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雪夜妖谈-引子 -- 夜如何其

共:💬1384 🌺14859 🌵3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牛棚和古拉格不一样,你是中国人吗?看来没懂牛棚啊,牛棚是科学

                                            科学院或者研究部门内部的治理方式,意思是专家应该更贴近人民大众。

                                            这里面还有文革打击高等人的问题,保皇派打死姚桐斌就是来自工人阶级的报复。

                                            毛主席要求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基本遵守,保皇派一定程度的遵守导致了姚桐斌、赵九章的死亡。

                                            但是这个是文革普遍规律,我说的保密单指古拉格模式,你这个延伸让我很意外啊。

                                            • 家园 在心态上靠近人民群众或许可以,甚至或许应该

                                              但是专业知识想要靠近人民群众,那可不是专家自己想靠就能靠下去的。

                                              科学道路不为皇帝国王铺设捷径,也不为无产阶级铺设捷径。想用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尊重科学规律。

                                              • 家园 敲打敲打而已,从来也未想成为常态啊,也不可能让他们一下子

                                                不高高在上,主要是思想意识节省就是最大的功德了。

                                                这是保皇派搞得严重了。

                                                至于你说的科学道路,呵呵,你要如何?新中国跟美国一样吗?不说当年,就是今天也做不到,想依靠金钱吸引科学家,太难了,你从西西河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对金钱的崇拜啊。

                                                这是两回事,其实就是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分歧罢了。很遗憾,新中国当年甚至今日也没办法支持杨振宁,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认为今天的国内科学界有利于培养杨振宁,但是,我还是反对放科学家出国,我不认同科学家无国界、甚至科学无国界。

                                                至于你的所谓科学道路说,我也是呵呵,国内这次芯片跃进失败证明了你的规律说其实并不科学。

                                                • 家园 科学道路这话真不是我说的

                                                  这是马克思的话。

                                                  我这里试着总结一下您的观点:科学家必须管起来,不能听任他们自行其是,而要让他们解决迫切的社会需要。而我的观点恰好相反:科学家的自行其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这份自行其是,以此作为换取科学发展的代价。当然,某个特定社会完全可以为了维持其他有限方面而拒绝支付这份代价,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社会远远算不上我心目当中的理想社会。

                                                  其实我对于马克思的话还有另一层理解。马克思的全句是“科学没有皇家捷径,唯有刻苦登攀才能达到顶峰”,这是针对个人努力来说。我对前半句的理解更接近郭德纲的段子:“有人跟火箭专家说火箭该烧水洗煤,那专家多看他一眼都算输。”说的好听一点:科研进展的规律不以科学以外的导向为转移——不管是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大团结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某个阶段该研究不出来的东西就是研究不出来。这个锅不能让科学家或者科研规律来背。

                                                  另外,您似乎对“牲口”这个词抱有反感,但是“老黄牛,垦荒牛,孺子牛”在我国是得到官方宣扬的意象。从您的立场出发,尽管可以反感我的轻佻口吻,但是不应该反感意象本身。

                                                  • 家园 是的,牲口属于骂人,老黄牛则可以接受,你懂得

                                                    至于科学规律,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律,就应该你们都去美国了。

                                                    但是作为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和科学机构。而不是向美国输入人才,哪怕是基础,我也不乐意。

                                                    这就是中国在现有条件下应该有所取舍,前几天有先生说、夸耀电子对撞机比运十应该搞,我是深深的反对。这即是我对科学规律的理解了。

                                                    我们中国条件如此之差,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尚无一个独立自由的体系,我深以为憾,而我们的父辈不管多么弱小,多么辛苦,他们已经初见了一个模型。但是我们这些后辈则近乎一事无成。作为泱泱大国,如此卑微的跟随美国,这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在我看来建国70年,我中国在面对美国就不该畏畏缩缩。这是科技实力的心虚导致的,哪怕世界第二派多么吹牛,这个差距是实在的,是实际发生的恶,而这个却不是苏联需要担心的。

                                                    这是我个人感到万分遗憾的原因,小小一个运十,竟然会面对C919如此的尴尬,随着中美稍微缓和,竟然就又开始试飞了,这真的很丢人,当年苏联可有这个担忧呢?

