们因此找出了反直觉的事情,比如量子力学。所以这是非常有效、非常强大的方法。无论如何,一定尽可能这样去做。”

          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提及他极力推崇的决策框架:第一性原理。

          此前在 TED 的采访中,马斯克对这个概念给到过更具体地解释,他说:“有一种好的思维框架,那是物理学的东西,有点儿像第一原理推理,第一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思考决策产生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宗教里的“上帝”实际上也是个“第一性”,而且往往是最大最强的那个,所以需要“全知”,“全能”。但通过逻辑推理照样能否认这样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上帝不能制造一块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其实这个思路很久之前就存在了。比如伊比鸠鲁的三难推理。

          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用一个三难推理来证明神的不存在。他说:

          我们应该承认,神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有能力而不愿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没能力除掉的世间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的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也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的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适合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

          由于在这个三难推理中概括尽了一切关于神的解释的可能性,因此结论只能是:神根本不存在。

          • 家园 第一、我问的是 逻辑上能排除吗?而不是预设公理来排除。

            第二、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并不一定引起“无限回退”的问题。

            • 家园 能啊

              第一、我问的是 逻辑上能排除吗?而不是预设公理来排除。

              我的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

              .

              第二、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并不一定引起“无限回退”的问题。

              你的理由呢?

              • 能啊
                家园 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上帝的上帝可以不是被创造的
                • 家园 上帝的上帝是上帝吗?

                  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上帝的上帝可以不是被创造的

                  如果上帝的上帝也是上帝,那这个命题是假的,因为我们的前提就是“上帝也是被创造的”。

                  如果上帝的上帝不是上帝,那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本没有“上帝的上帝”。

                  您也许觉得把“上帝的上帝”换个名字就行了,比如“超上帝/上帝2”等等,但我前面的推论里也可以相应加上“超上帝/上帝2”,所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

                  以上初看起来像诡辩,但逻辑学上确实有类似的命题。

                  在乌龟对阿基里斯说 - 刘易斯-卡罗尔的寓言中,乌龟挑战阿基里斯用逻辑的力量让自己接受一个简单演绎推理的结论,但是阿基里斯失败了,因为狡猾的乌龟把他带入了“无限倒退”(infinite regression)。

                  一,“无限倒退”

                  “无限倒退”指在解释或证明时,同样形式的解释或证明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无限倒退”有“良性”与“恶性”之分。

                  此现象可以在不同场合观察到。比如,家喻户晓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

                  在逻辑推理中,“无限倒退”指一个由命题p1, p2, p3, …组成的无限序列,对于任何自然数n,pn的真值取决于pn+1的真值。一般而言,“无限倒退”的证明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无法确立任何结论。

                  乌龟就是试图让阿基里斯陷入这样的“无限倒退”的境地。

                  二,对话摘要

                  乌龟一开始就提出三个命题:

                  (A) 等于同一事物的事物彼此相等。

                  (B) 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等于第三边。

                  (Z) 这个三角形的两边彼此相等。

                  然后乌龟问阿基里斯,结论(Z)是否从假设(A)和(B)中逻辑地得出,阿基里斯说确实如此。乌龟问他,是否有一类欧几里德的读者,在不接受A和B是真的情况下,仍然接受此序列作为推理是有效的。阿基里斯认为,这样的读者可能存在,但他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逻辑学家。

                  乌龟又问,是否存在第二类读者,他们接受命题A和B为真,但不接受假设A和B。阿基里斯承认,这样的读者也可能存在,然后乌龟要求阿基里斯把自己当作这样的读者,从逻辑上说服自己接受Z为真。

                  在写完A、B和Z之后,阿基里斯要求乌龟接受命题(C):“如果A和B为真,那么Z就一定为真”。乌龟愿意接受这个命题,只要阿基里斯把它写下来。写完后,乌龟接受了命题C,但仍然拒绝结论,阿基里斯说: “如果你接受A、B和C,你必须接受Z”。乌龟指出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并要求他写在其他命题之后,这种继续下去,乌龟接受了阿基里斯写的每个假设,但不接受结论,最后形成一系列迭代:

                  (1) 等于同一事物的事物彼此相等;

                  (2) 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等于第三边;

                  (3) 如果(1)和(2)为真,则Z必然为真 ;

                  (4) 如果(1),(2)和(3)为真,则Z必然为真 ;

                  ...

