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清楚,但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理念和信仰的坚持,远比现代人要来得执着

            人的思维是无法完全把握的,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我是基于这个想法来做这个推论的,可能说服力确实差一点,不过能力有限,还烦请各位指正。

            不过史迁的评价看起来也挺费劲的,有时明褒暗贬,有时明贬暗褒,不仔细对照还真给骗过去了。班固就比较圆滑,要么照搬史迁的观点,要么不痛不痒的说上两句让人抓不着把柄,呵呵,把一股清新的史学之风给带坏了。

            • 家园 现代人也有信仰---钱
            • 家园 我不太同意您把蒯通放到墨家里去

              事实上纵横家也有纯粹是展现自己而不求回报的,在蒯通之前有著名的鲁仲连,在他之后贾诩可以算一个。但是他们都不是墨家信徒。

              • 家园 关于纵横家的分类再说几句

                历来对于纵横之术都着眼于行为的本身是合纵还是衡秦,这当然没有错。但到战国后期天下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就是一秦斗六国,而游荡在七国的人才自然要有个倾向,要么向秦要么反秦,没有第三种选择。这样以来如果仅仅按照行为本身来区分的话,大多数人都要归入纵横家一类了。

                所以我考虑能不能不以行为本身来定论,而以行为人本身的动机来做一个区分,把个人目的明显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前程的和赴人急难不计个人得失的区别开,这样来看的话大致可以把鲁仲连和张仪等人区别对待了。

              • 家园 不是言辞锋利者就是纵横家

                我看鲁仲连的言行不象是纵横家啊,看看史迁的评价“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於诸侯,谈说於当世,折卿相之权”,再比照苏秦张仪的评价,明显不是一个类型的诶~

                诸子百家,要在哪个竞争的世道脱颖而出,没有雄厚的辩才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再说,子贡也干过游说的勾当哦,所以…………

                贾诩那是后来的事了,秦汉是个很关键的历史转折期,贾诩时代的社会思维模式跟史迁的时代又不一样了,不好混为一谈的。

                还有,我没说蒯通就是墨家子弟,但我推测他可能接受了部分墨家的思想。但我自己也不确定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所以想跟包括您在内的朋友一起心平气和的讨论讨论。

                • 家园 子贡还是不一样的

                  他在诸国间的游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全鲁国。但是鲁仲连的游说似乎只是出于公心,事后为了避免赏赐还主动的退隐。这样的人士更具有道家的风骨。可能那个时候的‘士’的阶层往往同时具有几个学派的风格,不能简单的用一种标准来划分。以大家最熟悉的张良来说,他的人生就可以用“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来概括,渗透了墨,儒,道家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初汉时期的历史和相关人物才显得精彩万分。

                  • 家园 严重同意~~~花~~!

                    我也是这个观点,战国后期到汉初那段时间,学术流派之间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人的思维在更加开放和复杂,而这也体现了社会风气的进步和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

                    我喜欢从一个人的言行去观察他的内心世界,一般与人交谈的时候往往几句话就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的个人风格,所以我对于史料中的对话尤其关注,对比下来确实发现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对了,鲁仲连的列传中,他的言谈中对于权术和商贾的态度很不以为然,所以我觉得他的思维有儒道两家的痕迹。不过这也很正常,汉初很多儒者往往也吸收黄老学说的精华补充儒学的不足,比如韩婴~

                    • 家园 所以我觉得史迁能够写出《史记》那样的作品也同时代有关

                      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是战国秦和初汉时期那些游侠张扬飘逸的人性,如果说《史记》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的记载很多是参照《左传》和《战国策》的话,秦末到汉初这段时期的人物列传基本上都是他的原创作,可以说深深渗透了他的感情,这部分列传也是全《史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汉武帝统一学术后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物就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

                      • 家园 从某种角度而言,史迁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是超越时代的局限的

                        史迁处于一个上层逐渐专制化的非常时期,因此对于人格的尊重和专制对个人价值的摧残的控诉在这个时期的描写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高祖之后对于个人价值和精神的压制就没有停止过,文帝时代对官吏的要求就已经变成“忠厚长者”了,冯唐也对文帝发悲愤之言“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对于这种变迁司马迁没有阻止的力量和能力,但出于学者的良心和历史责任感,他客观了记录了这个历史变迁过程中各类人物所起的作用了意义,保留了人类历史中最崇高的行为价值的相关记载,从这一点而言,后世的治史者是远远不及史迁的。

