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讨论一下,习总会不会去旧金山参加APEC -- 湍流VII

共:💬785 🌺5686 🌵1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他不是老人家的“铁杆儿”

                                              历史上一段时间可能是,比如在苏区,比如解放战争的年代,他能继林育英同志任129师政委,是他党内政治地位跃升的关键,当时党内军内地位比他高的人没有七八个也有三两个,为什么是他,只能是老人家充分信任的结果,这一段时间他可算铁杆儿。

                                              建国后他就不是了,人的行为总是和世界观一致的,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很难不受封建主义旧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当受到挫折和诱惑的时候就出现立场上的动摇。

                                              主席不可能不特别关照他,毕竟主席对当年江西被王明的追尾者们奚落嘲讽记忆深刻,邓毛谢古又只有他活下来,他安闲自在的喝茅台酒完全是毛人家对他个人的复杂感情的结果。

                                              读党史上h人物回忆录我常常想,为什么老人家对陶抛弃那么彻底,一点儿不顾他是曾志同志的丈夫。

                                              他几乎所有毛主席建立平等清明永续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德政都否定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共产党员的培养、党的组织建设、国家需要谁、依靠谁和谁受惠于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和主席的路线逆着干!这个人如果非得和毛主席的革命经历联系一下,他是毛主席革命和建设路线的叛徒。

                                              通宝推:落木千山,袁大头,青青的蓝,侧翼,南门桥,西安笨老虎,红尘无极,方平,
                                              • 家园 这有一篇文章,说的是七千人大会

                                                结果把检讨变成了邓的吹牛皮。真是恶心。

                                                这里面写检讨,毛主席首先检讨,然后大家检讨。

                                                再看看文中涉及的邓小平的检讨,这能叫检讨吗?

                                                按照以往官方话术文章,毛主席主要责任,邓的检讨还算中规中矩。

                                                但是毛主席为正帅,邓小平为副帅。

                                                毛主席退居了二线,再让毛主席承担主要责任,这合适吗?不合适。

                                                当然,毛主席是主动的,有担当的,但是邓作为副帅,这么不咸不淡,不像话吧?

                                                这文章里面没说,毛主席是主动承担了最主要大部分责任。作为一个二线领导。

                                                在之前我没说到,自从1953年高饶被抓,毛主席就开始全国巡游。日常工作是刘少奇处理,也就是说刘少奇已经事实上接任了主席职务。

                                                但是,这与总理是冲突的,所以有权力竞争。

                                                打倒高饶后,总理收回了计委权力。等等等。这才有的反反冒进啊。所以就是毛周之争。不管怎么说三年是周计划的,有必要性,在中苏决裂前吸收工业技术。但是计划略显粗糙和暴力。所以肯定是有缺点的。这个责任应该周邓总负责。但是归了毛主席,这是不合适的。

                                                那么毛主席是为邓检讨吗?显然不是。大家都不认为是为邓,大家对毛邓关系心知肚明。就是不是一家人。因为毛思想是刘少奇主推的。周总理是反对的。邓也没见着,这不是秘密。也很正常,八大没提毛思想是因为彭德怀反对吗?当然不是,就是因为周邓亲苏派势力大啊!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是在三年“大跃进”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经过一年调整形势开始有所转变、但困难还很大、党内外思想上各种疑虑和分歧还很多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全党的团结,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此后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负责准备此次会议,主持和参加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就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民主集中制等问题发表讲话,为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和在新时期贯彻实行这些成果、推动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负责准备此次会议,主持和参加刘少奇书面报告的起草工作

