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向河友们求助:什么是效率? -- 审度

共:💬170 🌺5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方经济学里的“效率”是不能“望文生义”的

      说西方经济学的效率,首先要定义一个最优化的问题,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社会福利最大,等等等等;你搞一堆假设后,就有一个最优解。你离这个最优解越近,效率就越高。这在某些条件下和一般语义里的“效率”能够相等价,但经常也不等价。什么时候能达到最优解,大二微观经济学里是很容易的;到了屁挨着地第一年,数学复杂了许多,道理还是清楚的。基本的结论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提供最优解,即使有时候不能达到最优解市场也能达到最不坏的那个非最优解;也有无解的时候,但政府只需要改变环境、也就是模型里的假设,自己出手肯定不会更好。这背后直观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因为这个“市场”并不是真空,而是已经被设定为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前的生产要素分配没有公平问题,生产要素和信息达到或近乎无摩擦流动和传递,市场能瞬时或者及时“出清”。这个“出清”又是一个不能望文生义的词,是个要求极高的假设。

      有了以上设定,证明市场比政府或者其它非西方组织方式更有“效率”就可想而知地顺畅。然后,或者是掠夺者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有意为之,或者是营苟小资们为了打发无聊无意为之,把这个模型里的“效率”延申到一般的语义之下,从此理性、逻辑涕泗横流,无一叶亦可障目。

      通宝推:达雅,
    • 家园 效率就是死的更快。

      说的文雅点,就是更快的出清。

      举个比方,动物的优良品种为什么这么快就能选育出来?

      那是因为劣质品种都被处理掉了。

      人可不可以这么干?

      ----------

      如果把那些死掉的私企也算入成本,那么私企不见得比国企整体效率更高。

      在比较贫穷的时候,要收刮每一分钱办大事,这时候集中力量来办大事,效率最高。

      在钱泛滥成灾的时候,管得细,怨言多,没有外部压力的话,没啥效率优劣可谈。

      通宝推:潜望镜,桥上,
      • 家园 不是出清吗?

        把资源腾出来给头部企业,让它们长得更快去pk别人。

        相当于队员层层淘汰,最后刘翔拿了冠军。被淘汰的大家就忘了

        • 家园 不看正文只看标题,我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 家园 没有反对正文的意思

            可能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选出强者,淘汰弱者。这种宏观意义上的浪费在支持者眼中属于必要的成本。

            如果一个国家是永恒国,个人长成了就不老不死,肯定比一代人不断从小到老到死更省能量,但是不强。

    • 家园 沃达丰是私企,中移动是国企

      中移动的效率要远高于沃达丰。但中移动的管理效率,和海底捞相比又不如了。

      国企效率低,是因为国企的规模大了,同时背负很多必要的社会责任。小的私企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主更有能力和进取精神(能力和进取精神不足的小型私企早就倒闭了)。

      为什么企业大了后效率都会下降呢?

      科斯曾经写过一本书:《企业的本质》。大家如果认真看这本书,就会发现它是对懒厨的绝对打击。如果市场经济这么好,大家还要搞什么企业?什么都外包就行了。全部根据合同生产、装配、发货、销售,我一个个体户就可以做1万亿生意。而现实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企业都倒闭了。

      科斯解释说:

      1.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 科斯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存在是为了降低市场交易中产生的各种成本,即“交易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搜寻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订合同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企业通过内部化这些交易,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2. 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内部组织活动的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会倾向于扩大规模,将更多活动纳入内部;反之,当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企业会倾向于缩小规模,将部分活动外包给市场。

      3. 管理成本限制了企业的扩张:*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当管理成本超过节约的交易成本时,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企业规模存在一个最优点,在这个点上,企业能够实现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

      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分析企业行为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决定企业规模和范围的关键因素。科斯将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视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完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企业家职能:科斯强调了企业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企业家是降低交易成本、协调企业内部活动的关键人物。

      陈王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中的计划,就是在社会层面复制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在企业内部,基本运行模式是指令式的,不会出现一个生产计划要在企业内部招标的消化,也不会搞价高者得,相反它得运行模式和TG解放后搞的模式基本一致:计委根据上年状况和本年进出口订单状况确定大的生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要求骨干企业执行。骨干企业自行和它的上下游供应商商谈,确定价格。如果这些供应商再根据自己的订单状况和自己的上下游进一步洽谈,制定计划。计委真正控制的经济规模,起始仅占全国GDP的20~30%,但经过层层扩展,间接可以调控全国80%的经济生活。

