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江左的绋歌之一:行路难 -- 商略

共:💬37 🌺2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呃,楼主也点评一下海峡对岸的绋歌

      那可是欢快地过了头,可是也是有古意的,丧事喜办。

    • 家园 【原创】江左的绋歌之四:酒酣之后

      点看全图

      江左的绋歌之四:酒酣之后

       

      16,铃与铎

       

      挽歌是在送葬的特殊场合所唱的歌。《左传》中,公孙夏打仗前命令手下将士唱《虞殡》。杜预说,《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这是挽歌出现在另一个特殊场合,战场上激励士气。

      可是袁山松出游,使左右唱挽歌,这是什么毛病?

      袁山松的著名的排场,不是袁山松发明的。

      《续汉书》说:

       

      大将军梁商三月上巳日会洛水,倡乐毕极,终以薤露之歌,坐中流涕。其年八月而商薨。

       

      梁商死于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

      应劭《风俗通义》说,汉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那么,当时不但一般的请客聚会,就是婚宴这样的场合,也唱丧家之乐,唱挽歌。

      汉灵帝在位时间为168年-189年。

      所以爱好在聚会宴乐出游结婚之时唱挽歌的人群,东汉就已出现,距袁山松的时代有两百多年,历史颇悠久。古人认为,歌声与世界的形势相关。《礼记·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比袁山松早一些的武陵王司马晞,也爱好唱挽歌,还自己摇着大铃,使左右唱和。

      袁山松之后,齐梁间,谢几卿与庾仲容也喜欢“道上行殡”这一套。《南史》说:“二人意相得,并肆情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从梁商之死的凶兆,到“道上行殡”的嘲笑,再到谢几卿“不屑物议”的作乔,说明平日唱挽歌,并非俗世盛行的主流,恐怕是故意的搁出一头,中有许多装,装作特立独行,装作疯疯癫癫。

      17,爱好

      刘宋时,颜延之唱挽歌,又唱出了新的境界。

      谢绰《拾遗录》记载说,宋文帝刘义隆要召见颜延之,派去的传诏找了几天没找到,文帝说,但酒店中求之。传诏到酒店中寻他,果然见他赤祼着身子在唱挽歌。

      这是吃醉了发酒疯。

      《北史》说,北齐的尔朱文略,名将尔朱荣之子,精通音乐,听人在马上弹十余曲琵琶,能够默写出八曲,相当厉害。他为人骄横,神武帝高欢曾恕他十死,最后死罪难逃,关在京畿狱中,“弹琵琶,吹横笛,谣咏倦极,便卧唱挽歌”。他活得不耐烦,夺了守卫的弓箭射人,说:“不然,天子不忆我。”于是伏法。

      这是横愣头脑。

      唐末大将丁会少时当过挽歌郎。《旧五代史》说他小时候放荡纵横,不喜欢务农,喜欢到办丧事的人家学绋讴,“尤嗜其声”。《新五代史》说他学有所成,“少工挽丧之歌,尤能凄怆其声以自喜”。俗语云: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迟了。丁会“凄怆其声以自喜”,不只是打工赚钱,真当是沉溺于技艺。

      这是挽歌爱好者。

      照刘向《列女传》的说法,孟子原本也可以做个挽歌爱好者的,他小时候常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但孟母搬了家,消灭了他的爱好。

      18,斗挽歌

      唐朝白行简《李娃传》有一段是挽歌比赛,是高档挽歌了。

      落魄书生(元曲中称郑元和)快要死了,被扔到凶肆。城里有东西两家凶肆,还有车舆挽歌比赛。书生后来成了东肆的秘密武器。

      这段故事很奇幻,有读《巴黎圣母院》的感觉。文中“斗挽歌”的情节是这样的:

       

      初,二肆之佣凶器者,互争胜负。其东肆车舆皆奇丽,殆不敌。唯哀挽劣焉。

      其东肆长知生妙绝,乃醵钱二万索顾焉。其党耆旧,共较其所能者,阴教生新声,而相赞和。累旬,人莫知之。

      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阅所佣之器于天门街,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馔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阅之。士女大和会,聚至数万。

      于是里胥告于贼曹,贼曹闻于京尹。四方之士,尽赴趋焉,巷无居人。

      自旦阅之,及亭午,历举辇舆威仪之具,西肆皆不胜,师有惭色。乃置层榻于南隅,有长髯者,拥铎而进,翊卫数人,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齐声赞扬之,自以为独步一时,不可得而屈也。

