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蟹不如一蟹 -- 凤城

共:💬15 🌺108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蟹不如一蟹

    忘了听谁说过,一流政治家除了办好自己的事情,能通过战略规划布局使国家受益至少50年,本朝太祖甚至能影响到百年。二流政治家除了管好自己的事情,能惠及20年以后,太宗、文帝、朱相如是。三流政治家能办好自己的事情就不错,至多影响到下一任,蟹帝、瘟相已矣。不入流的政治家连自己的事情都办不好,小强是也。不知新上的西门大官人是何等货色,人还未到,就先声夺人。

    通宝推:思罔学殆,
    • 家园 今天我听到路人聊天……体质内的发钱

      今天我听到路人聊天……体质内的发钱

      我忽然想到……如果不是因为缺钱放开,而就是故意的呢

      就是故意让ICU的老人送走呢……

      至于其他人只是池鱼,只是一个幌子

      那故事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

      • 家园 您才明白呀!我前几天已经回复过了

        不管是躺平派

        中国现在刚刚进入老龄化,得等1978年计划生育之前生育高峰出生的七零后到70岁以上时达到老龄化的高峰,那时进行老龄化人口灭绝是最佳时机。现在早了20年左右,50后才70出头,六零后刚刚60,七零后相当一部分在领导岗位上。不过既然已经防不胜防,而且养老医疗负担太重,6个钱包已经压榨的差不多,经济压力较疫情之前越来越大,索性趁势先放开,看看实战效果再说,所以当了三年刘玄德,忽然变成了曹孟德。

        2020年疫情初起之时,老欧洲也不是防不住,。

        一是没有想到美国人心狠手毒,连白人都不放过;

        二是意大利等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社会压力太大,莫如装作防不住;

        三是躺平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病毒不是欧洲制造的,欧洲只是受害者。古代遇上大旱大涝大饥荒时,灾民往往会易子而食,既减轻心理愧疚,又能下得去手,符合西方国家虚伪的本质。意大利2021年度养老金支出较2020年度减少10亿欧元,成效显著。

        易子而食

        易:交换,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俩家交换,作为自己的食物。后来用来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呜呼!

        • 家园 老欧洲还真是防不住

          2020年疫情初起之时,老欧洲也不是防不住,。

          老欧洲还真是防不住,很多欧洲人对所谓的自由有偏执的狂热,是真正的不自由毋宁死,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我就是要作死,不死我就继续作。

          刚开始意大利北部一个小镇确定爆发的时候意大利北部其他地区还不信,不封,等意大利北部确定爆发的时候,意大利其他地区不信,不封,等意大利爆发的时候,其他国家不信。但有人呼吁对意大利关闭边界的时候,作为欧洲第一个对中国断航的意大利说你敢封我就去欧盟告你。

          德国当时曾经短期封控,但后来不得不放开,默克尔曾公开承认,想彻底消灭新冠这样的传染病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像中国一样全面静默,但德国,欧洲的体制,文化和中国不一样,不可能封得住,既然封不住干脆就放开。

          德国乃至极少有封闭的小区,也没有社区,街道和那么多保安,有人想往外跑确实封不住。而且20年上半年德国乃至欧洲没有口罩,连医护和警察都没有足够的口罩。

          当时看德国的舆论大概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新冠是中国人吃野生动物感染的,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制造的,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是美国人制造的。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德国和欧洲的静默实际是违法的。

          在第一批大规模死亡出现之前德国人认为危害还不如流感,没死人,应放尽放。第一批大规模死亡出现之后死的都是老年人,德国人认为反正死的都是老人病人,应死尽死。他们是真的不在乎老年人的死活,而7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人是没有多少选票的。

          • 家园 防不住?

            如果是埃博拉或者是炭疽、鼠疫,你看欧洲防得住防不住?还是不自由,勿宁死吗?

            还是美国人厉害,抓住了年轻人成年人的心理,制造的基因病毒传播能力强,急症致死率又达不到恐惧的程度,既然年轻人不配合,传播能顺势减少老年人和基础疫病人囗,起到改善人口结构的效果,何不顺水推舟就势躺平呢?

