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高温的印度 -- 亮子

共:💬173 🌺511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人类这熊样

        都敢琢磨喜马拉雅了?

        山脉远远超出人类能力了,把一座知名的山,比如说泰山,彻底夷为平地。应该是人类目前工程的极限了。

        泰山的重量大概是1410亿吨。这么大重量,肯定是争取海运,或者把石头扔海里了。 一艘大船装几十万吨, 大概数十万多船这个量级。 全球大概上万艘船,基本上这个任务全球一起做,大概几十年还是能坐下来的。

        喜马拉雅山的重量是30万亿吨,地球重量的亿分之0.5。还是别想了。

        • 家园 或是可以尝试利用势能

          用核弹在地球上炸口子,听起来不是很安全。是不是可以把核弹发射出去,甚至直接在月球生开采核燃料,生产氢弹。伺机捕获一个冰彗星在绕地轨道。然后敲碎了定点往下扔。这个势能就大很多。可以像以前打造石器工具的样子,修整喜马拉雅。也可以扔在塔里木一些,赞一个湖出来。横竖可以算作行星防御系统的军转民应用。

      • 家园 好像看到过一个研究,开个40Km宽的口子都没用

        当年甲方乙方(?)里葛优公布了这个计划,大家都觉得有创意,但有评估说人力影响真没那么大,40Km宽的口子对西藏的降水增加都不会很明显

        还有一个说法,说人类这么多城市建筑,真拿来去填峡谷说填不了几个。人类建的大坝、高楼对地球转动惯量的改变完全是微乎其微,可以直接无视忽略的

        但是大气升温这个,现在应该科学界真是有共识,人类影响是明显的

        • 家园 地球气温上升时,对我们是重大利好

          小冰河能加速明朝灭亡,气温上升意味着植物欣欣向荣,大家有饭吃。原来华北有猛犸象,景阳冈有老虎,生态圈北移,对西北的沙漠、东北和西伯利亚是重大利好。

          • 家园 得看到可能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

            气温升高带来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上海都可能被淹掉,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南沿海都会受到威胁

            光看西北的收益,不看东南的损失可不行

            更何况气温升高必然带来极端天气的增加,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必然会增加

            历史上华夏文明重心在山西、河南、陕西的时候,气温升高可能农业生产有利影响多一些,但现在是工业社会甚至信息化社会,不再是农业社会了,不能单纯参考历史情况就轻易得出气温升高对我国利大于弊的结论

        • 家园 一个不够可以多弄几个

          当年叶永烈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叫《腐蚀》,说从一艘坠落的外星飞船里发现一种物质,能把除了钛以外的固体物质化成齑粉。小说中说,如果能大规模生产这个东西把喜马拉雅山弄几个缺口就不成问题了。

          后来大刘写过《圆圆的肥皂泡》,换了一种思路:使用大型“肥皂泡”从印度洋直接把水汽运到塔克拉玛干再形成降雨。

    • 家园 新加坡的制造业还是蛮强的 -- 有补充

      九十年代末期我在新加坡生活过几年,对当时的制造业还有蛮深的印象。

      首先当然是马六甲海峡的地利让新加坡成为区域内举足轻重的航运中心,特别是石油运输和贸易的中心。但新加坡并没有满足于收过路费,而是下大力气发展了石油化工行业,当时是和休斯顿和鹿特丹并列的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那些石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加坡西南的裕廊工业园。那里有大片填海造地的人工岛,从我所在的裕廊西地区向南看,可以看见大片的烟囱和炼油塔。风向不好的时候,裕廊西的空气里都是从南边传来的化工厂的味道。

      新加坡当时还是重要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生产国,全球占比非常高。我有个小朋友就在那一行工作,收入不错,后来外派印尼期间娶了当地的华人小美女。

      新加坡的石化企业产值超过GDP的三分之一,不过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政府公布经济数据时总喜欢说“我国非石油工业产值”,大概是喜欢藏富吧。

      裕廊还有一片很大的厂房属于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刚开始看名字还以为是生产电子设备的。我太太找工作时去那里面试过,后来知道大概他们HR搞错了,请一个外籍人士去面试,因为之后了解到他们是生产武器的,比如新加坡武装力量的制式步枪是美国授权在那里生产的M16。

      裕廊工业园最早的企业还有钢铁厂,我的一位房东就是钢厂的员工。那时候坐地铁从裕廊东出发北上,一路经过油池、马西岭、克兰芝、兀兰等地,地铁沿线都是大片的工厂。很多工人是从马来西亚招的,他们中很多人住在柔佛海峡马来西亚一侧,每天骑摩托车往返上下班,像蜂群一样呼啸而过。当时买房和租房时都要特别避开PIE泛岛高速公路,因为一早一晚公路上的摩托车大军实在是太吵了。