                                                  有学者指出:“关于召开七千人大会问题,可以说,首倡者之一是邓小平。”[①]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此说。在中央领导一线工作的邓小平,深感“大跃进”以来分散主义问题之严重。表现在粮食征购问题上,就是各地“怕当老实人,总想减任务,不努力完成。”[②]1961年11月6日至10日召开的中共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在讨论1962年粮食上调方案时,遇到困难,粮食调不上来。当陶铸建议为了打通思想,把全国的地委书记找到北京来开会时,邓小平当即表示赞成。[③]11月12日,邓小平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汇报中共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情况及陶铸的建议时,毛泽东提出要召集县委书记来开个会。会议决定,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召开县、地、省、中央局四级会议,也就是后来的“七千人大会”。[④]1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可见,在召开“七千人大会”问题上,邓小平的确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党的总书记,邓小平负责准备这次大会。为此,他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大会的准备工作,阐述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和用意。1961年12月12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的准备等事项。[⑤]12月1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并指出:“明年初要开七千人大会,其用意就是要统一全党思想,鼓足干劲,在一个目标(长远规划)之下,立志气,有奔头,不要搞得思想解体,灰溜溜的。” [⑥]12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做长篇讲话,在谈到如何开好“七千人大会”的问题时说:“这次七千人大会搞什么?中央发了通知,主要的就是八个字:鼓足干劲,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行动。准备在会上作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正在准备,来得及的话,最好在我们的工作会议上来讨论一下。报告想讲三部分问题:第一,讲形势和任务,包括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规划要搞个什么样子,这样来鼓足干劲。第二,讲集中统一的问题。第三,讲党的问题。总之,我们这个会实际上也就是为那个会做准备。”[⑦]1962年1月8日,邓小平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有关安排。[⑧]通过上述工作,明确了大会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为“七千人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充分准备。

                                                  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起草刘少奇代表中央向大会的报告。报告“先由邓小平主持、继由刘少奇主持起草”,[⑨]“1961年12月31日以前的起草工作,主要是邓小平抓的”。[⑩]从1962年1月1日起,起草工作主要由刘少奇主持,但邓小平始终参加此项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月2日,邓小平同刘少奇、陈伯达、胡绳等讨论“七千人大会”报告稿。1月4日至8日,邓小平又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继续讨论报告稿。[11]1月9日形成第一稿,报送毛泽东审阅。1月10日,毛泽东看过报告稿的前两部分后,把邓小平、陈伯达、田家英找去商量,决定将报告立即印发“七千人大会”,分组讨论三天,征求意见。[12]“七千人大会”从1月11日开始对报告进行讨论后,邓小平多次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听取和通报大会各小组对报告稿的反映及讨论情况,传达毛泽东对报告稿的意见,讨论修改报告稿,[13]组织和推动讨论及修改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大会讨论报告稿期间,鉴于大会各组对报告稿有许多意见,毛泽东提议重新成立报告起草委员会,吸收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和中央的一些负责人参加。会议当即组成一个有21人参加的报告起草委员会[14],充分听取大会代表的意见,对报告作进一步修改。邓小平是报告起草委员会的重要成员。1月17日至24日,刘少奇先后8次主持召开报告起草委员会会议,邓小平出席了各次会议,并对报告提出重要修改意见。1月18日,邓小平在发言中指出:“反分散主义是向全党提问题,一定要这样抓。下面只看到小天地,这不怪他们。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他们。要在群众中树立全局观点、整体观点,要让他们看到长远目标、光明前途,这些很重要。”[15]在彭真发言时邓小平还插话说:“我们到主席那儿去,主席说,你们的报告把我写成圣人,圣人是没有的,缺点错误都有,只是占多少的问题。不怕讲我的缺点,革命不是陈独秀、王明搞的,是我和大家一起搞的。”[16]1月19日,邓小平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不是主观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有人说是。这样提问题,得不出结论。”1月21日,邓小平在发言中指出:“不提大跃进,三面红旗就少了一面。事实上,品种齐全,质量提高,也是大跃进。大会报告时可以对大跃进解释清楚。十年计划中就可以提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实现大跃进。李富春多次提到要加强计划机关,我看现在应该提出加强地方计划机关的问题。要有一个书记专管计划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党委的助手,成为财政经济工作的综合机构。”[17]这些意见对刘少奇报告稿的修改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1月24日,起草委员会拿出了报告修改稿。在刘少奇和邓小平向毛泽东处汇报后,毛泽东肯定了对报告的修改,表示“赞成这个方向”。[18]1月25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报告修改稿,同意将此报告正式提交大会。邓小平在发言中指出:“这个报告的中心问题,一是总结了十二年主要是最近四年的经验,二是提出了现在的主要矛盾,三是专门讲了党的问题。这个报告中有那么几个核心问题,特别是方向提得对不对,经验总结得对不对,这是关乎全党很重要的问题。”[19]至此,报告起草工作圆满完成。1月27日,正式印发与会代表。

