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孩子教育:原子弹、大炮、罗斯福 -- 宝特勤

共:💬102 🌺5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孩子教育:原子弹、大炮、罗斯福

    带孩子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以前的大炮。孩子问大炮是干什么的。我说,打坏人的。孩子说坏人是什么为啥要打?

    孩子读书,读到新墨西哥州有第一个原子弹爆炸遗址。孩子说原子弹干什么的?我说打坏人的。

    如此种种。

    啥是坏人?为啥世上有坏人?坏人有大炮吗?为啥要打坏人?用原子弹打坏人,坏人会死的。什么是死?坏人就该死吗?让美国穷人都有工作的伟大总统罗斯福死了。是不是人都要死?他还没问爸爸要不要死,虽然哪天他一定会问的。

    • 家园 从教育到人生

      从教育到人生。

      我们在这里讨论教育,实际上是聊人生,这个楼里,从谈儿童开始,一会儿就歪到成年去了,这是非常自然的。

      我个人总结,人生有两条轨迹是共同的:

      一是从被动地接受教育开始,到主动地体验教训,包括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过程。

      这会带来许多人的变化,造成他们之间的差异,如自信与自卑,坚持与放弃,开放与封闭,阳光与阴暗,喜乐与悲伤,无私与自私,满足与贪婪,自尊与奴膝,自制与放任,等等等等。

      二是从被动地初识“是非”,到主动地辩别“真假”,再自觉地处理“善恶”的过程。

      这也可以划分为许多阶段:向往和憧憬,追求与改变,提高与休整,后退与前进,自储与分享,个人修行与集体学习,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等等等等。

      我给自己初拟了几个小题目,觉得它们都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初列如下:

      1. 挫折

      2. 挑战

      3. 安静

      4. 音乐

      5. 孤独

      6. 亲人

      7. 敌人

      8. 无能

      9. 无助

      .......

      以后,我会抽时间分别举些实例,通过讲故事来聊聊。我不是说过,西西河是我个人选择的黄山的千峰万谷吗?在这里一览天下,放肆狂啸和低吟后,静聆回声,我觉得挺过瘾的。

      先就“挫折”来聊聊。

      我不是受虐狂,但是自己确实是非常享受“挫折感”的。因为它们能让自己清醒和明智,既弄清楚了自己现在的实际份量,能挑几斤担子,也明白了自己的选择,下面该如何改变。

      一般来说,“挫折”后面跟着的不是急速下滑,就是无望的挣扎了,会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的咬牙坚持,是最宝贵的个人财富。

      我给河友们讲过,那个总工程师面试我的故事,下面就补充一下来龙去脉。

      那时候我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在学校以“访问学者”的名义,为他们做无偿的课题,图得是不想付学费和学真本事。

      宝河友说过“是金子到那里都可以发光”。自己毕竟有些技术底子嘛,做为最普通的工人,我也被新来的分厂厂长注意到了。他开始是让我的组长交给我不同的活儿干,后来不但有时候站在我旁边看,而且还会来聊上几句。

      也许是因为都是移民,也许是他也正需要自己人,就突然地把我带到总厂去了,先是找了个厂里的唯一的黄皮肤工程师,把我交给了他,让我俩先谈谈(当然完全是讲外语的)。回来后非常直接地当着我的面只问了一句:“他行吗?”,那个人的回答也非常干脆:“行”。

      几天后,就有了他直接把我带进总厂生产老总(兼总工)的办公室的那场戏。

      那场戏分三部分,一是老总问我回答,对那些我没有能力说的,就自己拿笔写公式,或者画简图来对付。我还感到,他提的问题,也有自己并不清楚答案的。二是他很客气地把我给扔下,说是出去处理工作,留下我一个人在一张纸上,写他办公桌上的所有的东西的单词时,进进出出的人并没有断过。三是他回来后,是客客气气地与我握手告别的。