        • 家园 就在我回复的一个小时之后,葡萄也回复

          了关于新冠、俄乌战争、数字化、信息化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因为帖子的时限问题,几个话题我一起回复

          我只是八九十年代有空读了一点二十五史,遵照朋友的教诲重点读了明史、史记、资治,又看了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文革方面的书籍,当然,80年代有些书比较敢写,且当事人大部分健在,胡说成分有限。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如果你站的角度够高,至少对后面发生的事情会见怪不怪,甚至会有前瞻性的预判。在这深度内卷举世动荡的年代,还能在我们多年前的精神家园————西西河再次相会,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加深,不知未来将向何方演变?

          相比之下,葡萄兄更为博学多才,接触的事物更具时效、层次更高,分析更加全面细致,正如他的笔名,我想应该是出自大话西游里面的菩提老祖吧?葡兄,不知是也不是?

    • 家园 有没有网民的自我定位...

      比如:大黄牛...小黄牛...黄牛犊子...大水牛...小水牛...水牛犊子...

      或:键俠...键客...键徒...键民...

      我说的都是废话...古人怎么说来着?天地可鉴...

    • 家园 真是一个比烂的时代

      “眼瞅着他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从一流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到二流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再到三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再到不入流的资产阶级政客都还没有结束,还有这种拿数万条人命直接不当一回事的末流大官僚资产阶级政客。

      这盛世,如你所愿:末流大官僚资产阶级政客!

    • 家园 顶尖政客都是吃人命喝人血的。

      三流以下的就不是政治家啦,是政客。

    • 家园 还没上台就献祭几十万人

      这一波估计全国70%的人被感染,按千分之一死亡率,因为新冠而死的人估计50万以上。没上台就搞死那么多人,朱棺材也要自愧不如吧?

      • 家园 当年地雷改革名言

        抛弃包袱轻装前进。于是几千万国企被当包袱抛弃了。现在这情况怎么觉得跟当年一样,老弱病残被当成包袱抛弃。难道魔都出来的领导都是一个模式吗?

        • 家园 你若知此毒之阴,这是远超几千万的事,
          • 家园 现在是验证一年内是死亡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问题了

            几千万是按照躺平的说法的计算方式。

            看起来,国家就是要放开,没有后悔的意图,这样,巨大的损失就几乎没有可能避免了。

            由此可见躺平派的可恨。

            • 家园 死亡不会大数字发生,是民族性健康从根上的残害
            • 家园 痛别!杨辰垣教授在武汉逝世

              2023年1月8日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原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杨辰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汉逝世享年86岁

              1月9日协和医院举办追思会缅怀大师“他爱党爱国,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书写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协和医院副院长、当年杨辰垣教授的博士生夏家红教授追怀恩师。

              他勇闯心脏手术“禁区”,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Cabrol手术,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及其机能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胸心外科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传奇。他医德高尚,视患若亲。他的“硬壳笔记本”的故事传为佳话,本子上记录着他退还给患者的每一个红包和礼品,其中实在找不到人的就上交给医院。

              报效祖国,改进“卡布罗”手术实现与世界并轨 杨辰垣1936年12月出生于湖南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69年,他作为中坚骨干参加协和医院心外科的筹建工作。1970年,在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的指导下,杨辰垣与叶世铎、兰鸿钧教授同台完成了协和医院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在当时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一个突破,也为复杂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辰垣在法国进修期间。在法国期间,杨辰垣教授得知一种新的术式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避免传统手术的并发症,叫做卡布罗(Cabrol)手术。通过刻苦钻研,他很快就熟练掌握。回国后,杨辰垣教授进行大量的动物试验,对卡布罗手术进行了四项重大改进。1993年3月23日,杨辰垣教授进行国内首例改良版的卡布罗手术,获得成功。1993年-1996年,先后5例病人接受改进的卡布罗手术,全部成功。1998年,杨辰垣、兰鸿钧、孙宗全教授等开展的“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与改进”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使我国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水平与世界并轨。“忠诚、奉献、创新、执着,是杨辰垣教授等一批老一辈医学大家留给心外科的优良基因。”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这样追念自己的老主任。他至今感怀的是,杨辰垣教授365天一天不落地参加早查房,叮嘱诊疗关键点;晚年患病期间,依然拖着浮肿的身体为患者看病。1982年,杨辰垣来到法国婴幼儿心脏血管病外科医院进修,深深感到国内心外科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两年间,他每天往返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图书馆,并上台参加手术2-3台。每到周末,杨辰垣一头扎进医院图书馆,白天查阅重要文献,全部复印整理,夜间再进行阅读和笔录,所有资料全部装订成册,以便日后带回国内,翻译成册,为他回国后开展高难度的心脏手术打下了坚实基础。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变位于心脏大动脉,如一颗埋在胸腔中的炸弹,随时可以爆裂而导致病人死亡。该疾病必须进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加左右冠状动脉重新联接。传统手术将冠状动脉直接缝合于带瓣管道,张力大,吻合困难,容易造成吻合失败和无法控制的大出血,但这也是当时我国医疗界普遍采用的术式。