                                                  起草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是会议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讨论和修改书面报告是“七千人大会”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报告分析了目前国内经济状况以及造成困难的原因,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代表中共中央承担了责任,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鼓舞全党同心同德地克服当前困难、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了积极作用。报告的形成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在会议的准备和报告的起草及修改过程中,邓小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发表讲话,提出健全党的生活的正确观点和主张

                                                  1962年1月2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他准备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的内容。2月5日,邓小平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同意他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要点。[20]2月6日,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全体会议上讲话。2月19日,邓小平将讲话稿送毛泽东审阅。2月24日,毛泽东批示:“邓小平同志:全文看过,很好。”3月2日,邓小平将讲话稿再批送刘少奇、彭真看过后交杨尚昆付印。[21]

                                                  邓小平在大会上主要讲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他指出:“最近几年,我们党的领导,党的工作,是有严重缺点的。特别重要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削弱。有些地方有很大的削弱,严重的削弱;有些地方好些。就全党来说,有相当程度的削弱。我们宁肯把这个问题估计得重一点,使全党有所警惕。因为这几年许多同志忙于具体工作,不大谈党的问题,不大注意党的建设,所以强调指出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22]

                                                  邓小平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他说:“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概括指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当然也包括批评)的作风。总的来说,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有一套健全的党的生活制度。” “比如民主集中制;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判从严、处理从宽,不搞过火斗争、无情打击;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等等。”[23]

                                                  接下来,邓小平分析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削弱的原因,首先,“这几年来,我们不大注意调查研究,因而所提的一些任务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所提的一些口号,也有许多不是切合实际的。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还有一些不适当的‘大办’,这就使得我们的许多好传统受到了冲击。”“其次,在这几年的党内斗争中发生了一些偏差。”“由于这些偏差的影响,我们党的许多好的传统受到了削弱。例如,实事求是,说老实话,本来是我们党的传统,但是,由于没有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运动中斗争过火等种种原因,这几年在我们党内滋长了一种不如实反映情况,不讲老实话,怕讲老实话的坏风气。”[24]

                                                  对于如何恢复和坚持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认为:“除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及时纠正错误等等以外,必须注意健全党的生活。这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25]为此,他在讲话中从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经常工作、培养和选择干部以及学习理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重点是讲民主集中制。

                                                  关于民主集中制,邓小平在讲话中有以下重要观点和主张:第一,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坚持并完善这个制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第二,这几年,工作中的分散主义相当厉害,命令主义也发展了,党内民主削弱了。这次会议提出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是很必要很适时的。第三,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统一;没有集中统一,党就没有战斗力。今后一定要建立党员与党的正确关系,保障党员权利。第四,要把我们党的老传统真正地恢复和发扬起来,党的各级领导同志的态度很重要。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倾听反面意见,倾听不同意见;要听老实人的话,听老实话;要服从和团结多数,尊重少数。第五,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受到监督,这种监督最重要的来自党委会本身,要重视党委内部互相监督的作用。邓小平说:“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同伙夫、勤杂人员等同志们编在一个党小组里,那是起不了多少监督作用的。”“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这个监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又说:“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26]为此,他建议把领导人的主要的小组生活,放到党委会去,或者放到书记处去,或者放到常委会去。在党委会里面,应该有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第六,党委内部要注意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日常的问题要分工负责;重大的问题必须分别情况,提到委员会、常委会,或者书记处加以讨论,取得共同的意见,作出共同的决定。[27]

