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包产到户与庐山会议 -- 张新泉

共:💬255 🌺1256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化肥确实能增产

                            但是,必须是在相同的局限条件下,才可以肯定增产这个结论,而且才能确定增产的效果。

                            同样的化肥,同样的粮食种子,一组有积极性,另一组没有积极性,你说那组更能说明化肥增产的效果?

                            所以分析问题,必须严格控制局限条件,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回到制度的分析,其实还有一个方法的,可惜我没有数字,就是78年的时候,并非全国一起改成包产到户的,仍然有不少是沿用公社制度的,挑有可比性的数据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制度的产出,会很有意思。

                        • 家园 这个结论不错

                          可见化肥增加,不必然会导致粮食增产。

                          点赞!

                    • 家园 不是单打独斗或者集体的问题

                      而是产权确定的问题,产权确定了,产出的归属就确定,一旦这个确定,只要双方有利可图,包产到户的农民一样也会自发的产生合作,不见得就是单打独斗。

                      公社的问题是,产出归属于集体,再由集体分配,而且农民不能自由退出,积极性其实可想而知。

                      • 家园 承包后农户间当然还合作了

                        首先拖拉机和抽水机都实现社会化服务,脱粒机,板车也大家相互借着用,其次农忙的时候会几家亲戚,朋友或邻居一起集中力量割稻和插秧,只有田间管理的时候才各家管自己的事。重要的是农忙时全家并联合他人一起劳动,小孩也有农忙假要下田帮忙的。田间管理一般每户有一个男劳力就行了,其他人可以从事副业,这就是解放劳动力。冬天农闲时几乎完全自由。另外承包后,我们还是在某几个冬天兴修水利的,主要是挑河和修堤坝,大家都要出工,但是可以交钱代替。

                      • 家园 产权的问题是农民在经受挫折后,才萌发的

                        初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而且也的确是在这样做,但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农民受到了现实的再教育。

                    • 家园 我问过父亲

                      为啥生产队后来不行了。我父亲的说法是我们队是59年以前,大家的心气很高。59年后就不行了。因为59年挨饿的时候,村队长家有吃的,队长家的兄弟们也都有吃的,至少吃麦麸,米糠之类的,但是他们有,而普通家庭就没有吃的只有吃土。我父亲的姐姐,也就是我姑姑,当时才10多岁,吃土吃死的。

                      这么一对比,普通群众的心就有点凉吧。

                      我们队当时的队长历史上曾经是二鬼子,解放后划为贫农。这种人很会投机,当上队长。

                      从这个原因上来说,农民们被这一记响亮的耳光给扇懵了,本来很好的社会主义的组织宣传活动,在基层的现实中被砸了个粉碎。因为某些基层的共产党员领导们当时没有表现出和普通群众共命运的行动,反而是送死你去,活命我来。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逆向淘汰,这个问题貌似还没好的解决办法。wg之博,惨淡收场。
                      • 家园 你这个故事太深刻了

                        整个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就是这样从内部受到打击的,不光是发生在农村。但人性自私这种事情很难避免。

                    • 家园 集体的力量的确大,但是人是天生自私的

                      看了很多长辈的回忆录,想有机会写写。

                      集体把一盘散沙的农民集中起来,干了很多“大事”。打引号是按照今天的观点,也不大,但是之前就是干不成。在我母亲下乡的地方,一条小河年年发水,好多的地硬是荒着。 解决办法非常简单,集体一起挖了一个水库,不但不发水了,还抗春旱了。说难吗,也不难。但是过去就是做不成。

                      但是集体种田,看起来也的确不行,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要是现代化农业也许就好多了)。我的理解是同样是种地,看起来干的差不多,但是效果就是不同。有如手工业者。但是如果是用干活时间来衡量(工分),效果就很差。唯一的好的标准就是看产出,一人一块地,看最后产粮多少。这也差不多就是包产到户了。

                      打个比方就是,某一门课以学生出勤为标准打分,往往就是上课学生全到,但是在课上划水;如果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打分,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提高。这并不代表学生“贱”或者如何,人性就是如此。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集体种田需要有本事且无私心的管理者

                        其效率必然高于个体单干。但是这样管理者本就是稀缺资源。

                        我认为农村改革的最大弊病是一刀切的政策。应该适应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包产或者集体的决定。问题出在掌握上下权力的人们由于不同动机强行推动的包产。

                        • 家园 对啊

                          其实通过长辈们描述的农村,连基本法制建设,教育医疗普及都还差的很远。 要是有那种能力,早就被调到城市更重要的岗位上了(城市里有这能力的也很少)。

                          在美国看到很多农场,其实工作方式很想过去的集体劳动。A开机器,B运粮食....高度机械化之后农业确实可以集体合作了。

                • 家园 空谈制度没法谈积极性,只能从具体状况谈。

                  税收、提留变重那些年,咬紧牙关生产,算不算积极性?这里就是在说所谓积极性是一系列条件的组合而已。就近二十年的菜价肉价周期,也能看得出来是什么东西。然后再看保留集体生产的那些地区,算不算积极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