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歌剧魅影》看中外文化差异 -- 孟词宗

共:💬60 🌺30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歌剧魅影》看中外文化差异 -- 有补充

    最新消息,《歌剧魅影》百老汇版本要停演了。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约百老汇史上最长演出时间的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宣布将在2023年2月停演。1988年1月26日,《歌剧魅影》在百老汇首演,明年是它开演的35周年。在“35岁生日”4周后,2月18日,《歌剧魅影》将迎来它在百老汇的最后一场演出。

    这部戏是安德鲁.韦伯的巅峰之作。韦伯创作此剧时成名已久,最初的版本风格据说是类似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的摇滚音乐剧( Rock Opera。)但开始排练之后,韦伯发现摇滚音乐剧根本不适合这个题材,于是推倒重来,转向传统音乐剧风格。他选择他的第二任妻子莎拉.布莱特曼出演女主角克里斯汀,根据莎拉.布莱特曼的嗓音特色专门谱写了音乐。莎拉.布莱特曼也因出演 克里斯汀 而一举成名。

    莎拉.布莱特曼是个很有特色的美人。图为莎拉初次演出时的照片。

    点看全图

    无怪乎韦伯对其神魂颠倒。当《歌剧魅影》在百老汇上演时,韦伯坚持女主不能换人,必须也由莎拉出演。而当时《歌剧魅影》的伦敦版本也同时是莎拉主演。于是两边不得不协调日程以便莎拉能同时在两边出场。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歌剧魅影》能够成功还和扮演男主角的 麦克.克劳福特(Michael Crawford )的精湛表演有关。图为剧中著名的地下河泛舟场景。

    点看全图

    莎拉和麦克定装照

    点看全图

    麦克摘下面具的时候其实是个很有气质的中年美男子。

    点看全图

    图为韦伯、莎拉、麦克同框:

    点看全图

    当几十年后《歌剧魅影》拍电影的时候,无数歌迷写了无数的信要求让“The Original Phantom” 来演电影男主。这当然不可能。2004年拍电影的时候 Michael Crawford 已经 62岁了。导演结果选了个肌肉男 Gerard Butler 来主演。这位最出名的角色是《斯巴达三百勇士》里演只穿小裤头和披风的斯巴达猛男。演歌剧魅影实在有点不答,让人出戏不说,唱功也是一塌糊涂。

    不过到2004年,韦伯和莎拉早已分道扬镳。韦伯选了更年轻的 Emmy Rossum 来演 克里斯汀。全用新人的结果是电影表现平平,被骂得狗血喷头。不过这大概是音乐剧改编电影的通病。观众早已对剧情和唱腔熟悉,于是对于电影有更多的期待。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的电影也是如此。虽然演员阵容强大,把狼叔找来演冉阿让,安.海瑟薇演芳汀,罗素克鲁演沙威,还要加上未来的影帝 Eddie Redmayne。票房是不错,但电影一样被歌迷骂的狗血喷头。

    《歌剧魅影》演了差不多三十五年了。除了伦敦和百老汇,大湖北的多伦多也是其常驻地。多伦多还专门改造了一个剧场。

    各地的版本繁多,自然不可能一直是原班人马演出。但一致公论还是原版最好。俺也算看了不少版本。完全同意这个观点。莎拉后来也没闲着,还经常把 克里斯汀唱段翻出来表演。例如和 安东尼本德拉斯合作的演唱

    点看全图

    毕竟原作是为她写的。所以除了最初和她配戏的麦克,别人和她一起对唱总觉得不太对味儿。

    百老汇的最新版本由于疫情没看过,上网看了下剧照,貌似克里斯汀已经是个漂亮的黑姑娘了。继《悲惨世界》由黑人和亚裔相继演出后,又一突破。😅

    点看全图

    以上算是介绍背景。坑挖好了。中外文化差异这个主题过两天补充。😉

    通宝推:qq97,本嘉明,铁手,灶王爷,红军迷,听松,普鲁托,高地,桥上,方恨少,不远攸高,陈王奋起,菜根谭,白浪滔天,燕人,唐家山,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5)
    家园 续一 韦伯的《歌剧魅影》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 补充帖

    韦伯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改编自法国侦探小说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所撰著的同名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和韦伯的歌舞剧不同,原著小说里的人物更多,线索更为复杂。魅影的身份背景更为复杂。为了解释魅影的来历,作者给他生造了大段的背景资料。例如

    游历世界,在印度学会旁遮普绳套的绞杀技术,在非洲学会腹语,在东京湾学会潜水,在波斯学会密室和镜子机关的建造技术。后来他在波斯得到国王和公主的重用,并参与马赞德兰省行宫的修建。但此后他因故失宠被判死刑,幸得波斯警官达洛迦相助才逃到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艾瑞克又效力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国王,同样负责建造宫殿。之后他回到法国,并暗中参与巴黎歌剧院的建设,在歌剧院的墙壁里和地下室布满机关和密室。

    这本小说在历史上也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和电影。最早的电影改编是1925年环球出品的同名电影。

    点看全图

    当时电影里的魅影和女主是长这样的:

    点看全图

    1943年的时候又拍了一部彩色版

    点看全图

    这版里的魅影和女主是长这样的

    点看全图

    韦伯改编的时候主要参照了1943年的电影版本。同时去掉了很多原著小说中的支线和背景介绍,抓住了主线 - 魅影、克里斯汀 和 劳尔子爵 之间的三角恋情 - 来演绎。舞台剧和电影一般只有最多三小时的表演时间。抓住主线是韦伯改编成功的关键之一。

    韦伯改编版本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

    1919年,巴黎歌剧院,这里正在进行当年魅影事件遗留物的拍卖会(prologue)。展示台上现在放着一个音乐盒,打开后,清脆悦耳的音乐响起(masquerade的主旋律)。一个面容沧桑的老绅士罗尔(Raoul)与旧识梅格·吉里女士(Meg·Giry)重逢并点头致意,他买下了音乐盒并凝视着它,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而不禁开始低吟。而接着拍卖的是原歌剧院华丽的枝形水晶吊灯,拍卖员谈到了多年前的另一件意外,以及背后的歌剧院魅影之谜。随着电路接通,巨大的吊灯缓缓升起,整个舞台刹那光彩夺目,管风琴奏起了序曲(overture),场景转换,整个场景突然回去到49年前1870的巴黎。

    当时巴黎歌剧院正在以彩排来迎接两位新经理和赞助人。这是歌剧《汉尼拔》(Hannibal)(风格属于大歌剧),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凯旋的一场,但是当演迦太基皇后的女高音卡罗塔(Carlotta)高唱主咏叹调“Think of Me”时,幕布突然落下,人们一片惊慌,纷纷低声议论说魅影又出现了,卡罗塔愤怒的从幕布后走出来,指责剧院一再无视自己的安全,宣布罢演扬长而去。无奈中,原本扮演其中一名奴隶侍女的芭蕾舞演员-瑞典裔女伶克莉丝汀·戴也(Christine Daae)被人推选出来代替卡罗塔。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不被新经理看好的克莉丝汀技惊四座,这时的钢琴伴奏逐渐切换成管弦乐通奏,彩排也变成了正式演出,克莉丝汀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Think of Me)。人们为她的声音叫好,而在二楼的一个包厢里,剧院的新赞助人,贵族罗尔也激动的注视着克莉丝汀,他惊喜地发现,对方还是自己幼时的玩伴。

    克莉丝汀向挚友梅格自述说,她的演唱能力得益于一个神秘的老师。自从年幼时父亲过世,梅格的母亲-歌剧院管理人吉里夫人(Mrs.Giry)带她来到歌剧院生活与学习。成为孤儿、陷入悲伤的克莉丝汀在深夜被一道具吸引力的声音找到,那声音的主人-一名神秘男子发现了年轻貌美却柔弱胆怯的克莉丝汀,长期陪伴着她并教她歌唱。他似乎无所不在,却从未真正出现在面前,只是不断用自己的声音引导她,就像父亲临终前所说的“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那样令自己向往、敬畏,但梅格却看出她脸色苍白。此时罗尔也来祝贺克莉丝汀,并坚持邀请她共进晚餐。当克莉丝汀回到化妆室,房间里却响起了魅影(Phantom)愤怒的声音(The Mirror),认为罗尔只是来瓜分克莉丝汀的成功与抢走克莉丝汀。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题响起,克莉丝汀惶恐又喜悦地召唤魅影显身,魅影回答:看着镜子中你的脸吧,我就在那里。渐渐的,在镜子中真的出现了魅影的影子,他的脸上带着一张白色的面具,威严而无法琢磨,镜子像门般滑开了,魅影从中伸出手将克莉丝汀拉进了黑暗。(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是歌剧院的秘密空间,魅影牵着克莉丝汀穿梭在其中;到了地下湖,克莉丝汀与魅影坐在一条船上,蜡烛在迷雾中闪烁着幽明的光,若有似无的风在黑暗中吹动,他们唱起了夜晚的音乐,歌声和谐柔美。魅影带着克莉丝汀来到了地下迷宫的深处,这里就仿佛他的王国一般,克莉丝汀沉浸在梦幻般的世界和魅影美妙的“Music of the Night”中。突然她看到一具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蜡像正披着婚纱,吓得昏了过去,魅影温柔地把她安置在床上,在一个音乐盒的伴声中,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地下宫殿中度过了一夜。

    醒来后的克莉丝汀,面前是正沉浸于创作音乐而不能自我的魅影背影,(I remember there was a mist)她突然产生好奇而偷偷揭开了魅影的面具,里面出现了一张变形而极其恐怖的脸。被发现自己真相的魅影暴怒而大声诅咒。(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但咒骂过后,他又恢复了冷静,轻声告诉克莉丝汀说自己是如此爱她,将来你也会了解这面具后的灵魂,克莉丝汀也似乎被他感动抑或是被吓坏了,同情地将面具递还给魅影,魅影则将其送返地面。

    不久后,还在为女主角失踪而焦头烂额的剧院经理们及其他几人都收到署名为O.G.(Opera Ghost)的信(note),上面是魅影提出的种种要求,包括威逼要求在新剧《哑仆》(“Il Muto”)(风格属于轻歌剧)中让克莉丝汀演主角,而卡洛塔演一个没有台词的仆人当陪衬。卡洛塔受不了这侮辱而大闹,经理等人连忙宁事息人,最后决定卡洛塔仍然唱主角(Prima Donna),克莉丝汀饰演没台词的仆人。

