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程朱理学、东林党的认识 -- ziyun2015

共:💬159 🌺1025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补一条天启皇帝对杨连、左光斗的评价 -- 补充帖

        己未,谕内阁曰:......奸人王之寀、翟凤翀、何士晋、魏光绪、魏大中、张鹏云等,乃借梃击以要首功......奸人孙慎行、张文达、薛文周、张慎言、周希令、沈惟炳等,乃借红丸以快私怨。迨朕缵绪,正统相传,奸人杨涟、左光斗、惠世扬、周朝瑞、周嘉谟、高攀龙等,又借移宫以贪定策之勋。(《国榷》)

        但是呢,没有牵扯进贪腐/被举报的,天启也没有让魏忠贤下手拷打,只是赶走了事。

      • 家园 二、从“众正盈朝”到北京陷落阶段的东林党(4)

        关于明代的税赋,还要提两个史书普遍没有说清楚的地方:

        一、经过张居正改革,明代的财政收入达到了500万两白银;在万历末至天启、崇祯,增加了三饷(针对辽东战事的辽饷,针对农民起义的剿饷,练兵增加的练饷),一般认为这些加起来达到了2100万两白银。结果是“贼”越剿越多,最后李自成进了北京。

        另一方面,康熙年间清王朝的岁入超过了3000万两(奇葩的是满清继续向汉人收‘辽饷’)。康熙年间汉民族人口/耕地,应该与崇祯年间差不太多。因此理论上基层平均赋税负担应该与崇祯年间相近。但是为什么一个少一点的,不仅“外战外行”,且激起大范围的农民起义。而多一点的,不仅支付了平三藩、平台湾、初步平定西北疆、阻击俄罗斯,等等战争费用。而且还没有激起大规模民变,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二、作为一个大一统农业国,应对天灾和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2000年的经验,总该从学术上总结一下国库与岁入的正常比例关系,比如国库(包括地方库存)应该有几年的存粮?几倍于岁入的货币?老百姓也好、士大夫也好,都知道“齐家”也要家里必须要有一定的钱粮储蓄,才能应对灾荒和战乱。为什么程朱理学家掌握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垄断权力之后,总是回避这个问题,让国家储备少得不像话,简直和今天米国那些拿不出400米元的44%家庭一样。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上述两个问题都没有述及。无意?有意?

        前一个问题,尽管没有专业的考证研究,但是大体上问题应该出在税收体系的‘廉洁’上:明代名义上的农业税、商税税率都很低,几近2000年大一统时代的底限。但是税率低,并不意味着底层百姓的负担低,因为官绅都要从底层吸血,即多收。此外,洪武皇帝时代对于士大夫,基本没有免税。之后士大夫们不断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扩大自己阶级的免税/打折限额,而原本他们要交的税就增加其他百姓头上。且当因为战争需要增加三饷时,官绅恶吏还会借机多几倍向百姓收钱收粮。再加上天灾,结果造成底层百姓卖地也交不起税+国家国库也没有收到多少税的情况。

        而满清定都北京,拿着明朝同样的土地“鱼鳞册”,收取同样税率(包括辽饷)的税赋,可能就因为士大夫的免税额少了。且满清的屠刀,比魏忠贤的昭狱,对士大夫们的制约力大。因此康熙年间百姓交得少了、国库进得多了。

        有关上述两个问题以及推论,还需要历史+经济专业人士再加以详细研究。

        魏忠贤问题也涉及到收税——经过几年的讨论,至今还没有见到充分的论证,证明魏忠贤“致于增加税收”工作。说他和东林党的矛盾是由于收税所引起,就更是“脚踩棉花”了。

        那么,魏忠贤和东林党的冲突,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通宝推:dfindy,东方白,
      • 家园 以前乍一看到袁宏道文章,那是相当震撼,在几百年前影响可想而知

        明朝从刚建立的时候,从根子上就是与士大夫阶层有隔阂的,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得天下主要靠的是他那些亲戚朋友和起义军将领,也都是些村汉土豪。这些人在明朝建立以后,就形成了所谓勋贵,成为朱氏王朝的支柱。这些人,包括朱氏皇族,都与士大夫们在很多方面格格不入。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一再颁布大诰,制约对象就是充当官僚的士大夫;屡屡兴起大案,屠戮的也是同气连声的士大夫;最有意思的是,朱家女儿招驸马都不找当官的,只许嫁平民,可见防范之深。

        深查明朝的朝堂各种风波,各种表象背后,无非就是皇家与士大夫的权力争夺史,从太祖到思宗,始终不缀。太祖把贪官剥皮填草,思宗手书文臣个个可杀,恩怨之深叹为观止。

        再细究这背后的渊源,则是整个国家精英阶层的因循守旧和腐朽不堪,思想上固执程朱理学,肉体上放纵荒唐。好不容易出了个异数王守仁,也被压制得动弹不得。

        “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这已经无限接近于我们今天认识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了。王艮盐丁出身,学生也大多是农夫、樵夫、陶匠、盐丁,安定书院简直就是明朝版的农民讲习所,一生致力于讲学启蒙,可惜心学最终也没能发扬光大。

        公安三袁的文章我是极喜欢的,可惜不能救时,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士大夫们的痼疾吧,王守仁这样的天才毕竟是不世出的。哪怕有幸出世,也施展不开,终被埋没。只待数百年后,三千年大变局,一代哲学王出世了。

        • 家园 心学也不过是士大夫管理学,在生产力方面没点屁用。
        • 家园 握手Patrouille兄

          我觉得底层百姓,应该不是像士大夫们说得那样对历史无知无识,而是有群体性的记忆和意识。朱元璋在中原流浪那些年,可能和很多底层交流过对于南宋灭亡的历史掌故,既形成了底层的中华伦理价值观,也有士大夫阶层对宋亡负有责任的观念。

