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真要进阿富汗该怎么进? -- 夜如何其

共:💬134 🌺1115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巴基斯坦的煤对我们没啥用吧?

              新疆是我国煤储藏最丰富的,可山西内蒙就够全国几百年造的

              碳达峰碳中和对煤很不友好

              还需要巴基斯坦的煤?

              中巴伊朗商路打通和阿富汗好像没多大关系,也不路过它。没矿产的话对我们啥用没有,大敌也控制不住他

              ---------

              第二岛链那个,我们要打破第一岛链,该美国担心咋守第二岛链才对呀:我们有的困难他都有,他国力下降利息高了养白象军也更费劲呢

            • 家园 尼泊尔其实没有收复领土

              他们只是地图开疆,强拉山口还在印度手里

            • 家园 欧盟已经开始把重建供应链重心放在欧洲周边地区尤其中东欧地区

              那岂不是说俄国的对乌克兰,白俄甚至波罗地海三国的政治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了?

            • 家园 三 (全文完)

              文章自说古起,还是以说古为全文结束 这部分的结尾

              这几天看完大决战电视剧,其中几次重温电影版大决战。我最喜欢还是电影版的辽沈战役,电影中卫立煌回复顾祝同有这样一段话:兵家有云,勿以军重而轻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这是引用六韬中龙韬。立将的一段话。

              话说,康熙功业,能说道的是这样几项,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平定准格尔蒙古。而我要说的古,就是说的就是康雍乾三代平定准格尔蒙古经营新疆的艰难。要说这个的起因,是看到网络评价康雍乾经营西域,乾隆完全是捡了祖父和父亲的便宜,这我大不以为然。

              话说,康熙为平定准格尔帝国,其实有个战略安排我们史书不怎么宣传。就是在尼布楚条约中虽然作为战胜一方但是基于对准格尔方向的考虑,康熙给了俄罗斯非常优厚的条件签订和平条约。(制高点控制之说由此肇始)在尼布楚条约签署第二年,康熙开始对准格尔用兵。同步,俄罗斯先策反哈萨克独立,彻底断了准格尔对清帝国战略迂回的大后方,并且依托俄罗斯提供的比准格尔先进的火器,哈萨克不仅实现了对准格尔的独立,而且还配合俄罗斯与清朝会攻准格尔帝国。其结果不想而知,准格尔大汗噶尔丹败亡,在准格尔败亡之时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判出准格尔加速噶尔丹败亡,因此在结束准格尔战役后的康熙册封了策妄阿拉布坦,安抚准格尔各部。因为康熙连年用兵,加上为了安抚持续征收重税的江南地区康熙多次下江南巡视。这期间,策妄阿拉布坦重新统一准格尔各部后,开始逐步对外扩张,首先他以青藏地区为突破口。不仅攻占了拉萨,还导致诗人达赖被迫下野,最后青海湖畔不知去向。在察觉策妄阿拉布坦野心后,康熙才被迫开始得罪人的清理国库运动为必然发生的再次征服准格尔的战争筹措军饷。这才有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雍正下江南查亏空的一幕。也拉开了,康熙雍正再到乾隆时期的全面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序幕。这期间,有一件对蒙古影响深远的事情。依托满蒙联姻同盟起家的蒙古在那时候分 科尔沁蒙古喀尔喀蒙古与准格尔蒙古三部分。其中科尔沁蒙古与满清皇族时代联姻,关系紧密。而喀尔喀蒙古各部,因策妄阿拉布坦重新崛起而骚动,对应这微妙格局,亲满清的喀尔喀蒙古大喇嘛带所有喀尔喀蒙古王公尤其是年轻王公进北京觐见康熙,一个目的是让年轻的王公门认识到满清的强盛也在这次觐见中重新与满清缔结盟友防范策妄阿拉布坦的游说与策反。并且在大喇嘛去世后,直到清末大喇嘛都不是喀尔喀蒙古出身,这些约束对延迟外蒙德独立客观起到了一定作用。到康熙两次罢黜 太子,最终选择了雍正为继承人有着深层次考虑,因为当时除了太子和四阿哥,其他有条件争夺帝位的基本都是济尔哈朗系的姻亲。甚至宗室将领,也大多与济尔哈朗系有姻亲。某种角度,作为康熙亲信的曹寅最终为雍正忌惮,也与曹寅和当时大宗正联姻有关,因为大宗正公开倾向济尔哈朗系皇族。这样,到雍正清理宗室重整财政乃至配套的军政改革问题如麻。一个操作失误,就是雍正九年满清以举国之力和策妄阿拉布坦决战,当时全国二十个总兵官去了十三个全部战死,近四万大军仅以统帅傅尔丹带着不到二十个亲位逃出生天。这次战败引发了后面雍正加速清洗宗室的全面危机。其余波到乾隆逐步为诸王平反才结束。而后,在雍正休养生息后,乾隆才再次发起对准格尔的决战,其准备甚至在最后决战阶段,仅仅神机营为齐射准备的药子就多达2500万发。简单说,完成对准格尔的最好征服,不仅历经康雍乾三代,而且依托当时中国四亿农耕人口的国力,并在完成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改革后才最终在一次次挫折中,矢志不渝持续不断的打击下最终把准格尔帝国活生生耗死。可见自古开边,没有综合国力的支持,没有配套的全面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乃至,几代人不计成败矢志不渝的决心与努力不可能成功。对比满清平定准格尔的努力,汉家王朝都缺了什么,不妨细品。