    在上演时,罗尔干脆坐进了魅影要求为其保留的第五包厢里,演到一半,剧院四面响起了魅影的诅咒,吊灯忽明忽暗,人们找不到真正的魅影所在,这时卡罗塔还在保持架子喝令克莉丝汀禁止开口,自己却突然被人动手脚而变得嗓音嘶哑难听如同蛤蟆。(Poor fool, he makes me laugh.)在一片哄笑和混乱中,经理只得宣布让克莉丝汀临时改演主角,并先演出第三幕的芭蕾舞。

    但这还没完,原本一直吹嘘自己丝毫不怕魅影的控幕员布克,突然已被魅影用绳勒死而掉落到舞台上,人群尖叫着逃离剧场,而克莉丝汀恐惧地大叫罗尔名字,罗尔赶来将她带离舞台,两人仓促之中躲到了剧院天台上。(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

    罗尔并不害怕也不相信魅影的存在,唱出了剧中著名的“All I Ask of You”来安慰克莉丝汀,两人的心在这歌声中联系起来,产生了对彼此的感情而正式定情。躲在一边的魅影看着他们幸福的离去,用同样的旋律唱出了他心中的伤痛,沙哑的声音一遍遍呼唤克莉丝汀的名字,但得不到回答,和两人幸福的背景合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ll I ask of you (reprise))愤怒的火焰要将他烧成灰烬,他诅咒说要报复两人,在他的狂笑声中,剧院的大吊灯落下,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

    接下来的日子里,魅影突然如同消失一般不见踪影,六个月后,剧院举行了一场化妆舞会,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们打扮成魅影的样子唱起了剧中华丽的一首合唱“Masquerades”,庆祝和嘲笑不攻自破的对手。克莉丝汀与罗尔也在人群中,他们此时已偷偷的订婚并讨论婚嫁,等到魅影事件结束就要结婚,但因为恐惧的克莉丝汀不敢将戒指戴在手上,而改成项链戴在脖子上。众人正在狂欢的最高潮,化妆成红衣死神的魅影突然出现,他扯下了克莉丝汀的订婚戒指,将一封新手稿《唐璜的胜利》(Don Juan Triumphant)掷给剧院经理要求克莉丝汀继续为自己歌唱。让经理再也不敢违抗,而罗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魅影除掉,因为那天演出时魅影肯定会再次到场,将是和魅影做了结的最好机会,克莉丝汀感到为难。

    罗尔计划前请求吉瑞夫人告知一切真相,为了不让有更多人牺牲的吉瑞夫人才告诉此人她隐瞒的一切。原来她几十年前的少女时期,巴黎来过由吉普赛人率领的马戏团,除了表演杂耍,还会展出一些畸形人供大家娱乐。其中有一个被关在笼子里的怪脸孩子,正是如今人们所害怕的歌剧魅影,虽然他拥有过人的天赋,却因其丑陋外表而被亲生母亲抛弃,变卖给奴隶人口贩子进而转到吉普赛人的马戏团,之后更受人歧视凌虐,最后不得不杀了欺负他的人逃跑,成为了心理极度扭曲的可怜人,当时还正在学习芭蕾的吉瑞夫人因同情而带着他躲进迷宫,大家遍寻不着,都以为他已经死在某个角落。由于魅影长期居住在不为人知的世界中,所以对歌剧院和地下迷宫的结构了如指掌,并将此地大幅度改造成为他的艺术领域。魅影不但是个知识渊博的天才,甚至是建筑师、音乐家、作曲家和魔术师。而听到这一切的罗尔,心中飘过一丝寒意。

    为了避开魅影的控制,克莉丝汀被罗尔藏在别处,但是她被自己的压抑而苦恼,最后偷偷前去自己父亲坟墓前祈祷寻求解脱。在墓碑前,她祝愿既敬畏又可怜的魅影也能得到幸福,她祈祷父亲能指引自己。这时魅影伪装成父亲的声音,用一曲具魅惑力的“Wandering Child”开始引诱她,克莉丝汀仿佛被父亲的影子所吸引,开始情不自禁地走向魅影,幸好这时罗尔及时赶到,两人刀光剑影的正面交锋中,魅影不敌罗尔,克莉丝汀阻止了两人并选择与劳尔一起走,恼羞成怒的魅影恶毒咒骂说大家今日已成水火,要其一同为愚蠢而陪葬。