      另外必须强调一个交易成本,就是交易风险。你只要看到火车站招待所前面有国营二字,你就会放心地去入住,国企也不会签订了合同,就敢耍赖不收购农民种的生姜,这就是交易风险的魔力。你买三鹿奶,就有喝了三聚氰铵的风险。你买众泰车,就有跑路的风险。克服交易风险,把市场化交易变成指令交易是企业做大的主要动力。

      是不是必须在全社会恢复大量国营企业呢?当然不是。前面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关键是看一个大型企业的交易成本收益能不能覆盖管理成本,如果不能,则应该降低企业规模,降低管理成本。

      在大宗商品和基础设施上面,成本透明,管理可以做得很规范,这个时候国营企业显然是更适合得。在基础科研、重大科技攻关突破等,国企也可以充当主力军或者先头部队。

      通宝推:棋人鲁大耍,广宽,落木千山,中华土狗,唐家山,青青的蓝,小泽珍珠,exprade,崂山一道士,林三,rentg,史料推理,东山之石,透明,心有戚戚,
      • 家园 老兄说的这个更像是80年代以后的情况

        当年中国典型的计划经济没这么多自主权,比如说钢材,国家计划产一千万吨钢,指标分到各钢厂,下游客户的总需求加起来也正好是一千万吨,计委每年办个钢材订货会,钢厂和下游客户都派人来开会,下游客户不用担心没钢材可用,因为总需求和总产量相等,也不用担心大厂的钢材会加价,因为大家都是一个价,但下游企业的钢材来自鞍钢还是小厂就得看订货员的能耐了,可想而知,鞍钢的销售人员老牛气了,下游客户得疯狂巴结才行。

        至于计划外的需求,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 家园 7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有大量计划外调节

          我父亲是上海火车站负责工商管理的,老家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家社队办企业,出差都要我父亲帮忙买火车卧铺,一到上海就落脚我家,我因此旁听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

          当时的计委一般仅仅规划80~90%的产能,多出来的,超过设计产能的部分,自行销售。采购呢?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因为计委没有办法计划质量和性能,必须企业自己对接。

          就是种植粮食的品种,也是80%耕地统一,20%耕地自行决定。

          当时的计划经济,用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已经接近后世陈云的鸟笼经济,不过笼子活动空间不大,而且市场经济三要素的股权和劳动力并没有市场化,只能说商品市场化。

          • 家园 能否请教一下令尊

            当时的计委一般仅仅规划80~90%的产能,多出来的,超过设计产能的部分,自行销售。采购呢?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因为计委没有办法计划质量和性能,必须企业自己对接。

            自行销售部分的价格是怎么制定的?跟计划内的价格是否一样?

        • 家园 70年代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

          比如说钢材,国家计划产一千万吨钢,指标分到各钢厂,下游客户的总需求加起来也正好是一千万吨,

          整个六七十年代,物资供应是不足的,钢的供给国家计划产一千万吨,国家计划其实是无奈,因为那时钢铁产业不能产出更多的钢。另一方面,钢的需求其实远远不止1000万吨,但国家只有那么多,所也只好被计划成了1000万吨。

          举个例子,湖南省会长沙,在1971年决定兴建第一条湘江大桥,预算造价1900万元。因为钢铁不够,决定建钢材使用量少的双曲拱桥,主桥长1200多米,横跨江心的橘子洲和湘江主航道。在设计主航道的桥跨时,设计师希望主航道上的桥拱高一些,跨度能大一些,这样可以航道上可以过大一些的船,但指挥部说没有那么多的钢材,于是设计师(湖南大学路桥专业的一位老师)大哭一场,只好改了设计。

          70年代中国流行过一阵双曲拱桥,当年还有一部叫双曲拱桥的黑白科教片电影在全国放映,就是因为双曲拱桥造价低,用钢材少。

          原来听到过一个说法,长沙湘江大桥(包括其在橘子洲上的支桥),是中国最长的双曲拱桥,其实这个最长的背后,也是有设计师的心酸的。不过长沙人民可不知道这些,1972年大桥通车时是开心坏了。

          另外,我在刚才的一个帖子里也写了,由于70年代中央计划外的各地方经济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钢材、煤炭等物资越来越多地在计划外交易,当年计划外的所谓物资协作(易货贸易)已颇具规模。

