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从个人角度:到底生娃好不好? -- 生产队的小鸭子

共:💬230 🌺865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以科普是错的,你是对的?

                    别人至少是在手指,你在心指。有这个时间自己查查资料,比无意义的抬杠有价值的多,节省自己也节省他人的时间。

                    二、利他基因的发现

                    道金斯的观点有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他认为,甚至连"利他主义"与"利他行为"也是自私的基因在作崇。在"利己"与"利他"两种可选的策略中,哪一种能使更多的基因生存和复制,生物就会选择哪一种策略。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以色列西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研究,从遗传学角度,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这一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分子神经学杂志》电子版上。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经发现过一种“冒险基因”。这次他们从354个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选取血液标本,向受测试者提问,并按照所获取的信息,划分其无私行为(一种测量利他主义的方法)的等级。由于调查问答和验血采用匿名方式,因此受测试者无需为自己标榜,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求证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还通过具有奖罚性质的经济游戏,来观测人们是否表现出“利他主义”的行为,然后再检测他们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大约有2/3的人携带有“利他主义”基因。

                    研究人员指出,“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受体对神经传递多巴胺的接受,给予大脑一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利他行为的。这意味着多巴胺在忠实于社会道德准则的利他行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拥有“利他主义”基因的人可以承担好的工作,因为他们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回报。

                    这种“利他主义”基因是第一次被发现,但研究人员认为,一定还有其他“利他主义”基因有待发现。而且,“利他主义”基因只是决定人类表现利他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因素则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教育和模仿。 ①

                    对于“利他主义”基因,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学者菲利普·拉斯顿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种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他的这种观点,基于他通过伦敦大学精神病学院的成年双胞胎登记项目几十年收集的分析数据。

                    拉斯顿让174对同卵双胞胎回答一套由22个问题组成的问卷——每对双胞胎都具有同样的基因。拉斯顿还找到148对异卵双胞胎——每对只分享一半的基因。实验对象要求对一些陈述作出判断,衡量的等级分成从1(极反对)到5(极赞成)。这些陈述包括“逃避个人所得税如同偷窃一样坏”和“我是一个别人可以依靠的人”等。同卵双生儿的回答相似率几乎恰好是异卵双生儿的两倍,这让拉斯顿计算得出结论:在个人善恶态度不同的问题上,基因因素占42%。②

                    这样一来,人的行为,无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都具有了其各自的基因科学根据,这当然证实了道金斯先生的观点是有重大缺陷的。而上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人的自私性和人的道德品质都来自其先天的基因性本能。

                    • 家园 连三手中文信息都知道加引号表示不是真的利他

                      你还是自己先读读原文吧。

                      要不你发个《分子神经学杂志》电子版论文原文的链接,我帮你读读?

                      • 家园 我回翼德的帖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你这种诡辩对于提升人真正的认知没有益处,只能用来抬杠:科普是对科学知识的通俗易懂的表达,不是科学本身,所以科普是错的;加了引号跟不加引号有区别,所以加引号不是真的。

                        所以科普写来是给人当童话的?我给你一篇《分子神经科学》的文章,你真能读懂?引号有很多种用法和含义,我给你的名字“村长的野望”加个引号,你就是假的了?

                        不用搞那么复杂,找两篇中文的就可以了:

                        小麦中水稻自私基因ORF2、ORF3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这里面的自私基因没有引号。

                        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来自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探讨了利他行为的遗传率,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以及发现了4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加压素受体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环境在基因对利他影响中的作用。一方面基因与环境相关联,二者共同影响利他行为,即基因-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基因的效应受环境影响,即差别易感性模型。未来研究需拓展神经生物系统探索,注重全基因组研究、元分析和机制探索,进行系统的环境干预实践。

                        这里面有利他候选基因这个词。文章说的很清楚,利他这种属性是非常复杂的,相应的生物学——社会行为机制也很复杂,所以这里用候选这个词,但这不代表它是假的。

                        科学本来就不是100%正确,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这个帖子里很多人犯的就是非此即彼的错误,人类的基因有自私属性,所以自私就是天经地义的;利他基因不一定100%导致利他行为,所以利他基因是假的。这些都不能提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活在一个只有100%和0%的世界,那么恭喜你,你肯定是假的。

                    • 家园 事实或许存在但重要的是定义和解释

                      所谓“自私”和“利他”是生物体自有的行为,但是被人类定义为“自私”和“利他”。我这么说你应该无意见了。

                      • 家园 定义的方式有多种

                        基因本身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分析基因是为了通过基因了解生物的性状。这种形状可以是生物形状也可以是社会性状。