                                                  七千人大会的主旨是强调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中心问题是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在大会上的讲话和刘少奇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都重点论述了这个问题。邓小平从健全党的生活、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的高度,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及实施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全面论述,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大会主题的具体阐述,与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大会上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论述彼此呼应,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七千人大会”的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宝库。

                                                  在健全党的生活的其他方面,邓小也都提出了重要观点和主张。关于建立经常工作,他在讲话中指出:“一切工作的成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积累起来的。群众运动只是实行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而我们这几年把大运动当成了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这是不好的,应吸取教训。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可以比较深入,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关于培养和选择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择各级领导核心,他在讲话中说:“这几年,我们在几个大运动中对相当数量的干部处理得不慎重,损伤了一部分干部。要实事求是、分别对待地进行甄别、平反工作。干部好坏长短应从他长期工作中去鉴别,而不能只从某一运动或某一短时期的表现去鉴别。”关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著作,他在讲话中强调:“要造成一种学习理论、学习实际的空气。不学习或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就要犯错误。”[28]这些重要观点和主张,和邓小平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论述一样,都是“七千人大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对“七千人大会”所作出的理论贡献。这些观点和主张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贯彻实行大会的成果和精神,推动新时期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健康发展

                                                  “七千人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开得比较成功,“取得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重要成果”。[29]对于大会的成果和精神,邓小平及时组织传达和学习。1962年2月8日,也就是大会闭幕的第二天,邓小平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讲了大会精神的传达和文件阅读的问题。2月12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决定:中央和国家机关17级以上、司局长级以下的干部,根据《报告》传达讨论;司局长级以上的干部除了传达《报告》外,还传达毛泽东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的讲话。各省、市、自治区都分别在2至4月间,按党中央规定的范围、传达、讨论和贯彻会议精神,在各级党组织内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30]

                                                  “七千人大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全体会上,毛泽东带头作自我批评,对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承担了主要责任。刘少奇在报告中代表中央承担了领导责任。周恩来也作了自我批评,说这几年的缺点、错误,国务院及所属各综合部门,要负很大责任。邓小平在大会上讲话,代表中央书记处作自我批评,指出:“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责任,中央首先负责,而在中央,首先应由做具体工作的中央书记处负主要责任。”[31]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中央各主要部门负责人,也都在这次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由党的主要领导人带头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作诚恳的自我批评,主动承担失误的责任,这样广泛地发扬民主和开展党内批评,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内生活中还不曾有过,所以“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和作用尤其重要。正如陈云在参加“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上所说:“这次大会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不要估计低了。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32]

                                                  对于“七千人大会”的这种自我批评精神,邓小平一直深深怀念,[33]并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切实贯彻实行。1980年4月1日,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就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谈话时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34]这些话说的很中肯,很公正,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待缺点和错误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七千人大会”精神和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具体运用。

                                                  “七千人大会”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加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在会上,中央领导人抓住削弱民主集中制特别是抓住破坏民主的倾向,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出现缺点和错误的原因,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这也是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把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使之得到了恢复和加强。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这次会议的中心问题,即民主集中制问题,会后并未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相反,却逐步背离了这个基本原则,从而日益加剧了党内生活的不正常,成为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并发展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与制度,贯彻实行“七千人大会”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成果与精神,在健全完善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主张,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进步,推动了新时期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邓小平新时期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几次重要讲话中。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35]197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时事通讯社代表团时说:“我们从来都提民主集中制,现在这样提,以后也是这样提。过去民主缺乏,民主不够,以后要着重发扬民主,因为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很好的集中。”[36]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时强调:“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具体解释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个问题不要丢,要加几句。民主集中制我们讲得太少。这个制度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民主集中制问题是根本制度的问题,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不管怎么样,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37]这些讲话指出了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论述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民主的重要性,是民主集中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