              说古到这里,给上面的内容收尾就是。乾隆的时代,中国是无可争议的火器帝国。但是到周边国家基本战略威胁消除后,乾隆因为盐商 盐政 与盐务的彻底腐败,断然结束了作为中央财政调节手段起自两宋在明清发扬光大的盐引制度。其直接后果是在没有配套措施下,到嘉庆道光时代,综合问题开始慢性病一样侵蚀满清财政。到白莲教大起义后,道光给年轻的咸丰留下的是一个国库只有25万两白银的空空的诺大帝国,史称嘉道中落,而彼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整个帝国的危机已经不可避免了。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拿破仑式的会战那样辉煌的胜利,还是小威廉皮特那样兢兢业业甚至扣扣索索的 全面改革后。在持续不断地削弱拿破仑的全面优势下,最终登顶大英帝国的辉煌。而那是,因为奥茨特里茨会战的反法同盟一方的惨败,小威廉皮特已经抑郁而终。此外,拿破仑只讲霸道的辉煌。一个小小的欧洲国家葡萄牙,在王太子毅然在巴西独立后,巴西在拿破仑战争的剩余时间中平均以每天两万英镑的速度给屡屡受挫在拿破仑会战辉煌下的伦敦金融市场尤其伦敦债券市场注入 黄金储备。到拿破仑战争结束,巴西几乎把国内所有金矿消耗殆尽。这种对拿破仑的强横,不惜代价付出支持英国的效果乃至失败国家又又多少。这是支撑英国组织七次反法同盟战争最终成功的一个助力。不靠天才们的伟力,也不是单纯靠英国广阔的殖民地腹地,是哪些拿破仑看不起的孜孜于蝇头小利的人们,用债券用走私和其他尽其所有的方式写下了拿破仑的墓志铭。

              说那么多,我不由想起一带一路之初一个朋友给我的一个忠告。他说,不要急于获得什么突破性的成就。要知道大航海五百年,其中三百年欧洲列强在各大洲都不过只获得了一个港口无法深入内陆获取利益。说中国开拓的古,是讲我们开拓的艰难。也说,我们失去开拓世界的最佳机遇期后,我们在今天好不容易在技术革命前夜和列强们在三百年中同处一个起跑线。并且加入新冠因子带来的复杂甚至不可避免被后人称为魔幻格局里,我们获得了实际与我们地位不相称的优势。一边打破被锁死在欧亚大陆一隅之地的百年机遇,所谓天予否取,非吉,不过如是。同样,我们对开拓做好了庞大投入全军覆没,甚至军事开拓全军覆没的准备了么,我们会不会在获得拿破仑式的辉煌后,被那些我们看不起的弱小最终写下墓志铭。帝国之路走不通,殖民思路不可取。那又如何进取。

