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谷爱凌,朱易和其它 -- 黄序

共:💬106 🌺778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能让福克斯cnn气急败坏不顾脸面

      说明这事捅到他们肺管子了。

      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精英学子们对美国趋之若鹜,清华北大都成了留美预备班。现在,反过来了,有美国精英投奔中国了。

      些事就是1450们和水军干的。

    • 家园 其实像朱易这种情况

      其实像朱易和陈虹伊这种情况,就算是朱易是国内选手,一样是会被网爆的,只不过不会扯上中美、海华因素。

      也许网暴的人和角度会不同?

      • 家园 把海底电缆再割断次就立马消停了。

        中央层面的官方机构作出澄清之后,一般网民就差不多消停了,国内对中央还是很信服的。多方面澄清还不消停,那基本就是海外在搞事了。

    • 家园 冬奥会花滑男单刚刚结束

      前五名都是亚裔。

      如果不是周知方前几天新冠阳性遗憾退赛,大概率前六名都是亚裔!

    • 家园 当年回归的海华

      在体育领域,说起海归的贡献,特别是出生在海外的第二代海华的贡献,最好的例子非羽毛球项目的印尼海华莫属。

      五十年代,王文教、汤仙虎、侯加昌、陈玉娘和梁秋霞等印尼华侨子弟归国,让新中国原本一片空白的羽毛球运动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下面的帖子大概是我在西西河里发的第一个主贴,对此做了一些描述:

      羽毛球-我的回忆

      这几位里面陈玉娘还是家父的小学校友🙂。

      说起来那间小学还是我爷爷牵头召集当地华侨捐资兴建的,名叫中华学校。几年前我带儿子去印尼,正好家父也在那里,祖孙三人一起去学校参观,里面的人知道家父的身份对我们非常热情,我也算沾了点光😁。

      不过当年的情况和现在还有一些不同。

      一是他们从小都接受的是中文教育,一直到高中毕业。

      二是在国籍界定方面比较模糊,没有中国护照,也没有印尼护照。从心理上来说,家父那辈人中,大多数人从来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唯一的区别是庆祝十一还是庆祝双十节。

      家父他们小时候是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的,抗美援朝以后大部分人改唱《歌唱祖国》了😄(这个可以为抗美援朝的意义做一个注脚)。他回国时先乘船到香港上岸,然后走陆路从罗湖入关。过关时耳边响起的正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不难想象他们当时的心情。

      尽管如此,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他们当时离境使用的是印尼的身份证或旅行证一类的文件,过关时印尼边检很严肃地问每一个人:想清楚没有,今天从我这出去,就意味着放弃这里的身份,想再回来可没那么容易了。

      倒是几乎没有什么人犹豫,都很坚定地说我想清楚了。于是印尼的身份证件被当场注销,年轻人上了船,一别就是几十年......

      如今在美国的海华二代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但随着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又有谁能肯定若干年后不会出现新的一波海华回归的浪潮呢?

      通宝推:真理,加东,落木千山,看看,回旋镖,笑看风雨,陈王奋起,rentg,大胖子,桥上,三笑,从来,方恨少,醉寺,等明天,梓童,敲门,不远攸高,踢细胞,西安笨老虎,qq97,唐家山,
      • 家园 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有批印尼华侨又回印尼了

        具体详情我不清楚。

        尽管如此,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他们当时离境使用的是印尼的身份证或旅行证一类的文件,过关时印尼边检很严肃地问每一个人:想清楚没有,今天从我这出去,就意味着放弃这里的身份,想再回来可没那么容易了。

        倒是几乎没有什么人犹豫,都很坚定地说我想清楚了。于是印尼的身份证件被当场注销,年轻人上了船,一别就是几十年......

        • 家园 回印尼很难

          主要原因就是我原贴里提到的放弃身份问题。所以后来离开中国内地的印尼归侨当中,绝大部分人去了香港定居。个别家里有钱有关系能重新搞掂印尼身份的人才能回到印尼,之后还可能得应付没完没了的骚扰。

          另外多数人离境要到70年代末期以后了,而不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

          六十年代是印尼排华高峰,很多原本留在印尼的华侨日子也不好过,甚至有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

          家父的一个左倾的亲戚,忘了是表舅还是表哥,就在排华中丧生。我以前问过是怎么死的,家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像刘胡兰一样的死法🙁。

          八十年代以后情况好转,能回印尼的人多了一些。像前面提到的汤仙虎,回到印尼照顾父母,顺便执掌印尼羽毛球队,培养出了魏仁芳这样的奥运冠军。不过九十年代汤仙虎又带着一家老小再次回国,重新率领国羽大战印尼的那帮徒子徒孙😄。

          我父母有不少同学是去了香港,所以后来老两口多次去香港一直“抱怨”没机会住酒店,因为总有朋友拉他们住家里。

          我从小特别熟悉的同城归侨家庭有十几家,绝大部分一直留在国内。其中一位叔叔是王文教的中学同学,他回忆当年王文教和一些体育特长侨生组团参观新中国,跟当时的全国羽球冠军交手打了对方15:0,王文教也就此萌生了回国效力的念头。