      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不胜。乃歌《薤露》之章,举声清越,响振林木。曲度未终,闻者歔欷掩泣。

      西肆长为众所诮,益惭耻,密置所输之直于前,乃潜遁焉。四座愕眙,莫之测也。

       

      一般的丧礼,挽歌想必没有这么考究。

      司马彪注庄子“绋讴所生,必于斥苦”一句:“绋,引柩索也。斥,疏缓若用力也。引绋所以讴者,为人用力慢缓不齐,促急之也。”这类似于邪许邪许的举重劝力之歌。

      明朝笑话集《解愠编》有个故事说到唱挽歌,节奏就很像邪许,唱词简陋。故事说,一个医生误用药饵医死了人,全家被捉去唱挽歌舁柩出殡——

      医生唱:“祖公三代做太医呵,呵咳。”

      妻子唱:“丈夫做事连累妻呵,呵咳。”

      幼子唱:“无奈亡灵十分重呵,呵咳。”

      长子唱:“以后只拣瘦的医呵,呵咳。”

      这个唱腔也未必是写实,与民间哭灵及挽歌艺人皆不相同。

      通宝推:迷途笨狼,桥上,听松,大眼,李根,
    • 家园 另一个”真实”

      讨论。

      会不会还有另外一个事实?

      袁先生确实是背后中箭而亡的,是在冲锋时被“自己人”射死的,因为胜利的结果会对他们不利。

      而那些旁观者们,先是鼓嘈袁先生裹足不前,有投降之嫌;后则断言他是兵溃逃跑,罪该万死。

      至于,那支致其死命的箭,作为证物,已经被折断了箭羽和箭锋了。

      • 家园 这个脑洞

        很真实!

        只是发生在谢琰身上了。。。

        资治通鉴:

        己卯,(孙恩)至会稽。琰尚未食,曰:“要当先灭此贼而后食。”因跨马出战,兵败,为帐下都督张猛所杀。

        • 家园 求仁得仁

          好例子,赞!

          为显空威风,饿着肚子上阵,就是“无脑求败”,被部下所杀,也是求仁得仁了。

    • 家园 【原创】江左的绋歌之三:歌不歌

      点看全图

      江左的绋歌之三:歌不歌

       

       

      11,悲厉之响

       

      袁山松“道上行殡”,却不是挽歌唱得最好的人,桓子野才是。

      裴启说,孝武帝皇帝在西堂设宴,吃到酒酣,皇帝诏桓子野弹筝唱歌。桓子野便弹唱了《怨诗》,悲厉之响,一堂流涕。

      史书上说,当时谢安受到猜忌,所以桓子野唱曹植的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什么的,谢安听得泪下,走过去捋其须说:“使君于此不凡。”

      捋别人的胡须,真当是奇怪的动作。

      孝武帝的性格也有些特别,哈雷彗星到达近日点,他很讨厌这颗不祥的扫帚星,举酒祝曰:“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所以听了桓子野的悲歌,孝武帝也并没有斥他“汝安敢败吾兴”并手起一槊刺死他,而是甚有惭色。

      曹操“手起一槊”自然是演义。《乐府解题》说:“《短歌行》,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也。”

      因为人生悲的底色,所以要快点儿乐。

      悲歌是至上的审美。欢乐短暂,悲伤恒久。悲歌出现在江湖和酒肆,也出现在高堂。内心哀愁、情绪慷慨,适合悲歌,嘉会寻乐,快意人生,也适合悲歌。

      嘉会的欢歌,容易落入空虚;嘉会的悲歌,却给人心怀天下的幻觉。

      悲歌似乎声音低沉浑厚,但也不尽然。秦青送别薛谭时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发出了难以置信的高音。桓子野“悲厉之响”,厉与响两字,也强调了高音。“厉响”如此感染人,致一堂流涕,我得好好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声音。

       

      12,乖离议

       

      桓伊和袁山松为什么如此迷恋挽歌?