      我确实非常感到失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而且无法摆脱它。我后来改变职业追求的方向,不再在乎是否重新为人之师了,就是觉得自己的年龄和语言水平,已经配不上了。

      我转向工业界,在后来慢慢建立自信后,又涉及管理。这个偶然发生的小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多年后,我与那位总工还是重逢了,毕竟这个国家的专业圈圈还是太小了。我们都去过同一个年展里选购,也在有些会议或者社交场合交谈过,没有任何不自然,有时还会特别地多聊一会儿。他应该感觉到,我是真心实意地感谢他的。他也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是不应该有太多的,像我那样的“被教育者。”

      通宝推:月之回忆,大眼,宝特勤,
      • 家园 面试

        我长期形成一个观念,面试是双方的和大致平等的。

        因为我也不想去一个面试中看得出文化和我格格不入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只要人聪明性格好,技术细节可以教。

        所以我面试一般来让面试者谈人家最擅长的领域。我不擅长那个领域怎么办?让人家当场教呗。如果人家当场把一个我不熟悉的领域说清楚而且说服我,那就差不多了。我也会谈我擅长的领域,目的不是确认对方知道,而是确认对方能学。 再加上性格可以,就录取。

        我手下基础研究负责人电玩男就这么招来的。

        当然面试有很强偶然性。比如理想情况下应该按 @GWA 前辈说的了解别人来龙去脉。但时间往往不够。有些我认为的性格缺陷可能其来有自。遗憾。

      • 家园 等待

        觉得还可以加上一个等待,几乎能把上面九个串联起来。

      • 家园 从教育到人生三个境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 家园 【建议】一个孩子不知道的家长游戏

      小孩子每晚大多是妈妈哄着睡觉,在孩子刚刚睡熟、妈妈没有起身离开时,爸爸过去把手放在孩子头顶上。这时爸爸手可以稍加压力,想象练气功,通过手掌给孩子传力;或者通过手掌和孩子进行沟通。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会做出让你们意想不到、绝对惊喜的反应。

      希望大家试试,把结果分享。

      我是在孩子4、5岁时无意中发现的,以后只要有机会,每天晚上都做,直到9岁以后消失。后来和家长分享,有人说在接近1岁的孩子身上也有反应。当然,偶尔有家长说啥反应也没有。。。

      • 家园 其实对大人也有效……

        孩子大点也可以。当然或许说的不是一种反应。触摸皮肤会激活体感皮层反应,气运手心的时候,会柔和增温,轻微波动。也就是轻微的,有规律的,触压觉和温度觉刺激。就是不知道气味有没有影响。

        对于孩子,知道的只是舒展肢体,伸手或者轻声呼唤(有时是(你的)称谓),别的就不知道了。

        • 家园 如果是说称谓

          下面要开始胡说八道了

          ---

          我把这个称之为“气感成识”,定义为通过视听以外的信号所组成的整体感觉形成对人的意识(识别事物)。

          知道的一般满足以下条件:

          1.1 孩子之前和现在情况稳定,面色安详。(细致到最小的面部动作)

          1.2 孩子周围的干扰很少。

          1.3 你对孩子的干扰很小。

          2.1 之前和孩子的接触不少。

          2.2 之前和孩子的触碰谨慎而且小心。

          2.3 之前触碰的时候,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体内细微波伏的暖流。(可以是其他感觉信号,暖流是形容。)

          3.1 孩子认识你。

          3.2 孩子知道如何指称你,包括声音、动作和表情反应。

          3.3 孩子对你有特定表现,除了指称。

          诸如此类。

          我不知道认知神经学之类是怎么表述的,所以只能是现象。

          这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可以说,成人非常常见。有些人在这些方面的感觉非常发达,我称之为“感觉记忆结构”,定义为通过特定感觉的组合与记忆中的事件整体联系来形成认识框架。最典型的就是躯干部分的身体感觉(尤其心肺),偶然触发就会想起整个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是小时候的父母。只要触发那种感觉就一定可以。不管在什么情形下。