                        相对生物性状来说,社会性状大多只具有统计规律,但统计规律也是规律。就像有人说反社会人格一样,一个基因不可能去反社会,但通过研究发现部分人携带的基因更大可能促使他去形成反社会人格或作出反社会行为,那么这种基因就可以被称为反社会基因。

                        如果你质疑的是这个因果链条的相关性问题,那有一定道理,但本来就不绝对,因为40%的相关性在统计学上已经可以被视为重要的关联性了,以此来命名一种基因当然没问题。基因被发现和被研究本来就是为了对生物包括人的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改造,以此造福物种和人类社会,所以非要去区分这是基因本身还是人的行为就毫无意义,更不要说自私或利他本来就是生物的底层属性。至于担心这种研究或命名会对人类或人群产生某种歧视问题,这是伦理学的范畴,但这种研究你是挡不住的,与其纠结这个不如去研究个清楚。

            • 家园 普京是为了迎合美国的需要

              过去,俄罗斯长期扮演美国假想敌,以满足右翼军工复合体的需求。全世界海清河晏他们不就失业了么。所以普京必须穷凶极恶,必须时刻威胁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才算合格。

              可惜的是,他对乌克兰的打击居然被后者一下子堵住了,顿显虚弱。导致美国人发现俄罗斯不过如此,大大的失分。所以现在美国右翼开始扶植中国,搞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的官方一贯稳健,保不住一堆网络卖国贼要当中国普京,占据这个生态位。

    • 家园 生孩子养孩子是一种永生体验

      三生三世,就是一起生两个孩子,体验三次人生。

      不生?这个美丽新世界,与你何干?

      通宝推:hattie,广阔天地,河兮兮,起于青萍之末,西电鲁丁,苏仙岭,newbird,
      • 家园 你这种体验,读名人传记效率岂不是更高?

        无非是你体验了他的快乐和烦恼。但是一般的孩子生活太乏味,还是读名人传记更高效率。

        通宝推:潜望镜,
        • 家园 打游戏效率更高

          譬如帝国时代 2,腓特烈一世当了四十年皇帝,读传记费力,打通关也就几个钟头,基本上把老皇帝高光时刻都表现了。

          当然,有些政治斗争难以用游戏表达,还是需要《雍正王朝》这样的电视剧。

          从这个角度看,打游戏不仅不是浪费生命,反而是提高了生命体验的效率,一辈子当几辈子活。

          反而是所谓健康生活方式,自律啊,健身啊,环保啊,除非自己真的喜欢,否则就是活受罪,比坐牢还不堪。

          通宝推:生产队的小鸭子,
          • 家园 人的大脑是精明的

            比如玩游戏的爽,就是因为它符合了大脑的体验需求。

            越能上瘾,说明越符合人类本性的幸福生物学定义。

        • 家园 看电影读小说本来就是一种对死亡的抗争

          不过代入感永远无法和拥有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相提并论。孩子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的感情投入和自己注入的价值观。

          • 家园 你的这个前提是自己投入和注入的有效性

            即如果你的孩子被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了,那么就有了你的附加功能,比文学作品功能更深刻的生命延申体验。

            但是有风险,子女如果不听话,甚至出于对你的叛逆赶着不走,打着倒行,怕是就成了负面体验。就像参加高考,对于成绩好的是大学入门砖。对于成绩差的,反而是判刑。

            另外就是 @潜望镜 说的打游戏,塑造性更强。你扮演XX大帝要加税就加税,要征兵就征兵,比孩子还更听话。

            • 家园 自己反对自己,有个专门的词

              就是后悔,或者叫纠结,或者叫犹豫。

              即使自己亲自走一遍都有纠结,孩子不听话,不就是自己思想的一种反映吗?

              至于游戏,他是丰富人生体验到另一种手段,和多生孩子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生3个孩子,玩100种游戏,幸福人生!

      • 家园 很差的体验

        按照你的逻辑,体验一次,跟体验三次,好像也没有本质区别嘛。

        《三体》里面的罗辑,本来抱持着不生孩子,这个狗日的世界与我无关。后来庄颜出现,罗辑莫名其妙爱上庄颜,这一段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 家园 张三疫情三年没得新冠,结果上个月得了,也一样不能接受

          但是不能接受也要接受。生老病死,非人力所及。

          就《三体》来说,社会上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必然有罗技,有程心,现实统计学角度,都不稀奇。关注他们本身并没有意义,基因摇号排列组合而已。有意义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如果罗技是个扶贫干部,最放荡不羁的行为无非是日个带孩子的寡妇,连离经叛道都无法引起哪怕县城人们的注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