      不只是这两个人迷恋挽歌。是时代的风气。

      那是个悲伤的时代,人们爱悲伤的音乐,因而是唱挽歌的时代。《世说新语》说,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打不完的仗,无数人死于战乱,无数人子离妻散,无数人需要处理失去亲人、遭受离散的悲伤情绪。也许记录和传播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因此当时留下的终极关怀之作,是前所未有的多。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困境:

      遇到“父子流离,存亡未分,吉凶无问”的情形,子女可以婚嫁吗,儿子可以出仕吗?

      书上说,这个难题,东汉时许慎就提出来了。晋朝南渡丧乱,破家离散者众,这事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当时有好多人写过“父母乖离议”。

      儿子先要去寻亲。余姚人虞预讲实际,烦玄虚,所以他的想法就很实际:父子失散了,儿子应该千里寻亲,但不能不要性命地去寻,要“见难而退”,否则死在路上,也是孝道不全。

      但是找不到怎么办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一是认为可以正常生活。

      失去了亲人固然悲伤,但让人生回归正常,也是可以的:“议者或以进仕理王事,婚姻继百世,于理非嫌。”

      陈留人蔡谟持此观点,认为遭遇如此离散,女可嫁,男可娶,不必等待父亲奇迹般自行来到。他说,乖离之子不废婚礼会招致讥议,所以要立法许可。同时他也赞同儿子出仕。

      二是不反对婚姻,但不能立即出仕。

      虞预说得比较直接:“宜废荣利之势,居憔悴之戚,纯惨怛之行表,德义之所先也。”他说废荣利,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利益。

      谢尚说得比较详细,他论证说,人的身上小小病痛,就会影响人的思考、观察、判断能力,而父子乖离之痛,是最深的痛,如此巨痛,方寸必乱,岂能出任官职综理时务?处于这种情况而出仕,有心之人绝不会如此冒荣苟进。

      三是皆使心丧,不得欢乐。

      最苛刻的是彭城人刘隗,他主管政法,以居丧结婚、服中宴饮为由,拿下过好多官员,比如周顗周伯仁吃酒,两次犯在他的手中,罚钱丢官。

      刘隗的《奏定父母乖离制》是这样写的:“诸军败亡失父母,未知吉凶者,不得营宫欢乐,皆使心丧,有犯,君子废,小人戮。”

      非常狠。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把王敦叛乱归因于刘隗的苛刻。

       

       

      13,乐丧

       

      在那以前,在西晋,还有过另一场大讨论:

      葬礼可不可以唱挽歌?

      晋朝建立后,荀顗、羊祜等人研究制定晋礼,然后付尚书郎挚虞讨论之。这事到西晋灭亡还没搞定。其中一个内容便是挽歌,荀顗等的观点,被挚虞否决。

      新制晋礼的观点是:

       

      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不挽歌。

       

      挚虞的观点是:

       

      挽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亦无所嫌。宜定新礼如旧。

       

      新礼认为葬礼上不应该唱挽歌,挚虞认为可以唱。

      挚虞将论文呈上后,得到晋惠帝司马衷的认可。

      荀顗他们的观点,看上去很迂,但理论靠山很硬,有远有近。

      远的是周礼的“衔枚执綍”制。衔枚就是嘴巴里横着含一个筷子状竹条或木条,避免在葬礼上喧哗。

      近的是大学问家谯周。他在《法训》中有一篇答记者问。

      记者问,有丧而歌者,这样的“乐丧”,究竟可不可以的?谯周说,不可以。记者问,那么,丧事上为什么唱挽歌呢?谯周说:

       

      周闻之:盖高帝召齐田横至于户乡亭,自刎奉首,从者挽至于宫,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歌以寄哀音。彼则一时之为也。邻有丧,舂不相引,挽人衔枚,孰乐丧者邪?

       

      谯周认为,挽歌出自田横的门人,那是一个例外。他们当时不敢哭又不胜哀,所以唱一唱挽歌,这叫做无可奈何,一时之为。

       

       

      14,薤露蒿里

       

      刘邦建立汉朝,派人找到海岛找到田横,让他投降,可以封王封侯,不投降就派兵剿杀。田横到京城外。以前与刘邦抗礼,如今要北面事之,耻之,自刭。

      门人伤心悲歌,感叹生命易逝不可挽留,人死之后万事俱休。他们唱了两首歌:《薤露》《蒿里》。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精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屋下陈尸”的张湛酒后挽歌甚凄苦,估计唱的即是这两首,所以桓冲听不下去,如此请问他:“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

