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酝酿中的翻墙处罚法案,最高一百万罚款二十年徒刑 -- fumachu

共:💬130 🌺776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一点我是认的

                  就是美国的这个宣传机构,或者说整个的宣传手段,比中国这是高了几个大气层。

                  中国的那种类似捂嘴宣传,只要你想骂,到处是漏洞。甚至到了现在都不能看合订本的地步了。有些宣传都不知道是不是明夸实黑。

                  美国的这个宣传,明明你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人家那一套说辞弄上来,自洽不说,你就算去杠未必能扛赢。

                  这还真和圣经之类的宗教练习有关。天天扛圣经这些东西,确实是职业杠精。

                  • 家园 美国宣传近年来也不行了,充斥着生硬尴尬的口号与说教

                    最近赋闲在家,把猫和老鼠按年代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依旧能捧腹大笑。要我说能拍出猫和老鼠的那个年代,美国宣传才是真的厉害。猫和老鼠全程基本没有台词,但就能一边让你捧腹一边不着痕迹地让你接受价值观。

                    近年来的美剧也好,好莱坞大片也罢,抛去视效就只剩下生硬得想让人快进的演讲,口号,煽情。就好像上学时老师按着你的头唠叨你一样。估计不少人只是为了看视效,剩下的东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 家园 以前

                    me

            • 家园 他们说的是自己的孩子,精英教育,你我说的是普通教育

              基础教育,自己家的娃做螺丝钉就完了,其他不想想太多。

          • 家园 这不就是猴子下山嘛

            现代教育不仅要理解知识,还要逻辑推理,尤其是深度思考。

            小时候曾经很羡慕城里的堂哥堂弟们知识面广,啥都懂,现在回头想想,他们那早懂的东西,我现在瞥一眼就知道,而我深度的思索能力、精深的专业知识,他们这辈子没希望了。小时候跟他们学下象棋,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挺厉害的,第一次对局就把他们车翻在地,因为他们只懂表面知识。

            现在中国的城市教育,仍然广泛有这情况,教你象棋车怎么走,炮怎么走,卒怎么走。但不教你怎么谋划棋局,怎么预测对手走法,怎么在对局中应变,怎么调动对手。。。总之就是给你一个知识很广博的样子,但实际都是表面一层,最肤浅的部分。

            自小学写论文?求索式学习?没学走路先学跑,除了培养其骄气,实际作用不大。比如我大学同学,小时候学编程,那个时代会编程好像挺牛,但也就好像而已。实际情况是他小时候学的那套全没用,甚至有害,使得他后面编程全面落后于同学。

            通宝推:林三,
            • 家园 要按你这么说,国内做法更是害人不浅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得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再上难度或者这边强调的critical learning。

              但是国内自发的补课早把你这个想法/做法搞翻了。幼儿园学拼音,小学学奥数,初中考雅思,这两年扭转过来了吗?绝大多数小孩上的奥数就是死背题型,拿小学解法替换初中思维(比如用算术的做法解用方程迎刃而解的题目)。你要是还对国内的做法有信心,那就大可不必对这边的教法不屑一顾。

              • 家园 也当然是不认可各种补习班的

                都一个个炫耀式消费的教育模式,不过是暴发户心态而已,能有啥好效果?

                • 家园 也不都是炫耀

                  一个班30个学生,28个在外面补课提前把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先上了。老师直接说你们都上过我就不讲了。剩下俩怎么办?

                  我都快感觉国内这20年的中小学教育是不顾教育规律的费钱费劲费孩子费家长。差不多比医疗还乱: 不是人人生病,但是每个孩子都得上学。

            • 家园 城里孩子的广博阅历作为业余还是行的。

              这对于毛时代的农村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广播和电视的普及,城里孩子的广博了解意思不大了。

              缺少的是共情了。需要现代化农村。

              • 家园 博而不精除了吹牛没啥用

                专业合作的社会里,吹牛也只能跟非专业的吹,在专业人眼里徒增笑尔。

                • 家园 博有时还是有用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氛围还是有用的

                  一培养就奔着专精,那难度是很大的,至少今天的中国是做不到的。

                  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基础似乎还是应该依据文革的五年制中学两年制基础,逐渐提高普及和专精学生数量,专精要依靠普及的基数,这样才是合理吧,之前的大学生跃进不太行。

                  另外,乌克兰大学教育在前苏联第一,结果如何呢?民族素质不行,当然,社会主义素质也一塌糊涂,导致国家成了这个样子,你说教育重点在哪里呢?

                  波兰要收回利沃夫等,呵呵!!

                  那么你的考虑是啥呢?

                  还有,放开前河里各种讨论疫情,现在放开了,似乎就没事了?专精又如何呢?呵呵!!