    上演当晚,一切安排就绪,警察将大门一一锁上,枪手们瞄准了第五包厢,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但是魅影迟迟没有显身。而在舞台上,他其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代替了原来的男主角Piangi-卡洛塔的相好并将其杀害于后台死角,出演带着面具伪装成好友去戏弄对方妻子的唐璜。只有克莉丝汀敏感地察觉到与自己合演的正是魅影本人并用眼神暗示劳尔,随后与魅影假戏真唱,一曲“The Point of No Return”将剑拔弩张的气氛达到高潮,在两人的较量中,再一次仿佛被感动的魅影似乎失去了置克莉丝汀于死地的敌意。在魅影悲壮的歌声中,克莉丝汀鼓起了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的面具脱下。魅影却割断了一根绳索,剧院的水晶灯突然坠落。剧院付之一炬的同时观众一片尖叫,警察试图冲上舞台,但一切都仿佛在魅影的操纵中,一片混乱间拉着克莉丝汀消失在地下,只有罗尔在知道魅影真相的吉瑞太太的指引下找到了进入迷宫的道路,紧追两人不舍。

    迷宫深处,魅影果然又带着克莉丝汀来到地下室,他正沉浸在小小获胜的喜悦中,突然又被远远传来的人们的叫喊声搅乱心情。捧着婚纱的魅影对着不断挣扎的克莉丝汀痛恨地说,是自己这扭曲的脸毒害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并再次对克莉丝汀提出,要她接受自己炙烈的爱意,同时愤怒地质问克莉丝汀,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对他这么不公平,只因为长了一副令人可怕,连亲生母亲都不愿正眼以对他的面容,给他的第一件衣物是面具。克莉丝汀告诉他,之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并不全是世人的错误,而是因为他自己囚禁了自己的灵魂,并且与世人为敌,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杀人或者夺取他人所爱,所以她对他的感情已经从同情转为憎恨而没有丝毫的爱,再说人们害怕的不是魅影的脸而是他的心。

    罗尔好不容易赶到去救克莉丝汀,却被魅影用机关抓住陷入绝境,并乘机以此威胁克莉丝汀。但克莉丝汀却在危急下被爱情激发出了勇气,她慢慢抬起头、泛著泪水,走到魅影的面前,告诉他自己已经不再害怕那张丑陋的脸,因为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脆弱而值得同情。在华丽的音乐中,克莉丝汀上前亲吻了魅影的嘴唇,魅影也终于被这伟大爱情所救赎和崩溃,明白爱那个人就该放她自由。他释放了罗尔,要求罗尔带着克莉丝汀立刻离开,把一切全都忘记并远走高飞。最后他面对心爱的八音盒,独自吟唱起象征告别、毁灭、和新生的咏叹调,也是最后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克莉丝汀最后将魅影给她的戒指还他,并无语地用眼神告别、祝他安好。随着劳尔与克莉丝汀划著船逐渐远去的和声,魅影发泄般地砸毁了地下宫殿。

    稍后梅格也带着警官们找到了地下室,在他们进入宫殿之前,魅影钻入绸布内,走入密道离去,他的宝座上只留下魅影的一只面具与一台音乐盒。众人终于来到了这里,却已人去楼空,梅格只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发现了一个面具,从此再也没人听过魅影那魔幻的声音了.......

    时间又回到了1919年,那时克莉丝汀(1854-1917)已经去世了,在年迈的罗尔去墓地祭拜她的时候,发现墓上有一支绑有黑丝带的玫瑰花。

    以上故事脉络,如果以一句话总结,就是:

    才华横溢但穷途潦倒的毁容音乐天才暗恋自己的女学生,最后输给了年少多金英俊潇洒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下集继续深入探讨。

    通宝推:听松,菜根谭,桥上,唐家山,
    家园 续二 韦伯《歌剧魅影》的核心魅力 -- 补充帖

    《歌剧魅影》虽然不是第一次被改编,但韦伯的改编版本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当时的评论称其充分忠于原著的“神秘、悬疑”色彩,恢复了传统歌剧的华丽,又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元素,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等等。

    这些评论当然是公允的。初看此剧,观众的确会被华丽的道具服装,新颖的舞台调度,优美的歌曲旋律,演员精湛的唱功和演技所吸引。然而一部戏能够连演三十多年经久不衰,大多数观众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观看各种版本,贡献票房,并且数代人不断成为粉丝,那么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是根植于文化的。一部小说,一部戏剧要成为文化经典,必然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大众的口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在迅速变化的俗文化中始终流行,其核心必然是经过时间考验而不变的东西。

    《歌剧魅影》的核心魅力就是其故事模板。

    前面说过,《歌剧魅影》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才华横溢但穷途潦倒的毁容音乐天才暗恋自己的女学生,最后输给了年少多金英俊潇洒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如果再精简一点,可以总结为“女演员出名了就嫌贫爱富”。😁😅

    可这就是《歌剧魅影》的戏剧化冲突所在。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其父亲去世后只能在歌剧院里跑龙套。是魅影发现了她的天赋,对其进行不遗余力的培养,还特意营造了环境让她能够当上戏中戏的主角,使得她一举成名。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这是“再造之恩”。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接下去就应当是女主角“以身相许”的戏码。但偏偏歌剧院的新赞助人出现了,不但年少多金,风度翩翩,还是贵族出身,有子爵爵位,他还是克里斯汀的青梅竹马。虽然失联已久,但看到克里斯汀就立刻旧情复燃。

    克里斯汀则有些彷徨,一方面她对魅影有感恩之心,也迷恋他的才华,但另一方面她又害怕魅影的残疾,喜欢子爵的容貌和财富地位。那么克里斯汀应当如何选择?

