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商榷】从起诉莫言看民粹主义对社会的反噬 -- woyan

共:💬646 🌺3672 🌵1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就是马未都所谓的他们撑起来的半壁江山

          https://ccthere.com/article/4943073

          马未都曾在《锵锵三人行》中说道:"现在网络上都在讨论,为什么咱们大院子弟撑起了中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大院子弟的父辈们能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活下来,又能在北京分了房子说明他们都是些经过了筛选的聪明人。”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马未都他也是信口开河、在胡说!

            “咱们大院子弟撑起来中国文艺界的半璧江山”,哪儿呢?都是谁?郑晓龙、王朔、陆川、姜文几个电影导演几部作品就文艺界半壁江山?

            文艺界就是文化艺术吧?民乐、绘画、书法、雕塑、戏曲、舞蹈、篆刻、陶艺、竹编等等等等说不完,这么一大圈子,有成就的有几个是“大院子弟”?

            大院指的是就那几个部队大院,空海军大院、科工委大院,再说,住在那大院子里的真的都打过仗?海军大院就驻了海政文工团的人!

            他们吹牛逼的确是赢了其他平民百姓的子弟,即便是电影,他们有几部有影响禁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比如《人到中年》,比如《小花儿》!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审度,
            • 家园 还是把原因说清楚为好。

              大院子弟占了个便宜,走了先手,他们不太爱说。

              技术问题方面,当时(包括文革期间),一直在进口外国电影拷贝,内部放映。

              能看到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北京的大院子弟和周边人群。

              冯小刚是个边缘人,想看得求人。

              在文艺界,看电影都是正大光明的“业务学习”。

              像埃及艳后那种大片,没有译制,我就好奇,那时候能学到啥呀?

              • 家园 内参片妙处多多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电影,女主不露个上身都不好意思,瑞典,丹麦那些北欧的R级片在西欧法意是妥妥的4级了,驻各国的外事人员进贡的影片多如牛毛,顺便煅练了一大批翻译人员。

                • 家园 难道这就是一“改开”文化圈就大搞性解放的缘由?

                  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八十年代性解放运动?文化圈空前绝后的性福时光:搞破鞋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顾城的《英儿》算是个隐隐约约的记录吧。真要翻找这个记录,可能得去翻阅当年的杂志报刊了。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苏童的《米》,我认为是性解放文化的延伸,当时还有一本小说更劲爆的,忘了什么名字,描述的内容是一个名画家之后的名画家的幸福性生活,一夜情,私生女,众多的姘头,兄妹父女的性与情。

            • 家园 对不起对不起,宝推误点示囧。
        • 家园 要不然我说他们狗都不如

          窃国者候对不对?无论窃国者候对不对,都不能推出窃勾对不对,两个是平行事件,不必然。至于说相互影响,同一个体系下,是当然存在。

          无论言论是否自由,说话做事,总要承担责任,对吧?他们认为噬主是自由,那我骂他们狗都不如就不是言论自由么?你孟河友说不至于,还是如狗的,或者说还是比狗强点,也是行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那贴,意思其实差不多的,所以没再回。这里回开了,多说两句,请包涵。其实你也是知道没要自己争取,只是实力不够,没法。只是实力不够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不是不争的理由呀,对吧。主席的《论持久战》讨论过这个问题。而我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大量的老中不单不争,还不给争,甚至出卖背叛镇压。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真离,
          • 家园 窃钩和窃国的重点是双标

            窃国者候对不对?无论窃国者候对不对,都不能推出窃勾对不对,两个是平行事件,不必然。至于说相互影响,同一个体系下,是当然存在。

            窃钩和窃国的重点是双标。同样是窃,一个被诛,一个成为诸侯。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公平对待同一件事,就无法让人信服。

            同样的,如果要因言入罪,不能只网暴最后行政处罚一个写了篇没几人看到过的网文的校长,而是要连大老虎一起打了。否则上梁始终不正,怎能指望下梁不歪?

