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两个革命军人的路 -- 中国农民

共:💬68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两个革命军人的路

    首先要讲的是老农外公的六弟也就是六外公了。虽然出身大户人家,但家里规矩极严,不允许出懒人,初中毕业就被送到浙赣铁路当学徒了。据他后来讲,就是在火车上倒茶倒水伺候人。当时军阀混战,列强环伺,对他一个半大孩子来说,见的最多的就是兵了。兵们欺负他,伤兵们横着走,当官的更是盛气凌人。所有这些人见着宪兵则点头哈腰。

    有一天六外公又受了兵的气,心想,他妈的老子不伺候,老子要当军官管你们。就这样辞了工,回到家里准备投考军校。同村的荣欣刚好也有这个想法,就一起结伴投考了中央军校。

    在军校,六外公是非常刻苦杰出的学生,一篇日记曾经引起全校轰动:开饭了,先上萝卜白菜,大家都不动筷子。上了肉,大家一扫而空。每年蒋中正校长来视察讲话,学生的殊荣就是成为他的卫队队员。六外公因起突出的成绩,成为队员。

    五年军校,不曾因为日寇的侵略而让他们提早毕业。可以想象当初他们是如何热血沸腾,请求提前毕业参加抗战。六外公因为成绩优良,被分发至精锐的汤恩伯部队当见习排长。大家知道正是汤军团的关键一击,完成了台儿庄战役。而同村的荣欣因为成绩不及格而不予毕业。经各方说情,方在国家用人之际,准予肄业,发往税警团当排长。

    一毕业就开往洛阳前线。列车还未到洛阳,就遇到空袭,全排死伤大半,排长阵亡,见习排长当即扶正。后来洛阳失守,随部队退出。而荣欣因为是税警团,未能及时退走,被日本人缴枪。从此流落洛阳。

    从此六外公开始了戎马生涯。直到飞兵贵州,在独山阻住日本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后来南下收复香港,升起中国国旗,怎奈美国在最后关头倒向英国,无功而返。当时他们少壮军人曾经强烈要求与英国人开战。

    洛阳光复后,荣欣又回到国军,当上了少尉排长。而六外公已经是上尉军部参谋了。当初中央军校加上各分校的毕业生上千人,活下来的不足百人了。

    六外公当重机枪连连长时,因为不多占,不吃空饷,不贪污,不打骂士兵,一心操练士兵,结果别的连队的士兵跑到他这儿不肯走,使他的部队一直超额。后来全兵团连长考核,他得了第一名,当即升副营长,披红花送兵团司令部。

    六外公后来参加平津战役。当时已经是中校团附。在黄埔17期的同学当中,除蒋纬国外,是军阶最高的。上峰叫他到台湾,坚决不同意,留下死守。后来的结局大家是知道的,不用多说。投降后不服气,卖掉美军军服和手枪,充作路费回到家乡。这时荣欣又投诚成了解放军军官了。

    六外公一家与荣欣一家,从此开始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六外公坐过20年牢,被迫自杀过,被斗过不计其数,而斗争者中就有荣欣和他的家人。

    • 家园 Del

      错了

    • 家园 【文摘】国民党十万兵马过香港

      国民党十万兵马过香港

      ——一九四五年中英军事协议前后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中英两国就香港日军受降和接收权问题的争执,以英方获胜告终。英军登陆后建立了军政府,恢复了对香港的管治。

      此时,进驻广东的国民党政府军第二方面军正是原来奉命进入香港的部队,该军上下对于丧失香港日军受降权深感不满。第13军于九月中旬开始接收九广铁路沿线,解除当地日军武装。许多官兵在深圳一带面对分界线另一方的英军岗哨,怒火中烧。某日,有数名日军俘虏和汉奸分子逃入英界,中方一个连前去追捕,英方军警拦阻,双方冲突中一名英军被打伤。中方排长带领士兵高呼“收回港九”,并鸣枪示威后撤回。这类摩擦事件曾多次发生。

      问题不仅出自国民党部队下级官兵,当时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也经常流露出对香港英国当局的对抗情绪。这位在北伐时期率领“铁军”征战,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将领,对于未能挥军进入香港一直耿耿于怀。不久,第二方面军建制改为“行营”,张发奎就任广州,行使军权。此后,粤港军方在多方面仍时有摩擦和纠纷。