              杨辰垣教授开展国内首例卡布罗手术。协和心外科老教授张凯伦回忆当年跟随杨辰垣教授双眼泪湿。他说起与杨辰垣教授一起“泡”实验室,完成心脏移植研究前期动物实验的点滴细节,自述仍被前辈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不问成败投身科研的执着信念所感动。 创新拓荒,主刀完成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刚刚起步,仅有几家医院能进行。在法国心脏移植中心考察的8个月时间里,杨辰垣教授就制定了开展心脏移植的计划。回国后,杨辰垣和全科医务人员一起,加快了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技术准备。1994年,一位13岁的小女孩住进协和医院心外科。她患有终末期毁损性心脏病,心脏搏动微弱,传统治疗已经基本无效,心脏移植成了最后的手段。当时,经过多年的积累,协和医院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看着小女孩无助的眼神,杨辰垣教授决定放手一搏。1994年3月18日,作为主要组织者,杨辰垣教授主刀,在兰鸿钧教授指导下,与蔡俊坚、孙宗全教授等通力协作,实施了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移植后的心脏很快复跳。

              1996年,杨辰垣教授改良手术相关报道。2012年,长江日报报道了《协和心血管外科拒收红包32载》,其中写道:“大医精神代代相传,奠定了科室发展的精神基石。”董念国主任介绍,当前协和医院心外科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常规治疗方式。从2008年至今,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完成儿童心脏移植手术139例,儿童心脏移植数量领跑全国。 视“患”若亲,“硬壳笔记本”记录退给患者的红包礼品 “年逾七旬的杨辰垣教授有个硬壳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退回的每一笔红包。杨教授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患者的红包送到了他这里。这些红包有的是手术前求关照,有的是术后表感谢,都被他如数退回,实在退不回的,就交给医院。杨教授常引用年轻时老师管汉屏教授教导他的一句话:“把珍贵东西交给你的人是信任你的人,信任不能辜负。患者把生命都交给了医生,还能收红包?”视“患”若亲,是心外科一批资深护士对老主任的深刻印象。她们回忆说:杨主任对患者特别好,尤其是外地的、农村的患者,总是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帮助。他重视护理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亲自查看术后患者的尿量。2003年,一位武穴的患者因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狭窄,面临生死抉择。以杨辰垣教授为主刀医生的协和医院心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国内首创的人工血管“主动脉分流”术,使其重获新生。

              杨辰垣教授科学技术奖励证书。12年来,杨辰垣教授经常从自己家里打电话到这位患者家,询问他的病情。“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夜晚。他无数次帮我从医院复印病历,邮寄给我,便于我在当地接受治疗,邮费都是他掏的钱,他从没收过我任何东西。”这位患者回忆说。患病的杨辰垣教授,80岁以后仍坚持看门诊。12年后,还是这位武穴患者,体内生长出拳头大的“人工血管动脉瘤”,生命垂危,他再次找到杨辰垣教授。当时,八旬杨辰垣教授与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商讨,2015年9月14日协和心外科再次开创性为这位患者置换了两侧部分人工血管,奇迹再现,他获得了第三次生命。

              记者:罗兰 通讯员:协宣

              媒体来源:武汉晚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