                        • 家园 也不能忽视司马迁的妙笔

                          史迁所处的年代的确是一个激扬磅礴的年代,但是仅仅有这个年代是不够的,也需要有司马迁用笔将他们记录下来。而深受开朗、豪放、积极进取的秦汉时代的风尚熏陶而同时又拥有史官传统的司马迁以自己的感情和文笔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记录下来,才使得我们得以为曾经有过这样的年代而激动。引用一段关于《史记》人物的评价:

                          以浓墨来表现人,表现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史记》的最大特点。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而复国之志未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求东山再起;韩信忍胯之辱,发愤追求;陈涉身为佣耕者却有鸿鹄之志;苏秦在椎剌股中苦学;屈原被放遂,仍有兴国之心……这些人物,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身受磨难而刻意进取。那奋发、图强的力量深藏在他的灵魂深处,一旦时机到来,就会象火山爆发、山洪奔泻那样令人触目惊心!

                          为正义事业,不畏强暴,敢与权贵抗争的人物,在《史记》中也比比皆是,这里有怒斥秦王,完璧归赵,“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有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敢于剌杀凶残的秦王的荆轲;有在国危民难之际自荐,对着咄咄逼人的楚王,面不变色心不跳,力陈利害而博得楚国支持的毛遂;有明知诸候怨恨,道路险阻而力行削藩的晁错;还有吴起、伍子胥、范睢、商鞅……他们在正义、理想、事业与权贵发生冲突时,毅然以凛然的正气,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了前者,这是多么壮美与崇高的人格!

                          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正象鲁迅和老舍所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们,有的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功勋而被杀或被迫自杀。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由弱变强,也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却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他们的仇恨。秦孝公一死,就被车裂,悲惨死去。李广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文帝时,“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景帝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武帝时,他以卫尉为将军,率兵击匈奴,尽管寡不敌众,不幸受伤被俘,但他最后还是乘隙而上胡儿马,困推堕儿,取其弓,射杀追骑,以胡得脱。他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他“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就是这样一位将军,遭到汉武帝及其宠臣、皇亲卫青之流的排挤,以致元狩四年出击匈奴战争失利本不是李广的过错,而是汉武帝和卫青在临战前胡乱调动造成的,结果事后把责任推向李广,以致逼得李广含愤自杀。其他如韩非、吴起、屈原、韩信、伍子胥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悲剧人物。

                          他们,有的是封建统治集团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这一点,表现在宫廷斗争中最为突出。且以两事为例。汉高祖在世时,十分爱幸戚姬及其生子赵王如意,几次欲想废太子而立如意,只因大臣们反动,才不得实施,却因此招来了吕后的怨恨。高祖死后,吕后“使人持酖”杀赵王,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晋献公宠幸的丽姬为了使自己的生子爬上太子宝座,竟设计让太子误入圈套,使献公误以为是太子要害他,“乃诛其傅杜原款”,太子也“自杀于新城”。所以,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虽没有战马奔腾,而其惊心动魄,令人不寒而粟确不亚于战场上刀光剑影之间勇士们的互相残杀!

                          有些人物是因为自己主观上的过错,而导致悲剧结局的。吴王夫差曾一度称雄东南,此后就目空一切,一意孤行,不听伍子胥劝谏,与敌国越结盟,四出攻击无关紧要的国家,削弱国力,还把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赐死。最后为越所败,自己落得“自颈死”的下场。⑻陈涉乃“甕牖绳枢之子,甿隸之人,而迁徒之徒也。”“足行伍之间,俛仰仟佰之中,率罷躡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糧而景从”于是横行天下,把秦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却因为后来的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用人不明,核心瓦解,军队纪律涣散,最后兵败,为“其御庄贾杀以降泰”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却因为晚年任用奸佞小人,而导致诸子夺权,自己身死后无人理丧,“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象这样类型的悲剧在《史记》中是不胜枚举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大多数都有共同之处:他们所表现的是人们在追求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奋发中的困苦与灾难,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毁灭。他们并不使人觉得消沉,让人感到悲观失望。他们是悲剧人物,却并不带有悲哀的色彩。他们总是以那种不懈追求、勇敢奋斗、坚贞不屈、积极抗争的精神,震撼着后来人的心,激励他们去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努力追求。

