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孔子见老聃与都尉朝考析 -- 张新泉

共:💬20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孔子见老聃与都尉朝考析

    一、孔子见老聃

    孔子问学于老子一事,得到了儒家、道家共同承认。虽然双方就事件具体经过,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坦诚对话友好讨论及各自多次发表多种声明,但双方一直始终坦率表达各自对于事件始末的认识而从未达成一致。

    这如同老子化胡一事。同样得到佛胡与汉道汉儒们共同承认,同样虽然双方就事件具体经过,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坦诚对话友好讨论及各自多次发表多种声明,但双方一直始终坦率表达各自对于事件始末的认识而从未达成一致。

    老子西行化胡,除了老子据说在母亲肚里超长待机时长空前绝后、佛陀一出世落地就能口吐狂言:"天上地下……",以及老子往西去、佛门自西来,这些信息似乎"这个吧,可以有″若干相关联系外,双方身份上还都各自位列道尊佛祖,功能上技术上换个脸换张身份证游戏人间也不存在难度。双方理念上也都是讲求所谓出世、空无,操作上又都"我们不差钱、不爱钱","非要给钱、送钱,我们也都能给出高回报,都是各种超乎想象地始终只能想象"。

    当然,除了这些子虚或乌有,就没有别地了。

    孔子入洛问学于老子一事,双方更加有名有姓(这里的老子显然是周室世袭之史官老聃,而不是来历不明去向不定、指李树而姓、孕期超长等等形迹近妖之属。),各自都有比较可靠身份证。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及后果,都相对清晰有始有末。且又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大变活人,仙家手段佛门神通展示,自然也就更具可靠性可信度。

    主要问题是双方既不承认师徒或师兄弟之实、之名份,也无具体学术项目公示。事后既不象学界大佬互抬身价商业互吹的正常套路,又更象各自忌惮各怀鬼胎地话里有话细思极恐。这就有点儿古怪,会让后来人难免要疑惑其事件经过更具体真实情况,甚至要努力找寻蛛丝马迹以求合理解释、发覆真相了。

    姑妄剧本之:(暂略)

    孔子入洛求教于老子,与晁错求传抄隶书今文《尚书》于伏胜父女、司马迁求学蝌蚪文字古文《尚书》于孔安国,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尤其是与司马迁求学于孔安国相比,简直是两场互为双距四百年的完美反向操作,对镜子操作。目的一致,身份相似,剧情如有雷同却完全不属巧合。

    三个场景,至少有五方学术大佬,全都是奥斯卡影帝级高手。

    只有那个自己强行混进片场,后来还在别的片场玩掉了身体零件的司马家小子,演技全凭拼爹及官方背景,疑似仅够地区奖项金马提名入围级别。

    二、都尉朝考析

    自孔安国开始,蝌蚪文字古文《尚书》就有了清晰的师门传承。但在一开始,就混进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人,史书记载为"都尉朝"。他是孔安国之后传承蝌蚪文字古文书经的第二代,也是独一无二单传之人。

    有意思的是,后世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姓氏(应有所据,即有一个都尉朝家族存在过),而非姓名之全称或官职加名字之合称(如后世"正钢少将、立军局长、本山营长或台长、得肛社长"之类圈内人之亲切称呼)。

    中华姓氏来源中,确实有这一类来源各有各的奇特之姓氏。

    那么,"都尉朝",是怎么来地呢?他究竟是什么人呢?为何孔安国单单只传授蝌蚪文字给他呢?

    都尉之名,按官职名称而论,其来历颇为纷杂,有一大堆"都尉"。

    但与孔安国、《尚书》都能勾连起来的,则是汉景帝时,改主爵中尉为都尉的这个都尉。

    这个都尉比较特殊。分管诸侯事务,与鲁王、孔宅壁、孔安国、蝌蚪文字、都尉朝,都能建立起一点联系。

    不止于此。

    景帝初年,晁错因骤然削藩而致七国之乱,被杀。

    他被诛杀始末过程比较戏剧性,史书记载有些离奇地莫名过于详细。

    比如腰斩于市这段:

    "袁盎请求单独奏对,向景帝秘密献策斩晁错以解危局。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

    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中尉、上朝议事、朝服。

    都尉朝如果真是姓氏,那么设立此姓氏以为纪念,所需要的、该有的元素似乎都有了。(虽然复阳候陈嘉这个中尉,是所谓"执金吾",相当于西汉都城长安的卫戍司令兼御林军统领兼公安局长,远非后来改为都尉的立爵中尉可比。)

    从史书记载之详情经过,不难推断,景帝所派中尉陈嘉,应是晁错、景帝君臣师徒之间非常熟悉之人。三方也都是互有数年十数年君臣师徒与小圈子同僚情谊,相互间彼此有最高信任值之人。

    十几年前,晁错以代表汉室之官方身份,被汉文帝派往儒家推出来献《尚书》的伏生那里去学传隶书今文《尚书》残本。回来后,就被安排到景帝身边做太子管家、师傅,也被景帝倚为智囊。

    汉室与儒家围绕着《尚书》征求,有一系列持续数十年几代人的往来互动。

    倘若不知其背后根由,对于晁错的这段人生经历,读史者大都会随意放过。乃至只知伏生父女而不知晁错者,恐怕比比皆是。

    然而,知晓了秦皇汉帝们收集禁绝、征求《尚书》的背后根由,就不可能忽略、放过晁错这段人生经历了。

    这样一个人,在汉文帝、景帝父子那里,其特殊价值有人可以替代吗?他有被诛杀、腰斩可能性吗?

    收斩晁错(时任御史大夫)这样的位列三公大臣,起码应经由廷尉下狱论罪程序。但却宛如精心设计过具体细节步骤的戏剧一般,景帝、陈嘉、晁错每人都在按剧本演出。

    由此,有个大胆假设:

    晁错当时其实并没有真地被杀死。

    景帝、晁错、陈嘉只是联合布设了一个骗局。针对的除了发动七国之乱的朝野对手、敌人,还包括大概率已参与、卷入七国之乱,且很可能手中握有历代传国秘宝或知其线索、实情的儒家、孔安国家族。

    因七国之乱骤起,汉廷应对确实显得颇为仓促,一时间内外压力很大。

    代表七国势力的袁盎(此人在七国之乱及削藩风波彻底平定后,即被梁王射杀。同年,丞相陶青免。他是否如武帝时被免丞相一般例行自尽,未知。),公然向景帝献上所谓密计,要求回应"诛晁错"之旗号,景帝、晁错、陈嘉反复磋商后,定下了这个剧本。

    为缓和局势,麻痹七国及朝野叛乱势力争取更多时间,晁错可能甚至主动提议接受七国叛军条件。

    虽然事起仓促猝不及防,应对也就慌乱失措,政治效果、实际后果远不及预期,试图缓和拖延之目的,与叛军反而受到鼓励变本加厉之结果相距甚远。将计就计的策略,实际上是一场完败。但计划既已确定,剧本已经演完,当然也就无法更改。

    倘若计策成功达到效果了,反倒以后晁错还有复活机会。一场君臣都大丢其脸的"妙计",是没法子翻案地。

    此后,晁错就从正式舞台上消失。

    汉廷宫内、景帝身边则多了一位姓"中尉朝"或"都尉朝("晁"字之"错"乎?)″的侍从(汉武帝之前,宫内并非尽是宦官太监),他出谋划策协助景帝快速处理了七国之乱及一应乱后安抚事宜。

