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霓虹灯下 -- 审度

共:💬461 🌺1726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有一些国企、社会主义成份,改变不了市场经济走资的基本事实

                            你觉得还不到,我觉得已经太多了,指望资本家是活雷锋,你们很搞笑。

                            我没在国外生活过,大事对资本主义也不是不了解,也是深恶痛绝。呵呵呵。

                            走资派就是在走资派,你这是要修改资本主义定义么?

                            • 家园 读贴能不能稍微认真一点?

                              指望资本家是活雷锋,你们很搞笑。

                              谁指望了?不要随意臆造他人的想法。

                              至于

                              你觉得还不到,我觉得已经太多了

                              纯属立场不同,不必进一步讨论了。谢谢

                            • 家园 国企似公非公

                              为什么国有企业要改制?改成国企,而不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际上是适应资产阶级法权改造的,在现实中是完全融入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存在。

                              有这样的存在,带来的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改良,最好也不过就是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最坏的话,就是大清搞洋务。

                              • 家园 本来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毛主席时期也是如此。经济的增长是资本主义模式的,即资本投资开始,按投资金额分配利润。毛时期的经济特点是政治考量常常超过资本逐利。邓时期对这个特色给予改变,更加偏向资本主导,使很多人不适应。但是邓开始的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都得到巨大增长。不要篾视国家资本。中国人所收到的福利的背后,主要是国家资本所带來的利润,次要来源才是私人资本缴纳的税收。中国政府在这个方面因此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政府,都更有能力实现各类政府行为。

                                钱💰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投入了资本是物不是人,资本主义是人的问题,比如载人航天

                                  钱学森作为载人航天的技术主帅,开始全面推进各个系统的研制工作,当时甚至连模型都生产出来了,外形类似于倒扣的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类似美国双子座飞船。研制过程中不仅做出了飞船模型,选拔了航天员,科学家们还开始进行众多技术的攻关,比如防热技术、返回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等,同时进行了多次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的运输车和向天而航天员的食品都做好了。

                                  当时确定的计划是:“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第一次上天将乘坐两名航天员,用“长征二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时间为1973-1975年。(这个目标估计也是瞎说,还是79年上天的版本比较合理)

                                  但是,科研不能单凭理想和热情。载人航天是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时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和测控网站的建设尚未达到载人飞天的水平。电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等相关科技水平远未达到标准,且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并正在进行多项卫星开发计划,导致载人航天项目资金匮乏。

                                  缺钱也一直是中国载人航天早期无法回避的问题。《瞭望》周刊曾写道,从国外载人航天历史上看,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反,战略地位不同的卫星反而对当时的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更有利,需求也更迫切。

                                  毛主席决定,载人航天项目暂时停一下。周总理也实事求是地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就是不与美苏大国开展太空竞赛,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于是,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714工程”下马。

                                  虽然“714工程”最终取消,但是“曙光一号”飞船的设计工作已有大量成果积累。“714工程”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设计的技术队伍,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防热材料的研制和筛选、气动外形的设计、航天服和航天食品的研制、弹射救生的试验、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等;远望号远洋测量船队被建立起来,太空跟踪站及雷达等相关设备也发展成熟。

                                  1975年,返回式卫星成功为飞船试验了回收技术。1968年成立的航天工程医学研究所,始终坚持对航天医学和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

                                  真的75年结束了吗?我看也不像。

                                  1970年7月14日,中央批准:“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

                                  空军和航天医学工作研究所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成立了体检组,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处长彭功阁负责技术问题,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郭儒茂任体检组组长,国防科委航天医学工程所黄志平、王德汉等人作为研究航天员方面的专家参加。下设飞行员政治思想和飞行技术审查以及飞行员健康调查和临床体检两个业务小组,共十多名核心成员。此外还从各大军区抽调了航空军医参加选拔。

                                  10月,这支选拔队伍出发了。空军非常重视,专门派了一架专机。

                                  此前,他们参考了美国、前苏联的一些经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标准。

                                  前苏联第一批航天员全是从飞行员中选拔的,加加林、季托夫都是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而美国早期则是从空军试飞员中选拔,试飞员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工作技能都要优于普通飞行员。他们对飞行时间要求也很苛刻,规定不能少于1500小时。

                                  根据我国空军的实际情况,从试飞员中选拔不大可能,当时中国全部加起来也没几个试飞员。对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三种类型机种的飞行员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歼击机飞行员无论从身高、灵活度,还是思维反应上都更适合航天员的要求,飞行时间考虑的范围也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定在500小时之内。