                                                  在邓小平新时期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得到健康发展,取得很大进步。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决定。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和具体的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38]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要从中央做起。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及通过的党章根据邓小平在审阅大会报告时的讲话精神,对民主集中制作了新的阐释,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9]使民主集中制的定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中国实际。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决定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 家园 所以我只说邓“历史上曾是”铁杆

                                                前文对这段“铁杆”历史,也只提及在中央苏区作为“毛派头子”挨整时为止。

                                                主席这个人,如果非要说有缺点,就是对故人、尤其是曾经跟自己“共过苦”的旧人,过于讲感情。譬如兄台描述的“邓毛谢古又只有他(邓)活下来” ---- 很难说,主席违反常规强行提拔邓为129师政委时,心中没有闪过胞弟毛泽覃留守中央苏区那已牺牲的身影。

                                                同样的例子是主席对林彪的若弟若子般的长期偏爱,很难说,没有受到对其堂兄林育英在重大历史时刻以身体伤残甚至短寿为代价对自己的关键性政治支持的怀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主席是深受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同样的人与事,1700年前亦发生在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与重用,即使刘备临死前提醒也不回头 ---- 很难说,这种“偏执”,不受诸葛亮与马良当年深厚情谊的影响,而马良也是战场早逝。

                                                通宝推:凤城,范进中举,青青的蓝,
                                            • 家园 【原创】还是方老大拨云见雾

                                              时间线梳理清楚,这样很多事情就非常清楚了。有个疑问啊,既然邓是主席最后一手提拔上来,明显是做总理接班人统管内政,还有也是唯一能以中央协调军队的人(总参谋长),为什么在76年主席最后时光,坚决拿下呢?成为邓的三落的最后一落。

                                              • 家园 邓是1975年后主动选择了与主席保持距离

                                                邓公当年在江西南昌附近“改造”时,已经离开中国高层政治4年,消息闭塞。比如邓之所以于1971年11月8日,才就林彪913事件给主席写信“表态”,是因为他迟至11月6日才有机会听取中央所发《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及其反党集团的罪行材料》的传达。(中国重大的文件,都是依级别一级一级传达,譬如当年邓公去世,全国人民是凌晨听广播通知,而我父亲因为部门特殊,是半夜叫醒去开会听传达、做预备)。

                                                除此之外,邓当时处于“被监管”状态,几乎不可能与其他任何高层人物联系,所以对中央当时的政治斗争情况,是非常陌生的。在那种情况下,邓只有唯一一个选择:继续选择相信一直以来通过汪东兴“刻意保护自己”的主席。(与刘少奇的结局相比就明白了,刘的专案组组长是周)。所以,邓复出前给主席的所有信件,除了“永不翻案“,就是”给我工作”。

                                                另外,前文提及的主席在安排邓复出职务的原话是:

                                                H、1973年3月29日主席决定:邓“正式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参加对外活动;有关重要政策问题,小平同志列席政治局会议参加讨论”。

                                                如前文(1973系笔误,应该是1974年)所述:

                                                H、(1974)年4月,主席安排邓率团出席六届联大特别会议,阐述了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所以,主席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让邓“做总理接班人统管内政”,否则不会在1973年8月的十大上,仅仅安排邓当中央委员,连政治局委员都不是。

                                                而且,十大上大获提拔的大有人在,比如王洪文(十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张春桥(十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

                                                甚至连华国锋也在十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周总理主抓农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在主席逐步增加对邓的信任与授权同时,主席却特意安排华在1975年1月任副总理兼任公安部长(当时这个兼职是多么的重要,抓“四人帮”时可见一斑),同年2月华再被确定为常务副总理之一。

                                                主席如此安排人事,表明了主席之所以让邓复出并非希望让他接班,而是“主席希望或者说幻想”----在自己身后,能否创立一种以张春桥江青为首的文革派,与以邓小平叶剑英为首的老干部派,左右平衡的政治格局,实现中国政治局势的平稳交接。而华,就是那个“老实但无用”的中间人 ---- 确切的说,可以“无用”,但必须“老实”。(至于华后来表现出来的,究竟是“老实”还是“无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十大之后直至邓在严厉“批周”之前,主席对邓的安排,远远谈不上完全放心,而是一边给予侧重性工作(外事),一边继续“考察”。