          因此才有明王朝建立后,农业税、商税税率极低+不准县官随便下乡扰民、增加劳役+给官吏的工资很低、还要要求他们清廉,否则就剥皮填草。

          万历皇帝的被吴晗掘坟后,证实了明代的皇后贵妃都是天足。这就不仅是“朱家女儿招驸马都不找当官的”,而且皇帝选太太,都不遵从士大夫、程朱理学派搞的以裹小脚为美的审美价值观。

          从《老残游记》知道了个太谷学派,是泰州学派在清代的余脉,老残也是太谷学派中人。太谷学派有一支在清军剿捻时,被彻底屠杀,男女老少一个不留。我总觉得泰州学派在明清,是遭到了类似的剿杀,才会“可惜心学最终也没能发扬光大”。虽然至今没有什么研究和资料,但是看看曾国藩对太平军的凶残,这种猜测不是没有理由的。

          • 家园 曾国藩可不是只对太平军凶残,对江南

            人民,包括所有人也没少处理。

            以前我不相信官军会这么狠,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解放军真历史少见。

          • 家园 前面有个帖子鼓吹民族矛盾

            看看明末,清末这帮士大夫地主们的所作所为,无一点都不是在说明了阶级矛盾远比民族矛盾要严重的多。明末士大夫们引寇灭李自成。清末放着洋人不打,干死太平军。他们都心里明镜的狠。

            • 家园 这是近古了,中国在南宋成功转型财政国家。之后当然是阶级矛盾。

              一般民族问题说的是中古。

              ——

              另外,北宋是世界上第一个税收国家。之前,由于土地税收、土地经营和所有权的分离,问题本质都和阶级相关。只是一些时候,外部因素,比如气候变冷的影响更大,比如六朝时期。但也难免内部问题。比如清谈,本质上是政治上的不得已。

            • 家园 从多尔衮进入北京,阶级矛盾就已经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满清政权/武力,已经变成了士大夫、商人、地主阶级的保护者,因此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南明永历政权之所以能和这两支农民起义军合作,是因为追随永历士大夫们已经很少很少。王夫之抛弃南明,不管他用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就是反对永历政权和农民起义军合作,这也是士大夫的“阶级立场坚定”的表现。

              另一方面,钱谦益的弟子郑成功集团,以及奉为招牌的唐王、鲁王什么的,倒是没有和农民起义军合作,这些东南沿海的“反清复明”集团与满清的斗争,倒是缺乏阶级斗争的性质。这也应该是为什么郑成功集团一直不能与永历政权配合合作的深层原因。顾诚先生似乎没有在《南明史》中分析到这一点,只是从郑成功个人比较私心重来解释,看起来是不够的。

              明清交替时代所谓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仨在民族矛盾上最后其实都是投降派,根本原因就在于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看清了这点,才能看清楚他们三个的底裤。

              • 家园 不是只有文人才是地主阶级,山西的姜瓖,陕西的左光先

                甘肃的米喇印等人,哪个不是大地主。

                提到米喇印,摘录几段官方的说法:

                著名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光明日报》的创办者之一、《中国通史》《回族人物志》等书主编白寿彝说:

                清朝政权是以满族贵族为首的中国地主阶级政权,满族贵族在所实行的各种制度、法令、政策中,除了阶级压迫的内容外,更是尽量制造民族差别,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以利于其自身的统治。

                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种大的矛盾,一是各族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实际是明末农民战争的继续和发展;一是以南明诸王为中心的汉族反清派地主和满族贵族的矛盾,这是明末以来明清统治阶级间内部矛盾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因此说,清初的反清斗争既有阶级斗争的性质,也有民族斗争的性质。

                千百年来回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守望相助,出入相友,在政治经济上结为一体,在清初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中,回族人民也积极参加。清顺冶五年爆发了甘肃的回民起义。

                类似的说法很多,比如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回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回族文化志》《元代文化史探微》《元代中国少数民族新格局》等书作者邱树森说:关外的满洲贵族乘中原鼎革之际,与吴三桂等明朝官僚相勾结攻入北京,通过篡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清王朝。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不仅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队伍的激烈反抗;它与国内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因此,不仅各民族人民举行了反清斗争,地主阶级中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也投身于斗争之中。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和突出,许多反清斗争以拥立明王朝为号召,表现出“复明”色彩。二人(米剌印、丁国栋)所言“豚尾长拖”,“重满轻汉”(当也包括“轻回”在内),包含着对清统治者所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的极大愤慨。由此可见,这次起义带有明显的反民族压迫的性质,他们反清的目的在于“复明”。他们认为,明朝的天数未尽,明朝皇帝虽然在农民起义中死亡。但是人心思汉,颇不自安,所以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号召汉、回各族人民起来推翻满洲贵族建立的统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593306/answer/1445998986

                我反对的是只讲阶级矛盾,不讲民族矛盾,以阶代民,甚至衍生出洪承畴是民族英雄而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这样颠倒黑白的说法出来。

                还是少数民族好,写个民族压迫也没人唧唧歪歪,汉族反而提都不能提,随时一顶破坏团结的大帽子扣上来。

                我个人认为明末那种透支民力以后的土崩瓦解的局势,军事的胜利才决定了政治的胜利,文人士绅中有血性大多没啥用地殉国了,少部分如文安之这样苦心支撑危局,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墙头草,谁强跟谁。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没输,华北地主心里再怎么恨农民军,他们打不赢闯军的野战军队,也不敢起来造李自成的反。

                江南长期和平中极度缺乏军事素养,在剃发令之后虽然纷纷反清,但是连李成栋这样的明军降军都打不过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