                                  那时选拔航天员不像美国是自己报名,而是先从档案筛选。

                                  王德汉回忆说,那次飞机坐“美”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先后跑了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四大空军的十多个飞行部队,蹲点考察百余处。政治条件是选拔的重中之重,由于飞行员选拔已经经过严格的政审,此次筛选更为严格。其它的硬杠杠就年龄在三十岁以内,身高在1.8米以下,体重为80公斤,身体健康,身高和体重是由飞船要求决定的。年龄不是绝对的,后面入选的人员中有个别战斗英雄就已三十五、六岁了。飞行机种就限定在歼击机飞行员中。

                                  “初选可谓马不停蹄,日以继夜”,王德汉这样描述那次选拔。通过政治思想,飞行技术审查和最初的体检,在大约1840多名飞行员中,摸底后有215名符合初选条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筛选,初选合格者共88名。

                                  初选结束后,开始复选。复选要进行详尽的临床医学和航天适应性检查。复选的地点定在北京,由空军总医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初选组共同组成复选组。下设处理日常工作和各项目检查安排的办公室;负责飞行员审查与政治思想的政工组;临床医学检查组;航天特殊因素项目检查的特殊因素耐力检查组;保证飞行员生活和医学监督的医务保障组。复选的队伍相对庞大,从空军机关,空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航天医学工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有上百人参加。

                                  选拔航天员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参选的飞行员只知道是体检,而不知道体检的真实意图。在政治纪律严格的军营,也没有人会去打听。

                                  往事尘封33年:中国首批航天员选拔揭密(连载之二)

                                  88名飞行员集中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住在一个封闭的小楼里,除了检查不准许和外界接触,连与家人打电话通信都是被禁止的。多年后,当年参加选拔的方国俊回忆说,家人不知道他到北京做什么,几个月没有消息。直到一个团里的战友到北京空军总医院看病,无意中撞见他,才知道他的去向。

                                  那时的检查富有时代特征。每名参加选拔的人员在做选拔科目前,先要掏出红宝书与选拔人员一起朗读一遍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进行检查。

                                  一名受选人员口罩一根粗粗的氧气管,正随着前方的节拍器的速率调整步子原地跑步,这项是动态肺功能检查,在他的旁边一名女工作人员口中一遍遍背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甚至在进入低压氧舱,关上门以后,技术人员也要在舱门外站成一排朗诵毛主席语录,才开始工作。

                                  选拔人员将小伙子们带到北京通县,坐上安—2飞机进行前庭功能的晕机检查,让他们坐上改装的失重飞机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忽上忽下的抛物线飞行,飞机又是盘旋又是翻滚,被选拔人员不仅体会了失重,还要经受在起飞下降时的超重。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一会轻飘飘,一会千钧压身,鼻塞,黏膜充血,眼睛产生黑视,耳鸣脑胀,其中的滋味,王德汉比喻成“翻天覆地”。被选拔飞行员并不开飞机,是由优秀的试飞员操纵飞机,他们只是坐在后座。即使是这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受过多次特技飞行,有的照样会在这样的超失重中交替进行的飞行中败下阵来,吐个七荤八素,面色苍白。

                                  到所有项目检查完,空军总医院那座神秘的小楼里就剩下33个人了。

                                  这33个人也不是最后人选,他们还要经过众多评委参加的优中选优的最后一关定选。

                                  从1971年1月到5月,评审组最终选定20名预备航天员人选。从33名到20名,专家们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斟酌,综合评定出来的。

                                  在入选的20名人员中,有几位是曾经打下敌机荣立战功的空军英雄。

                                  这些情况说明首次载人航天不可能是71年项目结束的。

                                  由于国企领导的脱离人民性,不可能向人民让步让利更多。他们甚至开始追求高工资,这是可怕的思想蜕变。

                              • 家园 我看了一下西方的国企,感觉他们和资本家没啥太大的区别

                                你最后的那话很对,很对很对,他们就是这样一批人,不配作党员了。

                                全民所有制才是根本。

                      • 家园 二代领导集体对自己和子女的放纵直接催生了中国的马科斯集团

                        直到现在都是中国发展的大患。除非中国以后确定登顶了,否则邓引导中国走上了正道都是有疑问的。

                        通宝推:newbir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