                  (n) 如果(1),(2),...,(n-1)为真,则Z必然为真。

                  但乌龟仍然拒绝承认这个结论。在对话的最后,乌龟讽刺说,“你把最后一步写下来了吗?除非我忘了数数,否则那是一千零一个,还将有几百万个。”

                  三,罗素的解读

                  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数学原理》(1903)中简要地论述了这种“越来越复杂的隐含的无限倒退”,指出区分“蕴含”(implication:如果p,那么q)和“演绎推理”(inference:p,因此q):蕴含表达的是二个命题p和q的关系,p为假设;而在推理中,p必然为真。在此基础上,阿基里斯可以拒绝乌龟的立场,因为乌龟将“从A和B推理出Z”等同于“如果A和B为真,那么Z也为真的蕴含” 。

                  • 家园 错误,谁给了你这个前提? -- 有补充

                    因为我们的前提就是“上帝也是被创造的”。

                    ——————————————————————————————

                    “上帝”不是被创造的,那么为什么人非要是被创造的呢?——你这句不是逻辑。

                    “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人可以是被创造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即便“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人也可以是被创造的。补正 -- 补充帖

                    你的 ——“上帝”不是被创造的,那么为什么人非要是被创造的呢?——是感性 而不是逻辑。

                    即便“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人也可以是被创造的。从逻辑上,你排除不了这个。

                    • 家园 前半句啊

                      您的原话

                      人认为的“上帝”也是被创造的——上帝的上帝可以不是被创造的

                      .

                      “上帝”不是被创造的,那么为什么人非要是被创造的呢?——你这句不是逻辑。

                      归纳推理也是逻辑啊,如果这个世界上(已知)的东西都是被创造的,当然可以认为没有不是被创造的东西。

                      “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人可以是被创造的。

                      按您的观点,这个和上面一样是感性而不是逻辑。因为没有事实支持,“不是被创造的东西”只存在于大脑中。

                      • 家园 你排除这个,违反逻辑。

                        即便“上帝”不是被创造的,人也可以是被创造的。从逻辑上,你排除不了这个。

                        ——你排除这个,违反逻辑。

                        • 家园 有可能不代表会发生

                          你排除这个,违反逻辑。

                          并不。

                          概率小到一定程度就基本可以忽略了,这也是归纳推理的基础。如果事物不需要“上帝”也可以解释,那它就是多余的,存在的概率为0。

                          .

                          当然,在人的思想中概率为0并不代表不可能,因为人的思想可以思考连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概率为0不代表不可能。这个可以解释成“上帝”存在的可能存在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但不存在于现实中。

                          存在于人的思想中是不是意味着也是“存在”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人类两种基本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所以,您坚持上帝存在基本上是基于感性而不是逻辑。

                          • 家园 你把剃刀原理理解成“存在的概率为0”,这是又一个错误。

                            人类眼睛相比章鱼眼睛,是进化的一个BUG。

                            按照剃刀原理,人类眼睛成像原理不应该存在,只应存在章鱼眼睛成像原理。

                            • 家园 严格来说是我用的是贝叶斯推理

                              利用贝叶斯原理可以推导出和剃刀原理类似的结论,也可以称为贝叶斯版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如果用原版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复杂:

                              已知:没人见过上帝,那么原因可能是

                              命题A:不存在上帝

                              命题B:存在上帝,但因为某种原因上帝不能被人看见

                              命题A明显比命题B需要的条件要少,那么根据原版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当然命题A是正确的但命题B是错误的。

                              实际上引入上帝后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比如:

                              1. 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

                              2. 上帝是怎么创造人的?

                              3. 上帝用什么创造人的?

                              4. 上帝是独自创造人的还是和其他人合作?

                              5. 其他的生物是上帝创造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些生物是哪里来的?如果是那么上帝为什么又创造了它们,而且还千差万别?其他生物的DNA为什么和人很相似?

                              ....