                                                    作为世界第二,中国大飞机应该是这个样子吗?我认为不应该。而且我认为运十可以成为应该成功的一个,也是可以成功的那一个,这个选择和芯片一样,都很重要也应该重要。至于电子对撞机,我认同杨振宁老的看法,不该上没必要上。这个方向不如运十飞机。

                                                    我的意思不是科学家应该关起来,现在也不是当年,而是应该敲打敲打,中国其实不应该挥霍资金和时间!这次芯片大跃进失败,就是浪费了资源和时间,由此,这个领域严谨甚至约束一些,我想合情合理。

                                                    至于您说的科学自由,恐怕也得看条件限制,历史上类似的哪里比比皆是,至于美国资金相对丰富,可以更广泛一些,作为即便是今天世界第二的中国,也可以某些领域更集中认真一些,我想这也是没有办法没有区别的问题吧。

                                                    这里面确实又涉及到了政治问题,即美国可以不要脸的回回提高债务上限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其他国家呢?为什么只能让美国挥霍历史和金钱和人力资源呢?这个问题就又跑了,大概就是这样吧。

                                        • 家园 牛棚制度似乎不是为了保密而存在的吧?

                                          您自己都说了,主要是为了思想教育,为了规定科研方向。

                                          而且既然说管理的话,那就得拿绩效说话。我确实没研究过牛棚里出过哪些重要科研成果,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同一批人要是不进牛棚的话科研产出会提高还是降低。

            • 家园 哪壶不开提哪壶
              • 家园 老兄,你错了,闵恩泽取得裂解成绩恰恰是在文革,初期的牛棚

                根本没啥事。就是下基层锻炼而已。

                我对这段没有任何遗憾,当年他获得国家奖时,我特意多看了一些资料。

                1955年10月,已在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成家就业的他,不顾朋友的劝说和美国移民局的刁难,绕道香港回国。当时,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催化剂的供应,直接威胁到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临危受命的闵恩泽毫无怨言,转行进行催化剂研究。

                几年之后,终于成功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等多种催化剂,解决了新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填补了国内空白;

                “文革”过后,他又成功开发出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1978年以来,闵恩泽共带出20多名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目前还在培养博士生。这些学生当中,不少已经成长为我国石化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这块是故意规避了文革,但是。。。。。。

                1955年底,闵恩泽和陆婉珍绕道香港,辗转回到祖国。他们来到刚刚组建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待遇微薄,条件简陋。还没等他们大显身手,接踵而至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心直口快的陆婉珍看不下去了:“人家国外在搞研究,我们在这里整天开会,怎么会赶得上人家?”她差点被打成右派分子。

                1960年代初,前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带走全套炼油催化剂技术资料。没有催化剂,石油就无法提炼出航空汽油。闵恩泽临危受命,几十天吃住都在现场,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我国一向依赖别国的、生产航空汽油所必需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且质量还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接着,他又研制出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迭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微球硅铝催化剂等。

                而陆婉珍也有不菲的成果。当时,世界上色谱技术刚一露头,陆婉珍便拿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色谱仪。接着,她又在分析科技领域继续开拓,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逐步建立了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差热、发射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色-质联用、电子能谱、激光拉曼等各种化学、物理分析技术和手段,全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文革”伊始,陆婉珍带着7岁的女儿被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大家注意,钱江干校都有谁)。种棉花、玉米,还要挑煤和修厕所,女儿偏又营养不良得了肝炎,可陆婉珍还是挺了过来。

                一向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闵恩泽在“文革”中也没有逃脱噩运。

                1969年,姚文元发表了题为《上海机床厂道路——从工人中间培养知识分子》的文章,第2天,闵恩泽就被拉出来批斗(有意思的是闵恩泽的文革遭难居然来自1969年,呵呵)了,因为他说过“搞科研还得靠专家学者”的话。

                此后,打扫厕所、运煤渣、烧煤、关禁闭、写揭发材料、老实交代“罪行”成了闵恩泽那些年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共同的遭遇。