      事有凑巧。张发奎突然接到蒋介石由战时“陪都”重庆发来的密令,从十月开始,陆续将其部队主力经香港北运。背景是当时中共原抗日部队已有10万之众进入东北,并创建根据地。而国民党的精锐之师还远在西南、华南,鞭长莫及。虽然国共双方正进行和平谈判,但内战已经开始。国民党政府要求英国允许其部队由广东经香港船运北上,美国提供运输支持,前去抢占东北地盘。于是,广东军方与港英之间的一幕对手戏出台了。

      粤、港军方代表密谈内幕

      一九四五年十月初的一天,驻守新界边境的港英哨兵被突如奇来的情境吓得目瞪口呆,全付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跨越边界线,浩浩荡荡进入新界,向九龙进发。事缘于广州行营接到重庆军委命令:“即以第13军开入九龙候船北运。”张发奎认为,外交事务中央负责,我们只执行命令,于是在未征得港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将第13军一个师强行开入九龙,进驻九龙塘。这支部队在九龙塘驻地占用民房和公共场所,封锁交通,设立警戒线,使用“国币”购物,一时造成了紧张气氛。

      急坏了的港英政府再三要求与广东军方进行协商。十月下旬,广州行营参谋处长李汉冲到香港,代表张发奎与英方谈判。

      英方代表菲士廷陆军少将要求双方共同规定过境部队每次人数、停留天数、行动范围、纪律维持等细则。经反复争议后达成原则协议:

      (一)中方国民党部队每一次(批)过境人数不超过5,000人,但如美国运输船增多,则不受此限,增加人数通报英方。

      (二)过境部队每次(批)在港停留不超过72小时,但如受天气及船期影响则例外。

      (三)过境官兵候船期间,可在九龙地区自由活动,但不能去港岛,而经部队批准有特殊需要者不受此限。

      (四)双方共组纪律执行队,广州行营和驻港英军各派一个宪兵连参与,过境部队的师级单位再派一个营协助。

      (五)过境部队在规定活动范围之外行动时,军官可携自卫枪械,士兵一律不得佩带武器。

      (六)过境部队军官在港九任何地区行动,不受港英军警的盘查,仅由纪律执行队约束;过境部队官兵在港九境内发生涉及法律的事件,均由中国军方处理,英方无法律管辖权。

      这些协议由双方制订命令,付诸实行。

      从以上协议内容来看,双方都作了让步。广州行营方面,张发奎为首的高级将领预先内定了几条原则:1.应考虑国家主权问题,而不局限于部队过境一事,争取在港九地区,至少在九龙有长期驻军权;2.维护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地位,必须坚持独立的军事法权,不受港英法律的任何约束;3.关于部队纪律的维持,应以中方为主,不能任由英军插手。这些原则反映出国民党广州军方领导人对港英的强硬立场,而这个立场又得到广东省参议会以“民意代表”名义的支持。当时,争取长期驻军权的要求,虽然是不现实的,英方也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重庆国民政府从外交角度亦不会支持这个主张,蒋介石就曾批评过张发奎的一些有关“收回香港”的言论,并责令他“约束部属”。至于独立军事法权和“以我为主”维持部队纪律的原则,显然是英方被迫让步的成果。

      港英方面虽然由陆军代表出面谈判,似乎完全是两军之间事务性的操作问题,其实幕后的决策者是伦敦的外相。英国人将这件事的处理原则服从于他们的亚洲以至全球利益。首先,不允许有任何影响英国在香港的管治权的协议;其次,不涉及管治权的临时性事项,可以灵活处置。英国人明白,国民党部队过境是暂时的事件,尽快将他们送走便是。即使双方发生摩擦,也应息事宁人。一位国民政府驻港外交官对李汉冲透露,英国人目前处事非常小心。据说,太平洋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曾提出,九龙可以由中美两国驻军,伦敦方面十分烦恼。他们担心,一旦与国民党官兵的冲突引发,美国借口调停,派兵进驻香港,那就后患无穷了。为此,驻港英军菲士廷司令曾赴广州拜会张发奎,以示修好,并暗示某些国民党过境部队有不良行为,也属于“区区小事,不必惊动将军。”由此看来,英方在协议中作些让步,完全是符合其整体利益的策略。但允许广州行营宪兵连驻港维持军队纪律一项,后来发现“上了当”,这会成为变相驻军,于是要求广州方面将宪兵连撤走。

      当时粤港之间没有出入境管制,居民可自由来往,军人以个人身份也有此权利。一九四六年二月,英方要求广州行营限制军装人员赴港,并规定,中校以下军官必须持有特殊证明,才能携带武器进入香港。于是,广州方面一切变相驻军的意图都落空。

