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求助】关于人口和生育的一些疑问 -- 审度

共:💬595 🌺3013 🌵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邓派就是要唯上

          执行力——完成上级任务的能力是核心KPI,其他都靠边站。要真是实事求是了,没完成上级任务,对不起,拔你的“白旗”。所以啊,大牙会认为执行力最重要,哪怕造成人道灾难也是值得沾沾自喜的。人口是财富还是包袱,老百姓和基层人员算人还是不算人,这是基本的价值观和立场问题。路线错了,执行力越强越反动。强制一胎化和浮夸风一样,都是邓派强力执行错误路线造成的灾难。

          通宝推:何求,陈王奋起,唐家山,
    • 家园 问题四,这是一个伪问题。

      二代目开始的血腥计划生育,起因之一就是中国人口太多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当年的某人口学家,鼓吹的就是,如果我们中国现在只有7亿人,一定很神气云云。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新中国建国以来,粮食生产,棉花生产,经济作物生产,一直在勉强满足需求的紧平衡中,粮食勉强够吃,衣服勉强够穿还得补丁摞补丁,国家安排生产计划的时候,需要在吃饭和穿衣之间做平衡。

      但是二代目及相关专家,没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事实证明,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也不是靠人口减少,而是靠技术进步。工业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良种,水利条件改善,提高农作物单产;大化纤项目,代替棉花生产大量的布匹。大量赚取外汇,采购国外的原油,大豆,棉花,猪肉等,靠这些,解决了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问题。

      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农民把一切能作为燃料的作物秸秆,都拿来当柴烧,导致土地的贫瘠化;砍伐树木做燃料,做木材,导致环节恶化;过渡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等等。后来的问题解决,还是依靠工业化,现在农村环境改善,原因是富裕后,改烧煤气,植物秸秆,木材等都不再作为主要燃料,然后秸秆还田导致土地富营养化,农村的树木开始繁盛,绿化率提高了不少。

      前几天有个新闻,中国科学家搞定了人工合成淀粉,这个技术如果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耕地的承载能力,更成了一个伪问题。工厂化的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消耗,至少比传统农业低一个数量级。

      七八十年代,西方有个盛极一时的“罗马俱乐部”,搞出了一堆世界末日的报告,某某资源能用多久,再不节制人类社会将无资源可用,面临崩溃云云。事后来看,都是笑话。当年的强制计划生育,似乎也是受西方这股思潮的影响。另外,决策者的简单粗暴,顾头不顾腚,很让人无语,还TMD写进法律,弄成了国策。

      • 家园 土地贫瘠不是秸秆问题

        主要是滥用化肥,不修水利。导致土地板结、盐碱化。

        其实就算秸秆拿来烧,也有很多不能烧的会留在地里,叶子、矮杆、经济作物就不说了,根部谁能弄出来?翻地的时候已经作为肥料了。最讽刺的是当年美国农业部所长写的《四千年农夫》。真的讽刺。五千年的农业国家,连自己的农业传统都丢掉了。

        化肥的确促进了产量增长,但是对于改开来说,更多的是政策促进,比如提高收购价和所谓积极性,反而显得化肥的提高相当有限。长期来说更是弊大于利。

        如果只是说七八十年代,气候和制度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顺便推荐一本书——《中国农业的不稳定性

        至于系统动力学和计生问题,刚来河里的时候,好像这个是热门。五六月的时候吧?大致可以总结为“机械唯物”。

        • 家园 粗粗浏览了一下,基本上属于胡说八道

          亲身经历80年代农村改革的人,自信有资格来说这个事。

          灌水论文而已。

        • 家园 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有点发言权,商榷一下。

          从小山东农村长大,七八十年代,作物秸秆基本都会作为燃料,或者牲畜饲料。

          当年收割小麦,部分是用镰刀割,会留下根系在土里,还有部分,是直接连根拔出来,全部拉回家。

          所以当年上学时候,看书上说国外农场,或者东北大型农场搞秸秆还田,感觉很魔幻,全部不要了,打碎撒回田里。

          那时候,改良土壤主要靠牲畜粪肥,及部分堆肥来解决。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现在的秸秆还田模式,差的很远。

          现在的问题是,夏收后秸秆还田还好,夏季高温容易秸秆容易分解;冬季就麻烦了,打碎后在土壤里长时间不能分解,所以好多地方农民焚烧秸秆,影响空气质量。阻止农民焚烧秸秆,又成了基层干部的一大任务。

          • 家园 这篇比较全面

            你前面一篇说烧秸秆导致土地板结不全面。

            我老家是浙江温州农村,我们那里90年前几乎完全依靠秸秆作为燃料,只有全家洗澡那天烧点蜂窝煤。我们的肥料主要是下面几种。

            化肥,刚承包的时候碳铵,磷肥和钾肥什么的比较多,后来才普遍使用尿素,氨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只有一些当年的氨水池还在。