                          秦始皇的一生,从哇哇落地至病逝沙丘,都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的,充满了动荡和惊险。他十三岁时就因父亲襄王去世而代立为秦王。小小年纪,就要在勾心斗角的政坛上与老谋深算的大臣们打交道,而且,当时正是战国纷争的祸乱时代。可以说,赢政是在幼稚之年受任于危难之际的。事实上,在大臣们的眼里,秦王当时是可以置之度外的。长信候嫪毐作乱就是明正。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赢政显示了他那惊人的政治才能,同时也暴露了他那凶残毒辣的性格。也除了平定嫪毐作乱,还杀死了与案件有关的官吏二十人,“灭其宗”,“及杀爵迁蜀四千余家”。这情景不能不令人心颤胆粟。赢政一生中辉煌的功勋是统一六国。他亲政以后,从吕不韦嫪毐手中夺得权力,任用尉缭、李斯等人作谋士,重用王剪父子和蒙武父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策,开始了消灭六国的战争。从公元前二三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秦王指挥秦国的军队,从地处偏僻的西蜀之地,先是蚕食中原,后又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了难以数计的大小战争,正象贾谊所说的“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然这统一中的难苦卓绝,险危曲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从赢政从吕不韦和嫪毐手中夺权到险遭荆轲剌杀,从向弱小的韩国开刀到征服强楚,从保卫实力的抵御战到大规模的攻坚战,无一不沤尽了赢政及谋士们的心血,无一不洒满了将士们的鲜血。但是,这一系列战争,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候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朝统一的开创之功,是密切不可分的。赢政的事业,是何等壮美的事业!

                          项羽是大将项燕的后代。他自小就有叱咤风云之志,取代帝王之心。家里人先是送他去读书,他不肯,就去学剑,又学得不好。他叔父项梁责骂他,他答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项羽与项梁一起看。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⒀会稽暴动,是项羽戎马生涯的开始。他当机立断地杀死太守,又“击杀数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⒁开始显露了他勇猛过人的豪气。秦将章邯带兵围困依附于项羽的诸候赵王歇,军于巨鹿城,楚怀王孙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项羽看到宋义违抗楚王命令,豪无救赵之意,就毫不犹豫地宣布他的罪过,斩了宋义的头颅。接着,他带领士兵,破釜沉舟,烧庐舍,呼声动天,猛攻秦军,很快就大获全捷。胜利后,项羽双带领士兵马不停蹄,长矛直指,继续向秦的统治中心咸阳捣进。不可一世,凶残暴虐的秦王朝在强劲的起义军刀枪下终于结束了其短暂的生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总是描写激烈矛盾斗争中,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的项羽,凭此表现他那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项羽最后失败了,但司马迁从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就是兵败而死,也死得凛然正气的英雄!

                          恩格斯在赞扬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时就说:“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⒂这段话也适用于赞扬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人物,他们象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勇士一样,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轰轰烈烈的精神气魄,他们大都投身到时代斗争的旋涡中去,经受着挫折、困苦,甚至流血身亡。他们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点印记。所以,当我们阅读《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使我们惊叹,让我的热血沸腾。这就是阳刚之美!这就是崇高之美!

                          摘自《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作者安公

                          后世尽管也有激扬澎湃的年代,比如最为网友津津乐道的唐代。但无论是《唐书》还是后来的《资治通鉴》,对于这段年代的记录都不再有激情,而是更多的平白的叙事。所以,鲜花虽好,如果没有生花妙笔将它记录下来,鲜花的美也是无人知晓的。

        • 家园 忽然发现本版另有一篇蒯通论

          姚磊的蒯通论比较有新意: 链接出处

          不过说蒯通是墨家,那他为何又说韩信反汉自立?多一个反王天下就多一分刀兵,这又如何能算“为百姓请命”?老百姓哪里管刘项韩谁坐天下,只求能早早止息兵戈就烧高香了...