      兀兰当时最大的企业是特许半导体公司(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芯片代工厂,负责人是李显龙的太太何晶。岛上还另有台资的半导体代工厂,效益很好,职工经常拿到24薪甚至更高。

      坡岛南部还有新加坡工业园,主要是比较新型的电子类产品生产厂家。在加上北部义顺宏茂桥一带的工业园,集中了当时全球主要高科技公司的生产基地。比如IBM,HP,摩托罗拉,苹果,AST,Compaq,DEC,日资的东芝,松下,富士通,欧洲的西门子,飞利浦,施耐德等等。

      我太太曾经在一家生产硬盘控制器的美资公司工作,平时有业务联系的包括Seagate,Maxtor,Western Digital等主要硬盘厂商的生产线。Seagate当时好像新加坡最大的外企之一,从马来西亚雇了好多操作女工,每天早上用大巴从边境口岸拉姐妹们上班。后来公司转移生产基地,新加坡工厂关闭,那些拉女工上班的大巴直接把她们拉到一个体育馆,然后当场宣布裁员。😨

      新加坡对建设工业园蛮有心得,所以多年以前有实力和中国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

      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离开了新加坡,最新的情况没那么熟悉,但还是知道一些。

      原来我们行业的很多企业搬到了其它亚洲国家,但新加坡的一些制造业支柱企业仍然健在。电子、精密仪器、半导体行业经过洗牌又有了新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也起来了。

      现在新加坡制造业产出还能占到GDP的20%以上。这个比例很高了。

      通宝推:陈王奋起,为什么不可以,河兮兮,死扛着,qq97,广宽,北纬42度,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新加坡的战略纵深 -- 补充帖

      简单说就是没纵深😂。

      新加坡普遍兵役制,健康男性都要服兵役。三军上到F15下到常规潜艇俱全。我曾笑话熟悉的本地朋友:你们要这些有啥用,马来西亚过来一横推就完蛋了。

      朋友都是退伍兵,逼急了就跟我说:你咋知道仗只能在新加坡打?

      那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新加坡战略思想从来不是固守本土,一定要打到敌国去攻击对方的战略要点。

      当然最后恐怕还是要争取外援,但至少有出境一战的准备,也是对周边一个警告:打我之前先想想本土是否能承担我们反击的后果。

      • 家园 说起新加坡的硬驱,让我想起软驱

        二十多年前,有个在东北完成原始积累的电脑经销商,不知道怎么就谈到新加坡生产的索尼3.5吋软驱的代理权。在当时,软驱还是电脑的必要装备。应该是赚了不少钱。再往前说,九十年代末,一个哥们卖韩国三星软驱给哈市某院校,几天后一个学生拿回来退货。说辞是这东西是要上舰的,made in China不行。一定要国外原装的。话说当年这些小东西里面的机械和元器件性能,就像汽车一样,让国人在那个时代只有仰望的份儿。今天看到公众号“差评”后面跟帖说得真好——“你可以不买比亚迪,但你不得不感谢比亚迪。”汉兰达等等日系加价销售的伎俩我们都记得呢。丰田的加价本领在埃尔法登峰造极,被一群香港戏子的歪风引领下,这款疯狂加价的面包车成了有钱人炫耀的道具,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这个市场在捧它们的臭脚。希望以后新闻节目里,咱们的文官武官也尽快放弃考斯特和酷路泽。

        话说远了。再回头看IT行业,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存储介质从材料、容量到模式,不断在变化推进。从软驱,硬盘,光驱,刻录机,U盘,云盘,NAS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次的存储开销都不断被贬值。

        • 家园 说这个软盘啊

          用过最好的软盘是90年代中的几张“金田”软盘。等到后来2000年有了自己的电脑,买到的什么索尼美达,论盒子、外壳、钢片都明显缩水,也不知道是不是假货。或者说大概率假货,但是来龙去脉不清楚。那些金田迷迷糊糊丢了,而留下丢数据印象的则是花花绿绿的索尼

      • 家园 新加坡居安思危能力刚刚的

        我们组当年招了一个新加坡人来美国做实习。 说新加坡的时候,他自己开玩笑说我们国家比地图上的一个像素都要小。他个子很小,但是是服完了兵役才来的。还是是开坦克的还是开炮的我忘了。