      西晋东晋之时,崔豹和干宝继承了挽歌起源于田横门人之说。

      崔豹《古今注》还加了一段:“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这两首歌有了阶层区别。

       

       

      15,谯周

       

      谯周是反战主义者,反对蜀汉北伐,又劝后主投降,近两千年来,无数人骂他投降派,但他的学问还是人人佩服的,所以他“挽歌出自田横门人”之说,颇让人懊恼。

      前人举例,庄子所说的“绋讴”,是挽歌之源;左传说的“虞殡”,即是挽歌。说明挽歌并非起于田横门人,是古来的习俗。

      谯周此人,词理渊通,为世硕儒,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那么他的答记者问怎么回事?人们深深地困惑,怀疑他此说别有用心。

      音乐的功能,可以娱乐,也可以表达悲伤。

      《史记》说,汉绛侯周勃年轻时“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集解:周勃丧事吹箫,“以乐丧家,若俳优”。

      我疑心“以乐丧家”解释周勃吹箫的功用,恐有别解。也许可解作“疗丧”;也许不是乐丧,而是替丧家表达悲伤;也许是“乐神”,类似曹旴“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乐神之曲演化而为挽歌是现成的推测,但悲伤号呼挽歌,也是情绪激荡的自然反应。

      如果解作给丧家娱乐,恐怕是很忌讳的,宋彭城王、冠军将军刘义康发过怒的。

      元嘉九年,刘义康妈妈去世办丧事,长史范晔和几个朋友吃夜酒,“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刘义康得知后大怒,将他贬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于是世上有了著名的《后汉书》。

      纪晓岚讲过一个故事:

      他有个朋友叫董元度,爱开玩笑,乡人雇了戏班子演戏送葬,请董元度写几个字挂在台上。董元度写了“吊者大悦”四个字。

      “吊者大悦”出自《孟子》,是说丧家颜色之戚哭泣之哀极诚,吊唁的客人都很服气。但挂在舞台之上,冲眼一看,“吊者大悦”,不是说“这人死得好,吊客很高兴”吗。这玩笑开得缺德,于是一邑传为口实,乡人恨了董元度一辈子。

      通宝推:何求,宝特勤,听松,李根,大眼,燕人,桥上,
      • 家园 给丧家娱乐,也说得过去呀

        为了避免家属太过悲伤,用音乐抒缓下

        刘义康怒,怒的是刘晔听挽歌直乐,算是把欢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上

        谯周世观降象,和人民习俗为敌……

        • 家园 有道理

          但是还有些疑问

          给丧家娱乐的话,是不是同时给吊客也娱乐。

          不给吊客娱乐,好像很难分开来。

          如果给吊客也娱乐,那么吊客被娱乐了,他又生气了。。。

          。。。说下来又搞复杂了:)

      • 家园 信息量真大😄

        读的我头昏。找到一份桓子野的传,替楼主文(11)做个注。原文出自《晋书·桓伊传》。桓伊桓子野所歌为曹植《怨歌行》。按桓伊以笛出名。以筝代笛,是为了能唱曹植的诗。桓子野善哀歌之说,不见记载,怕有牵强之意。

        【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型,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内,于是国宝谄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诐逐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乃下敕御伎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矜,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

      • 家园 桓伊至少留下了《梅花三弄》

        还好

      • 家园 好文。想起了大苏小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自古如此啊
    • 家园 【原创】江左的绋歌之二:君不见

      点看全图

      江左的绋歌之二:君不见

       

       

      6,宋袆

       

      宋袆是绿珠的徒弟,王敦之妾。绿珠是西晋首富石崇之妾,永康元年(300年)坠楼而死。

      《世说》说,王敦荒恣于色,体为之敝,左右谏之,他便将婢妾数十人放出去了。东晋太宁二年(324年)王敦造反败亡,剩下的婢妾自然也留不住。总之宋袆离开王敦家,进宫了。

      325年,晋明帝司马绍病危,大臣们到宫里闹事,要求赶走宋袆。经过是这样的:

      皇帝说:“那么你们各位,谁想得到她呢?”