            但是,因言入罪要慎重。革命总是吞噬自己的儿女。俺不知道审老师有没有经历过文革。但八平方应当是经历过的吧?八平方的开头,大家也不过是要求打击官倒,要求公平而已。结果后来越来越激进。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网暴”主流是“民主自由”。没有最“民主”,只有更“民主”;没有最“自由”,只有更“自由”。当时谁敢说反对就是“反民主自由”。这不是“滚出去,我们在讨论民主自由”的典范吗?

            回到这篇小说。俺不知道审老师看过原文没有?如果没看过,俺把网上找到的原文转载如下:

            一场遭遇战,猝不及防。多个半月的搜索,终于,返城不远的一个偏僻山坳里,发现了仇人的踪迹。

            山坳里就几户零星的破落人家,早没有人烟的气息。有的只是满山的灌木,还有那连片的杜鹃花,嫣红的花朵,褐色的枝桠,一眼望去,看不到地面,连片的杜鹃铺将开来,没有惊艳的感觉。终让人感觉是萧条的晚秋,一片落花满地的烂泥塘。

            二三十名左右的共匪,在灌木间跳跃,却没有分散逃窜,围着一圈,边还击边撤退,奔向山坳左边的小山坡。岗田大佐知道,他们跑不了了。重重包围圈已经形成,留给他们的只是投降,只是死亡。

            岗田眼光充满了血丝,但满腔的愤怒仍支撑他,像一只狂躁的狮子一样,不停地指挥着队伍围攻。所有的士兵,前冲,前冲。儿子,终于可以给你报仇了!想起儿子来,岗田心中阵阵隐痛,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来不干预军事的宝贝儿子,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在武装护送的军车中竟被截了,还是一帮破衣烂衫的土八路干的。

            抢了我的儿子,还要去城里破坏?想到儿子凶多吉少,复仇充溢着岗田的心胸,一定要拿着小股军人祭旗!

            包围圈越来越小,敌人被围在山坳边的小山包上,轻重机枪的绞杀中,六零迫〇炮的轰炸下,毫无屏障可依的小山包,差不多削成了平地。小树枝四处乱飞,一炮过去,漫天的黄土,失杂着树枝树叶,还有零星的杜鹃花,飘飘荡荡在血色里,空气中透着血腥味,像是有人在洒向空中的花瓣祭礼。

            抵抗的枪声越来越少,突然间,山顶有人拿着好像是拿白色的布晃了一下,然后就突然被按了下去,反抗的枪声又响了起来,敌人内讧了!顽固不化,谁要你们投降,我要你们死,岗田疯狂地嘶喊着,“冲!冲!”

            目标越来越近,士兵们催促投降的喊声也越来越大。终于,山顶已经几乎消失了所有的声音,士兵们一面打着冷枪,一边慢慢向中央靠近。

            终于,慢慢地,一根树枝又伸了出来,挑着一件白白的,与战场烟土环境很不相符的衬衫,所有人停下枪声,静静着着那场景,身子好像泄了劲儿,马上就会倒坐到地上的感觉。

            不成样的坡顶,又一声枪声,树枝断了,衬衫飘悠悠向山边落去,枪声来自距离树枝不远的地方,岗田的神经又一次激昂起来,“炮呢?炮呢?给我轰!”

            最后一片尘烟中,随着烟云落尽,一切寂静得可怕,所有人好像失去了知觉。只有岗田在喃喃自语:“儿子,他们把你弄到哪儿了……杀光他们……爸累了,仇报了,回……”

            所有人跟着岗田,拖着疲意的身体,小心置置地走到树枝的旁边,拉开血肉模糊的一袭袭灰军装。下面,竟还藏着一身洁净的日本样式青年装,唯独少了洁白的衬衣,袒露出青年健壮的胸膛,那张白皙清秀的脸上,嘴边淌着殷殷鲜血。

            儿啊!老岗田一口鲜血喷出,像一摊泥,委软到了地上,献血喷在了那青年身上,绽放开来,像嫣红的杜鹃花,慢慢地散开,飘零,融在了泥土中……

            这篇文章其实说了一个老鬼子岗田作茧自缚,得到报应的故事。和其他人的文章和电影之类相比,三观还算正常。至少没有搞到电影《满江红》的那种狗屎结局吧?如果因此撤掉作者的工作,却对其他身居高位的人搞的东西不闻不问,岂不就是驰名双标?