      亲见“国军”在九龙街头

      广九铁路恢复通车之后,一列列满载兵员、大炮、卡车的专列,不分昼夜从广州、东莞等地开往九龙。从一九四五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总共10多万国民党部队经香港北运,其番号包括13军、新1军、第8军、第54军、第93军以及驻日占领军第67师。大部分是去东北的。

      当军运列车隆隆越过罗湖桥进入新界时,铁路两旁的英军哨兵默默注视着。车厢内有人向英军挥手,也有人做鬼脸。“Hello!”一位曾在缅甸与英军一起打日本人的军官大声叫喊。

      九龙街头尤其是太子道、弥敦道一带,顿时出现了一道风景线。美国小吉普、中吉普、十轮卡车疾驰而过,车身多B1A或13A等标记。一次,笔者目睹一辆中吉普在弥敦道闹市行走,突然停下阻塞了交通,车上下来两名军官,进入商店购物,许久才出来将车开走,站在路旁的港英警察不敢干涉。闻说某天有位新1军士兵驾车,撞倒两名行人后扬长而去。也发生过英警与他们互相殴打的事件。

      某日傍晚,两名广州行营派出的宪兵在油麻地上海街巡逻,碰巧英国警察驱赶小贩,一位老妇被推倒在地,英警抢走她的货品。这两名中国宪兵见状,实时上前向英警挥动拳头,并喝令:“不许欺侮中国人!”周围小贩拍手叫好。另一个深夜,旺角一家酒吧里,一个英国军官被一名新1军军官骂道:“你这洋小子神气甚么?在缅甸见到日本鬼就逃命,全靠老子拚命才救了你们!”酒后吐真言,这位军官的话语勾出了一段刚刚过去的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缅甸,根据中英协议,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援英抗日。新1军的前身就是当年远征军中的新38师,许多官兵都有与英军合作的经历,也积聚了满胸怨气。

      “国军”军官漫话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轶事

      笔者曾亲耳听过新1军一位军官诉说他们在缅甸的遭遇:

      “缅甸危急时,中国方面曾制订与英军联合应战的计划,然而,英军迅速溃败,又不通知中方就放弃了仰光。在重庆的老蒋也大为愤怒,责骂英国人。”

      “我们第一批远征军入缅甸时,装备落后,仅穿草鞋,英军根本瞧不起我们,还常常讥笑中国人。”

      “一九四二年三月,英军在缅甸全线溃退,我们入缅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掩护英军撤退,他们只顾自己逃命,完全不配合我们的作战,弟兄们都非常气愤。”

      “四月中旬,我军新38师在仁安羌作战,解救了被日军包围而陷入绝境的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此事轰动了英伦三岛。可是英军以怨报德,在我们转换战地的时候,提供虚假情报,以图牺牲中国军队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退却。”

      “更可愤恨的是,由于英军处处作梗,我军严重受挫,陷入困境,不得不穿越原始森林,爬过野人山,经过惨绝人寰的旅程,退入印度。驻印英军却要缴我们械,我们用武力抗拒,他们才不敢妄动。”

      “后来,我们投入反攻作战时,英国人的态度好多了。一九四四年二月,当反攻进展顺利之际,英军在孟拱突遭日军反击,又是我们新38师以少量兵力击溃敌人,解救了具有优势兵力而束手无策的英军。”“这次我们来香港,对那些英国佬不陌生,早有交情了!”

      这位新1军军官的倾诉,使我对于他们在香港的行为,似乎增加了一些理解。

    • 家园 郑重地道个歉

      刚刚看到此篇文章时很是反感,

      后来开始怀疑是不是网特借机捣乱 混淆历史真相

      今天特意看了一下先生以前的帖子

      [SIZE=3]郑重地道个歉[/SIZE]

      无论如何先生发帖的功劳不可埋没

    • 家园 再来一张俘虏小日本的

      点看全图

      • 家园 这位兄弟能否再弄多点?

