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共:💬112 🌺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以弄一点配合专用攻击直升机 就像步兵战车配合坦克
    •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三)

      出于苏军早打快打的战略思想,米-24和当时很多飞机一样,是边研制边投产。米-24在70年试飞计划还没有完成时就已经进入现役了。除试飞和换型训练中心外,首批装备的部队包括远东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和驻德集团军群的空军部队(当时直升机仍隶属空军)。最初的型号是米-24A。服役不久,米尔设计局就开始改进,旋即推出米-24B。主要变化在武器系统,机头武器改为装在动力转动的炮塔内的4管12.7毫米机枪,反坦克导弹改为半自动线导的9M17P,命中率大幅提高。但米-24B还没有投产,就让位于下一个更新的型号。

      米-24A的使用经验表明,最初的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的座位在后左,射击员的座位在前右,为驾驶员提供较好的前向视野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作了一次大改,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但后坐抬高,改善驾驶员的视野;火控系统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统的视野。前机身改变了,前起落架必须加长,形成在地面上停机时“昂首挺立”的姿态。至此,米-24那十分有特征的外形就定形了。米-24本来就丑,改型后更丑了,但丑得有味道,就像鬼怪式战斗机一样,以丑为美。改型的米-24为米-24V,V是俄文字母的第三个。米-24V选用原定的9M114反坦克导弹。9M114是超音速反坦克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命中率达到90%。然而9M114的进度又拖了,直到72年才服役,没有办法,米尔设计局只好用米-24V的机体和米-24B的武器系统,推出一个折中的米-24D。有趣的是,D是俄文中第五个字母,米-24的命名序列跳过了第四个字母G,引起了很多猜测,其中一个是G容易联想到gavno,意为臭狗屎,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只有天知道了。米-24V最终在76年投产,86年停产前,生产了1000多架,是米-24最主要的型号。米-24V投产时,苏军已有400多架米-24A和D服役,此后,米-24D有一段时间和米-24V并行生产。米-24D的简易版出口型号为米-25,米-24V的相应型号则为米-3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4V

      为了加强米-24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为米-24装备航炮的努力,终于在米-24P上安装了一门双管30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12.7毫米机枪。30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机右侧固定安装,有点像20年后的卡-50。米-24P于81年投产,到89年为止产量在620架以上,出口型号为米-35P。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喀布尔准备起飞的两架米-24P

      30毫米炮的威力有时嫌太大,固定式航炮毕竟瞄准不方便,必须把整个机身调转过来对准目标,对突如其来的地面火力也反应不够及时。80年代时,米尔设计局终于把较轻但威力仍然很大的双联装23毫米炮装上了米-24,采用颌下动力转动的炮塔,实现了米尔最初的设想。装备双23毫米炮的米-24的终极型号米-24VP于85年定形,但拖到89年才投产,仅生产了25架,整个米-24生产线就停产了。

      • 家园 很难理解俄罗斯。

        这边大学里见到过俄罗斯过来的学者。巨牛!!!尤其搞工程技术的这帮人。数学很厉害。思路清晰,底子扎实。嘴巴里念念有词。东西就拿出来了。超一流的水平。真一点不吹牛。感觉他们 不是地球人一样。我们研究所也算见过世面的。不是一队窝囊废但是不管中国人,德国人见了 这位只能低头看鞋。而且看他做的seminar特别的怪异。对问题的切入点匪夷所思。跟他没法 交流。我们拿出来的,他却很难理解。但是他就是能拿的出来结果。只能说 和我们常人不一样。半仙级人物。

        俄罗斯这个地方出天才。但是有这样的牛人。为什么生产不出好的民用产品。个人感觉 这应该是迟早的问题。

        听说他们也搞什么少年理科班这类的东西

        • 家园 其实不是搞不好,而是经互会的家伙们学习比较优势论太入迷了

          整个苏东集团的轻工业生产都外包给东欧国家了

          苏联只负责重工业和提供轻工业机械

          所以啊,东欧垮掉以后,苏联想不垮都难

        • 家园 如果设计思路都怪异的厉害

          生产的产品普通消费者会用得习惯吗?

        • 家园 也难说,这么不食人间烟火,民品到底应该怎么样恐怕也不清楚

          如何做得好?

        • 家园 搞不出好民用产品大概是因为,

          民品不光要好,还要能挣钱。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考虑设计、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产品品质好,但成本太高,不合需求。绝对不会是老毛子的研发能力不行。说白了就是效费比差。

          现在观念上也没变多少,所以鹅国只能在军火这种不怎么考虑成本的领域还过得下去。

          鹅国除非也出个邓“总设计师”,从思想上改造改造

          • 家园 怎么把错都推到计划体制上了?

            苏联走的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道路,民品差是自然。

          • 家园 是羡慕老毛子的技术支撑能力。你什么样的设计

            看起来很荒谬的设计。技术上他都有办法有能力给你解决。能够搞出来。而且投入生产。至于民品设计,竞争能力这些东西不是我要说的,我指的是他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他的科学家还是体现超级大国水平的。这些人就看你怎么用他了。技术上没有傻大黑粗不傻大黑粗的只有被细化的环节的解决能力。

            • 家园 说道老毛子看起来荒诞不经的设计

              还是有它的道理。以空中加油为例,不管是美国式的机尾硬管加油,还是英国式的机翼下吊舱的软管加油,受油机都是在机头(至少是前机身)装受油管。但是苏联最早研究空中加油时,却是不可思议的翼尖对翼尖加油,也就是加油机和受油机左右排开,但一前一后。这种方式看起来及其别扭,加油机受油机都不易控制,但自有它的道理:这样两架飞机之间的气动干扰最小。还记得《解放军报》对轰油6对歼8II空中加油试验的报导吗?美国空军早年为了这机间气动干扰,没有少摔飞机,包括载核弹的B-52。62年仅西班牙罗塔空军基地的B-52

              就有两次,一次氢弹掉在农民的田里,一次掉在海里,动用了当时刚研制成功的深海机器人打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6之间翼尖对翼尖加油,时间大概是50年代中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