                折腾了一阵子,造反派把闵恩泽当成“死老虎”扔在一旁。无人过问,闵恩泽难得“清闲”,利用“闭门思过”的机会,偷偷地回忆石油催化剂的实验过程。而在干校劳动的陆婉珍则忙里偷闲地复习她的石油分析专业,蛰伏一隅,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重新开始她的科研项目。

                当他俩被宣布审查结束获得“解放”后,揩干委屈的泪水,又双双扎到实验室中。(又把文革略过去了,那么请问他俩解放是哪年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闵恩泽获得了“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陆婉珍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大会的奖励。

                1955年8月,闵恩泽和陆婉珍从香港转道回到了祖国大陆。当他们踏上阔别8年的祖国的土地,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他们先回上海,后来到了北京。石油工业部向闵先生敞开了怀抱,闵先生被安排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在借来的几间旧平房里,闵先生开始了催化剂研究,这一干就是5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他成功指导开发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61 年,闵恩泽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制备微球催化剂。喷嘴结 构是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成型的关键设备,这是主要矛盾。于是,闵恩泽 决定打破常规,提前建设中型喷雾干燥器来研究喷嘴结构。经过一年多的 研究,喷嘴结构才确定了下来,它由喷嘴外壳、喷嘴片、旋转体等组成。虽然在中型喷雾干燥器中确定了喷嘴结构,但是工业喷雾干燥器的喷雾量 是中型试验装置的 45 倍以上,如何确定工业喷嘴结构和尺寸又成了一个 新难题。由于没有大量的硅铝胶来进行试验,闵恩泽就选用了熔化的石蜡 进行试验,确定了工业用喷嘴的结构和尺寸。但这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难题:工业喷雾干燥器中,要安排 8 个大型喷嘴才能达到生产能力。一般喷雾 干燥器的喷嘴均是向下喷射物料,这样几个喷嘴物料小粒就要相互碰撞, 黏结在一起,粒度分布将达不到规格要求。

                闵恩泽苦苦思索如何解决这 个问题,后来他领悟到,喷嘴不是向下喷,而是水平方向以 90°向外喷, 再把另外 4 个喷嘴放在下一层,错开角度,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难题。闵恩 117 泽给这种喷嘴装置的安排起了个很甜的名字:串糖葫芦。他们成功开发 这种专用喷嘴意味着成功攻克了微球催化剂粒度分布和强度的难题,这 种喷嘴装置一直沿用至今。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实验室研制开始到建成工厂仅用 5 年时间,比 正常开发周期缩短了 3 ~ 5 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闵恩泽为中国自主 开发出建设我国 250 万吨 / 年炼油厂所需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突破了 国外技术壁垒,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不断创新催化应用,实现催化技术自主创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已经基本达到自给自足, 但国外又已推出了新一代的石油炼制催化剂,我国又有了新的研究目标, 那就是在我国十几年的催化剂研究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已建工厂的现状,努力追上并赶超国外先进水平。(这段又把文革越过去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石油化工催化剂面临与国外催化剂的激烈 竞争。

                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并停止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直接威胁到航空汽油的生产。闵恩泽临危受命,组织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他和同事们在几间非常简陋的平房里冒着危险,反复试验……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之后,终于成功生产出我国的高质量小球硅铝催化剂。之后的几年时间,他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等,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

                这段话的意思似乎是他取得成就全在1966年文革之前,之后当然是1978年了嘛!!

                然而。。。。。。

                1964年,在肺癌手术后,闵恩泽切去了两片肺叶,但他从未停下科学研究的脚步。

                上世纪70至80年代,他开始倾向基础研究,重点指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剂、渣油裂化催化剂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

                 “文革”伊始,陆婉珍带着7岁的女儿被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种棉花、玉米,还要挑煤和修厕所,女儿偏又营养不良得了肝炎。挑煤不只是力气活,挑着百十斤沉的担子从一条窄窄的舷板上稳稳当当地走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别说女同志,就是很多男人也干不来。可陆婉珍挺了过来。