      大家都不说话。

      后来吏部尚书阮孚说了:“请赐给我吧。”

      就给了他。

      司马绍是个金发青年,聪明过人,还练过武功,是东晋最能干的皇帝。北宋陈旸说:“女乐之为祸大矣……晋明出宋袆而疾愈。”这句话有些横对。司马绍只活了26岁,死于325年秋,并没有“出宋袆而疾愈”。

      宋袆长得美丽,有国色,善吹笛,入宫时年纪已不小。大臣们容不下她,不知是为色还是为笛。阮孚有两大爱好,酒与鞋子,他这次却勇敢地要了宋袆,不知是为色还是为笛。

      如果不是阮孚,大臣们多半要逼皇帝杀掉宋袆。

       

       

      7,谢尚

       

      没过两年,阮孚也死了。再后来,宋袆就到了谢尚家。《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对话,忽略了宋袆中间的经历:

       

      宋袆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

      镇西问袆:“我何如王?”

      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

      镇西妖冶故也。

       

      这段对话发生的时间,从语境看,似乎是宋袆到谢尚家不久,毛估估在半年之内。

      宋袆在阮孚死后,到谢尚家之前,隔了多久,在做什么,已无法查证了。

      余嘉锡认为,如果照《世说》文中的称谓,即按谢尚做镇西将军的时间推算,此时距绿珠死已53年,宋袆大约70岁了,不大可能;宋袆叫谢尚“使君”,那么也可以是他做江州刺史之后,这也距绿珠死40多年了。估计是她善吹笛,谢尚请她做家庭笛师。

      如果宋袆绿珠死后53年到的谢尚家,那么是公元353年。4年后,谢尚去世。

      谢尚妖冶,小时候爱穿花衣服,鸲鹆舞跳得好,还是弹筝弹琵琶的高手,他翘着脚北牖下弹琵琶,桓温说有天际之意。

      他还有妾阿妃,也是“有国色甚善吹笛”,也许宋袆便是阿妃的笛子老师。谢尚死后,阿妃誓不嫁。王献之的岳父郗昙设计得阿妃为妾,阿妃一辈子不与郗昙说话。

      郗昙是王羲之的亲家公,王羲之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请求他将美丽的女儿郗道茂嫁给自己美丽的儿子王献之。不料王献之遭遇逼婚,新安公主要下嫁他,逼他与郗道茂离婚。他死前说,此生唯一恨事,是与郗家离婚。

      阿妃与王献之,两样事,一样恨。

      谢尚一生有个心愿,恢复礼乐。

      东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说的是字面意义上礼崩乐坏。史书上说,晋怀帝永嘉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史称衣冠南渡。但朝廷的伶官乐器没能南渡,所以宗庙是立了,却没了精通礼乐的人。在当时,这个样子是很山寨的,搞得像一个伪政权。

      阮孚、谢尚几个有心之人,增益修复雅乐,渐成规模。后来遇到几个粗人执政,这事又搁下了,乐器堆在仓库里朽坏。谢尚以镇西将军镇寿阳,收了北方南来的乐人,还制作了石磬,雅乐始颇具。

       

       

      8,君不见

       

      古人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袁山松对宋袆唱“君不见”的感叹,是因为没来得及看见她的青春,还是因为没来得及听见她的笛声?

      宋袆一生辗转多门,俱在富贵之家,买她,抢她,送她。她相当于贵重物件,拥有她,也许可以体现良好的品味。曾看到旧书中一句话:“宋袆侍女数百,挂镜皆用珊瑚珠。”极豪奢,但不晓得具体是什么情况。

      袁山松出身陈郡袁氏,家世在当时王谢袁萧四大侨族中排名第三,袭长合侯,历显位。

      他多才多艺。

      他写的后汉历史非常出色。

      他是山水文学的创派老祖宗。

      他擅长的音乐,是挽歌和《行路难》。

      书上说:“袁山松为琅琊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祎冢,作《行路难》歌。”可见他不是只去唱了一回,而是吃醉了就去,去唱了好多回,好像服散发作了,又好似颇有隐衷:

      他跑到宋袆的坟头,唱的却不是挽歌,而是《行路难》,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阮籍醉后乱走,穷途之哭,也不是只哭了一回,而是哭了好多回,他的《咏怀》诗说过他的很多想法。袁山松的想法必在他的《行路难》中,但他的想法丢失了。他把宋袆当作树洞,将所思留在了她的坟头。他创作的《行路难》,如今不但已听不到,也已读不到了。