            文艺界的这种驰名双标近年来愈演愈烈。前一阵子闹得很凶的“劣迹艺人”,对犯事的“追夺出身以来文字”也就罢了。可偏偏又搞驰名双标。最早的被部里发文认定“劣迹艺人”照样可以拍片当导演。而没啥势力的“劣迹艺人”的作品被下架不算,还成了连坐株连。同一部作品里其他创作者的利益全部受损。而好笑的是,有些人混到演了太祖,却反而不能P图和扣图了。该电影也不能下架,只能继续播放。

            呵呵,制定严格标准是可以的,如果严格执行也是可以服众的。但就怕搞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双标。

            通宝推:Swell,脱口秀,
            • 家园 这个已经莫名其妙了

              莫名其妙的程度和网上那种找一个红点就说这是日本国旗的程度是相当的。

              文章只不过转换了一个视角而已。就像“主角与配角”里面,朱时茂演了汉奸,还能说“鬼子托我给你带个话”?他只能说“皇军托我给你带个话”,不然就穿帮了。

              这让我想起当年批判沈从文的文章了。 本来文思泉涌的一个大才子,解放之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 他倒不是怎么被批判,而是每拿起笔,就在想我要是这么写,不会被认为是。。。这写小说的人,联想程度哪是我们普通人能比的。一开始想长的别写了,写短的;后来短的也不行,最后变成一个字也不行。

              • 家园 我爆论一下,对沈从文这类来说这样是很有必要的,一段时间内

                矫枉必须过正,他这么想就已经不合格了,而应该想我怎么才能把无产阶级革命表达出来怎么彻底改造封建资产阶级的旧思维,披肝沥胆。做不到而还是按照自己受过的教育和思维,写出来也是有害的,扰乱作用比较大,不写最好。当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甚至某些初心想做到的人也被各种人揪出来以各种罪名打倒比如很多革命作家。但是我还是认为,当年的所谓万马齐喑未必是完全有害的,让他们写了几百年也没把国家变好,等几十年吧,有点基础了再让他们这类人折腾吧。

                最近看了一个up棱镜史话的视频,文人的影响力被高估了尤其现代,从伤痕文学到纽约时报批判的“公知”文学《愤怒的葡萄》链接在以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1421S76D

                • 家园 是的,没那么精确,沈从文写得好,但是很黄也反动

                  他也许不那么反对共产党,但是他在民国确实是反对共产党,新中国了,他可能基于社会压力忍耐下来了,但是解放前的影响,总要打击一下。

                  他也是意图投机获得机会的,只是历史不在给他写黄文的机会了,尤其是建国初,那时需要大众文学,其实他写不好这个,又想让人觉得自己革命,这就很矛盾,对于他很憋屈。

                  沈从文和赵树理是两个问题,两个事。

                  沈从文是公开在民国写过文章骂共产党和学生运动的,呵呵呵,我估计小swell是不知道的,文学他不懂。

                  • 家园 沈从文的,你看过多少

                    没有沈从文,你给我讲讲湘西什么样? 当年的兵,农,痞什么样?旧时物价多少,人们如何说话。

                    说句不好听的,你想拍民国片你都找不到素材。这满意了吧。

                    文革时候把珍贵的“古今小说”一把火烧了,现在的明代刊本在日本手里。 保皇派烧的还是造反派烧的,有区别吗?想研究去日本吧,很光荣吧。

                    我看你不光不懂文学,连文化都不懂。 那些破烂烧了就烧了有啥用,红宝书就够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