                  一向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闵恩泽在“文革”中也没有逃脱噩运。1969年,姚文元发表了题为《上海机床厂道路——从工人中间培养知识分子》的文章。第二天,闵恩泽就被拉出来批斗了,因为他说过“搞科研还得靠专家学者”的话。

                  此后,打扫厕所、运煤渣、烧煤、关禁闭、写揭发材料、老实交代“罪行”成了闵恩泽数年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那个年代科学家们共同的遭遇。

                  然而,这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对于闵恩泽和陆婉珍来说,都无怨无悔。“祖国”二字在他们心目中依然是神圣的、沉甸甸的。他们说,做父母的一时错怪了儿女,而儿女爱父母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共赴国难,义无反顾,这就是当年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心路。

                  折腾了一阵子,造反派把闵恩泽当成“死老虎”扔在一旁。无人过问,闵恩泽难得“清闲”,利用“闭门思过”的机会,偷偷地回忆石油催化剂的实验过程。

                  而在干校劳动的陆婉珍则忙里偷闲地复习她的石油分析专业,蛰伏一隅,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重新开始她的科研项目。

                  于是,当他俩被宣布审查结束获得“解放”后,揩干委屈的泪水,又双双扎到实验室中,就像回到久别的情人怀抱里一样幸福。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在撤走专家的同时,还带走全套炼油催化剂技术资料。没有催化剂,石油就等于废料,无法提炼出航空汽油。闵恩泽临危受命,几十天吃住都在现场,关键时刻与工人们一起钻进高温炙烤的干燥室里查找原因,有时接连二十几个小时不合眼。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我国一向依赖别国的、生产航空汽油所必须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且质量还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接着,他又研制出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迭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微球硅铝催化剂。

                  而陆婉珍也有不菲的成果。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色谱技术刚一露头,陆婉珍便拿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色谱仪。接着,根据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分析科技领域里她继续开拓,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逐步建立了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差热、发射光谱、电化学、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色-质联用、电子能谱、激光拉曼等各种化学、物理分析技术和手段,全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并且,由于她的努力,科研成果很快在大企业孵化,在石油化工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10年浩劫,惚若隔世,中国石油化工科技与西方列强相比,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闵恩泽获得了“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陆婉珍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大会的奖励。年逾花甲的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倍受鼓舞。

                点看全图

                这个应该是觉得还是回避不了,十年没做事,太假了。选自闵恩泽传,估计不好造假了。

                内容

                闵恩泽生平事迹

                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42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土木系读书。大学二年级时转学化工。

                1948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年底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55年,取道香港,历尽波折,回到祖国。

                20世纪50-60年代,成功开发我国第一代炼油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国内建设急需。

                1964年秋,查出肺癌,被切去两片肺叶。

                20世纪70-80年代,倾向基础研究,成功指导开发我国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炼油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设立了闵恩泽奖学金。

                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捐献全部积蓄的400万元,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

                2016年,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绝大部分都是这类的,哈哈哈,太恶心了,这里面有个问题,当时开始是学习苏联的,然后中苏关系不好了,只好自己研究,也不能学习美国西方啊。

                只好自己研究,问题在于,如果闵恩泽中断了十年研究,那么他在1978年,还能怎么样呢?我想很那恢复了吧,所以,这类谎言看着就那么荒唐可笑,也显得小编很无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工业还是一片空白,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作为现代炼油工业的核心,其生产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化学工程专业出身的闵恩泽对催化剂并不了解。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他急国家之所急,边实践边研究,发明了控制表面张力解决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破碎的方法等,并参加催化剂工厂的设计和试运转,生产的催化剂性能优于进口催化剂产品,保障了国防航空汽油的供应。大庆油田开发后,炼油厂急需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他确定了符合国情的生产路线,攻克了微球催化剂粒度分布和强度的难题,并指导工厂设计建成投产。他还开发了铂重整和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炼油催化剂的空白,满足了国内建设急需,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面对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闵恩泽带领团队继续攻关,成功开发半合成裂化、渣油裂化、钼镍磷加氢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增强国产炼油催化剂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开发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闵恩泽结合自身科研经验,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催化材料与新反应工程的集成往往会带来集成创新”的见解,率先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科技前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经过多年艰苦探索,他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新式武器”。

