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商榷】多来源分析后对疫情控制的看法 -- 八段锦

共:💬78 🌺457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商榷】多来源分析后对疫情控制的看法 -- 有补充

    对包括河里的讨论,和讨论里提到大量链接的阅读,我得出如下结论。

    1 关于大号流感说

    就目前O病毒的情况,我基本认同大号流感说。很多人不认同,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对流感认识不深。我对流感有两个比较印象深刻的示例。一个是高三的时候遇到一次流感。全高中远超90%的人感染(几乎人人得了,但是我也说不准是不是有漏网的)。我们班有约半数人高烧到无法坐在教室,其他班类似。注意,这是十七八岁身体最棒的小伙子大姑娘。大约1-2周后大部分人回复健康,确实没死人。期间学校给每个班紧急购置了大保温桶,学校锅炉敞开供应开水,每天两个值日生两次打水,晚上那桶水加板蓝根。这个例子让大家知道了流感有多易得,症状有多凶。体质不一样当然反应不一样,身体好的那些足球队员都是得了发烧躺倒起不来,但是一两天就好得生龙活虎。我这种怂包体质,是每天都能上课,但是咳嗽流鼻涕一个月才好。另一个是北京曾经流行的一个文章,其他人提到我想起来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作者岳父,因为岳母早晨开窗换空气着凉得了流感,最后卖房也没救活。几乎遍访北京顶级医疗资源,用到人工肺等高级手段。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流感是可以致命的,可以花相当多的钱,而且全国顶级医疗资源也未必能救活。

    2 关于防疫成本

    我们都说各种封锁,成本太高。其实,我们看见的,成本不高。成本高的是我们看不见的组织能力,深入到每家每户的组织控制能力,全国联网,精确到每个路口的信息追踪能力。这个不光是基础设施和钱的事,还是信念,思想,文化的事。一句老话,体制问题。我敢说,你白给美国三年GDP对应的购买力,他也建不起来这个,他们宁可打内战也建不起来。所以西方不采取这个措施,不是不想,是真的不能。我们小时候给烈士扫墓,县领导的孙子坐小汽车去陵园,我们都是冒着嗖嗖冷风地下走半天去。他居然问我们为啥走着去,我们故意说我们走着可以一边走一边扔石子玩,其实心里只想一口痰吐他脸上,我想坐小汽车,有么?今天欧美估计就是这个心情。

    3 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们看到欧美的大规模骚乱,游行。我认为他们不是傻,就是无法调和。换句话说,西方以民主的方式,实际上放大了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的自私。年轻人得了死亡概率低,就要出去浪。对于二十来岁小伙子,可能出去夜店找女人就是刚需,他不愿意为了万分之一(感染率叠加死亡率)概率去受限完全是理智的决定。但是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纽带,甚至社区纽带都比较强,为了老人限制行动,多数人是理解和接受的。当然经济过于开明的东部地区某大城市,可能和其他地区略有差异。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我们这方面社会是比较团结的。

    4 能不能做好

    前面三点,我觉得足以说明我们采取相对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了。那么能不能做成?我看是可以的。一方面我们有了武汉经验。另一方面,虽然O的传染性强了很多,但是较低的重症率实际上意味着医院的低负担。中度和轻度的短周期可以让医院循环更快,所以总的负担应该比武汉更轻,特别是低死亡率让大家住方舱心理压力小很多,配合难度低。当然,在细节上,我们究竟是轻症才去方舱,还是只要阳性就去;高密度普查核酸,还是抗原自测和普查核算结合;是家家上锁,还是自觉加抽查;是人盯人还是靠电子信息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调整。但是动态清零的大方向不需要变,最后的结果也应该不会差。

    5 其他

    我最后提出的,不是疫情本身,但是也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对疫情防控参与者的奖励,和经济受影响人员的资助。这对社会稳定,和防疫模式的可持续性都很重要。希望对疫情防控参与者的奖励要及时够量,不要让好人吃亏,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不要搞将来时奖励。每个领导在任就赶紧把奖励发了,免得各种周折,挫伤积极性。另外就是经济受影响的人补偿要真正补偿到人,需要的人。上次深圳去补贴小企业主(疫情受损,可以以房屋抵押得到无息或低息贷款),最后只带来一轮房价上涨,真穷人一点补偿反而没得到,就是个坏例子。跟历史上任何时候一样,赈灾都是官员发洋财的机会,希望这次疫情不要如此。

    通宝推:莫问前程,海外俗人,燕人,龙牡,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建议大家看看《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 补充帖

    日记体。作者写得很好,虽然时间过去久了,再看那些字句依然沉重。

    夫人:“如果ICU住了50天都出不来,可能真就不行了。”

    说完嚎啕大哭:“他才60岁啊,刚办完退休手续,啥福也没享。要是像爷爷奶奶那样90岁了,我也不给他上这些折磨人的东西了。但一个感冒就走了,我不甘心啊!”