          只是很多人对自己的感觉并不清晰。而且这种感觉整体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两个(地方的)感觉就可以出现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复现的,是通过框架生成出来的。这对有特定障碍的人来说十分明显,而且很容易引起严重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在抑郁的帖子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消除身体捆绑。捆绑的不只是简单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统觉。而且是结构化的,并不是线性关系那么简单。有时候,甚至可以消减到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可以由自己把握的地步。

          当然还有一些前提,比如你和孩子都比较敏感之类的。即便日常不敏感也没事,专注的时候,感觉一定是放大的。

          其实别说头了,轻轻握手,细微抚摸和揉捏都能认出来的。哪怕之前抚摸的不是这个部位,甚至只是抱抱。

    • 家园 【讨论】孩子教育:想请老兄帮个忙,或者说是相互帮忙

      我在给家长做讲座时,通常会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对后一个个系列,我希望老兄从你的经历帮助我探讨更好的答案。

      第一个系列的问题是:在校学习期间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相比,孩子大脑主要处理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我给出的答案是:区别在于孩子在校学习期间,大脑关注的主要问题大多是有标准答案的;走入社会后,大脑遇到的挑战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如果家长认同这个答案,延申的问题是:孩子在校学习期间是大脑发育的时期,培养大脑处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不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否可以从学校获得?如果学校不能提供,家长如何给孩子提供?

      第二个系列的问题是:在校学习期间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相比,孩子成功的方式是否有区别?

      我给出的答案是:区别在于在校学习期间,成功主要靠孩子自身付出的巨大努力,加上家长的全力投入,辅助以学校老师的支持;走入社会后,这种模式成功的几率非常低。

      关于走入社会后的成功模式,我一直没有探索到比较好的答案。

      通常会借用我师兄(mentor)的话来给家长解释,就是社会上的资源都被别人(老板)把控着,要想成功,就要让把控资源的人拉着你、扶着你、推着你往前走。用我的话说就是孩子的大脑如何影响别人的大脑。

      我希望你提供的帮助是,看老兄介绍手下的系列帖子,有很多成功的手下,当然也有更多不成功而没有说的,那么从你做为老板的角度看,比较不成功的手下,能否总结分享一下成功手下的共同特点?

      还有,是否可以请几个成功手下,从他们的角度谈谈他们认为成功的要素?

      这些要素,是否可以从学校获得?还是只能从学校以外获得?

      如果老兄觉得可以分享这些,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什么是最佳时间、最佳方式给孩子培养这些要素?

      通宝推:GWA,踢细胞,strain2,empire2007,大眼,陈王奋起,宝特勤,
      • 家园 阁下这个帖子给我很大启发,花

        ----------尤其是下面这段-------------

        第一个系列的问题是:在校学习期间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相比,孩子大脑主要处理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我给出的答案是:区别在于孩子在校学习期间,大脑关注的主要问题大多是有标准答案的;走入社会后,大脑遇到的挑战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另外,我来抛砖引玉试着回答----------

        第二个系列的问题是:在校学习期间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相比,孩子成功的方式是否有区别?

        我给出的答案是:区别在于在校学习期间,成功主要靠孩子自身付出的巨大努力,加上家长的全力投入,辅助以学校老师的支持;走入社会后,这种模式就变成了主要靠孩子自身的适应(融入团队)与学习(进步潜力)能力,加上家长的后勤(资金和人脉)支持(帮助分析),辅助一定的运气(遇到赏识你且有意愿提拔你的“贵人”)。

      • 家园 学校和社会:第三篇

        说过比较成功的,再说说不成功的模样。

        一个是各种形式的太把自己当回事。在社会上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依靠大家,比学校更甚。太把自己当回事,包括有道理的太把自己当回事,是失败的原因。

        我那个法国属下其实就有过相当危险的时候。他武功盖世,别人犯点错误他脸色立刻上来。的确是别人的错误,但把别人搞得下不了台别人自有办法回敬。他一方面也在吸取教训提高,另外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团队的小弟弟一般买点面子,所以摇摇晃晃活过来了,很可能在出问题以前成熟。