      不知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估计与名将谢琰的年纪差不多,或者略小。

      396年东晋孝武帝去世后不久,他动过脑子想将女儿嫁给谢琰的儿子谢混,被王珣阻止,劝他“莫近禁脔”,因为谢混是孝武帝看中的人,后来也果然尚公主。谢琰352年出生,继王凝之任会稽内史,400年与孙恩作战时遭到部下叛将的暗算战死。

      袁山松哪一年出生不晓得,宋袆哪一年去世也不晓得。参照谢琰的年纪,可能袁山松出生时宋袆已去世。就算两人曾经并存于世间,时间也不会长。

      无论如何,袁山松和宋袆是隔代之人。但两人之间,坟墓与挽歌之间,《行路难》与笛子之间,好像有着他人无法得知的牵连。

       

       

      9,君不见

       

      北宋郭茂倩整理《乐府诗集》,其“杂曲歌辞”之十便是《行路难》,打头的是鲍照的十八首《拟行路难》,第一首的开头说:“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鲍照十八首的主调也并不是金卮美酒玳瑁雕琴,而是咏叹人生苦多欢乐少,独魄徘徊绕坟基。

      这十八首中,以“君不见”开头的有七首,其中三首连用两个“君不见”,共计十个“君不见”。

      袁山松去世15年后,鲍照出生。袁山松家世显赫,鲍照出身微贱;袁山松死于战阵,鲍照也死于乱兵。我觉得这两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是相当的,皆是别开生面、影响千年的宗师级别的人物,但千年之后,鲍照的名气远远大过了袁山松。说袁山松惊才绝艳,是文学上的大宗师,恐怕不能取信。没证据,没说服力。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实在太少。他的《后汉书》有101卷,近人周天游穷搜古籍,也只搜括到几页。

      此事何其不幸。

      证据还是有一些的。当年横空出世的《宜都山川记》,有部分流传,郦道元《水经注》经常引用他的文字。我很喜欢这些片断:

       

      佷山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絶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絶。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人田种于山上。

      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猨鸣至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絶,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猨鸣悲,猨鸣三声泪沾衣。

       

      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絶,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畧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鳬鴈矣。

       

      鲍照的时代,袁山松的《行路难》想必还没有失传。所以我想袁山松当年写《行路难》,已有“君不见”开头。

      也许陈武牧羊时听到的《行路难》,也常以“君不见”开头的——歌者在草原上,以曼长哀婉的曲调向人诉说:君不见,河边草;君不见,冰上霜;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袁山松在坟头唱《行路难》,也是用歌声向宋袆诉说:

      君不见……他想告诉她什么?

      他在侨郡做影子太守的悬置身份,让他自怜怜人,不断念及宋袆无法摆脱依附的身世么?

      他觉得宋袆明白他么?

      他有多少苦闷烦忧无处可说,只能说给坟墓中的宋袆听?

      悲莫悲兮唯此悲。

       

       

      10,君不见

       

      一般来说,“君不见”,并不是你没看见的意思,而是说你难道没看见吗,意思是你应该看见的,你肯定看见的,你不会没看见,你看那……你看看。当然不必亲眼看见,也可以是听见。因为许多君不见,见的是古人古事。

      “君不见”从《行路难》出来,也用于其他乐府。比如李白的乐府诗,《行路难》有“君不见”,《梁甫吟》有“君不见”,《将进酒》也有“君不见”。苏东坡古体诗和词中也不断出现“君不见”,至少写了三十次。

      鲍照当年就有连用“君不见”的句式,杜光庭那首古怪的宝塔诗《怀古今》中连用了四个“君不见”。

      白居易用了“君不见……又不见……”的句式,成为“君不见句式”的变体,后世用得也不少。

      “君不见”大多用在开头。但李白《行路难》的“君不见”,是在后半部分,他的《将进酒》的“君不见”却是在开头。

      还有人将“君不见”分置于句首和句末,形成一个环。如南朝费昶:“君不见人生百年如流电,心中坎壈君不见。”唐朝崔颢:“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君不见”句式,语调大多悲伤无奈激愤,有时慷慨激昂,接下去往往又落入对无常的感叹。

      听到“君不见”三字,便晓得这是要抒发出一大抱的情了。

       

       

      通宝推:领班军机,strain2,听松,陈王奋起,小泽珍珠,李根,独立寒秋HK,燕人,桥上,大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