        他说一旦有危险,新加坡必须先发制人,一波推出去。否则就直接被推海里了。

        新加坡对工业非常重视。很多石油行业的制造业,都是新加坡拿补贴换来的。我们公司一个地区级的经历,经常就能接到新加坡总理/部长亲自打的电话,希望能扩大在当地的规模。往往对话都是:你们需要什么条件可以在我们这里开一个研究中心,生产中心。你提出条件,人家真的就是从上到下一条龙的试图去满足你。

        • 家园 美华而不是陆华,才是移民新加坡的主力

          仅仅三年时间,新加坡物价翻了倍,登陆不久的陆华中产纷纷叫苦吃不消。人家根本就不是为你准备的。

          新加坡踩好钢丝就行了,还先发制人呢,两个爸爸任意一个都能保他周全,怕就怕两个爸爸都管或者都不管。

          • 家园 新加坡第一移民来源是马华

            第二才是陆华。美华根本排不上号。

            新加坡政府是有计划的引进华人,确保华人人口达到一定比例。

            虽然从没有公开的筛选标准,但是华人家庭+较高收入+几年缴税/CPF记录,申请PR/公民的成功率是很高的。而这其中,马华的申请几乎很少有不批准的。

            相对的,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

            • 家园 你说的是历史沿革

              我讲的是脱钩近五年

              最近一周,新加坡的中高端酒店价格,大约是去年同期的3-5倍左右。大部分豪华酒店的价格是去年的5倍甚至更高。

              最近一年来,新加坡房租价格普遍上涨了30%-50%。官方统计数据大约是百分之二十多,但我所了解,越是中高端住宅,涨幅越是离谱。最近这两年,感觉就是一股非常疯狂的浪潮,是的,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无数有钱的中国人涌入新加坡,疯狂的来送钱,挡不住的感觉。

              什么钱都有,疯狂涌入,拉高了豪宅房价,拉高了房租,拉高了酒店住宿,拉高了车牌(两年涨了差不多3倍),甚至拉高了夜场消费(离谱到这事居然都上了本地新闻)。目测,这一波富豪的来临,主要是几个领域。第一,香港。大量的香港富豪携巨额资金涌入,以及部分已经取得香港身份并常住香港的大陆富豪,最近也转移到了新加坡。第二,美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一些常驻美国的中国互联网前大佬和连续创业者,为资产安全考虑,也转移到了新加坡,他们往往学历背景非常强大,而且美国籍的身份在新加坡购房享受本地人税费待遇,所以在买房这个事上可以说毫无纠结。第三,上海及其他国内骨干城市。

              最近有朋友跟我讲,很多在国内都很难约到的合作伙伴,在新加坡全都约起来了。还有,在新加坡这边随便一个会场看到的老熟人,比在北京搞活动的时候看到的还多。以及,他们说,朋友圈经常看到,越来越多熟人突然出现在了新加坡。

              陆华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还得是美华。

              • 家园 原来不是说移民人数而是物价

                这个方面其实美华也不太行吧。

                比如这个新加坡30亿洗钱案,30亿说的是新币。这案子中的10人对高端消费,包括房产,豪车的影响远超一众美华吧。

                另外,家办也是大陆的多。

                数据分析公司Amicus提供给《联合早报》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新加坡有2053名单一和多户家办董事,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共699人,占总董事人数的34%;新加坡董事693人。

                其实美国人的资产没必要转移到新加坡,转移了也不保证安全。反而是大陆的新贵们喜欢往新加坡转,比如海底捞,抖音,盛大的老板们。不过陈天桥最后还是转去美国了。

          • 家园 新加坡移民当然是来自中国多

            新加坡不公布移民的来源地。所以大家都是估算

            看这篇文章

            http://www.ims.sdu.edu.cn/__local/2/4B/BF/009065AD401B7AFC269159FFE34_D0CF1357_48099.pdf

            认为新加坡一直有意识的选择华人作为移民以确保华人在当地的主体民族地位。过去的主力是马来华人,现在更多是大陆华人。

            据我所知,我见过很多新加坡来美国的,没见过美国去新加坡的。同样技能,美国收入高,生活压力小。新加坡不仅生活压力大,而且子女还要服兵役。

            新加坡绝对没有把中国当爸爸的想法。 甚至可以说也不是把美国当爸爸。生活在充满敌意东南亚,心存侥幸是不行的。人家服役是真训真练,时刻准备着。和台湾草莓兵天热不出操可是绝对两股劲。 曾经联合早报上,动不动就发一篇:如果从海湾战争中学习先发制人,重点斩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