          通宝推:青青的蓝,落木千山,桥上,
          • 家园 需求超出产出那就只能砍需求

            谁被砍,砍多少,那就只能靠人靠关系。计划外的物资协作也是,既然是计划外的,只能靠人靠关系。上面提到的鞍钢的钢材质量比小厂好,怎么能拿到呢,还是靠人靠关系。看出来了吧,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就在这儿,靠人靠关系。请问这种情况下怎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家园 我在火车站场买过计划外的尿素

              怎么形容?就是金圆券买米,不用等一天一个价,每小时报的都不一样,我们就像乞丐乞食,求人施舍,只不过乞丐拿篼,我拿RMB。

              哎,很多事情都如烟而去了,只记得怎么抢都永远抢不过刘永好那马仔,气不过啊。

              通宝推:ccceee,广宽,
            • 家园 这是改开后理解的当年,认定能搞关系的占优势,其实更重要

              的是限制部分需求,国家确实根据全局需要削减一部分还不适合普及的需求,为的是控制国家的大方向。

              这就是投资方向的问题,比如,就好比前几年的房地产,大家也以为是个好方向,而实际上,不仅捆绑了国家的发展,到了今天,也严重影响了国家这次的发展方向的调整。

              这一点,谁都看见了,当然,当年的重点建设确实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水利建设和维护不该削减,三线建设确实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些,环保建设应该更加重视发展。

              再在改开的一段时间,我们走的是线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其实,要看到这些,是不难的,只是大家装看不见而已。

              当年压制部分需求,很显然,并非不合理,因为,建国27年,实在是很短的时间。

              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存在一些关系问题,但是显然,关系问题还是呗压制的,是粉碎私人后,关系才大发展了。

              正如反文革的诸位所说的,是个压抑他们的时代,就是压抑他们这些在西方多少有所减少,令你们满意的搞关系的状态,呵呵呵,文革搞关系难道比今天还严重吗?

              这么想是非常可笑的。

              实际上,呵呵呵,某些红二代,还有在中美之间折腾的,有几个是靠专业技术,大多就是靠关系吧,嘿嘿黑,谁心里没点数?

            • 家园 70年代的中国经济远比人们以为的精彩

              所谓靠人靠关系,改成市场经济下的用词“人脉”,是不是就高大上了?

              既然有大量的计划外需求,就必然会有大量的计划外的供给,否则那些计划外的需求是怎么满足的呢?需求超出供给,除了要砍掉一部分需求,但也会刺激出更多的供给,这不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作用?

              计划外的需求和供给,意味着没有上级的指令,供给或者需求都要自己去找,什么是找?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找到供给方和需求方做对双方都有利的自由交易。

              这其实就是计划经济之外的市场经济成分。比如通过需求方与潜在供给方的充分的信息交换,供给方极大地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使得自己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同时满足了需求方的利益。江苏到煤的产地山西协调煤炭,除一小部分是统配煤以外,绝大部分是由地、县小煤矿生产的非统配煤,还有些林场的等外木材,以及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中的木材,由于这些计划外交易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使得这些资源都得以开发利用。这就是市场经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计划外的交易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因为交易双方是对等的,而且是互利的,比如江苏去山西协作煤炭,你这个县不给我,我就找另一个县,因为地方有发展经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得计划外的煤炭供给并不存在垄断者,供方与需方都有众多的、平等的交易主体,而且又由于交易是在国家计划之外的,所以交易,包括交易的数量、交期乃至价格等,都可以双方平等协商直至达成交易。

              70年代的中国经济,早已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市场经济成分从萌芽开始,发展很快,比重越来越高。

              我在下面这个帖子里曾经写过这个主题——

              为什么中国始终存在着市场经济?

              通宝推:陈王奋起,西安笨老虎,青青的蓝,ccceee,桥上,广宽,落木千山,
              • 家园 这句话我非常存疑

                而且又由于交易是在国家计划之外的,所以交易,包括交易的数量、交期乃至价格等,都可以双方平等协商直至达成交易。

                如果计划外的价格可以自行协商确定,那么就存在计划内跟计划外的两套价格,这明明是邓黑所诟病的双轨制了,这明明是改开后才有的东西,据说是邓小平的污点之一,怎么改开前就有了?

                教主的贴的报纸,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即便到了84年,福建的企业都没有计划外的定价权

                点看全图

                你能不能给些你的证据?证明一下计划外的交易可以自主定价?毕竟市价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标志,你不要想当然以为那么容易自主定价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