                                                对此,邓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才会在1973年底的“批周”会上,对周那么狠狠的往心窝里捅。这丝毫不涉及私人感情如何,只是邓重获政治选择权(相较于在江西而言),权衡利弊之后有利于自己政治前途的必然选择。

                                                邓圆满通过这场考试之后,主席才逐步授予邓“三副一正”。一方面,是邓表现出来的综合政治能力确实是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张春桥的反对面确实太大。

                                                “批周”只是邓复出后,主席安排考察的“中考”,真正的“大考”是要求邓对文革毫不含糊的表明态度 ---- 说白了,主席并不相信邓那个“永不翻案”。这就是1975年11月发生的,著名的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两次写信状告迟群、谢静宜”事件。

                                                主席立即将此事件上升到是肯定还是否定“文革”的高度,于11月20日政治局会议上,要求邓明确表态:赞同“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却主动予以拒绝:“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为什么仅仅过了两年,邓就从之前无条件的配合主席“批周”,演进到拒绝肯定“文革”?是因为邓回到中枢两年后,对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尤其是主席的身体状况,比在江西时期,要清楚得多了。此时邓手中的政治选择权较两年前重回中央时,又要大得多了。拒绝肯定“文革”,选择与主席路线保持距离,以观后变,就是邓深思熟虑之后的最终选择。

                                                说白了,老子不稀罕干什么辅政大臣,还是之一,老子要干就干司马懿。所以主席高度点赞过司马懿嘛:

                                                他这几手比曹操高明:谋略过人,且善于隐忍

                                                主席看人准不准?

                                                既为枭雄,岂甘永苟于眼前?岂能不以退为进、以待天时?

                                                应该说,邓当时敢这么干,还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1)他公开拒绝肯定“文革”后,他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身份主持的工作立即中断

                                                (2)一周之后,即11月26日,中央向各地方一把手发出“第一次打招呼”,开始“批邓”。

                                                (3)第二年2月,中央召开“第二次打招呼”会议,主席公开批邓:“对文化大革命两种态度,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

                                                (4)天安门四五事件之后,4月7日,主席批示:

                                                A、“开除邓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B、“华国锋任总理,建议华国锋任党的第一副主席。”

                                                主席伟大就伟大在,即使邓抉择与自己“分道扬镳”到了如此明白无误的地步,主席仍然对邓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并安排汪东兴转移保护邓及其一家:

                                                当他(汪)说到可能有人会去冲击邓小平时,毛泽东说,不能再冲击,不能抓人,并问汪东兴有没有办法。汪东兴建议把邓小平换个地方,转移到东交民巷去。毛泽东说:“可以。”

                                                那个时候,主席离辞世已不足半年,而主席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醒的:“八十三,七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主席如此待邓,较《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关公赐马、临行赠袍,也不遑多让。

                                                一在于为国惜才,二在于主席心善。

                                                他为这个国、为那么多人,谋划了这么多,却偏偏没有为自己身后谋一分,没有为自己的妻、弟、妹、子、女、侄谋一厘。

                                                伟人所以伟大。

                                                通宝推:王铁墩,紫梁,寒冷未必在冬天,梓童,胖老猫,真理,黄序,田雨,时间的影子,flycloud,陈王奋起,落木千山,袁大头,秦波仁者,凤城,青青的蓝,白马河东,80后30,和平共处,衣香楚楚,strain2,rentg,qiuqiu,绝望坡前,不如安静,六铢衣,ccceee,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蓝萍是什么人,毛远新曾经什么职位?