    不同的观众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相当一部分人会同情魅影。毕竟暗绰绰仇富的人(例如在下)还是不少的。😅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喜欢子爵。毕竟子爵除了没有才华,在任何一方面都胜过魅影。

    于是作者安排魅影杀人放火,从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变成了嫉妒成狂的杀人犯。甚至到了剧末,还安排克里斯汀为了救子爵而甘愿接受魅影的威胁并亲吻了魅影。这给了克里斯汀选择子爵的完全合理性。让观众完全倒向了克里斯汀和子爵这一对。最后再给了一个克里斯汀和子爵终成眷属的结尾,这自然满足了观众。

    问题是,如果魅影没有毁容,没有杀人放火,克里斯汀会选择子爵吗?

    从西方这类故事的一贯文化传统看,这是必然的。

    这类故事的模板,其实就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西方的传统故事里,女主角永远都是弱势的,需要被“王子”拯救的。男主人公并不需要多少才华,但一定要年少多金,风流倜傥,能够让女主脱离苦海,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个模板的现代鼻祖就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一直出现在文学学者和读者中“最爱的书”排行榜上。已成为英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启发了许多现代文学衍生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戏剧改编、再版、非官方续集、电影和电视版出了无数,吸引了大量观众。

    为什么《傲慢与偏见》这么吸引人,无他,这就是个“霸道总裁爱上我,非我不娶,我犯矫情表示自己不为金钱所收买,最后还是为他的霸道爱情所倾倒”的故事。这对于女性当然是非常满足其渴望安全感的欲望的。

    当然,有人也许会举出反例,《美女与野兽》的结局不就是美女最终嫁了野兽吗?这个故事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但其实模板还是一样的。别忘了,野兽的真正身份是王子。😁而且野兽还是个富有的王子。😁

    霸道总裁的重点不在“霸道”,而在于“总裁”。而“总裁”或者“王子”都是能够提供财富自由的存在。😁

    《歌剧魅影》上演多年之后,韦伯又搞了个非常狗血的续集《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中国剧迷戏称《老不死》)

    点看全图

    这部剧的伦敦版本是楼下说的拉面(Ramin Karimloo)和人鱼(Sierra Boggess)合演的。

    点看全图

    顺便说一句,拉面出道的时候在《歌剧魅影》中饰演过劳尔,在电影版《歌剧魅影》中饰演过克里斯汀的父亲,这使他成为了唯一一名曾经饰演过克里斯汀最爱的三个男人的演员。😅

    虽然拉面和人鱼的化学反应非常强烈,续集的音乐也丝毫不比《歌剧魅影》逊色,但这部续集却远及不上原作受欢迎。

    关键原因还是在剧情。续集中,劳尔子爵成了个酒鬼加赌鬼,把家产败了个精光。而魅影则跑到美国开了个主题乐园成了巨富。魅影邀请克里斯汀来乐园驻唱。劳尔夫妇带着孩子来到美国。结果魅影想和克里斯汀重续前缘。劳尔则为了钱不愿取消演唱合同。最狗血的是,作者又安排克里斯汀的儿子是其与魅影的一夜情产物,让子爵头上一片大草原。又安排原剧中的Meg嫉妒成狂而杀了克里斯汀。克里斯汀临死前向魅影倾诉自己对他的爱永不消失。😅

    这部续集完全颠覆了原剧。而且还赤裸裸的把原剧尽量掩饰的金钱问题放到了桌面上。于是从人物的连续性来看,克里斯汀在原剧里跟了有钱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一旦丈夫落魄就对有钱的魅影“真爱不死”了。😅

    这让众多《傲慢与偏见》的粉丝情何以堪!😅

    下一集继续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别。

    通宝推:落木千山,听松,桥上,菜根谭,GWA,
    家园 续三 中外文化差异 -- 补充帖

    说到《歌剧魅影》的中国化,不能不提到《夜半歌声》。

    《夜半歌声》的最早版本是1937年马徐维邦编导的黑白片。主创都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艺术家。例如主演金山,作曲的是冼星海,作词的是田汉。

    点看全图

    这部影片被算作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原因一是主角宋丹萍被毁容后的恐怖扮相。

    点看全图

    原因之二则是马徐维邦在影片中不断制造各种引而不发的恐怖气氛。恐怖片虽然发源于好莱坞,但好莱坞的“恐怖”大多数是无脑血浆片。而东亚的恐怖片则更多注重将发未发的恐怖气氛,让观众的脑補自己吓自己。现代影片例如《午夜凶铃》就是其代表。马徐维邦的这部电影算是东亚式恐怖片的鼻祖之一。

    马徐维邦从来没有承认过《夜半歌声》改编自《歌剧魅影》。现代大多数网络词条硬把《夜半歌声》往《歌剧魅影》上靠,无非是因为主角宋丹萍是个毁容的音乐天才罢了。但《夜半歌声》的情节和《歌剧魅影》截然不同:

    宋丹萍是个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从事演剧活动。他与大地主女儿李晓霞相恋,遭到大地主的阻挠和早已垂涎晓霞美貌的恶霸汤俊的陷害,汤俊指使人用硝酸烧毁了他的面容和双手。宋丹萍藏匿戏院顶楼,托人假报已死,李晓霞得知后精神失常。每到夜半时分,宋丹萍在戏院楼顶昂首高歌,晓霞在歌声中仿佛得到安慰。十年后,另一个剧团在这座戏院演出,宋丹萍的“夜半歌声”在艺术上帮助了这个剧团。因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年演员孙小鸥结识了宋丹萍。宋对孙详细讲述了他的遭遇,并向孙展示被烧伤的狰狞面容,引起孙的强烈悲愤和共鸣,由此宋丹萍与孙晓鸥结为挚友。

    又过了三年,由于演出的剧目长期没有改进,剧团经营不景气,面临解散。小鸥在与宋丹萍告别时,宋拿出早已修改好的《热血》剧本,并承诺剧团一定能凭借此剧起死回生。不久,剧团凭借《热血》大获成功,小鸥前往感谢宋丹萍。宋面色凝重地拜托小鸥代替自己看望长久思念而无法相见的晓霞,小鸥不从,并无意中透露自己的心上人是剧团女演员绿蝶。丹萍闻之大失所望,坦言意欲小鸥接替自己带给晓霞幸福生活,小鸥被丹萍真情所打动,答应冒充丹萍与晓霞相见。晓霞见“丹萍”重返,大喜过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神志仍未恢复正常。几天后,十三年前谋害宋丹萍的恶霸汤俊在看戏时垂涎于女演员绿蝶貌美,戏毕追入后台欲纳之为妾,绿蝶严词拒绝并指出她只属于孙晓鸥。汤再度侮辱绿蝶,小鸥与汤搏斗,汤不胜,恼羞成怒拔出手枪,为保护男友,绿蝶小腹中弹,当即倒地而亡。枪声惊动了藏匿在顶楼的宋丹萍,宋身披黑色斗篷,随即从楼跳下与汤俊激烈搏斗,汤被逼入顶楼,丹萍坦白身份:“我就是十三年前被你害过的宋丹萍。”汤被宋的狰狞面目吓得精神恍惚,在几回合的搏斗之后从顶楼掉下摔死。

    激烈的打斗和枪声引来了大量市民围观,市民目睹宋丹萍狰狞的面容,皆误以为妖怪出现,准备打死宋丹萍“除妖”。孙小鸥大声劝解市民无果,同时又有人揭发丹萍以前曾是革命党人,导致军警介入,宋丹萍闻声而逃,被大量市民和军警围困在一废弃二层楼内。在此危急时刻,孙小鸥毅然找到晓霞,坦白前几日冒充丹萍一事,并告诉晓霞实际上丹萍默默守候了她十三年,不过这次肯定是活不成了。晓霞顿时晕厥过去。

    丹萍被围困于二层楼内不得脱身,市民与军警皆害怕其狰狞面容而不敢近前。便向楼内投掷火把,整座小楼顿时烈火熊熊。丹萍耐不住大火炙烤,几乎昏倒,又无法脱身,想到大仇已报,内心坦然,便忍痛投入楼边江水中自尽。此时小鸥一直守候在晓霞身边,几小时后,晓霞醒来,不料精神奇迹般地恢复正常,只是说到:“感觉像是做了好长的一场梦”

    从故事情节上看,《夜半歌声》显然加入了时代特色,例如宋丹萍、孙小鸥等人的革命背景。但剥去这层外壳,这个故事的内核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文化传统。

    西方的传统爱情故事,要么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要么是“公主被王子拯救后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极少有女方在财富地位方面处于强势地位的。

    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往往是女方在爱情开始时,财富地位方面处于强势地位。中间还要穿插各种阻挠(女方父母,恶霸,官员,甚至皇室等等)。例如《西廂記》里,赶考的张生和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恋,被崔母阻挠。又例如《牡丹亭》,虽然这是个人鬼相恋的故事,但杜丽娘生前却是太守之女。复生和柳梦梅结合后,又因柳的地位低下而遭到父亲阻挠。

    点看全图

    在这类故事中,女主无一例外的爱上了才子,而不是财富。甚至皇帝的女儿,例如《铡美案》中公主也是爱上了才子。虽然陈世美是个人渣没错,但人家也是状元郎。

    为啥白富美要爱才子?归根到底,才子的本领是自身的,而且这些本领能够为其带来财富和地位。传统故事中各类才子在得到佳人青睐之后,无不奋发图强,要么中了状元,要么发了大财;还有的,例如薛平贵甚至当上了皇帝。佳人和“才子”从此幸福快乐得生活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佳人更爱的是“潜力股”,是英雄豪杰,是富(权)一代,而不是靠祖荫的N代。传统文化中,N代往往是被嘲弄的对象或者是大反派。

    这种传统,在西方传统故事中几乎没有。相近的,也许是贵妇们的守护骑士。但这种“爱情”结出的果子,要么是单相思,要么是婚外恋。基本都是悲剧收场。例如亚瑟王的王后和骑士兰斯洛特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关键还在于中国类似西方的“封建”制度结束的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各国陆续进行改革,平民可以凭自己的能力上升。秦末大起义,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而汉高祖出身平民,更是为这个口号做了最好的注解。此后各朝代,平民的上升通道有宽窄之别,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是世家统治的两晋南北朝,也还有刘裕、陈霸先这样出身贫寒却凭一己之力登上皇位的英雄。实行科举制度后,平民的主要上升通道变得更为稳定,于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为了社会共识。