                这次百度有点靠谱,70年代当然不可能荒废啊。

                1956至1966年的十年间,闵恩泽历尽艰辛,打破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封锁,成功研发了铂重整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和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生产技术,解了国防之急、炼油之急;建成了兰州、长岭、抚顺、锦州等催化剂厂和车间,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闵恩泽正满腔热情地投入石油炼制技术的研发中,却被送进 “牛棚”,成了被调查和清查对象。“牛棚”岁月给他以折磨,也磨练了他的身心。在度过最初的迷茫、不解之后,闵恩泽恢复了平静,他以乐观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表现出了困难中的坚韧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牛棚”里,他借写交代材料的机会,把以前催化剂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都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他日后催化剂研究的宝贵财富。

                1970年,闵恩泽从“牛棚”里出来不久,即被派往抚顺,参加燃化部组织的“三氢会战”,同时参加了扶余的原油浸没燃料的会战;随后参加了长岭加氢催化剂会战,荆门炼厂裂解焦油制苯攻关。后来他又帮助周村催化剂厂脱贫致富,由弱变强。

                20世纪70年代,闵恩泽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中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中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闵恩泽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1955年,闵恩泽加入石油炼制研究所,接手的第一个工作是铂重整催化剂的中型试验。铂重整工艺生产的甲苯是生产硝基苯的原料,后者则用来生产炸药,对国防有重要意义。

                闵恩泽回忆说:“1956年,我去大连石油研究所才第一次看到催化剂实物。我们这一批承担任务的科研人员中,没有一个人经历过从实验室几十克催化剂开始,一直到成吨催化剂生产的过程。我们就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

                大连石油研究所提供的铂重整催化剂制备方法,需要高纯度氧化铝载体,用化学纯的三氯化铝为原料。中试放大,如果按国外方法生产三氯化铝,要用纯度达99.99%的金属铝为原料。这种原料路线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要在工业上推广应用,必须先解决大量生产高纯度三氯化铝的问题。没有现成能用的路线,闵恩泽决定自己搞调查。在生产化学纯三氯化铝试剂的北京化学试剂厂,闵恩泽发现他们用废铝桶作原料,用活性炭吸附精制后制成化学纯的三氯化铝。但要制备上百吨的三氯化铝,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废铝桶呢?带着这个问题,闵恩泽又到山东一家铝厂调查,发现在生产氧化铝过程中,有一种氢氧化铝半成品,产量大、纯度高,可以溶解于盐酸中制成三氯化铝溶液,但杂质含量高。闵恩泽就借鉴北京化学试剂厂活性炭吸附脱铁的方法来精制,果然试验成功了,由此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原料情况的高纯度氧化铝载体生产路线。

                1965年,一座千吨级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制造工厂在兰炼建成投产。从实验室研究开始算起,只用了5年时间。按常规程序,至少需要8到10年!后来,这个工厂又经过少量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了8000吨/年。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闵恩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石油炼制催化剂专家。

                爱国,就是自主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始面临与国外催化剂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

                这文章写得,强行把闵恩泽的成就截至到了1965年,1966年都不让进,呵呵。

                  20世纪70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中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这就是闵恩泽文革时期的研发成就。

                之所以说1985年获奖是为了引导读者误以为科研成果是1985年的,呵呵呵。

                重点是,60年代他因为肺癌切除了两篇肺叶,好悲惨,然后活到了93岁。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闵恩泽PPT中内容,说他1970年去了伊朗。

                通宝推:绿色蔬菜我的爱,empire2007,hattie,陈王奋起,落木千山,燕人,匿名:1
                • 家园 央视[面对面]闵恩泽――催化传奇,很好的毛式老头,还听话

                  还要自主创新!!!!贡献很大!!!

                  http://www.cctv.com/video/mianduimian/2008/01/mianduimian_300_20080120_1.shtml

                  [面对面]闵恩泽――催化传奇

                    闵恩泽:大概是1960年春节,春节原来石油部的部长余秋里,余秋里是一个胳膊啊。

                    主持人:对,独臂将军。

                    闵恩泽:独臂将军。就是春节宴会,那么对我也是很高的荣誉,我跟我的夫人都坐在第一桌跟他在一起,他当时就跟我讲,说老闵,一年之后把催化剂搞出来,一年。这个根本不可能。

