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挑担和劳动技巧 -- 铁手

共:💬229 🌺2343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感觉大家就是说说而已

            如果说他本人不是把这些事翻出来,没有人会关心他在下乡的时间干的怎么样,即使他不干活,也没有人说他啥,但是说自己干活的干的比较离谱,肯定会有些质疑。

            • 家园 我觉得,能说出第一次去了后对农民的轻视

              和第二次是走投无路了才转头回梁家河,足够坦诚。

              • 家园 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多了去

                坦诚、知错就改等等。但也有缺点,做为领导人嘛,永远都少不了被各种人等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除此之外,如果你领导老百姓次次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久而久之收获的就是衷心爱戴和尊敬。前几年偶尔路过贵州苟坝,顺便去看了看,结果发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也不是一帆风顺,在苟坝他就靠着过人的判断能力挽救了红军的灭顶之灾,他成神一样地被追随者认为:只要跟着毛主席走,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直到文革以后的决议说毛主席晚年犯了错误,很多老干部感叹地说:自干革命跟着毛主席,一路胜利过来,没有想到他老人家还能犯错误。所以领导干部,尤其是领袖级别的人物,都不是靠宣传和硬捧出来的,是需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业绩来铸就。

                • 家园 问题是毛主席的晚年没有犯错误啊,呵呵,老干部水平不行啊。

                  问题是毛主席的晚年没有犯错误啊,呵呵,老干部水平不行啊。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确实是,领导人无论取得多少胜利,有过多少功绩

                  只要有错误,就会被攻击和质疑。

                  只要是合理的质疑,甚至攻击,只要不是无脑黑,都是正常的。

      • 家园 他总是说,对着梁晓东他们说

        我的知青生活和你们不一样,我个人觉得,他还是比较真诚的,他是真心作为自己的磨砺的。

        之前回城的高干子弟和他想法也不同,他应该是要观察一下。

        他不是保皇派,甚至不是一般造饭派心理的人。他是有压力下乡的,毕竟他父亲的待遇应该会给他一定的冲击。

        不像薄二哥,是进了保皇派学习组的人。

        属于后来受到冲击的群体。

      • 家园 今天刷微信碰巧看到马未都回忆史铁生的视频

        史铁生是孙立哲的清华附中同学好友,一起去陕北插队的。我们那个村子就是其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清平湾,不过村子的真名叫关家庄大队。史铁生在第四生产小队,也是后来我所在的小队。我们去时他已经下身瘫痪回京三年了。

        说到挑重担走山路,我怀疑铁生保不齐就是某次或某几次挑担不小心损伤了脊柱,没有休息治疗而愈演愈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伤害。那时我们也是个个比着来,不甘落在人后,要挣男子壮劳力的10个工分(开始只给女劳力的7个工分),所以免不了干力所不及的事情。从河边井台担水上坡回窑洞,两个水桶装满了也是相当吃力的,冬天井台上结了冰,一步一滑,很容易闪失。只有小心翼翼、咬牙坚持啦。

        1977、78年我们上大学后一起去探望过铁生几次,在他地坛边的小屋里。彼时他正开始文学创作,听说我父亲是专业编剧,就把自己刚写好的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托我请父亲指正。不记得父亲是否提了意见,剧本没听说下文。

        铁生若不是这个伤残经历,很可能没有后来那么大的文学成就。他绝望过,然后精神升华了。

        通宝推:呆头呆脑,铁手,
        • 家园 77、78年上大学,跟我哥年龄差不多

          我是80年上大学的,因为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所以比你们年龄小上6、7岁,但那个时间的事还都是记得的。一桶水大概不超过50斤,女人要是挑水,那也得比较健壮的女人,一般女人也挑不了两满桶。还有就是挑东西,应该是走着忽悠着,有节奏的,说是那样比较不那么难受。我试过,一来回悠,马上就把水桶里的水给撒了,但是大人担着晃的很有节奏,水也不往撒。平原地带基本是好桑木做扁担,其他的木料容易断,挑两百斤的,反正我的没有见过,即使一边超过80斤,扁担就很容易被忽悠断。像有个网友发出来的扁担照片,挑100斤忽悠几下估计就断了,用竹子做的挑的就更少了。那种带有铁钩子的主要是用来从井里打水,挑水用的。

          • 家园 是啊,担麦子也要自然忽闪着

            使肩膀上的压力有短暂的减缓吧。不过忽闪过劲就怕麦捆崩开了。麦捆用两束麦秸打成一条“绳”捆扎起来。技术活,捆不好半路散开就狼狈了。另外,两大捆麦子怎样用一根扁担穿成担子也学了半天。先把扁担一头扎进一捆,扛起来把另一头扎进另一捆。都是借助杠杆力找巧劲,否则费老劲也搞不定。

            • 家园 哈哈哈哈,你是干过活的

              用麦子捆,需要找一把比较青的麦子,拧成绳需要把麦穗扣起来,不然就是你说的挑不好,还没有忽闪几下就散了。我们老家平原,从我记事,就很少挑麦子,都是车拉。即使大生产队,也是把活分到各家干,大部分人家都是没有架子车的,要么自己挑,要么等着生产队的马车、牛车拉,只有天气不好时,才会动员人力去挑。

              • 家园 人力肯定有,但是七十年代,大多数村应该有车队了

                我家人就是大车队司机。

                还是管用的,有的条件更好,有四轮了。

                • 家园 你说的是上世纪80年代了

                  以前是没有小四轮一说的,大的四轮拖拉机分两种,一种是轮子稍微小一点,40马力,通称40车。还有一种是轮子一人多高,28马力,叫28车。一般大队里能同时有三辆车,一台75马力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一台40车,一台28车,就是很牛气了。生产队里最多就是一两辆手扶拖拉机。40拖拉机大部分时间跑运输,农忙时也犁地拉粮食,28拖拉机大部分时间犁地拉粮食用,偶尔也搞搞运输。东方红就是犁地、耙地,有时间也带播种机。直到83年左右才有小四轮。84年我一个朋友从洛阳农机学院毕业后派到县里农机厂,我们几个一致让他给小四轮设计一个驾驶室,至少刮风下雨不那么难受。以前的那小四轮下雨时,穿着雨衣坐上面开,雨大的把脸打的生疼,眼也睁不开,再加上农村都是土路,遇到下雨,马上就是泥泞不堪,出了好多事故。

        • 家园 史铁生是个很有力量的作家

          确实好强。

          属于不错的作家,因为他把苦难当成磨砺,不叽叽歪歪。

      • 家园 他推迟了自己的返京,我觉得不算容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