    西方文学要到近代,才逐渐打破这个传统。现代受众较广的,大概是卡梅伦的《泰坦尼克号》。但即使是这类故事,仍然有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观点。

    中国人评论《泰坦尼克号》,大致的观点,要么非常刻薄的说如果杰克和罗丝都活下来在一起,或许下一幕就是为了生活身为小混混的杰克逼迫罗丝干一些她不愿意干的事情了;要么就是分道扬镳,回归自己阶层的生活。这只是猜测。而且这种观点的来源是西方的。电影《Swept Away》(有1974年版和2002版)很好的诠释了这个现象。

    点看全图

    而另一种观点则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杰克沉入了海底,罗絲后来可没闲着,不但周游了世界,活到一百多岁,还有了不少孩子。这滋味,你品,你细品。。。

    有意思的是,罗丝后来的生活经历完全是按照杰克的遗言办的。但中国观众照喷不误。

    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女主对于爱情都是坚贞不渝,绝不为权势所屈服,也不为岁月所消磨,更不会找借口逃避。《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被强迫嫁给太守的儿子,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成婚。《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夜半歌声》同样体现了这个情结。女主李晓霞在宋丹萍“死”后发疯,然而一旦听到他还活着的消息就立刻醒来。马徐维邦1941年又拍了《夜半歌声》的续集。女主李晓霞在听到宋丹萍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得去寻找他。

    而在1985年的《夜半歌声》大陆翻拍版中,李晓霞得知宋丹萍是因为不愿让自己看到他的丑陋模样才不见她时,毅然用金针刺瞎了双眼。

    对比《歌剧魅影》及其续集,《夜半歌声》虽然有近似的背景设定,但完全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 截稿线 ==========

    附录:

    《夜半歌声》拍过多个版本。

    1937年第一版

    点看全图

    1941年续集

    1962年香港重拍(马徐维邦原本计划重拍,但开拍前去世,由袁秋枫完成)

    点看全图

    1963年夜半歌声续集 香港重拍

    点看全图

    1985年大陆重拍版

    点看全图

    1995年香港重拍版(即张国荣版)

    点看全图

    2005年电视剧 大陆台湾合拍的八点档狗血剧😂(导演是1995年版的演员黄磊😥)

    点看全图

    2018 歌舞剧

    点看全图

    附录二:

    《夜半歌声》初版中的“绿蝶”一角,解放后很长时间内在大陆被传为是江青所演。实际扮演者是许曼丽。但由于原片大陆解放后不再上映,只剩传说,于是有好事者把李云鹤当年的艺名“蓝苹”作为“绿蝶”的对仗(也有说“绿蝶”转为“江青”的),传来传去就成了“绿蝶”是江青出演的了。

    附录三:

    才子佳人模式黑化版:

    为什么中国古代戏剧偏好“才子佳人”?生活中缺啥,作品里就写啥。编剧的都是“才子”,生活中可能穷途潦倒,自然希望有“红颜知己”青睐他们,最好还是白富美,这样可以减少奋斗二十年。😅

    才子佳人模式阶级分析版:

    为什么中国古代戏剧偏好“才子佳人”?写剧本的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是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才子”是自比,“佳人”无疑代表着统治阶级对自己的认同。😅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西电鲁丁,林三,牧云郎,铁手,桥上,回车,
    家园 再续一:《歌剧魅影》中文版 -- 补充帖

    《歌剧魅影》百老汇版结束后,上海会迎来史上首个中文版本。经历了多年的筹划之后,该剧首演将于5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开启首场预演。

    近日布景已经搞好。

    点看全图

    主演魅影的是阿云嘎,他也是中文版联合制作人

    点看全图

    这位貌似有点太年轻了。不论是原著小说还是原版歌舞剧,魅影都是阅历丰富的中年人。

    目前中文版歌词还没有流出。很好奇能不能翻译出原汁原味来。

    家园 再续二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歌剧魅影》 -- 补充帖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歌剧魅影》将于5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迎来首演。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和主要演员戚冰雪分别饰演“魅影”与柯莉斯汀。

    点看全图

    这个剧据说完全是原创。上演日期明显在和中文版的歌舞剧《歌剧魅影》叫板。当然,也可以说是蹭热度。😁

    通宝推:hwd99,
    • 家园 莎拉的一个小视频

      关于她唱的<Scarborough Fair>,一般在网上草草一找,会找到其他几个,而不会是这个视频。这个是被比较边缘化的了,可能是2000年时候的图像质量不好。

      但这个视频相当传神地描绘了莎拉这个人(这种小剧场+室外美景,她是相当放松的),我觉得她是“塞壬女妖の穿越”。

      Sarah Brightman, Scarborough Fair. Wonderful outdoor daytime performance. Minack Theatre, year 2000.