                    主持人:为什么说不可能。

                    闵恩泽:时间不行,绝对做不到。因为一个催化剂厂从实验研究,七年八年,有好多啊。你研究要设计,要施工,建设和运转,还要培训人员啊。所以大家都给他祝酒啊,我就在旁边很难受啊,就不敢举杯给他祝酒啊。后来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当然陈毅副总理又在人大会上,就是春节的宴会。

                    主持人:又提了催化剂。

                    闵恩泽:那天又跟他坐在一桌啊。我才开始跟他讲了,我说余部长一年之后开始设计,就是一年之后设计这个工厂,我话说的是留有余地,一年建成厂,不可能。

                    主持人:那么难做,那咱们直接买不就行了吗?

                    闵恩泽:但是中苏关系紧张,他就开始卡你了,他开始就卖次品给你,他有个指标,这个球一点裂纹都不能有,最先的标准是好的催化剂,完整率是84,86。后来他就提供你的是完整率60。那是一放进去就碎了,而且这个装置还运转不好啊。

                    主持人:那我们不跟他买嘛,跟英国买,跟美国买。

                    闵恩泽:美国是不可能卖的,当时唯一的,除了苏联之外西德有一家,但是他在买以前,他首先就要了解你的情况,你什么装置,你在干什么。当时我们觉得这些是我们国家的机密也不能给他。又是谈判,不是几天,一谈可能谈个半年,甚至谈一年,最后也买不到啊。

                  https://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1-21/1140921.shtml

                   主持人:这个催化剂研制的成功对于我们今天的石油工业,它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闵恩泽:当时,我们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建250万吨的炼油厂,那全部用自己的技术,(炼油)要的催化技术都有了,这是第一代。那么第二代,当我们把第一代做完了之后,1964年,大概1964到1970年这一段时间,国外出现了第二代,这个第二代是跨越发展的,当然那段时间我们有工作停顿,文化大革命,停了一段科研工作。到1980年这段时期,那么有国外的新一代,还是跟踪他们,跟踪,需要的催化剂,做出来了,提供了第二代催化剂。

                    主持人:边学边干?

                    闵恩泽:还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比如说我们最先就做了磷酸硅藻土催化剂,要挤条,挤面条,我们就做了螺旋挤条机,我们把料放进去,它不朝前面跑,它朝后面跑,那当然不行了,用连续挤,挤不成了,那后来只有笨办法,就是搁一个活塞,一个一个装,装了用一个那个推,就硬挤出来。这不是很现代的,后来当然我们也开发成功了,所以就让我知道,你要做好这个催化剂,要研究设备,还有呢,就是我刚才说磷酸催化剂,第一次去大连石油七厂用?,给我打个电报,说催化剂没有活性,不反应,挤进去不变成油,我傻了。傻了后来就研究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我们做催化剂,外头结了一层壳,所以这个就,这个就进去不了,后来我们就把它敲碎,敲碎一装,好了。那么这就给我又一个教训,最后我是这样,实际上我的成就,就是党跟国家交了很多学费的。

                    主持人:你谈自己的病,那么严重的病你是笑着说,你谈到国家交学费的时候,你看你眼泪都差点出来,那么难过

                    闵恩泽:就是人生到底要干什么吧。对我,对我跟我一起工作的团队,确实因为面临着国家的发展,就提供了一个机遇,一个机会,要我们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主持人:说句境界不高的话,但是命是自己的,财产是国家的。

                    闵恩泽:如果你活着,你不,你无所事事,没有成就,虚来一生,那也没有意义啊,

                  闵恩泽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对今后要做的两件事念念不忘:

                  一是把自己50多年自主创新的案例写下来;