        被我派保安押走的,属于有点本事但武功不盖世,脾气更大,而且碰壁后的反应是更使劲地撞墙,直到霸凌下属。而且他年纪大到别人不会认为他可爱的地步。于是和大家形成恶性循环。他年轻时候应该是比较顺风的,但是没有办法。

        一个是不思进取。这是学校和社会一致不欢迎的。

        我一个曾经的下属,让他干啥他就在表面意义上干啥。不考虑为什么,不考虑怎么更好。很快大家发现他跟不上了。我很温柔地提醒并等待他找到下家。法国人很符合法国人性格地问过我为啥不早开掉他,我回答他工作不行,但人不坏,让他家受苦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孩子可以调皮可以犯傻,但不能得过且过捣浆糊。他捣浆糊我一定严厉训斥。

        一个是没有目标随风漂流。这可能是社会上更容易碰到的问题。学校目标大致就是学习,很明确。

        做团队领导这点时间,部下背后做事见得不少。事实上没有部下背后做事就怪了,毛主席说的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是也。澳大利亚女孩直接政变过,印度主管没有政变但小动作也做过(他不政变不是他温柔,是没这胆和没这号召力… 印度团队看到一有大事他闪到一边一个金发小姑娘接手,不可能跟他造反)。但只要他们做得目标清楚有道理,这是他们用行动要求我和其他同级别或者上级别人正常竞争,不是问题。我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说服手下。但是见风就是雨三天两头见异思迁吃里扒外是不被容忍的。

        能抓机会和不随风漂流的和谐统一是个艺术。大概要在社会上练出来。

        说句和教育无关的话。领导要不断说服下属自己有用,不能要求下属永远盲从自己。下属没有这个义务。

        通宝推:脑袋,夕曦,大眼,
        • 家园 借题发挥聊“亲情” -- 有补充

          宝河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谈到了对孩子不能放纵。

          我就把如何对待“亲人”的话题,也借这里聊聊了吧。

          关于“教育父母也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话题,已经在七天河友那里说得差不多了,就不囖嗦了。

          还是“来龙去脉”地讲故事,把我处理弟弟的“心头肉”,妈妈的“独孙”的海外留学的过程来化开了叙述。里面牵涉到的对照物,另一个表侄的背景可以查阅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个贴子。

          我出国后,就一直牢记着兄弟姐妹们的期望,也背负着父母的重托,他们希望我的打前站,能为子孙在海外发展做好准备。

          每次电话里,母亲都会提这个话题。在我回国与大家见面时,也免不了谈谈。老母更是自己来探亲过,很清楚我房园的居住条件,也知道女儿很早就独立出去了。

          她特别宝贝自己的宠孙,觉得这是我这个大伯伯,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实我也一直关心着这个孩子的所有情况。我弟弟天资比我优秀,从小也比我条件优越,但是自己却一直暗暗地模仿着哥哥,就连写字的字体也是如此。

          弟弟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职业和地位的,由于家风,尚能自戒,但是他的儿子是养尊处优地长大的,也非常聪明。他以此为傲,给孩子起的名字,我觉得好像是与我有关的,也许希望后来者居上吧,恐怕是我自己的错觉了。

          他孩子大学毕业后,最后是爸爸给他找了个朋友开的事务所工作,非常体面,但是孩子却觉得就是个大老板的跟班,干得非常没有劲儿。一直是奶奶和自己父母的一块心病。

          弟弟非常要面子,从来不肯向我开任何口,就是我们主动去问他:“要不要帮助?”,他也马上就转移到其它话题上去,弄得大家都不自在。但是老母亲却一直缠着我不放,我知道根源还是来自她的小儿子。

          我有一次回国时,就直接揭开了这个面纱,我直接地同时约了亲侄和表侄来触膝长谈。(那个表侄就是我在七天河友后面写的那个被父母“军训”过的。他从外省考入我的母校,毕业后进入了一个大国企,听说他的父母也也希望他出国发展。)