    没多久,他又以主爵中尉更名后的都尉官方身份,随平定七国之乱后由淮阳王改封为鲁王的皇子,到达鲁王的曲阜封地。代表汉室,就近主持办理与儒家、《尚书》相关一切事宜。

    他此后的人生经历,与明成祖朱棣时的大学士胡滢有颇多类似之处,可以互相比较、联想、印证。

    儒家残余、孔子后人很可能也有参与七国之乱,其把柄已被掌握在一直关注着他们的都尉朝(晁错)手中。

    毕竟,七国之乱初起之时,声势很大。他们主张复周礼分封古制、反对行郡县暴秦乱制,吴王楚王重视商利,这些主张更合乎儒家、孔氏口味。参与牵涉其中,也不奇怪。

    晁错以此要挟孔氏、儒家,要么交出传国传世秘宝或其线索,要么再遭受一次更彻底的"坑儒"。

    孔氏、儒家迫不得已,不得不交出孔宅壁内所有秘藏。同时,又以蝌蚪文字为孔家独知秘传为倚恃,反过来要求汉室、都尉朝(晁错)让步、妥协。

    传国传世秘宝或线索究竟是从此落入汉室之手,还是早已被纣王焚于鹿台、箕子等埋入甲骨坑之下、被秦皇随葬于秦陵、散于其它殷商后裔之手世代保管(鬼谷子之流、殷商祭祀武士团后裔?),暂时无法确定。

    但禹碑及蝌蚪文字、金册玉牒,东汉时已有文字资料记载,宋代以来更有实物传承至今。则被焚、埋之概率甚小,落入汉室之手概率甚大。

    由于蝌蚪文字是孔氏独门绝学,汉室不得不妥协。当时书籍、人才又极为稀缺,为了安抚儒家招为己用,也要给予相应礼遇。

    但为防止孔安国继续留存秘密家族私传,可能藏有传世之秘的蝌蚪文字古文《尚书》,它的学习传承,就不能象隶书今文《尚书》残本那样,公开广授。只能掌握在汉室手里,只能传授给都尉朝。

    孔安国传授蝌蚪文符之字面文章给都尉朝时,是否仍保留了最隐秘之不传之秘?大概率是留了地。

    但蝌蚪文经已全被汉室拿走,表面文章也全都传授给了都尉朝。留在孔氏家族手里的,也仅剩一点只可世代口耳相传,可不必、亦不能行于文字的最后秘密了。或许,它也是历代孔家传承之最后依赖。

    都尉朝掌握古文《尚书》后,经汉室审查后,又传授给汉室认可的官方博士,继续研究以求发掘内中传世之秘。这些人就是西汉末、新莽、东汉时古文《尚书》派之来源、主力。

    他们一代代研究的成果,也是东汉各家易经、谶纬、《说文解字》文字学之类学说的滥觞。

    都尉朝:夫子,你认识我吗?

    孔安国:晁错!此"朝"非彼"晁",只是彼"晁"之"错"?

    你搞成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

    都尉朝:为什么?为了完成先帝交给我的任务!为了不负先帝、陛下两代帝王的信任、重托!

    孔安国:……

    上述推断,可以澄清一些历史谜题,也有一些合理性。当然,证实证伪,难度都比较大。

    汉代学术,都是家族世袭掌握。晁错既学传今文《尚书》于伏生,十几年时间,晁家亦可成为汉室所倚重信任的学术家族。

    也许,晁错当时真地被斩了。都尉朝就是这一家族中学问最高的晁错后代。

    景帝为了纪念主张削藩、被自己在紧急时刻枉杀错杀的晁错,特改主管诸候藩国事务的主爵中尉为都尉,赐姓"都尉朝"以示不忘其功、不忘己过。

    如果是这样,这位"都尉朝"与孔安国之间的后续互动,恐怕就没有晁错去主持那样强势了。

    总而言之,都尉朝,大概率与晁错有关联,甚至很可能就是晁错。

    姑妄言之,聊备一说,且供参考。

    附:

    晁错、都尉朝,都是代表汉室与儒家就《尚书》直接打交道的人。换言之,他们都是知道《尚书》背后有什么名堂的人。

    这样的人,与那些传习《尚书》的官方博士、儒生、子弟完全不同。

    虽然他们也许同样并不知道具体的传国传世之秘宝是什么样的,但仅仅知道《尚书》里头有名堂,他们就与其它一无所知者完全不同了。

    他们很可能生是随侍汉室历代帝王宫内之士臣,死亦是刘家世代帝王陵侧之鬼仆,没有太多自由可言。

    由此,晁错、都尉朝及其家族,到汉武帝时非宦者不能入宫侍帝王左右之后,或许又有一分支成世代宦者,被赐"曹"姓。汉末之曹腾,或许即是此族之人。

    曹(此沛国谯曹与都尉朝、晁错之晁,也太牵强了!)魏、晋司马氏(此温县司马与韩城司马,又不知曲折关联几何?),亦都与孔安国、《尚书》有关联耶?