    想起外甥说过一句:“我觉得妹妹好可怜。”

    我一惊:“为啥?”

    外甥:“她还没长大,你就老了。”

    几十万的开销对于医院不算啥,对于一般家庭却不是小数目。作为消费者,我们得到的信息极其有限,就是每天5分钟的交流。夫人经常让我找人打通关系,详细问问情况,但找不到对的路子。只能感慨:不当官,钱有毛用。

    女儿还不能理解死亡,大喊:“我要姥爷给我吃巧克力。”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

    通宝推:大爆炸,甘丹,
    • 家园 你敢说像什么,他就敢说是什么。

      我不是批判楼主,只是说打比方如履薄冰,要慎之又慎,并不容易。

      简单说,你没办法保障别人会理解成你想的那样。更可能的是混淆。甚至在不断传播之后,变得无法形容。

      之前有点事,原本的说法忘了,下面胡诌几个。

      以前我见过的例子是抑郁相比感冒。的确很像,不管广泛、日常还是致命性。但也不是唯一的理解,比如DSM-3的时候,抑郁症的定义还算严格,但当时日本就在拿感冒营销了,甚至迎合民族气质,是一种“优秀”的副作用。后来DSM的发展甚至迎合了这一点。后果是什么呢?药物滥用。

      还有最近回复的。比如金苹果是最高价值的象征。金苹果之争,反映出奥林匹斯实际上是有限君主制(诸侯割据),它的政治是荒谬的,连点小纷争都要上纲上线。但是一般人都怎么理解这个比喻呢?是闲扯的神话故事,和政治不沾边。

      再比如春天到了,某些植物的气味比较明显。有人说“喜欢它的气味,很鲜的感觉”。但你又没办法解释,因为它是苯乙胺的味道。你不能说像什么,也不能说习惯了,更不能说为什么。甚至打个比方都不行,比如就像某些动物一样……不知道侃还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树。

    • 家园 关于大号流感的死亡数据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谈的是2018年的流感季,是个不同寻常的流感爆发年份。特殊的地方在于多年来一直发布的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流感周报被迫取消了,只是在当年9月底在美国报纸上(华盛顿邮报?)报道大约死了8万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这一年中国流感与肺炎的死亡人数是17万多人。CHINA: INFLUENZA AND PNEUMONIA

      这是个比较明确的大号流感,可以拿来和新冠疫情比一比了

      通宝推:八段锦,
      • 家园 美国今年头仨月死了15万

        据说第二波又在路上了😨

      • 家园 你这个解释了我的一个困惑

        我河里也有提过这事的。

        18年大约11月中,某人在我面前接了个电话就很严肃的说了一句“xx小学出现流感病例”,就扔下工作跑了。然后该学校当天提前放学,全校消杀。当夜市教局就发通知,凡发烧学生,不得留校,退烧48小时之后方可返校。从来没试过这般严厉。

        不过这些话死认同

        这是个比较明确的大号流感,可以拿来和新冠疫情比一比了

        姑且当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这一年中国流感与肺炎的死亡人数是17万多人。CHINA: INFLUENZA AND PNEUMONIA

        这17万多全部是流感引起,也没理由拿来跟现在的新冠相比,两个并不是可明确可对比的动西。病毒不同,症状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传播范围速度不同,变异情况不同,治疗情况不同,预后情况不同等等。

      • 家园 美国只治重病,所以死的人多,中国凭什么死?凭什么乱估计?
      • 家园 我总觉得流感没那么夸张

        而且不是每年每时都有。

        这次新冠不分时间地点。只是逐渐增加各个地区死亡率。

        也就是如果是解放前,可能就是当年的西班牙流感,怎么能不担忧呢?

        落后地区,放开地区,小流感也造成大灾祸,感谢共产党新中国让我们有机会躺在床上谈流感,而不是战乱环境逃避灾难。

        • 家园 估计你是没得过啊

          流感,一般不会打喷嚏,流鼻涕,鼻子是通的。全身是难受的,呼吸是困难的,心脏负荷是很大的,高烧,还会反复。

          我正当壮年,得过一次,觉得这种病会死,发烧一周,觉得好了,周末还出去散步,结果下一周又倒了。病好后觉得身体亏了很多,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变笨了。

          所以我绝对不想再得个大号的流感。

          • 家园 你说的是否是重感冒?我也有过

            十分难受,基本上需要一周恢复。

            我的重感冒是低烧,不传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