          我与他俩谈了几个小时,把自己到海外的起步和发展,都一五一十地全部亮出来,特别强调了必须面对艰辛,没有例外和侥幸。

          两个孩子都静静地听,可能觉得我的语气比较严肃和沉重吧,都没有多少回应。但是我能觉察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一个想打退堂鼓了,而另一个则很难琢磨。

          不久,我突然得到消息,那个表侄与几个朋友自己办理了自助旅游,已经在我所在的城市了。当我们夫妻赶到他们借宿的“青年旅舍”的时候,商家都关门了,把他们带到那家有名的中餐馆,也是刚刚打烊,只能请老板自己辛苦了。我们要了一个最大的活的霸王蟹“三吃”和几个冷盆,结果还是剩下了一大半(打包后交个孩子们了)。随后,带他们去自己家里坐了一会儿,知道他们明天就要上飞机,就没有多挽留。我明白,不需要更多的言语了。他们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脚步,来度量这个国家的,会自己知道如何选择的。果然不出自己的所料,这个表侄以后决定了在祖国发展。这让我欣慰,让我看到中国的希望。

          亲侄子也出国了,先是去了一个过去的殖民地国家兜了一圈,上所谓的短期学习语言班。我知道我们还是会“后会有期”的。果然几个月后,我就接到母亲交托的接机的任务。弟弟还是没有和我联系,是孩子告诉的我,他爸爸原来托的是另一个城市的朋友,报得是那里的学校。可是人家好像是食言了,他只能转到我这里来了。

          我们为他提供了一切,特别是妻子,比自己的女儿更加关心得无微不至。他想读MBA,我自己虽然经过在职的学习,加入过是特别为在位的资深管理人员开办的班,还是很快地就把他带到一位同胞MBA朋友那里,当面请教旁人的意见。这位朋友也非常坦诚,告知那些为海外留学生定制的MBA班级里,真正当了管理的同学极少,大多数都是转了专业,或者从头再来的。建议他直接去读一些实用的学位。

          因为侄子需要先完成三个月的语言预科班,我们就没有继续讨论他的选专业问题。

          每与他见面时,我都会给他许多材料读,中文的都是些有识之士的精华,外语的则是真正的文件等。当然也会谈亲情,套近乎和聊家常。

          开始还好,也许是因为他的父母的嘱咐过,他表现得很听话,还和我们一起看新闻等,就是有点儿局束。在我们的宽容下,他后来就越来越自然了。我工作忙,并没有固定的时间,特别是自己on call,随时随地拔腿就走,没有时间去管他,妻子则是只负责照顾好生活,其它方面都让他随意。

          后来我才发现情况不对头了,每次见面时,他都是躺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讲中文的外国电视剧呢。

          两周后,我决定与他开诚布公了。我问他的打算后,大吃一惊。原来他觉得读语言预科班也太辛苦,准备三个月后,就打道回府去。我问他,你父母不是白花钱了吗,他们能同意吗?他的回答非常幹脆:他们一直都是让我高兴的,没问题的。再说看到了你们的生活情况,我不想付你和你妻子那样的代价。

          我一夜都没睡,前思后想后,还是决定了给他来个“釜底抽薪”,也知道会给自己个“破釜沉舟”了。

          在没有告知他的情况下,我和妻子先去看了一下原来就在他的学校旁边买好的投资单元屋,准备让房客搬家,给他腾地方。也当天晚上就与他谈起出去住的事情了(还没有定具体定时间,也没有提前告诉他那个单元房)。他一下就爆了,又哭又闹,还让我立刻给国内打电话,想以奶奶来要挟我。

          后来看到我妻子还心软着,他就想耍个小心眼,求着宽限到三个月再说。但看到我铁打不变的不松口后,还吓唬我们,说马上就出走。我暗想,“我赶你,就是为了断了你的退路,让你吃点苦,变个人。想逃回去,再过老日子。没门儿,连窗子也没有!” 我说,好的,那么你现在就自己想办法找地方,或者我也可以马上提供帮助。