          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就是逢年过节和这些父辈的朋友聚会,叔叔阿姨们各显身手,准备了丰盛的印尼美食。

          最好吃的当然是烤串儿,印尼语叫Satay或者Sate。有中文译法叫沙茶,现在超市里常见的沙茶酱是同一出处。

          不熟悉的人很难在读音上把“tay”和“茶”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是福建人的译法,福建话里茶的读音就接近"tay",一般认为英语中的tea也是源自于此。

          另一种译法是“沙爹”,倒是和印尼语原来的读音比较接近。

          我有限的印尼语词汇里食物名称占了绝大多数😉。印尼文里是定语后置,常见的烤串包括sate kambing(羊肉串)、sate sapi(牛肉串)和sate ayam(鸡肉串)。

          不过多数归侨最喜欢的还是sate babi(猪肉串)。肥瘦相间的猪肉串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香气四溢,蘸上用花生酱和各种南洋热带香辛料配成的沙茶酱,是聚会上最受欢迎的菜品。

          通宝推:老调重弹,梓童,陈王奋起,起于青萍之末,宝特勤,桥上,达雅,
          • 家园 昨天元宵节,和老父亲通电话,问了下他华侨老友的情况

            已故的王长寿先生,母亲是印尼侨领,当年和廖承志谈笑风生的那种。

            王先生回国,是不是放弃了原来的身份,我父亲不知道。但他的母亲和(最起码)一个弟弟,留在印尼了。

            王先生对我父亲说过,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些华侨受不了,回印尼了。他也有机会回去,但是选择留下----我脑补,像他那样不是举家搬迁的,应该还是有某种途径的。

            王先生64年大学毕业,和我父亲文革初期是同事。工资大家差不多,但是他比一般人有钱(来自家族?),而且能在友谊商店之类的地方买到好东西。当年大家年轻,我父亲和王先生都吹嘘自己自行车骑得快,于是比试了一次,我父亲只能看到他的车尾灯----王先生大笑,揭开谜底,他的自行车有变速功能---让土包子大开眼界。

            文革开始,单位分成两派,都自称是革命派。王先生是某一派的积极分子,被另外一派以海外特务的罪名整过,变得比较消极。然后就出国了(我父亲记忆中,当时林彪还没死)。

            他最后在澳门定居并去世(七十不到)。改开后我父亲还见过他,但出国后的轨迹,他没说过。

            通宝推:达雅,
      • 家园 印尼归国华侨王文教获得“人民楷模”勋章

        我中学有个老师是印尼归国华侨。他皮肤黝黑,小个子,教英语。平时不苟言笑,人非常好,路上遇到学生会微笑。他的夫人教数学,女儿考上华侨大学。我觉得国家给他的待遇很不错,让他的生活平静而幸福。

      • 家园 我小学一位姓邓的自然老师就是印尼回来的

        展一小

      • 家园 当年因为西方对红色中国的恶意,乃至众多海华受难颇多

        海华和海华还是不一样的,就像你父亲那一代与如今在美国的海华二代大相迥异。

        不仅仅那一代,还要上溯到之前的几代,民国肇创、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都是奋不顾身,九死不悔。

        因此之故,敌人在南洋对华人屠戮也甚众,新加坡、印尼的事我们都记着呢,九世不忘。

        单于悬首藁街,羯胡民无谯类,突厥遁逃西极,日本和印尼排队等着呢。

        通宝推:老调重弹,梓童,陈王奋起,
      • 家园 印尼现在还有中文学校吗?

        马来西亚是有不少的,和国内联系也比较紧密。

        • 家园 看怎么定义中文学校

          我爸当年上的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全日制学校,大部分主课的课本都是中文版的。当然印尼语不是当外语教的,算是双语系统之一吧,印尼的历史地理等内容也占一定比例。

          不过印尼没有使用中文教学的大学,当年不少侨生回国的原因之一是要继续上大学深造。

          另外一个上中文大学的选择是去新加坡上南洋大学,这是当年海外唯一用中文教学的大学,后来被李光耀关了,师生并入英语教学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再后来新加坡政府在南大旧址成立南洋理工大学,那又说来话长了。

          新加坡当年的中学也有华校和英校之分。华校主要用中文教学,课本比较有意思,文科类的基本是中文版,理科类的基本是英文版,但是理科老师上课也往往用中文,或者中英文夹杂。

          这种性质的中文学校印尼现在是没有了。

          还有一种中文学校是现在海外比较常见的,就是周末教教中文和其它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这些学校里也教奥数之类的课程,不过都是英语教。有些华人多的地方还有after school性质的中文学校,孩子们学中文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这样的学校在印尼苏哈托时代也是没有的,现在也许会有。

          通宝推:脊梁硬,qq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