                              上述很多问题在宗教中都有回答,但很明显不是可验证的,所以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正确”答案,因此根据原版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更加应该排除了。

                              .

                              历史上有很多人,包括著名科学家如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等都试图“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但都失败了。现在神学家们的主流还是属于奥古斯丁开创的“心证”,本质上就是“信则灵”。

                              这些证明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关于大卫·休谟提出的“休谟(第一)问题”,也就是对因果关系的质疑。休谟时代的神创论和主贴中的证明方法类似,都是通过类比。比如神创论者认为像钟表这样的精密物体是由人类创造的,那么人类这样更加精密的物体应该也是由其他智慧创造的。这和主贴中因为人能床在AI以及微生物所以人类也可以被创造一样属于类比。然而类比本身也属于归纳推理,如果认为这种推理是可靠的,那么同样可以根据没人见过上帝来推论上帝不存在,因而导致矛盾。所以只能承认这种推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但这种有问题的推理就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归纳推理仍然是很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可以用来增加认识的方法。

                              人类眼睛相比章鱼眼睛,是进化的一个BUG。

                              按照剃刀原理,人类眼睛成像原理不应该存在,只应存在章鱼眼睛成像原理。

                              这个明显是对剃刀原理的错误应用,剃刀原理只能用在人类用来解释自然的理论中而不能用在自然界本身。人类的眼睛即使不如章鱼但因为人类有理性,有推理的能力因而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通过在可见光谱外面加温度计的简单方法就可以知道存在眼睛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

                              科学(和数学)对休谟问题,也即归纳推理的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贝叶斯推理,其实这种方法拉普拉斯早就开始应用了,他通过类似贝叶斯推理的方法得出太阳在明天照样升起的概率是(d+1)/(d+2),其中d是太阳升起的日子,那么根据圣经记载的约5000年历史,太阳明天不会升起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拉普拉斯认为这个概率还是太大了。按照今天已知太阳系约50亿年来算,那么这个概率只有两万亿分之一,这已经超过任何仪器所能测量的范围,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就是0。因此有了下面一段经典对话:

                              拿破仑·波拿巴在阅读了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之后,问了一句:“牛顿在他的书里谈到了上帝。我看了你的书,这个名词在里面一次都没有出现过。”拉普拉斯的回答是:“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这才是我上一帖(的前一部分)真正想表达的。至于后一部分只是对概率论的描述:在连续情况下,任意点的概率都是0。其实如果是二维连续情况下,一条线(包含不可数无穷多个点)的概率依然是0。但概率为0不代表不可能发生,但我的理解是这时只有理论上的可能,因为测度为0只在理论上存在。

                              .

                              .

                              下面是对历史的一段笔记,很长可以不看。

                              .

                              实际上宗教里的“神”一般是不需要证明的,但基督教比较特殊。因为其虽然发源于小亚细亚,却因为第一代教宗保罗成功引入希腊文化而兴起。但希腊文化很早就诞生了理性,喜欢“证明”,对“神”并不怎么感冒,就像我前面举的伊比鸠鲁的例子。所以基督教也开始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

                              奥古斯丁把基督教的“上帝”区别于古希腊的“神”,以避免古希腊哲学中对“神”不利的论证: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写道:“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话语——创造万有。”

                              其次,奥古斯丁认为只有通过上帝亲自向人类显现的启示事件才能认识上帝,上帝是“自明”的,所以推崇“心证”:只要你信仰(爱)上帝,上帝就会在你身上显现。

                              “你指示我反求诸己,我在你引导下进入我的心灵,我所以能如此,是由于‘你已成为我的助力’。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的灵魂的眼睛——虽则还是很模糊的——瞻望着……永定之光。……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惟有爱能认识它。”

                              但后来的“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把这种“心证”自明性转化成逻辑自明性,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存在论)证明。后来的科学家如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试图证明上帝存在时走的都是这条路子。

                              但其实更早的托马斯·阿奎那已经否定了上帝存在的自明性,他说:

                              “(1)人们必须承认,一种东西是自明的, 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与我们无关而自明,一种是与我们相关而自明。宾词被包含在主词概念里的陈述就是自明的,如在‘人是动物’这一陈述里,‘动物’就是包含在人这一概念中。