          三天后,他告诉我要与别人合租去(应该是与他父母商量过了)。我请假开车把他送了过去。在我帮他搬行李到新居时,他热情地谢了好几遍那位“姐姐”,但是却冷漠无声地与我分别。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知道人都是能屈能伸的嘛。

          我一直都暗暗地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通过女儿(他与堂姐是一直联系的)来关心他。我们还会定期约他去外面就餐,那怕每次都相对的少言寡语,也从不间断。我知道他已经找到了新朋友,最后还是选择了读MBA,有时也在小店里站柜台赚补贴。我也偷看他在网上亮出的生活照,看起来是挺会照顾自己的。后来他们一些人还在演唱会结束后,包工去清理现场过,估计收入会多一些的。

          他快毕业前,我就开始给他发邮件了。因为自己有点权限,全集团的各级管理空缺,都能事先获知详情。凡是公开的招聘,我也都会给他发去一份,从各州市的直到海外驻地的。主要是想让他见识各个级别和各种岗位的具体要求。他并没有回音和参与,可能是知道我会按照自己的那个惯例:对所有朋友都一视同仁,只帮助准备面试,不会去事先去打招呼和事后来关照的。

          再后头,他主动来登门的几次,是告诉我们,他正在申请居留。我早知道对留学生的移民评分标准,他的语言能力考试分数不足,是要靠我们当担保人的打分来弥补的,就装着糊涂在移民代理的表格上签了名。因为知道他确实是超过了标准线的,随后就也通知了移民局的朋友们,估计他们是给提前给办了。

          拿到身份后,侄子回国与女朋友结了婚。后来也把父母给接来了,还在靠近我们家几条街的地方租了房,住过一段时期。这样弟弟他们就能够经常与我们见面,不会感到太寂寞了,还可以一起去听听音乐会。

          后来我们还接到过移民局的通知,核对我们是否担保了弟弟和弟媳的永久居留。我们明知是他们孩子的先斩后奏,也默认了,彼此也从来没有提起过。

          一切的事情,当然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人的通情达理,需要生活的积淀,也需要岁月的流逝。现在他们一家人在异国也过得很好,让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现在落下这些字,是既怕写又想写。那么平铺直叙,就是因为是想实实在在地回顾这些过程。

          我个人付出的代价,是以后每次见到老母的自惭亏欠(虽然她老人家从来没有怪过自己),还有与亲人见面时的无言以释(虽然他们也从来没提过此事)。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此举,带来的那些彼此的生分和距离,这个裂痕是需要光阴才能弥补的。

          当然现在是事过境迁了,父母的离开,更是让自己的子女的靠近。

          我知道,千家万户都有着类似的,或者不同的经历。很难评价那一个是更高尚,也不知道那一个是更合理。

          亲情就是这样让人难舍难分。

          但是,这就是人生的财富,必须来坦然地面对它和接受它。

          通宝推:审度,rentg,桥上,月之回忆,大眼,脊梁硬,夕曦,宝特勤,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刀也可以修刀把 -- 补充帖

          补充。

          记得忙总感叹过:“刀怎么能削自己的刀把呢?”

          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说明,是能够的:要必须先与那个已经歪了的,或者是不顺手了的刀把“脱”开来,“修”好了后,可以再装回去嘛。

        • 见前补充 4664834
          • 家园 令堂未必不明白您的苦心
            • 家园 是心照不宣

              确实就是如此。

              她老人家是煞费苦心的。

              妈妈是个看问题非常敏锐,处理起来非常果断的人,我觉得自己可能是所有孩子里面最得她真传的人。

              她一定要把这个孙子交给我,是有深思远虑的,那些多重的目的,我无法详述。

              我知道,最理解我的这个行动的,就是她老人家,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但是我就是觉得亏欠,这是自己的软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