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的时代,学习新的历史,看庐山会议 -- 真离

共:💬217 🌺754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1950-1960年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情况(单位:万吨) -- 补充帖

                                      年份 出口 进口 净进出口

                                      1950 122.58 6.69 +115.89

                                      1951 197.11 +197.11

                                      1952 152.88 0.01 +152.87

                                      1953 182.62 1.46 +181.16

                                      1954 171.10 3.00 +168.10

                                      1955 223.34 18.22 +205.12

                                      1956 265.12 14.92 +250.20

                                      1957 209.26 16.68 +192.58

                                      1958 288.34 22.35 +265.99

                                      1959 415.75 0.20 +415.55

                                      1960 272.04 6.63 +265.41

                                      合计 2500.14 90.16 +2409.98

                                    • 家园 2.26亿美元能干什么? -- 补充帖

                                      1957年粮油纯出口额:4.7864亿美元

                                      1959年粮油纯出口额:7.0469亿美元

                                      差额为2.26亿美元,能进口327万吨粮食。

                                      (1961年进口粮食580万吨,用外汇4亿美元)

                                      • 家园 1959年和1957年粮油食品和土产畜产进出口额对比

                                        出处: https://www.guayunfan.com/baike/230253.html

                                        出口分为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品,五金矿产四大项。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即包括所有农产品。

                                        1957年出口总出口额:159755万美元(15.97亿美元)

                                        粮油食品: 比例为32.6 为5.2080亿美元

                                        土产畜产: 比例为19.5 为3.11552亿美元

                                        1959年出口总出口额:226135万美元(22.6亿美元)

                                        粮油食品: 比例为32.1 为7.2589亿美元

                                        土产畜产: 比例为15.6 为3.5277亿美元

                                        1959年为1957年出口粮油食品的139%

                                        1959年为1957年进口土产畜产的113%

                                        1957年进口总额为150587万美元(15.0亿)

                                        粮油食品: 比例为2.8% 4216万美元

                                        1959年进口总额为211999万美元(21.2亿)

                                        粮油食品: 比例为1.0% 2120万美元

                                        进出口金额加减:

                                        1957年粮油纯出口额:4.7864亿美元

                                        1959年粮油纯出口额:7.0469亿美元

                                        1959年为1957年纯出口粮油食品的147.2%

                                        1959年为1957年进口土产畜产的113%

                          • 家园 是抵押品和一部分付款方式,苏联当然有优惠,但是不可能过于免费

                            对于中来说,这是好事,因为还有人愿意低息借款。

                            由于中苏(俄罗斯)的接近程度,这种合作是非常好的。

                            我是理智独立亲苏派,不是不感谢派,我认为中苏贸易,中国是占了大便宜的,不是冷货问题,而是中国实际上可以抵押和提供的东西不那么多,即便有矿山,也不是那么值钱的,156很值钱,很实在的值钱,这个工业体系,千金难买。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你这个观点比较新颖,不过咱们可以分析一下

        第一次经济危机,应该是合理的,但是这个原因,可以多方面说一下:

        我个人觉得是强行工业化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导致了一部分问题,另外就是领导问题导致的(所谓人祸),但是这个人祸和毛主席关系不大。

        在高岗被打倒,刘少奇出现屈服和错误的情况下,这时实际上是周总等控制了中央,这来自于1953年的高饶事件。毛主席实际是逐渐退到了幕后,然后由于基本确认毛主席要在1959年下台,所以1958年干部产生了心理波动。

        在这个情况下,中国,新中国如何获得新中国的工业化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无论左中右,对于这点,应该还是强烈一致的,这也就是毛主席的九个指头,一个指头的问题。

        无非激进派和缓进派和观潮派之间的分歧,在这里就有了官僚之间的矛盾倾轧问题。

        在这里,还要考虑对苏如何重新建立和调节关系,因为1953年,斯大林逝世了,这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如何尽快获得中国的工业化,只能,也只能依靠苏联,这真是很大的难度,显然,毛主席不够信任赫鲁晓夫,否则没有那么多龌龊,而亲苏派仍然还是亲苏。也就是说毛主席预想了赫鲁晓夫的疏离,其实想到这点难度是不大的,毛主席是追求独立的,而赫鲁晓夫是假大方,实际上长波电台,联合舰队让人感到不适。

        既然是有可能分裂,那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应对,正如你所说,毛主席控制了一部分对苏关系,或者说尽管他只能通过亲苏派控制中苏关系,他也还是确实能掌控一些节奏!!!因为,毛主席就是强!我同意你的说法,毛主席确实实在掌握对苏关系,尽管这本来应该是周总的自留地。或者说,也包括张闻天也似乎想获得这个位置。