              于今,不妨做好自己的事情。而自己的事情首要的就是补上人口老龄化这个短板。配套扩张人口的措施下,不要婆婆妈妈更不要顾及太多坛坛罐罐。水线北移给我们带来的气运就是,水资源的丰沛可以明确缓解经济上北方人口尤其西部人口单向流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了东西失衡南北失衡的困境。先北后南,经营大号的关中。对外拓展见缝插针的把握飞地的同时,有序经营对外空间。对应新冠魔幻,补短板以人为本,强化既有优势制造为本。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结硬寨打呆仗。打通对外商路的同时,要让当地人在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时候,只要他们能独立自主不轻易被列强吸血。同时加强反帝反霸权教育,他们虽弱就必然会书写一切拿破仑们的墓志铭。

              无非,引而不发,跃如也。

              (全文完)

              通宝推:棋人鲁大耍,脚踏单车,朴石,领班军机,海底鼠拨土,soufayu,瓷航惊涛,钱六,闲眠,mezhan,山景城,方平,舍瓦,楚庄王,负手,拉拉的拉拉,xhUserI,渔人出海,方恨少,金灰熊,高粱,小泽珍珠,清风居士,寒冷未必在冬天,玉米菜,秦波仁者,尖石,ccceee,红十月,jent,菜根谭,脑袋,汪洋中的一条鱼,心有戚戚,真理,
              • 家园 凑个兴

                B站有个视频值得一观:

                沙盘推演: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史诗般的长征全历程(合集)

              • 家园 同意部分内容

                人口问题确实是个问题,规模上认为3-6亿最佳的观点基本可以抛弃了,目前在维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调整结构是必须的,难度上不认为很大。

                东西南北失衡的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地理因素,海陆运输成本+南北光照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绝对超过1%,到没到5%不敢说。在商业竞争中,这种差距在百八十次迭代过程中累计影响不容忽视。想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开发新产业。

                阿富汗的重要程度不如海洋,攻略阿富汗不如攻略台湾。

                供应链问题我比较关注,不看好欧洲的产业政策,第一就是成本问题,他们没有优势;第二执行能力略弱;第三规模化这点是命门,卖给谁和收益归谁都是问题。

                • 家园 南北失衡是以江南财团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导致权力中心南移

                  北方再无完整的产业链。东西失衡是地理位置而不仅仅是气候。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边境贸易通道无法支撑大宗物资交易。中国想要突围必须走海路,军队建设的核心必然以海军为主,这就决定了海军如无法在第二岛链压制美军,就无法打通马六甲。所以陆路进入中南半岛协同海军行动就是必然选择,不管有一万个不情愿,这就是现实。美国是看清这一点才支持越南和印度,希望这两家能挡一挡。所以西向对印度南部对中南半岛,是一体两面。这才是南海的制海权如此重要的原因,和战略核潜艇的发射区没有关系。

                  我的看法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的位置,正好处于亚欧大陆岛的半岛一端,另一端是西欧。中国如果和美欧合作就可以封闭这个大陆岛黑海以东地区的航路,彻底把这些国家变成内陆国。如果和内陆国合作则打开了缺口,世界航路完全打开,不再完全掌握于美欧之手。从这个角度看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战略上的转向。1972年2月闪击越南把苏联彻底封锁成内陆国家。而1979年12月苏联则出兵阿富汗,在即将灭亡之际毕其功于一役期望扎根中东,但最终失败。

                  时至今日,在印度和越南问题上美俄有共同利益。不允许中国突破这两道封锁线。否则就要联合围剿中国在这两个地区的行动。

                  我的方案是闪击太平岛,在南海在三沙和南沙建立大规模基地。支撑海空军对这一区域的绝对制海权。每次越南有反抗就进行惩戒性作战,作战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核心原则。航母战斗群在两个基地群的支援下,沿中南半岛海岸扫荡,遮断敌集结兵力,分割战场。但不对越南实施占领。长期目标是不断袭扰消耗直至敌战争能力耗尽。(新冠后,世界所有国家没有一个能摆脱人口锐减趋势)