                                                  毛岸英如果没在朝鲜出事,是不是以后也会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

                                                • 家园 关于那句“桃花源中人”,有多个信源说与纪登奎有关

                                                  教员让邓牵头做个文革的总结,邓让纪登奎来写,纪先是答应了(当时邓注册证演那个日常工作,纪在康老病重后分工组织宣传),但回家告诉夫人后,夫人说他不该答应,这是教员交给邓的任务。纪也就把这事放下了,但诡异的是,纪没对邓说。交稿前,邓问纪,纪这才说自己写不合适,没写。这才有邓给教员的那句“桃花源中人”。

                                                  通宝推:凤城,方平,
                                                • 家园 安排到东交民巷,恐怕另有考量。 -- 有补充

                                                  邓小平、林彪其实都没有太多辫子可抓。

                                                  毕竟刘少奇已经是用工贼内奸这些莫须有罪名给强行办了,后遗症其实极大——翻案概率极高。生前可以办成"专案"可以压得住成"铁案",死后呢?

                                                  毛考虑的,从来都是身后事。

                                                  再随意安排林、邓的"罪名",那就彻底没有规矩了。而彻底没规矩的东西,肯定立不住脚。

                                                  毛又已经完全老了没时间了,生前都立不住脚的东西,死后还能维持?

                                                  林彪还好,敲山震虎南巡讲话,有意关照下"消息灵通"的小老虎和叶主任就慌了手脚,于是就"自我爆炸"了,果然天要下雨由他去吧了。

                                                  不是铁案,也永不可能翻案了。

                                                  怎么翻?

                                                  要吃肉要喝酒的李瞎子讲得最直洁:你跑什么跑嘛。大概也是因此而欣赏李瞎子(可视为考试成绩及格吗?),毛还就笑着批准了酒肉供应。

                                                  教员嘛,对自己出题考试表现好的学生,一般都习惯有所奖励。

                                                  邓呢?

                                                  如果是在东交民巷那个地方,发生一丁点儿外交意外,类似王立军走进了美帝领事馆,或是散步遇到了法国友人,会有什么后果?

                                                  邓,当然轻松通过了考验。袍哥大佬后代,老江湖了,二代核心嘛,这种考试当然不能只是及格,只会是满分。

                                                  但换成赵紫阳、戈尔巴乔夫之类乃至嘴上耿直汉子耀邦呢?

                                                  端王轻佻不可以主天下,能及格吗?

                                                  中国的纳吉嘛,暗示这么明显了。

                                                  江青领会了意图,但干得太蠢了。

                                                  点看全图

                                                  八七、八九之后,把一些抓不到辫子的放到靠近香港的深圳去养老,邓也照抄了考试思路嘛。

                                                  至于现在,清帝驱使春华的北大同学们屡屡"倒茶廿年"大概率还是没抓到真辫子的"特使"小胡,不也是几次三番要重复做这道题吗?

                                                  2023.12.16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有这种考题可做,至少已经、曾经是文选的人选了。 -- 补充帖

                                                  其它人,最多也就只能旁观围观远观或者几十年后才能回观这些中南海做题家们的。

                                                  够资格旁观围观远观的,大多都是屏息静气,曼立远视而望幸焉的。

                                                • 见前补充 4946735
                                                • 家园 邓小平却主动予以拒绝

                                                  【邓小平却主动予以拒绝:“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何其雅也。量邓小平不是这样雅人😂。

                                                  方平兄这段有出处吗?

                                                • 匿名 邓为啥是1975年后主动选择“与主席保持距离”?

                                                  请看“ 毛泽东的光辉晚年(上下卷)by 谷成 伯強”中第353页中所说:“我們已經看到,批林批孔運動在 1974 年夏天之後,由于各種干擾而不了了之。

                                                  也許是巧合,也許不是,正是這個夏天,北京成立了一個醫療組為毛澤東檢查身體, 一位天津來的專家發現毛澤東得了運動神經元病,這個病無法治癒而且患者生命一般不超過兩年。當時北京有四大金剛之說,這四個人是胡耀邦、周榮鑫、萬里和張愛萍。鄧小平的女兒寫書說,這個時期他父親對于“四人幫”是採取攻勢而不是守勢。”

                                                  若此言为真,则可知D为何在75年开始为翻案而着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