    凡与《尚书》关联,《诡秘之主》小说所谓的非凡特性聚合效应就会显现?

    北大张新泉

    2021.11.11

    浙江杭州钱塘金沙龙湖

    • 家园 这个,我怎么有看马伯庸《三国机密》的感觉呢,哈哈
      • 家园 【原创】不问苍天问鬼神,问的什么鬼神? -- 有补充

        副题:晁错之错、贾谊之假考析

        西汉汉文帝,他除了派晁错代表刘汉帝室前往伏生那里学传隶书今文《尚书》,还召见了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

        晁错与贾谊,都是汉帝握在手中可信任的、当时公认最有智慧的两大才子。

        晁错,已有《"都尉朝″考析》小文略记之。

        才调更无伦的贾生呢?

        贾谊后来干嘛去了呢?

        他被派去了长沙国担任国相(相当于太守)。

        长沙国是当时惟一异姓王吴芮的国度,早期曾领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象郡五地。后三郡其实是南越赵佗地盘,豫章郡后来也是九江王英布所有。

        但是,长沙国的长沙郡、豫章郡分别是衡阳衡山、潜山天柱山(古南岳)所在地。吴芮之"吴"姓,其始祖可追到商周鼎革时代之吴泰伯(文王姬昌之伯父、武王姬发之伯祖)。长沙王吴氏已是汉初最有可能与禹碑、金册玉牒发生关联,有相关信息联结嫌疑之人了。

        汉文帝夜半虚前席召贾谊问鬼神,问的是什么鬼神呢?从贾谊派往长沙来看,"圣主""屈贾谊于长沙",是有鲜明指向地。

        单以后世长沙国相老婆辛追墓中考古出土之帛书文物来看,贾谊恐怕也是两千多年来第一代"《尚书》专案组"之副组长兼首席专家了。

        这就完了?

        贾谊后代贾徽,精通今文、蝌蚪文《尚书》,是汉字"六书"理论创始人。

        这就完了?

        贾徽后人贾逵,东汉通儒,两汉《尚书》集大成者。其弟子许慎,著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这回,就该完了吧?

        贾诩,贾谊后代,东汉三国时之鬼才,汉室覆亡之最大祸手(董卓、郭傕李汜之谋主)。曹魏代汉之首批功臣、魏文帝之智囊。

        (晁错→都尉朝→曹腾→曹魏

        贾谊→贾徽→贾逵→贾诩,汉室帝王所最倚重信任之两大《尚书》家族,至此合流)。

        已经麻木了!这就完了吧?

        贾充,晋司马氏代曹魏之首席功臣,晋武帝伐吴天下一统之战场总司令。

        其女贾南风,洛阳武库大火当事人,八王之乱肇始人。

        西晋之兴覆,贾氏父女一家分任之。

        终于完结了吧?

        曹寅,康熙玄烨之奶兄弟。清廷派驻江南之特务头目,世代职掌清廷"《尚书》"专案组组长。为清廷《书》《易》研究专家级学者,著述颇多。

        其孙曹雪芹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主角姓贾!

        名叫贾宝玉!

        衔通灵宝玉而生!

        开篇就点出石碑蝌蚪文字!

        这曹家、贾家,世世代代大才子辈出,竟然与一块石头较了两千年劲!

        强悍!

        显然,带文学家纨绔子弟曹霑,成年时家道已中落。虽然已不知核心机密,但也从父祖辈日常言行中窥知了其中一二玄机。大约知晓了曹家、贾家,世世代代是为什辛苦为哪忙!