                              (2)只有大家都熟知宾词和主词是指什么, 陈述对大家才是自明的。这一点在证明的第一原理那里是很清楚的,第一原理所涉及的是一些没有人不熟知的普遍概念,诸如存在和非存在,整体和部分等。但是,如果一些人并不熟知宾词和主词是指什么,那么,陈述虽然就其自身而言是自明的,但对那些人来说,它就不是自明的。所以,结果就会像波埃修所说的,存在一些对灵魂来说才是普遍的和自明的概念,但是却只对学者来说才是普遍的和自明的,比如陈述‘无形体的事物不存在于某个地方’就是如此。

                              (3)所以, 我认为……由于对于上帝(这个概念),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指什么,所以,对人们来说,‘上帝存在’这一陈述就不是自明的;这一陈述必须通过我们已熟知的东西得到证明,至少要通过在与(上帝的)自然的关联中为我们所知的东西,也即通过(上帝的)结果得到证明。”

                              也就是说,“自明”的东西只能是逻辑或者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所以如果上帝是“自明”的,那祂就不是实质的,所以上帝的(实质)存在必须通过“后验”的证明来显现。

                              “必须承认,存在两种证明。一种是根据原因进行的证明,称为‘因此之故的证明’。这无疑就是一种先验的证明。另一种是根据结果进行的证明,称为‘既然有某物的证明’。这也就是后验的证明,它首先从与我们处于关联中的东西出发,由于结果比原因更引人注意,所以,我们是从结果去进一步认识其原因的,从每个任意的结果出发,只要我们越认识它,就越能证明存在着它的原因。因为结果依赖于原因,所以,结果必定设定了原因在先存在。因此,上帝存在,虽然对我们而言不是自明的,但是,根据我们所熟知的结果却是可证明的。”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5个著名的上帝存在的“后验证明”,其中有些和之前的讨论相似:

                              第一个证明是根据运动: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事实。凡运动的事物总是为另一物所推动,而这另一物又必为其他物所推动。依此递推,必有一个不为其他事物所推动的第一推动者,否则运动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证明根据动力因:在感性事物中我们发现存在动力因系列,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作为其动力因,依此回推,必定存在第一个动力因,因为如果没有最初的动力因,也就不会有中间因和最后的结果,而这是与存在着动力因系列这一事实相矛盾的。这个第一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证明是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我们发现,有些事物处于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因此,它们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一切事物都只是可能性事物,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某一刻一切事物都可能不存在,而如果在某一刻一切事物都不存在,那么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于是,现在也不可能有事物存在。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有可能性事物存在,必定有必然性事物存在作为其原因,而这个必然性事物又有其必然的原因,由此推论下去,同样会找到一个自身就是必然的终极因,它“不从其他地方获得其必然性原因,却是其他事物的必然性原因”。这个终极因就是上帝。

                              第四个证明是根据事物中发现的等级:事物在善、真、贵方面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完善性各不相同;但显而易见的是,事物的不同完善性是由它们接近一个最高完善性的存在者的程度决定的,或说是与最完善的存在者相比较才能显明出来的,因此,必定存在一个最完善的存在者;而且它还是一切完善程度各不相同的其他事物的最高原因。因为完善程度不一样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完善性等级系列,其中,较完善的事物是较不完善的事物的原因,就如火是最热的,它就是一切热的原因。“所以,必定存在一个最完善的存在者,它是一切存在者存在、善和其他完满性的原因。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第五个证明依据事物的目的性:我们发现,自然界里那些无知的事物都是有目的地活动,而且往往是以同一种方式活动,以便达到最好的目的。显然,无知的东西如果没有受到一个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引导,它们是不可能去追求目的的。所以,必定存在一个理性存在者,由于它,无知的事物才会趋向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是基于古希腊“因果论”的。大卫·休谟对“因果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