                  一是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方面继续努力。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他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石科院院长龙军这样评价闵恩泽:“他的巨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 “我和闵先生共事20多年了,从闵先生身上学到好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科研首先要做好一个人。” 何鸣元院士回忆说:1984年我出国学习回来之后,正赶上石科院筹建基础研究部,闵先生让我担任主任。他当时对我讲,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第一位是帮助别人出成果,而不是自己出成果。当团队头儿,就要学会吃亏,如果只想占便宜,就无法让大家心服口服。

                    “在这方面,闵先生一直以身作则。一项成果出来之后,往往第一位署名的不是闵先生,而是具体负责的同志。在他的影响下,基础研究部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这样就激励了团队的整体作战精神,有利于发挥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何鸣元深有感触地说。

                  通宝推:落木千山,
    • 家园 章七 浮光掠影看留学生的经济情况

      可能网上也有类似的调查研究。

      只从自己看到的情况,说一下。

      我感觉现在留学生的经济情况,差别极大。

      我家儿子除了第一年,一直住塔楼,留学生比较多。

      一方面,真是能看到跑车和德国车。

      另一方面,地下空车位很多。

      合租室友,常有去送外卖的。

      打工比例很高,这个倒是没啥。

      我一开始挺不理解,后来看我家儿子打工,才转变了点态度,要是学习顾的过来,打工也行,多点零花钱。

      睡客厅的情况也常见。

      我们当初做新移民时,这也常见,就是经济窘迫,需要省钱。

      我儿子这种被排斥的本地崽,都知道有些小留学生,钱不够花。

      大致的情况就是,有学费,有生活费,但是没有娱乐的零花钱。

      也不是很容易。

      忽然写这个东西,我也没啥影射。

      就是听说了个事,有个留学生回去了,落落大方,十分自信。

      在美留学时,每年给他70万。

      亲戚看了很后悔,觉得对不起儿子,当初刻薄了。

      又不是没钱。

      请别问为啥,我也不知道我在说啥。

    • 家园 章六,日本即将到来的经济中兴 -- 有补充

      普通人都是后知后觉的。

      所谓嘴炮专家也不过如此,巴菲特大举进入日本后,这才突然发现日本有可能要经济重振了。

      刨除各种原因,特别是产业链重构,日本被认为中兴的原因,其实到很好理解。

      从现在再过三年左右,日本的老龄人口转头向下,将迎来约十五年的老年抚养比相对降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韩国将部分重现日本的过去,如果这个时期朝鲜不倒下,韩国不得不仰日本的鼻息,主动求好。

      相对中国,日本也将扭转经济比例下降的趋势。

      台湾即使维持现状,经济彻底崩盘的可能性也很大。

      这个时间段正是可预见的阶段。

      过去后,日本以人口衡量,再次向下。太久,我们大概看得到,但无法预测。

      但如果未来产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东亚的话,大概率未来二十年后整个东亚就进入衰落阶段了,类似于现在的欧洲下跌形势。

      通宝推: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这篇核心观点是日本出现 -- 补充帖

      了十几年的时间窗,至于能不能变现那取决于很多因素。

      至于中兴,这只是中性词,光武中兴,同光中兴都是中兴。

      日本省还是日本州,恐怕都不是日本心甘情愿的。

      历史大趋势在没有“人定胜天‘的豪迈理想加持的情况下,一般是不能因为人的好恶改变的。

      历史周期律启动了,拦不住了。

      • 家园

        光看人口没用,阿三还一堆青年,还喊着人口红利呢,有吗?

        日本这一代青年是废柴,就算是老龄化中间窗口期也没用。同样,米国有的是青年,而且米国不讲论资排辈,但是从政府到nasa都是老头撑着,青年就是顶不上来。

        • 家园 胡兄回复,想想还是多说几句。

          我不在日本,老河友排骨似乎做过关于平成废宅的解释。

          不是国内理解的那种意思,而更接近于中文的“屌丝”之意。

          是否是与“御宅族”混在一起说了,不太懂。这个也是有点贬义的。

          网上信息质量不高,很多广为流传的国外认知,没有外文出处的。只是迎合大众心理的洋名的地产货。

          国外也是一样,能把你惊成偏瘫,语言不能自主。感觉说的不是你,生气都有点理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