        由此,历代帝王,哪怕是由东北野人山野猪林下山出林后入主中原的满清蛮夷,他们对传国传世之秘宝,都一直至少是"略知一二",并且都一致地"我们一直在保持关注"!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宋明、乾嘉道咸学者们围绕《尚书》的诸学案 -- 补充帖

        考据之核心,还是在争夺政权合法性之道统。

        清廷兴文字狱后,经学家们钻故纸堆,也未必就是莫谈国是不问政治的逃避,也可能是从根本上争夺或守护與论话语权。

      • 见前补充 4981938
        • 家园 怎么忘了贾似道

          贾宝玉有个伯父叫贾赦,贾似道的父亲叫贾涉。(当然和我”假设“都没有任何关系)

          贾宝玉的曾祖是国公,贾似道的曾祖也是国公。

          贾宝玉有个姐姐是贵妃,贾似道也有个姐姐是贵妃。

          贾宝玉贪玩,贾似道也贪玩,还写出了一部昆虫学著作《促织经》。

          贾似道最后被郑虎臣所杀(至今仍有木棉亭里所立的石碑纪念),贾宝玉姐姐的判词也有”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而”兕“的读音就是”似“。

          贾似道还喜欢宝玉,《宋史》中还说:”赵淇除大理少卿,王应麟封还录黄,言昔内外以宝玉献似道,淇兄弟为甚,己未,遂罢之。“ ”赵溍辈争献宝玉,陈奕至以兄事似道之玉工陈振民以求进,一时贪风大肆。“ 似道行时,侍妾尚数十人,虎臣悉屏去,夺其宝玉,彻轿盖,暴行秋日中。”

          .

          另外贾宝玉的祖先分别被封为荣国公和宁国公,而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曾孙赵从信曾被封为”荣国公“,而宋徽宗即位前曾被封为”宁国公“,。而《红楼梦》中又有诗曰”家事消亡首罪宁”。

          《红楼梦》中有大观园,宋徽宗有个年号就叫“大观”,他写的《茶论》后来就被人称为《大观茶论》。另外还发行过“大观通宝”,修过《大观礼书》。

          贾宝玉(通灵宝玉)本来是一块来自大荒山的石头,而宋徽宗修过“艮岳”,收集天下美石(记得《水浒》里的“花石纲”吗?),还专门写过《御制艮岳记》,又命李质、曹组分别奉旨作赋,写了《艮岳百咏》 诗一组。

          艮岳以山为主,大观园中也有山。大观园有“稻香村”,艮岳有“西庄”;大观园有“栊翠庵”,艮岳有“梅岭”和“梅岗”;大观园有“潇湘馆”,艮岳有“萧闲馆”...

          .

          还有,这大观园是西府(也就是敕造荣国府)的后花园,合并了东府的“合芳园”后建成的。而贾似道先是被赏“敕建魏国忠宣公府”,后又被赏“集芳园”,在此基础上建成“半闲堂”,“多宝阁”,“后乐园”等。后世“半闲堂”成了贾似道的专指代称。而“集芳园”来头也不小,曾经是宋高宗赵构的园子。

          .

          贾似道不仅喜欢收集“宝玉”,还能制造“宝玉”。王献之曾经写过曹植的《洛神赋》,被称为“小楷极则”,可谓“天下第一小楷”。王献之是写在麻笺上,但唐朝就已经残损了,仅存十三行。有一张疑似是柳公权临摹的,写在硬黄纸上,到宋徽宗时都收入内府中,但在靖康之变中丢失。后来贾似道先后得到麻笺本十三行,命人刻在一“苍碧色”的石头上,史称“玉版十三行”。这块石头后来也丢失了,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在葛岭出土,也就是靠近“半闲堂”的位置。乾隆帝曾命造办处摹刻于和田玉上,史称“白玉版十三行”,而原来那块则被称为“碧玉版十三行”。“白玉版十三行”毁于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而“碧玉版十三行”则在八国联军之后流入民间,解放后被上海博物馆购入,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苍碧”,有“青绿”,“青黑”之意,而“黛”,也有有“青绿”,“青黑”之意,所以“黛玉”可以和“碧玉”对应。《红楼梦》又说,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所化,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半山堂”离“三生石”并不远;绛珠仙草是因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的浇灌才活下来,而“半山堂”坐落的葛岭连接“宝石山”,山上多红石,并有“赤霞”时刻。最后“绛”为“红”,与“绿”也就是“碧”相对,“珠”和“玉”相对;“神瑛”类似“宝玉”,可和“顽石”先对。(另有人认为“珠”“瑛”都“玉”,《红楼梦》中的“小红”本名“林红玉”,可看成“林黛玉”的另一面)。

          .