                • 家园 不是这个意思,是要一个现代化基础氛围,如果有,中国早就有了

                  但是新中国建国时,根本没有,如果说有这种心气,张学良就不会选择不抵抗避战了。

                  而在建国初,广大的农村很愚昧,我家的亲戚老太爷说:共产党不是人,男男女女一大群。这还是北京旁边的农村呢。结果老太爷被喷得涕泗交流。

                  因此多少也不太认可共产党了,呵呵,当然,恨他还是不敢恨的,他是一名私塾先生!!这可是北京附近的冀东啊,也是鬼子洗礼的地方呢。

                  可见没文化的可怕,私塾和有文化还是有差距的。他所不喜欢的是只是共产党男女干部一起工作做事,这是多么的可怕的农村,这还是1000多人的大村子啊,虽然是个平原村。

                  所以这个现代化很重要,如果说新中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老师,显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城市孩子的下乡就十分必要了,毕竟,农村孩子进城上学也很难。仅仅依靠正常的城市老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没算上教学设备和教室等等。

                  这是知青下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城市的无用,在农村往往成了一定氛围的提升的基石,当然,这对于城市孩子的确是一种压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知青下乡至少是比较艰苦的地区,虽然不是最恶劣的,因为吹牛导致他们这些孩子吓坏了,国家也不好安排他们下到最艰苦地区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这个意思,在60、70年代,这是中国不得不解决的现实困难。强行培养知青的爱农村之心,虽然不那么固定和长期真诚,但是起码短暂的推动了中国农村初级普及化,并且为改开打下了坚实的而基础。

                  而今天大学生在城市的泛滥,也说明当时的这种制度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如果不是当年知青下乡,陈竺这种国内极端高知子弟是一辈子也不会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他们直接对接到国外,或者国内高端城市了。

                  这对于陈竺或许是悲剧,但是他似乎真的不这么认为,他比较老实,还是认可这段时间的。

                  从赤脚医生到卫校学生

                    一身旧军装,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解放鞋,这是陈竺在就读原上饶地区卫校时留给班主任华柏春老师心中最深的印象。

                    1973年底到1975年上半年,陈竺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由于他表现突出,横峰县武装部一名负责人推荐他到原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中等的个头、平实的为人,华老告诉记者,一开始陈竺并没有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这个衣着朴素的学生逐渐显露出执著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始令他刮目相看。

                    每日清晨听收音机学外语

                    华老师回忆说,陈竺进入卫校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的他被同学们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

                    当时陈竺就读的75(5)班是全校唯一的军事化管理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要进行一些军事训练,属于学员的个人时间非常少,但陈竺为了学习硬是挤出了不少时间。

                    每天清晨五六点钟,陈竺总是带上收音机来到学校后山,自学英语、法语。当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陈竺遇到不懂的地方,经常主动找懂英语的老师请教。

                    华老师的夫人林久如告诉记者,她曾担任陈竺的五官科老师,她印象最深的是陈竺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学习上,自己勤学之余还非常乐于帮助在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有一次晚上11点多钟经过陈竺的寝室时,她还看到陈竺在认真地辅导同学做作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竺在毕业时各门成绩全是优秀,给学校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毕业那年,陈竺被原上饶地区卫生学校留校任教。1978年,陈竺在6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弟子。

                    吸羊水救治窒息婴儿

                    当年与陈竺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秦鸣告诉记者,陈竺是一个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人,与陈竺在一起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她都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他。

                    那是1976年发生在上饶县的一件事。当时陈竺学习小组“临床开门办学”来到了上饶县华坛山卫生院,一名新生儿刚刚出生不久就窒息了,因为缺乏医疗器械,陈竺毫不犹豫地趴下身,口对口地帮婴儿吸羊水,直到把婴儿抢救过来。

                    心系恩师千里送真丝方巾

                    在记者采访时,华老师夫妇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珍藏着的一条大花丝巾。这是陈竺几年前委托夫人送给林老师的一件礼物。华老师告诉记者,2001年学校校庆时,陈竺因为要接待一个外国代表团,不能回上饶卫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们,为此他特地打电话给华老师,让他向全班同学问好,还托夫人给华老师夫妇送来了营养品和这条丝巾。

                    华老师还告诉记者,1989年他到上海瑞金医院看病时,陈竺早早地在医院大门口等他,还忙上忙下地帮他安排检查,办理各种手续。

                  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有就很好了,博也挺好的。

            • 家园 增加难度就是淘汰学生

              我们都是从中国的教育里走出来的。

              难度越大,学生就越两极分化,慢慢的一部分学生就被迫的只能在学校重在参与了。当时可以说是没有办法,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大学之前如何选拔人才是重点。

              但是教育资源足够,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甚至大部分人都可以上比较好的大学的情况下。降低难度,增加知识面,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就是明智之举。 孩子发育的速度差别很大。很多孩子中学跟不上其实并不代表他能力不行。另外很多细节的东西完全可以等他未来确定从事这一行再补课。 美国的中学教育,数理化生,历史地理政治,计算机/经济,艺术,生活实践(类似于课外打工),完全放在几乎平等的地位去教学去考核,在面上几乎是中国学生的一倍到两倍以上吧。 他当然做不到同样的深度。

              再怎么样,也不应该去轻易批评一个量产诺贝尔奖(以及和其相当的奖)的国家的教育吧

              • 家园 量产诺贝尔奖也不算什么

                美国的科研搞的好,不等于教育搞得好,更不等于基础教育搞得好

                以前大多数国家吃饱饭就行了,受教育的是极少数。就像中国,真正大规模展开高等教育,那还是90年代后期。

              • 家园 淘汰是为了应材施教

                不同人学习能力在各个年龄段不同,让差生去重点班,苦的是差生,让优等生区差生班,和臭棋篓子下久了也变臭棋篓子。

                而强行要所有人跟上,就只能按最差那个人水平去教,委屈了其他人,压制了其他人的发育。

                教育,是要提升人的,而不是迁就人。强制提升必然有痛苦,但这是有效的做法。

                至于说美国获奖,不看看其出身多少是外国人么?以美国强盛百年的历史和人口数量,理论上外人不应该有这么高的比例。

                通宝推:潜望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