          其实他那一整篇说词,只有最后两句“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才是中心思想... 说到底也是投机家... 或者说是墨家出来的投机者...

          • 家园 关于蒯通的行为我也是思考了很久

            你说的那篇我也看过,虽然看上去很有新意,但论证过程却是以未知推已知,材料的甄选是有意围绕结论取舍的,但其中还是有部分内容无法衔接,不得不用现代人的思维来弥补,这样的推论方法我可以很轻易的推出刘邦是同性恋且死于AIDS,网上那些谁谁谁是女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去论证的。

            有争议的原因还是资料太少,史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史料的取舍是斟酌再三的结果。我觉得要评价那个阶段的人物,首先要把握史迁的动机和思维模式,史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的目的是站在他那个时代,将以前的历史拉长对比,冀望能找寻出变数中的常数,也就是历史的规律性;历史浩瀚如繁星,要将以往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事无巨细的记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史学是成立在今人对古人的邀请上,而史迁笔下的各种人物,非只因为他们经历的事轰轰烈烈,而是这些事项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让史迁动心,从史料中选出有代表意义的编撰成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故事,这就是史迁所谓的“成一家之言”,相对而言,汉书在这一点就退步了很多。

            史迁除了直接在评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外,还通过某些对比和前后呼应来隐讳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我在后面还会说到这一点。可以说如果不真正通读史记,就不能如实把握史迁描述史实的心态,没有把握史迁的心态和动机,自己去随意解释历史人物的行为,结果只能是抽象的基于自身表象的空洞符号,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另外,史迁不给蒯通立传,而班固将有关蒯通的内容汇集合成单独的一传,并且在文字中有增删,都是有其动机的,后面再说。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对比史记中的立传动机和汉书有何不同,一些隐藏的问题就呼之而出了。

            古人不是笨蛋,这些问题在千年的时间内早为有识之士了解和把握了,可惜他们往往只给出结论而没有将论证过程也同样罗列出来,让后人误解有空子可钻。呵呵,历史的翻案即容易也难,关键还是在人心。

            关于蒯通受到墨家思想影响的推论,并不代表他就是墨家的门徒。当然推论本身是基于一种对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所以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投机行为这种解释比较牵强,如果说要投机的话,为什么一定要找上韩信呢?以蒯通的辩才,直接投奔刘邦不是更有发挥的余地么?语言是内心的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不是通过文字就是通过语言表达。我仔细对比了他的前后言谈,以及郦生和其他辩才的言谈,发现蒯通的风格非常与众不同,你不要只盯着一句话,把所有的文字好好揣摩一下,应该能有不同的感受。

            • 家园 不想多说,忍不住提醒下。

              从蒯通的辩论逻辑性强就猜测是墨家的,是不是太空洞了?建议你看看墨家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才来判别,不少人研究诸子就存在一点相识就生搬死套。从蒯通的朋友圈子以及行为和辩论语言可以断定是黄老派的。而相同逻辑的辩论不论是墨家,还是法家,纵横,道家都是一样的。就连你说的名家没有信仰也是错误的,说明你根本没有明白名家的思想,仅仅看到名家流于表层的诡异辩论。

              “你说的那篇我也看过,虽然看上去很有新意,但论证过程却是以未知推已知,材料的甄选是有意围绕结论取舍的,但其中还是有部分内容无法衔接,不得不用现代人的思维来弥补,这样的推论方法我可以很轻易的推出刘邦是同性恋且死于AIDS,网上那些谁谁谁是女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去论证的。”

              不好意思,你要是对我的文章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随时提出讨论,仅仅说些空话是没有意义的。说到用现代思维,感觉你这一篇篇处处都是用现代思维来随意论证古人。而猜测方面阁下更甚,却连基本论证都省略了。至于阁下还能推倒出什么就是阁下的事情了。

              另外希望有问题就直接提出,不要说些没有意义的贬驳!

      • 家园 韩信不听蒯通的献策又如何?

        日后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