        中苏关系恶化,的确非常悲剧,因为我们已经上了和苏联合作的平台,就只能配合,我们实力太弱小了,所以一旦停工,必然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点可以从90年美国制裁和今天的中美脱钩看得很清楚。

        所以造成了经济困难。

        因此有了农民工几千万回乡,这是当时乱开工,盲目上各种项目的结果,其中有一些是工业化必然的牺牲,也是合理的。另外一部分是项目过大,乱开工的结果,确实应该避免。

        而在这里,58年,一些五风大规模出现,造成了巨大的错误和损失。

        没有苏联支撑,当然不可能有盛世,我们自己物质太匮乏了,在这里穷过渡还是逐渐过渡也是争论之一,这在武昌会议也是讨论过的,毛主席都是在纠左。

        而在这里,毛主席不是政策的执行者,他应该是不受怀疑的,彭真的那句话基本是在污蔑毛主席,这人不好,一贯这样。

        实际上,受到怀疑的是周总,怀疑的是彭老总等,但是官僚力量大部分支持周总和刘少奇。

        对于华东来说,激进是可行的,柯庆施做到没问题,但是四川河南安徽这种落后地方就算了。

        虽然说华东也不错,柯庆施总体掌控,但是总有弱手,就是舒同,而这些造成了所谓饿死三千万,或者党史的人口1960年一年减少一千万。实际上大概也就100多万人饿死。

        很多人只是人在飘(逃荒),人口在飘,既离开了城市人口统计,而人还在各个城市参加劳动,也没回农村,说他们饿死了,那是瞎说。

        中苏关系恶化和现实的天灾确实是经济问题的根源,还有一些浮夸干部,各级都有。

        安徽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造成了一定的饿死,但是这些水利设施也在以后发挥了大量的作用,功在千秋,从这里来说,曾希圣也是有功的。就是三年大修水利太狠了。

        在这里,毛主席可能是要转移矛盾,提出阶级斗争,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军头彭德怀和文官集团之间,他选择了文官集团,实际上,他59年当时强行开启斗争模式(文革),难度也比较大。而且彭老总上台,风险也很大。

        是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搞彭老总,我是没看出来,不过他确实是保护了彭老总。

        他确实是看大事不太好,请来了林彪助力,同时,林彪是个不错的助手,你说林彪阴险,我是不大认同的。

        你说又苦了十年,不知道你是否指文革,实际上对于全国人的大部分,文革生活是提高的,饮食有所缓慢,但是日用品是增长的,文化医疗教育也是提升的。新中国也进了联合国五常,并且成了世界的一极,你没实力,第三世界不可能认你的。

        我个人还是希望你多看一些数据和书籍再说文革。在这里保证人民生活提高,林彪也是有功的。

        至于改开后,我就不说了。

        通宝推:偶卖糕的,lxjian2008,不如安静,网海,
        • 家园 咱们慢慢讨论

          我说说我的观点,首先说为什么经济危机的第一要素是中苏关系。

          现在我们说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三要素,从这三个要素分析当时的情况。

          1) 抗美援朝之后中国经济大发展是因为苏联贷款搞了大量投资。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苏联技术设备投资共计76.9亿旧卢布(折合人民币73亿元)。同期引进东欧各国技术设备投资共计30.8亿旧卢布(折合人民币29.3亿元)。以上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按1959年比价折合39.09亿美元。

          “156项”时,中国主要依靠向苏联借贷,年息1%,低于当时苏联给东欧国家的贷款的2%和中国国内银行给工业的年息3.24%。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苏联要求中国用钨、锑、铅、锡、橡胶等物资从1955年开始偿还。比现在的房贷都优惠无数倍。

          58年之后中苏关系搞坏,没有贷款工业无法持续投资,现在看三驾马车的投资领域瘸了腿。

          2) 工业有了,中国面临的新问题,产品没有市场。

          工业基本建成了,有了大量产业工人城市供应有了问题。统购统销已经榨干了农村的潜力,消灭了农村自我造血的能力,国家如果不对农村大量投资,农业发展和城市供应是无解的。同时“156项”大多为军事用途,但是军事订货有限,中苏关系搞坏,没有出口市场,没有石油,工业产出无法进入经济循环。这既是出口问题也涉及到投资的持续性问题。

          3)国际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强拉居民消费失败

          美苏和解大势已成,作为利用美苏争霸中间取利的弱国,是最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毛对赫鲁晓夫非常不满。同时东西方争霸转入经济领域和人民福利领域,恰恰是中国的弱点。彭德怀去了东欧,东德领导人非常着急说西德每年人均吃160斤肉,能不能援助我们点儿肉,彭尴尬异常。毛更加着急,但是统购统销限制了农民的货币收入,没有钱消费工业品。毛搞了大锅饭,公共食堂,也算是提高了农民的福利,但是1年不到就持续不下去了。这种等于给居民发钱的提高消费方式被证明失败了。