                              但我们如何具有因果性观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后天(验)获得的,这是休谟的答案。B事物经常跟在A事物之后出现,这种现象的不断重复就在我们心灵中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出现A, 我们就会习惯地认为B也一定会出现,即认定A与B之间有因果性关系。在这里, 因果性关系显然只是一种后验(后天)的思维习惯,它只具有主观必然性——我们不得不按这个思维习惯去观察、思考事物,作为客观对象的A与B之间是否有因果性,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至多只能对A给我们的印象与B给我们的印象之间作出因果性判断。也就是说,因果性观念只是我们用来解释、描述知觉世界的主观原则,它只能运用于知觉世界的事物,即印象或观念。显然,如果上帝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不是知觉里的一种印象,那么,就不能用仅仅是主观原则的因果性关系来证明上帝存在。即使我们退而认可用这种因果性观念去证明上帝存在,其结果也将如一切建立在此观念基础上的知识一样变得不可靠,因为谁能担保“习惯”不会改变?因此,如果休谟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对上帝存在的因果证明就是不可靠的。

                              休谟指出,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关于上帝,休谟认为:

                              那么,观念中的上帝是否存在,假定它存在,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休谟认为,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我们有时会将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我们从未经验过的观念。

                              我们没有见过蓝苹果,也没有见过飞马。但是我们也许还是会有蓝苹果和飞马的观念。苹果披上蓝色的外衣;或是一匹马上加上了一对翅膀。我们的心灵承担了剪贴平凑的工作,使得这些我们从未用眼睛见过的东西,却存在在我们的观念中。

                              休谟强调,组成一幅想象图画的各个元素必然曾经在某一时刻以“单一印象”进入我们的心灵,而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所经验的“单一印象”,这个复合观念就是不存在的。

                              后来的康德继承了休谟的观点(“休谟问题”就是康德命名的),并看穿了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其实是“伪装的本体论”:

                              作为理性存在者,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一个终极的自由因,但它的存在却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也即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我们并不能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理性)中而进一步推论说,它存在于现实(时—空)中。在纯粹思想(理性)中的必然性存在,绝不意味着一定也是现实的存在。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本体论)证明的核心恰恰就在于从上帝在思想中的必然性存在推出上帝在现实(时—空)中的必然存在。托马斯虽然反对本体论证明,但是,事实上他的五个证明恰恰是以本体论证明为基础的。用康德的话说,这些证明都可以视为“伪装的本体论证明”。因为这五个证明都存在着从有限的原因到终极因的跨越,而这种跨越只有对于纯粹的理性来说才是必然的。换句话说,这五个证明所推演出来的结果只是对于纯粹理性来说,才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这五个证明实际上都隐含着本体论证明,或者更确切说,都不自觉地以本体论证明为基础。

                              为什么不能从一个对象在纯粹思想(理性)中的必然存在,推出它在现实中的存在呢?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之所以具有摧毁性,就在于他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强有力的回答。在康德看来,一切关于对象的现实存在的判断都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对象只是一纯粹的概念,从此概念分析不出它的现实存在。相反,只有在感性经验中,才能把现实存在归给某一概念。也即说,只有与感性材料相结合,概念才不只是思想中的形式,而是成了现实中一个客观对象存在着。“所以,关于对象的概念,不管它包含什么内容和多少内容,我们都必须走出概念之外,才能把存在归给这一对象。”(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601,B621。)所谓走出概念之外,也就是走出纯粹的思想,走出形式而进入时—空感性领域,与感性实质相结合。一个对象是否是现实的存在,并不仅仅取决于它必然存在于思想中,而且取决于能否在感性经验中构造出这一对象,也即对这一对象做出综合判断。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无法在感性(时—空)领域给出(构造出)诸如自由因或最高存在者这类对象。因此,我们也就不能断定它存在于现实中。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在批判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之路的同时,给出了理解上帝存在的另一条道路——上帝只在思想中,在精神中。作为纯粹的理性(思想)存在者,我们在我们的行动中,在遭遇到的事物中,直接就可领会上帝的神圣性。所谓作为纯粹的理性存在者,也就是放弃一切经验及其概念,放弃一切经验关联物,就此而言,我们前面理解的爱就是纯粹理性。去爱即是依理性行动。在爱中领会上帝的存在,就是在理性的自律行动中洞见上帝的神圣性。

                              所以,基督教神学实际上又回到了奥古斯丁的“心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