                  通宝推:独草,
              • 家园 全文看完,感觉最大的变数就是人口是否会崩塌
              • 家园 清朝的资源整合能力远胜明朝

                明朝在辽东的军需基本只靠直接发钱,结果导致大规模腐败吃空饷的同时一线兵力拿不到足够的给养。清朝采用商业外包的方式供应军队,因此即便是道光、同治年间也有足够的远征能力,屡次镇压新疆的叛乱。

                清朝同样擅长在全国范围内调兵组建混成军团。清朝能把关外生女真索伦劲旅、蒙古骑兵、京城的火器兵、以及福建的藤甲肉搏步兵攒起来打大仗,彼此配合紧密,这也是明朝做不到的。比起清朝来,明朝几次在辽东组建军团搞大会战,都因为不同地域的军队配合不佳、以及空降的文官总指挥指挥不动、以及朝廷瞎干预等原因打了败仗。

                清朝的财政能力同样远远强于明朝,不说别的,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朝就花了两亿两白银,这么大手笔是可怜的崇祯根本不敢想的。他要有这么多钱的话说不定就也能打赢后金、招安李自成了……

                • 家园 这个。。。至少有两点是明没有的

                  这里不谈政治正确,只说实效:

                  1,明有土木堡之变。精锐的中央军事勋贵集团几乎全军覆灭。导致的后果就是明中后期全靠边军打仗以至各边军军阀化。而对清而言,后期八旗固然腐败,但传统的军事勋贵集团还算完整,使得不管是后来的湘军淮军,还是北洋新兵,都基本上按奈住了军阀化的步伐,在清末之前都基本在中央的指挥控制之下运作,直至清末逊位。

                  2,清初对江南的屠杀,以及其后对江南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使得明中后期东林党一脉基本被扫荡殆尽,从而消除了从江南富庶之地获取资源的障碍。这一点在明末尤为突出:皇帝靠太监以激起民变为代价在江南刮钱,而东林党一脉则在朝野与皇权死磕,导致最后都不拿钱出来救急。

                  。。。

                  说到这里,在中国,中央政府必须能有随时对资本下死手的能力,手段,决心,以及实例。而最后一点尤为重要。这是中国与欧美在政治体制运作上的一个很大不同。

                  通宝推:真理,
                  • 家园 明朝前高后低,另人扼腕啊

                    洪武永乐之时,明朝其实可谓天下无敌。但奈何限于历史经验,并不能发挥自身的实力。太祖乱杀一气,靖难自己人乱打一气,土木堡又是一波送,大明的气术就掉了一半了。但靠着这剩下的一半还能撑两百年,也可以看出明初基业之厚。

                    明朝差的,其实就是搞封建的经验,这方面的经验既比不上西欧,也比不上满清八旗。明太祖信不过跟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建文又猜忌自己的叔叔。可以说爷孙俩合伙拆了朝堂和地方藩国互相制衡的基石。中枢亲贵没有到边地历练的机会,而藩王也没有退休入朝当亲王的可能性。这样下去内重外轻的格局肯定不能维持。甚至在土木堡之前,宣宗时期的五大营就很有问题了。

                    所以,明朝在勋贵集团的建设上可以说比清朝差远了。所以中后期朝堂上只能靠文官,边境上只能靠军阀。清朝就从来没这个问题。

                    • 家园 明清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虽然我这么说可能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

                      明皇室是缺乏世家根基的。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文事方面。起身于流民天下大乱,覆灭于流民天下大乱。

                      清皇室则缺(华夏)天下正统的威权,所以自始至终都不免于自卑与自大间来回。入关后方知天下之大,逊位时不觉自己之小。

                      其实回头来看,本朝的开国之战,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的:正是抗美援朝,使得本朝立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文事(政治/外交)上,在世界上都有了稳当的立足。

                • 家园 现在看中国

                  体会到当年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之难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