        这些史料挺珍贵的。不过还是不能否定我外公的回忆。注意:是回忆。他和我都不是历史学家。回忆出错不可避免。但大方向不该有错。比如他们在贵州独山最终挡住了日本人,不该有错,但细节可能会有出入。

    • 家园 这是香港特区政府网站上的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与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日 本 向 中 国 提 出 二 十 一 条 条 款 。 一 九 三 一 年 , 日 军 占 领 东 三 省 , 并 企 图 吞 并 华 北 省 份 , 终 于 导 致 一 九 三 七 年 爆 发 中 日 战 争 。 一 九 三 八 年 , 广 州 沦 陷 , 大 批 难 民 涌 入 香 港 。 估 计 在 一 九 三 七 年 抵 港 的 难 民 约 有 十 万 人 , 一 九 三 八 年 有 50 万 人 , 一 九 三 九 年 则 有 15 万 人 , 使 香 港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前 夕 人 口 增 至 160 万 人 。 难 民 抵 港 人 数 最 多 时 , 估 计 有 50 万 人 流 离 失 所 , 露 宿 街 头 。

      一 九 四 一 年 十 二 月 七 日 , 日 本 空 袭 珍 珠 港 的 美 国 军 舰 , 正 式 加 入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 差 不 多 同 一 时 间 ( 香 港 时 间 一 九 四 一 年 十 二 月 八 日 ) , 日 本 进 攻 香 港 。 日 军 取 道 中 国 大 陆 出 师 , 英 军 被 迫 撤 离 新 界 和 九 龙 , 退 守 港 岛 。 当 时 守 军 包 括 香 港 义 勇 军 , 苦 战 一 周 后 , 因 众 寡 悬 殊 , 难 扭 劣 势 , 终 在 圣 诞 日 投 降 。

      日 本 占 领 香 港 三 年 八 个 月 。 沦 陷 时 期 , 贸 易 停 顿 , 货 币 贬 值 , 粮 运 不 继 , 政 府 服 务 和 公 用 事 业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 不 少 港 人 避 居 中 立 的 葡 属 澳 门 , 澳 门 政 府 也 尽 量 收 容 。 日 治 末 期 , 为 解 决 粮 荒 , 日 本 人 驱 逐 大 批 居 民 离 境 。

      本 港 居 民 虽 然 备 受 压 迫 , 但 大 部 分 仍 拥 护 同 盟 国 阵 线 。 中 国 游 击 队 在 新 界 四 出 活 动 , 逃 匿 的 盟 军 人 员 也 得 到 村 民 掩 护 。 一 九 四 五 年 八 月 十 四 日 , 日 本 宣 布 投 降 。 消 息 传 来 , 沦 陷 期 间 被 囚 赤 柱 监 狱 的 布 政 司 詹 森 ( 后 获 封 爵 士 ) 随 即 组 织 临 时 政 府 。 八 月 三 十 日 , 海 军 少 将 夏 悫 爵 士 率 领 英 国 太 平 洋 舰 队 抵 港 , 成 立 临 时 军 政 府 。 一 九 四 六 年 五 月 一 日 , 总 督 杨 慕 琦 爵 士 回 任 , 香 港 正 式 恢 复 民 政 统 治 。

    • 家园 上一张收复香港的照片

      英军押送日军俘虏

      点看全图

      原文如下

      Japanese troops, captured when the British returned to Hong Kong in 1945, march past bombed-out buildings

      • 家园 纽约时报新闻

        August 31, 1945

        Hong Kong Harbor in Hands of British

        Fleet Speeds Reoccupation

        By WIRE SERVICES

        YDNEY, Australia -- A strong British naval task force, led by the new 35,000-ton battleship Anson, entered Hong Kong harbor today for the reoccupation of that Crown colony on China's southern coast.

        A communiqué from the British Pacific Fleet headquarters here said the forces were under the command of Rear Admiral C. H. J. Harcourt, who entered the harbor aboard the light cruiser Swiftsure.

        The force of nineteen ships and eight submarines had a commonwealth flavor, for it included seven Australian minesweepers and the Canadian armed merchantship Prince Rupert.

        In the line of warships also was the 23,000-ton aircraft carrier Indomitable, which operated for a tim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 while it was smashing Japan.

        Bids British Quit Island

        CHUNKING -- The influential Chunking newspaper Ta Kung Pao today urged the British to return Hong Kong and Kowloon to the Chinese. Originally Chinese forces had planned to occupy Hong Kong but desisted in deference to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Set Up

        MACAO, South China -- Conditions in Hong Kong are fairly good, E.P. Gimson, a British representative newly released from internment, reported over the Hong Kong radio today.

        Speaking as the chief representative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now resident in Hong Kong, he announced that he had established a British administrative office in the city of Victoria, capital of Hong Kong Island, with the concurrence of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 家园 关于收复香港,看看中国人的证据

      这是从“香港大事记”里面拷下来的

      点看全图

      我一向认为要尊重事实和史实,老人的回忆在很多时候不可靠的成分很大。

    • 家园 建议此帖转争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