      另说一句,35年前初次把该剧引进美国时,美国演员公会有自己的“家规”,在美国演出的大型舞台剧,男女主必须用美国籍演员,美方为了从英国引进这部剧,也做了很多努力找合格的美籍演员来给韦伯“海选”,但韦伯坚持女主必须用莎拉,最后是美方妥协。而这个坚持,在音乐专业角度讲,并非蛮不讲理,中国这次排演了中文版《歌剧魅影》,所选的女主角,AB角都不是舞台剧演员而是专业女高音,可见韦伯当时所谱写的曲目的音域和演唱难度。

      以下这个B站的,是常见的版本:

      莎拉·布莱曼《斯卡布罗集市》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舞台剧唱功不好真的很难熬

        各种邮轮上都搞一些低配版的舞台剧。有一次我想着不看白不看,反正免费。真是不行啊。连我这种不懂音乐的都听出来。正常唱还行,一到高音,真是吃力啊,听的观众都有点累。而且和乐队配合也不行。一会乐队把他声音给盖了,一会又不够。

        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见前补充 4884817
      • 家园 总结得好,西方宣传资本主义

        内在实际是封建主义。其根源是西方是北欧海盗南下建立的殖民社会,维护北欧海盗利益才是根本。但又要通过宣传的资本主义,要屁民相信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参考,黄卫东:英美精英的凶残与宽容及其内在根源_观点_四月观察_四月网 http://www.m4.cn/opinion/2020-01/1361535.shtml

  • 见前补充 4884815
      • 家园 中国文化的传统是“才子佳人”

        所谓“才子”,是儒雅的小鲜肉,年龄一到25,肯定被"优化"掉,你不油腻都被归类于油腻。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哲学,我感觉他们不太推崇年轻人。学哲学,是需要年份来发酵的,音乐家里可以出个神童,哲学家不行。所以年轻,必然就是价值不高,都不用捏一捏牙口。西方的传世油画里,比如《雅典学院》,里面一水儿的大叔。画中主角是胶原蛋白爆棚的男性小鲜肉的(小天使不算)非常少,仅有的比如《蓝衣少年》。这可能是审美观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阿云嘎去演魅影,有可能是不自觉地拿“中式才子佳人”的勾股定律去套欧式几何,其实演员的扮相可以靠化妆来解决(化得老一点),但是万一他用自己的理解去演绎,整部戏就不同了。当然作为投资人之一,他有权按自己的理解去做,说不定另有惊艳之处。

        • 家园 如果早十年选费翔演魅影还不错的

          费翔1990年到百老汇唱歌舞剧《西贡小姐》(Miss Saigon)。1993年及1995年还主唱过韦伯的专场音乐会。

          2001年在费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主演了《非凡之作——韦伯爵士世界音乐剧盛典》,此次音乐剧盛典是集合了“音乐剧之父”安德鲁·洛伊·韦伯经典剧码中的经典唱段的音乐会。

          费翔和Sophie Viskich 2001年合作的英文版: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Kris Phillips and Sophie Viskich

          独唱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

          'The Music of the Night' Performed by Kris Phillips

          后来出过一个中文版的 MV:

          费翔 - 歌剧魅影 MV

          2013年有个现场版:

          2013-02-11 朱桦费翔-歌声魅影

          如果早十年上演中文版《歌剧魅影》,或许费翔还能撑起大梁。现在都63岁了。也差不多十年没看到他唱现场了。

          就看这次的阿云嘎能不能撑起来了。

          补一个费翔唱的Gethsemane (I Only Want To Say) 这是韦伯的另一出名剧《Jesus Christ Super Star》里的著名唱段,乍听很好唱,实际在KTV里要拗断人的嗓子😅

          • 家园 由王洛勇来演魅影如何?

            男演员,只要体型和体力保持得好,年纪大的演员来演年纪小一点的角色,是可行的。何况这是舞台剧,再何况魅影整天戴着口罩,并不卖颜值。

            • 家园 王洛勇当然可以,问题还是年龄

              王洛勇比费翔还大。演完《西贡小姐》后,这些年主要是演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嗓音是不是还在高峰状态就很难说了。

              年龄问题对于歌舞剧演员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为啥2004年拍《歌剧魅影》电影的时候没有让“The Original Phantom” 来演电影男主。主要是当时 Michael Crawford 已经 62岁了。

  • 见前补充 4812436
      • 家园 哇,博学啊

        我发现我自己都看了好几版夜半歌声,居然没有想到他是模仿歌剧魅影的。完全就把他当恐怖电影看了。

        欧美这个剧改电影我感觉就没怎么成功过,看着电影里的人动不动就唱还是有点出戏。

        • 家园 【讨论】你搞错了吧 -- 有补充

          我看主贴看得一头雾水。下面这句是什么意思?

          “马徐维邦从来没有承认过《夜半歌声》改编自《歌剧魅影》”

          夜半歌声是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歌剧魅影的作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是48年出生的。怎么会《夜半歌声》是模仿《歌剧魅影》呢?

          这是两个外壳(内容)神似,文化内核截然不同的艺术作品而已。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讨论】哦,是我看帖不仔细 -- 补充帖

          韦伯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改编自法国侦探小说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所撰著的同名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这本小说在历史上也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和电影。最早的电影改编是1925年环球出品的同名电影。

        • 见前补充 48856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