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从个人角度:到底生娃好不好? -- 生产队的小鸭子

共:💬230 🌺865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4万万中国人对7千万日本人到底谁人口压力更大? -- 补充帖

                稻派独生路线另一个谬论就是人口压力问题。认为人口压力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举的例子就是4万万中国人对7千万日本人。可问题是:4万万中国人对7千万日本人到底谁的人口压力更大?中国在清末起码有1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算下来平均每平方公里容纳36人。而当时的日本国土面积大约是4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要容纳175人,是中国人口密度的4.8倍,请问谁的人口压力更大?而人口压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到底是阻力还是动力?

                • 家园 这有啥可争论的

                  你不能正视问题,就去扯什么稻派,我再说一次,国内因为就业问题,需要向国外输出产品和项目,要不然一些企业会开工不足导致裁员和失业,哪怕和中国不对付的阿三,我们也舍不得每年几百亿美刀的贸易顺差,阿三就是看准了这个,就随便拿捏去那里的中国企业。

                  • 家园 就业的背后是市场,市场的背后是人口,人口的背后是出生率

                    稻派和独生派的误区在于始终把人当作负担,最多当作可以出口创汇的劳动力,几十年低出生率造成的后果就是老龄化和市场失去活力。印度的市场活力是靠无数中青年人口的需求拉动的。

                    资本家可以卖绞死自己的绳索,中国对待印度出口的问题,也其实是差不多。

        • 家园 学校管午饭,作用很大

          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大问题。类似找准生娃养娃难处,针对性解决的方案,比单纯的奖钱更有效,更能防止偏离目标的花费。

          当然,这类政策肯定比直接发钱引起更多的执政上的麻烦。今天的领导人这点比较好,不清高;为了比较大的效果,不怕琐碎麻烦。

          • 家园 整楼这个贴这句话最务实

            学校管午饭,作用很大

            下面 @龙眼 兄的跟贴,就太高高在上,高到九宵云外。不知龙眼兄对山区学校规定中午营养餐一天一个鸡蛋,会不会觉得很不民主,很不人性化。

            早两年还见到报导孩子午餐的好东西舍不得吃,带回去给家人。

            看 @假日归客 河友95%那个贴,很能联想到刀郎那个《罗刹海市》。中国太多层社会,我早就说过几次。

            • 家园 中国有多少学校在山区,多少学校在城区?

              搞一刀切好,还是搞具体甄别好?质量如何监管?品质如何保证?我不反对学校午餐,但具体执行要具体甄别,要跟多数家庭以选择,这有问题吗?

          • 家园 午饭自己从家带不可以吗?

            不了解情况,不知道孩子午饭从家带,放进保温桶里不是很方便吗?

            • 家园 夏天的话饭可能就馊了

              我们以前读农村的初中,对于我们这些住得远得同学,走路一个小时,骑车半个小时左右,所以午饭都在学校解决。我们一般带一个简单的菜如咸鸭蛋,梅干菜炒肉这些,没有汁水,不容易坏的菜。但是饭都是在学校蒸的,每天把米放在饭盒里带到学校,到校后自己加水,把饭盒放在学校厨房的笼子里,校工把笼子放进大蒸笼里蒸好饭,校工在把笼子提出来一路摆好,第四节课后大家飞奔去找自己的饭盒。这样才能保证吃上热饭,而不会在冬天吃冷饭,在夏天吃馊饭。

            • 家园 很多留守儿童,没那么齐全的生活

              父母都外出打工,老人孩子一起住,吃的比较简单凑合。也不单单是没钱,边远一点的农村,各种不方便。比如平时年轻人少,贵一点的副食,村里小超市(小卖店)进了不好卖,就不弄了。自己家种的应季蔬菜一是品种单一,二是有季节性。

              另外城市无老人帮忙的双职工,时间紧张,自己也吃食堂,回家带点盒饭或者点外卖。我身边很多例,都是孩子小时候儿媳妇都能把各种不满强忍着。等上了小学,就忍不了了,一通吵架然后赶老人回老家。

              对这两类家庭,学校搞午餐保证营养,节约孩子中午时间。

              你说的在大城市里更常见,富有家庭全职妈妈,或者有较年轻老人帮忙的小家庭。他们花样翻新做饭,嫌公有的不好吃,自己带。

      • 家园 【商榷】若生命的意义在于多样化的经历,则唯独不能用于养育孩子

        因为孩子也是生命,与人平等的生命。

        父母通过养育孩子多样化了自己的经历,那孩子是否愿意被父母养育成为自己的多元化经历呢。

        ===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亿万富翁找回亲生儿子。3个月大丢的,25岁找到,亲生儿子回到了亿万富翁身边。

        从生物学上说,亲生儿子和亿万富翁是父子关系。从社会学上说,亲生儿子和养父才是父子关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二者本是统一的。对于二者分离的来说,若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则更倾向于社会学父子关系。

        通宝推:脱口秀,
        • 家园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你说的,孩子不是生育选择的主体。

          很多孩子跟父母闹别扭,最常说的就是又不是我要你们生我的,似乎一下子就占据了制高点。基本逻辑出发点可能是法律上有选择的一方,才要负责任。

          但是我的意见是,这个前提之上更大前提是都是人。一个人自己叠个纸飞机再扯烂了是不要负责任的,虽然是自己的选择。因为纸飞机不是人。

          小孩子在被生出来前,根本不是人,所以就像我叠的纸飞机,想扯烂就扯烂了。在18岁以前大体是从这个0到人的1的过渡态,期间他们的人权也是父母部分持有的,既然权力不足,当然责任也是不完全的。如此而已。

          所以孩子是生命,但孩子不是平等的生命。

          第二个是抚育赡养责任问题

          父母对子女生养的付出和回报,往往是不平等的。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十来岁未成年就要干活养家了,父母老了要各种伺候,跟有钱人的孩子没法比。遗产收益大概率是负的-欠债。富人的孩子几乎只是享受,连临老的伺候都是护工干。所以你提到这个例子,其实就是个利益选择,跟父子的生养关系不大。假如倒过来,被拐卖小孩养到15岁亲爹妈找到了,公安给救回家。然后养父母后来发了大财,小孩长到18岁,养父母要的时候去投奔也是大概率事件。不过估计以中国人的做事妥帖的习惯,这两种情况大多数是孩子两边都认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