          4)没有外汇储备的货币超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有卢布作为准备金才能发行货币。没有就只能通货膨胀。这个教训造成直到毛周一世都不敢大量发行货币

          以上我们都知道和苏联有关。中国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支持第一代领导人的野心的。

          现在我们知道发展经济,首先是搞好国际关系。邓虽然提出了改开,但是具体怎么走是拿不出具体方略的,搞所谓的开发区,三来一补不过是解决了外汇问题,和目前的北朝鲜没什么区别,并没有解决整体的经济问题,风波之后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李鹏每天都搞得抓耳挠腮,和50年代比除了粮食没出问题,通货膨胀,投资,外汇问题都差不多。

          换上了朱镕基去美国消气,引进了外国资本,加入WTO,用出口作为钥匙,打开了发展这把锁。

          • 家园 没有贷款无法投资?这是什么理论?

            58年之后中苏关系搞坏,没有贷款工业无法持续投资

            • 家园 没有贷款,就只能超发货币投资,印钱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你发行货币,不是苏联贷款,只能购买国内的东西,工业投资要进口苏联和东欧的机器设备就无法进行,二期三期投资就干不下去。

              简单 一想就明白了。

              • 家园 没有贷款,就只能超发货币投资?莫名其妙。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大跃进后的通货膨胀是不是也莫名其妙?

                  对比加入WTO后高增长低通膨,甚至通货紧缩的现象,岂不是一目了然。

                  如果没经历过大跃进后的通货膨胀,可以想想当年的88年物价闯关,全国大抢购。

                  关键点就是外汇。

                  • 家园 大跃进后的通胀不是因为没有贷款。 -- 有补充

                    外汇储备怎样才能用于国内?按人发钱从理论上可行吗?

                    【讨论】铸币税——中国来收还是美国来收?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调整不当对工业造成的破坏是通胀的重要原因。 -- 补充帖

                    跃进不当对农业造成的破坏也是通胀的重要原因。

                    上海大跃进遭受的的重大挫折

                    还有招工猛增造成工资猛增,也是通胀的重要原因。

                    停货款的影响可以忽略。

                  • 见前补充 4860068
                    • 家园 互相尊重,各自观点。

                      不过我们知道没有外汇是万万不能的。

                      • 家园 记录一点资料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15-01-19/50460.html

                        以被喻为工业“元帅”的钢铁工业为例,上海市委在1958年5月提出的该年钢的生产指标为120万吨。为完成分配到的指标,上海市几个主要的钢铁企业全都新建或扩建了炼铁、炼钢、轧钢和辅助生产车间,改造成13个炼钢车间和与之配套的5座建筑面积达到一万平方公尺的轧钢车间。此外,为保证120万吨钢的提前和超额完成,上海市同时在冶金系统之外的造船、汽轮机、锅炉、电机等企业布置了10万吨钢的生产任务,利用小型炼钢炉出钢。

                          新车间、新设备投入生产,劳动力的需求量也相应提升,各厂要为下一年度的继续跃进提前培训和储备技术工人。由于新工人技术不熟练,新建车间需要配备的工人数往往要比老车间多出80-100人,原材料消耗增加,从事运输工作的人员也需要扩充。

                          为迅速补充劳动力,中央同意了劳动部的意见,将全国劳动力的招收和调剂工作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管理,不必经由中央批准,但不考虑从农村大量招工。然而,劳动力管制一放开,各地私招农民的现象屡禁不止。1958年,全国新增的2000万余职工,超过10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临时工和合同工。

                          经济增长大幅减速与产能过剩显性化

                          1959年第一季度,“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初露端倪。由于生铁及辅助材料供应脱节,上海市仅完成钢产量24万余吨,不到计划产量(42万吨)的六成。1958年在非冶金系统企业配备的小型炼钢炉也因炉料不足基本停止生产。3月下旬,上海市冶金工业局下发通知,严控计划外的基本建设项目上马。

                          上海市的轻工业企业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到5月中旬,企业完全停工或部分停工波及的工人已达到3.4万余人,占到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日用五金厂和卷烟厂的情况最为严重,全市五金行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工待料,四个卷烟厂一度全部停产。鉴于全国发生的以上类似情况,中央高层在小范围内达成了调整经济增长指标的默契。

                          然而,这种默契很快被“庐山会议”以及随后的“反右倾斗争”打乱。各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再度突破防线,直至1960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工业城市粮食危机的出现,才给漫天遍地的“反右倾、鼓干劲”呼声以当头一棒。

                          1960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按照农、轻、重的次序重新安排计划,有计划地缩短重工业战线,加强农业和部分轻工业。上海就此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调整后的196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1962年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1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1962年再压缩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