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 忘情

共:💬84 🌺34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宝推,这么说是邓的责任吗?

        可此后因老部队损失严重,第三轮的豫北攻势,局限在黄河以北地区,用10万部队(野战军扩充至6万),攻安阳不可,被蒋军用不足六个整编师的部队牵制了近半年之久,导致蒋军从容调整部队,先后从刘邓当面调走八个整编师的部队,其中三个去延安,五个去鲁中,形成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态势。陕北甚为困难,山东亚力山大,追本溯源的话,起因路人皆知。

        就是刘邓应该主动出击。没主动出击是因为兵力不足,伤亡太大。可以这么理解吗?

        • 家园 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

          刘邓长期是在用四五万野战军,小马拉大车,按晋冀鲁豫的实力,完全可以在46年就组建十几万的野战军,在47年初就组建二十几万的野战军的。结果一直拖到47年6-8月间,虽然野战军数量暴涨了,战力有待提高,还是没能适应战略反攻的战场需要。

          比如高树勋的问题,刘邓一走,薄就处理了高,几十年后(1989年)邓还念道“对高树勋处理不公道,他的功劳很大”,可想而知高起义后厚待了那么久的政治决定(45年10月-47年6月),哪个赞成,哪个反对。高部实际的消耗远大于几个主力纵队,记载日常需要多达700多匹骡马拉运补给,每到一地就征夫征粮征物,地方干部都苦不堪言,一地折腾的受不了了,就再换一地。实在是不划算,真不晓得这个政治经济帐是怎么算的。十纵成立时有11000人,并入高树勋部19000人,能用的也就几千,至于要花去这么大的代价吗。晋冀鲁豫野战军从8万暴涨到28万,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解决了高树勋部这个负担。可惜太晚了,新建部队数量虽多,战力还有待提高,而战场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甚至只争五分钟的。

          通宝推:袁大头,网海,
          • 家园 邓小平他们看的是所谓政治仗,想多了

            不说这个时候,就是后来摧拉枯朽时期,还有陈明仁部的跑反呢,这说明叛军控制都是什么回事,这种起义很多都是情势所致,并非真诚。

            而且高树勋部其实和抗战后东北接收的土匪部队很类似,这还有共同抗战的基础呢。

            当然,高树勋部是共同多年反蒋,和蒋介石抗战后意图削藩的原因。

            抗战后,蒋介石意图削减别人的军队是明显的,不公平的。首当其冲的是我共。

            所以基于这个基础,反蒋势力的联合总是充满了变数,尤其是不合适的政策,导致所谓起义部队的问题,是很容易出现,而且形成了恶劣后果的。

            刘邓聂(最主要是刘邓)是很有责任的。逃跑大别山和这个也很有关系,导致了之前的战果的无谓损失。

            这种错误该谈就谈,不应该回避,只是,因为邓小平的余毒,现在还不怎么提。

    • 家园 陈唐兵败济宁很冤枉的 -- 补充帖

      济宁守军新15旅,泰蒙战役时曾被重创,当时整编72师主力34旅和新13旅被围在泰安,新15旅从肥城东援,被3纵击溃。此次陈唐用三纵加八纵一个旅,原来是有把握的。可已经在六营集被“全歼”的整编32、70师,起码有一万二千跑进了济宁,其中的139旅、143旅还都建制较为完整,早知道如此,陈唐又怎么会只拿这么点部队,去进攻的

      六营集

      • 家园 交战双方谁都不傻

        你说了半天就是不考虑后勤供应问题,这也是军迷的一个通病。留在内线可以,问题是解放区打了一年,物质供应已经到极限了,不往外线发展怎么可能?

        如果去外线的话,到哪里对老蒋的威胁最大?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高树勋部跑了不少,非常可惜,是教育不够,但是一起打仗了

        也就打了,人家跟着你是来打仗获得利益的,不是来游玩的,士兵确实待遇高了一些,但是高树勋等可没提高多少。

        那时候全国大部分不看好我共,他们加入了虽然有投机意图,但是也不错了。好像赵寿山部好一些。

        聂老总根据地建设也是不太行,被傅作义打傻了。挤压的厉害,因此刘邓部失去了依靠,不得不逃跑大别山。

        国民党和傅作义一起扩展势力,于是就挤压了聂荣臻和刘邓部。只不过聂荣臻和陕北离得近,互相照应的还可以。

        刘邓部没能力利用好和华野的配合(跟不上粟裕、陈毅的调调),就不说啥了,到了大别山,李先念留下的基础也是稀里哗啦,于是就崩溃了。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好不好都是后话,在当时是别无选择,原因就是7月底那封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

      其实,刘邓并不是在7月底才设想“全军先挺进豫皖苏地区”的,这其实是毛泽东在5月初为刘邓指定的任务(见《刘邓陈粟晋南陕北各部队的作战任务(一九七四年五月四日》):

      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这封电报背后的意图是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在这个任务设想中,出击大别山仅是视情而待的一种可能,整个图景已经能看到后来淮海战役的雏形,如果按照正常演进,后来的淮海战役是势所必行。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淮海战役是一场迟到的战役,它的自然发育被突发事件打断了,在突发事件平息后才重新发育。是什么突发事件呢?

      就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困难到什么地步?困难到毛泽东贵为党政军第一人,连大米都没得吃,只能天天吃黑豆。

      那大别山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刘邓在豫皖苏做不了只能到大别山做的?

      就是从大别山可以威逼武汉、合肥,进而进取南京。这一点此处不展开,可以参看知乎用户“汉唐天”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

      你对我“黑虎掏心”,我便对你“猴子偷桃”。

      也就是说,这是“攻敌所必救”的救驾之举,政治意义是首要的,军事意义是其次的。刘邓在对全军的政治工作中也曾指出,跃进大别山,即便牺牲中野全军也是在所不惜的。毛泽东事后也表示,做好了牺牲掉中野的心理准备。有什么是值得牺牲两位上将军及其全军来达到的战略目的?

      当然是保卫领袖。

      通宝推:翼德,网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