          .

          .

          .

          .

          .

          .

          .

          .

          .

          当然,以上都是“满纸荒唐言”,诸位看官只当个乐子看就行了,切不可认为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

          .

          PS:其实贾似道不止造了一块“碧玉”,还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钟繇小楷《宣示表》,《宣示表》被称为“楷书法宗”,但贾似道命人刻的其实不是钟繇原作,而是摹本,但这个摹本也很了不得,是王羲之临摹的,所以价值依然很高。这块石头也在南宋后丢失,也是在明朝于“半闲堂”附近出土,后来一直在民间流传,也被收入首都博物馆。

          另上海博物馆虽然没有了“碧玉版十三行”,但还有一则楹联与此相关:诗入司空廿四品,帖临大令十三行,作者是清代金石大家巴慰祖。(大令即王献之,因其做过中书令)

          通宝推:桥上,不远攸高,
        • 家园 关于马王堆汉墓

          1,辛追。

          辛姓,始祖就是夏启。据说是"莘"字去草。

          "有莘"的这个"莘",经常是以夏商周三代的王后太后家族出现地,个人理解,她们其实应该是宗庙神庙中的女祭司\圣女\神女之类的人物。

          这个阶层\群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色彩比较多比较重,一是文字文化文明色彩比较多比较重。

          辛追,也很可能就是这么个女人。她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就一是宗教色彩比较多,似巫似医。二文字文化文物比较多。

          汉文帝派贾谊去长沙,召回后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不是没有原因地。马王堆汉墓出土后,问的是什么鬼神也一目了然。

          辛姓到现代,反而是东北比较多,满族大姓。这个姓氏的源流有值得关注、研究的地方。

          2,利苍

          辛追有名有姓,地位不一般。值得更深入的研讨。她老公利苍也一样。

          利姓与商王家族\道家老聃李姓家族有关联。

          秦汉先秦上古,有姓有名,出身就不寻常。世卿世禄,同时往往也是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者。

          黔首就比较惨,哪怕天赋异禀,也不过是吕布黥布英布这类标明低下社会阶层地位的名字。名录史册活成了书上传奇死后成为文字文化文明一部分,但他们本人又与文字文化文明没什么关系。

        • 家园 贾谊那个长沙王我记得好像姓刘
          • 家园 【原创】《尚书》专案组活不好干

            贾谊因梁怀王坠马而陪葬早死,晁错更是腰斩东市。

            曹寅家族最后是抄家,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尚书》专案组这活真不好干。动不动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 家园 贾谊去世时已离长沙,为梁怀王傅

            据说是没照看好梁王,怀王堕马而死,他就悲伤忧郁而终。

            当然,写文章时全凭记忆,也没仔细查核。

            召贾谊→岁中数迁,被老臣谏→派任长沙王吴著之太傅→召回,夜半虚前席问鬼神→任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贾谊陪葬。

            于细节上记忆有误,文章也就有写颠倒了次序之嫌。

          • 家园 【原创】不是长沙王相,而是长沙王吴著太傅

            吴著是长沙王当时幼小,在位21年。后来无子国除(吴氏有族人)。

            贾谊在长沙国应该是实际主持事务。

            他死得比较早,但家族后代却以《尚书》世代大家族著称。

      • 家园 不好看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 家园 如此描述太史公太轻佻了。

      说明你不理解太史公,也不理解政治。

      太史公视角下的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所有的臣民,都只能是帝王维持统治的牺牲品,没有什么道理,更没有什么感情,兵临城下,晁错于景帝又算得了什么?

      只有那个自己强行混进片场,后来还在别的片场玩掉了身体零件的司马家小子,演技全凭拼爹及官方背景,疑似仅够地区奖项金马提名入围级别。

      • 家园 【原创】太史公理解政治?

        是太监们眼中的政治,还是洋奴们(其实也是太监)眼中的政治。(假洋鬼子、洋奴们总是鄙视中国人,居然不知道自己是奴隶,太愚昧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