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刘翔锋的事没人有想法么? -- 审度

共:💬121 🌺115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上传医保的数据里面,患者疾病编码,患者信息,并发症信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按透露的信息来看,他的患者明显属于无或轻并发症组,但是住院费用却明显偏高,有些可能超出标准案例两倍以上,属于超高病历组。如果可能,还会发现他这边患者信息不太符合同期其他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譬如年龄明显偏低等等)。

                    这种数据,一般医保会派人审查具体的住院信息(因为上传信息并不包括具体的诊疗信息),必要时还会调研患者。这个时候如果同时结合举报信息,那还是有相当大概率查明的。

            • 家园 这个其实之前一直有规划

              首家卫健委与医保局合并,国家大健康部来袭了吗?

              之前可能是条件不成熟,所以没有合并。

              但以后是很可能合并。

              • 家园 这是理想的情况,下一步是缺乏跨界的复合型人才

                做为领军人物。这样的情况我打现在一直没有看到过。

                • 家园 夕河友啊,你这是和领导们混的时间过长了,被洗脑了,只是个

                  借口而已。

                  类似的话,我当年一参加工作,听训,就听这套。

                  听了五六年,热衷这么说的那位终于不再说了。

                  因为有人终于达到领导当初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了。

                  再说的话,又不提拔兄弟们上位,就说不过去了。

                  居然有蠢货还接手鹦鹉学舌,反正在放屁,我们就在底下默不作声,减少呼吸,看他表演。

                  千里马常有,三个臭皮匠自我协作,在基层工人干活时,也是常见。

                  至少过去,体制中精英极多。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不求回报的敢死队。

                • 家园 其实政府内明白人还是不少的

                  我跟几个市的卫健委和医保局的人都聊过天,说起来,早三年前,他们在做试点的时候就觉得是可以打通医保数据与医院管理的。不过这几个人都是基层技术性人员,估计要等他们成长起来,才能按自己所想来主导一些改革。

                  我是一直不能理解,三明的詹积富,在那种复杂的情况下,螺丝壳里做道场,做出了明显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可是为什么国家没有对之酬功??要说现在很多改革,其实都是摸着三明过河,都是三明已经尝试过并成功的经验。

                  现在医改明显有加速的趋势,这也是没办法。这几年疫情闹得,经常性的全员核酸,经济也明显大不如前,大多数地区医保资金已经告急了,不动不行。

                  • 家园 更早前还有个高州模式

                    茂名高州,以一个县级二甲医院,搞出了“改开”后医疗界的奇迹,其绝招就是多快好省的治好病。

                    同样的配方,2011年钟焕清以任院长10时间长了,高升到人大副主任,同年华润集团收购高州医院,13年高州医院暴出丑闻,变成了大反派。

                    高州模式才是正途,三明模式不过是一框烂苹果里较不烂的那个。高州模式是以治病为导向,三明模式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两者表现有相同地方,其实本质是不一样的——所以高州模式必须死,而三明模式可以有,无非朝三暮四而已。

                    @夕曦 河友提到那几个现基层管理人员上位之后也不会改,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 家园 高州模式也是在卷

                      三明也好,都是在医疗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减轻医疗成本,只要怎么省钱怎么来,这种改革,领导都会同意。

                      • 家园 现实中医疗的浪费情况确实做到不增加投入减少医疗成本

                        医药器械在医院营收的成本约30-40%,这里面至少有50%-70%的降价空间,换算成医院营收,也就是至少15-28%。

                        譬如留置针贴,很简单但是很大量的医疗耗材,以前基本上进院价格在3-3.5元/片。上个月我这边有个医院单独集采5年的留置针贴,有家公司直接报了个1.02元中标,惊呆了一众厂商(估计对于小规模厂商,没有全自动生产线,成本都难做到这个价。但这家公司我问了,他们这个价利润也还行)。这么个不显眼的低值耗材其实之前也是个油水很大的产品,经销商赚了不少钱。

                        再说医生的灰色收入部分。集采前某心内科医生一个月灰色收入可以有8-10万多,绩效奖2万(我说的就是做支架的),一年买一套房(贷款)不是梦。某骨科医生灰色收入可以有4万多,绩效2万。某外科灰色收入2万多,绩效一万五。这几个底薪大家都差不多5000-8000的样子。当然医生里面区别大了去了,规培生要多惨有多惨,住院医也是。医疗成本里面灰色收入的占比估计在5-10%。

                        所以现在一边集采一边drg,我看很多地方drg费用用历史平均数据*95%来定价,这个是有合理性的(不过太一刀切了,各个科室情况不一样)。

                  • 家园 如果有这些认知的还是基层技术性人员,那基本上不会有改变的

                    即使他们将来上位,这么做也不是政绩,还会得罪人。毕竟自己家人、关系都要在这个体系内看病的。

          • 家园 由医保大数据来决定医生职称晋升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

            譬如现在推行DRGs/DIP支付改革的时候,就广泛的存在各种小动作:譬如分解住院、违规的将住院费用转门诊、将临床路径内必须的药物器械转院外销售。更麻烦的是,有些疑难杂症患者,医院会因为担心DRGs/DIP费用超标而推诿、拒绝收治。

            所以医保可以针对性的,将疾病权重(一般越难治疗、耗费资源越高的疾病权重越高)、CMI作为职称晋升重要考核指标,鼓励医生收治疑难杂症。同时医保还可以按“费用极高病例”入组,来解决医生潜在的经济利益,这就显得合理多了。

            同时,分解住院、住院转门诊和临床路径内的药物器械,是可以直接通过大数据自查预警的,都不需要用人力去查。这些指标纳入职称晋升,也就多了一个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与威慑,而不是仅仅通过后续医保罚款来进行。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说的很对

          现在正在搞医师的职称评价改革。以前是卫健委主导的,现在方向是想让医师协会来主导。

          正好试点的医师协会分会是我之前就一直联系很紧密的。这个分会在医生协会外一样的搞了一个"XXX联盟”,将医师协会里面知名的一些大佬都集合到了一起。然后以这个联盟的名义在国内开培训班,发医师从业资质(目前还不被官方认可,但是医师协会一直在推动认可。同时在很多二三级医院,因为官方的从业资质缺失,其实医院本身是认可这个的)。

          客观的说,这个"XXX联盟”和培训班现阶段是有益的,因为这是个新的学会组织,国内这方面的医护资源比较薄弱,确实急需一些专业的培训、教育、宣导,同时确实也需要一些大佬去呼吁、引起重视。而在医师协会及医学会下面做事,是有很多制约的(或者简单的说,这两会有人有资源,但是没钱。想做事,即便是对民众有益的事,没钱是做不好的),远不如在某个第三方机构下面做事。

          只是越到后面,这种第三方机构就越可能会形成新的利益垄断阶层:屠龙的勇士自己变成了恶龙。譬如这个培训班在刚开始的时候,各级别医师,无论内科外科都可以报名并取得资质。现在仅限于某些特定科室医师可报名,并开始限制报名医师级别。考核通过条件居然增加了必须使用部分联盟指定厂商的产品临床案例(这几个是联盟最主要的赞助商)。对外可以美其名曰为了患者治疗质量所以对医师严格要求,但是其实就是控制了最终的医师产出,算是维系了利益圈子。

          所以啊,我现在觉着,凡是涉及医疗改革的方向,必须是由国家部门强力主导才行。指望靠什么第三方来管理的,都是瞎折腾。

          通宝推:落木千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