            农家肥,就是猪的粪便和人的大小便。我们那里不养牛羊马,所以相应的肥料没有。

            绿肥,刚承包的时候我们还在冬天在田里种紫云英,春天翻耕的时候当肥料。后来由于种田不挣钱,大家就不这么干了。

            天然的无机肥,就是稻草灰和温州话里的火泥。就是秋天的是用锄头把草皮连草带根和泥刮下来,堆在一起点火焖一个星期左右。

            我们的经验是化肥虽然对产量提高有大作用,但是也导致土地板结,而农家肥能保持土地疏松。我家就是例子,我父母不是典型农民,一个是个体医生,一个是民办教师,所以我们就从来没养过猪,所以在化肥使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家的土地板结最严重,产量最低。隔壁田的我舅舅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他家一般养一到两头猪。怀念他家杀猪时热腾腾的猪血和猪肠了。

            另外当年秸秆就算不当燃料,还田也难。一难是没有相应的机械,我们也靠人工割稻,然后直接在田里用机械或人工驱动的脱粒机脱粒。我们根本就没有打碎秸秆的机器,就算有机器,我们也花不起钱和柴油。那时候柴油根据田亩定量供应的,只够给拖拉机,脱粒机和抽水机喝的。其次,我们那里种两季稻,收割早稻和晚稻插秧就差两周,灌水通田到插秧就一周,我不知道秸秆还没沤好是否会对秧苗有损害。

            按我们那里的条件,秸秆入田还不入恢复种紫云英,网红们春天可以拍漂亮照片。

          • 家园 我在河北

            70年代开始的确如此,但70年代中后期就变得不同,80年代就完全变了。如果只是说用,90年代还在用粪肥。但是我出生的晚,都是听来的、问来的,还有些是看统计和材料。不过家在乡下,想来说法没什么问题。

            问题的关键有两个。

            一是我是一直说到现在的。只论70、80年代,地方上的差异太大。最多80年代勉强符合。

            二是要看作物是什么,还有几季。所以提了下矮杆和经济作物。我们这里原先是玉米高粱,也会有小麦,偶尔种过水稻。经济作物则是辣椒和棉花。玉米、高粱显然得不偿失,小麦才可以。而我们是两季换植的,总有一季可以用来还田。

    • 家园 回答下第四人问题

      我国人口数量是否有一个合适的范围?

      答:做为讲汉语国家,维持一个不低于印度的人口规模是最低要求。

      说中国人素质高都是不负责的说辞,朝战时有文化,训练有素的战士不多,一样能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胜仗,若不是老一辈搞出大杀器压迫了印度的雄心,西方出钱,印度出人头,又一场对中华的大围剿恐怕已进行多时了?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抛砖引玉,粗略回答问题一

      1,不仅仅是大学生失业率高,是整个就业阶段人口(18--60)普遍性就业率低,国家统计局始终睁眼说瞎话4%上下,已失去可信性;照我小范围观察,15%失业率是保底数字。国家走姿,必然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毛时代的对策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稻是要效率要速度,上等人进软卧,中等人进车厢,下等人填炉膛。即使这样,人还是多得像包袱,轮到朱下岗出场甩包袱了。那可真是无产阶级蒙难日,资产阶级欢庆天。

      结论:走姿下大规模劳动人口常态化失业,无解。当然,不可排除再来一个丧心病狂疯狂反攻倒算的张棺材李地雷孙轮椅,用机关枪,毒气室,传染性高致死性病毒来解决他们眼中的问题人口。

      2,倾销,国内出口厂家已经互相倾轧的像一篓螃蟹了,利润压到极致了,已经没有倾销空间了。除非倒贴,把其他厂家熬死。可能吗?丧心病狂的情况下,人都急红眼时,还真不好说。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通宝推:龙眼,
      • 家园 毛时代不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现在很多人没经过国企时代,不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样子。举个例子,五个人要结婚住房,国企会给大家盖适用房,论工龄排号,慢慢大家就都有房住,房子是国家盖的,五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大家一起努力。

        资本主义时代是五个人要住房,那么看谁有钱,比方说,一个人最有钱,两个人有点钱,另外两个没有钱。那么先盖大房吸引有钱人,再盖一般房压榨有点钱的,并不断涨价,忽悠他们不买就再买不起了,而完全不管没钱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香港就是这样,没钱就没房,住狗窝住猪笼随便你。

        所以毛时代不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而是大家一起动手,人人为我做饭,我也为人人做饭。

        • 家园 怪我没说清楚:就业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经济凋敝,1949年,城市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之中,失业严重。1950年7月,仅登记失业的工人即达166.4万人,占当时城市职工总数的21%。人民政府本着“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的精神,对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人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由于城市失业人数太多,政府不可能都“包下来”,因此在努力恢复生产以增加就业的同时,实行“安置与救济并重”的政策。从1950年4月起,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济城市失业工人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7月到1953年底,以工代赈达280万人次,领取失业救济金者达460余万人次。到1951年底,城市有220万失业人员重新就业。1952年,全国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加了97.5%。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点看全图

          通宝推:龙眼,
      • 家园 配图

        点看全图

        • 配图
          家园 后解构主义?

          苦中作乐

          社会主义只残存在政府机关小食堂,大国企食堂,少数强力部门食堂里。

      • 家园 因为有自然失业率

        这属于口径问题。

        不过确实是无法充分就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