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记六十年代一次农民进城 -- 天马行空

共:💬137 🌺900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们村里在改开后还是办了不少集体的事情

                  我老家是个小岛,承包后进行了几次修堤坝,没户都按劳力分到出工的配额,愿意出力的可以自己出工,不愿意出力的可以出钱代替。另外也进行了几次挑河,同样的运行方式。刚承包的时候村里都还是土路,但是在85年左右的时候都铺上了水泥路,大部分是村民集资,小部分华侨捐资。联接我们村和乡政府的机耕路比较长,大概90年左右的时候从依靠集资铺了水泥路。我们那里85年左右才通电,电线和电线杆是国家投资的,但是路灯以及路灯的费用都是我们村民自己承担的。我们小学本来是临水夫人的太阴宫改建的,我们村里的信徒在80年代新建了太阴宫,同时小学也加盖了新教学楼。大概90年的时候我们的乡中学也建了新教学楼。以上诸多项目,除了通电是国家投入,其他都是村民和华侨出资出力。其他小项目还包括码头的改建和侯船的路庭的大翻新等。

                  通宝推:桥上,老老狐狸,
        • 家园 别说你有本事帮助生产队挣钱

          如果生产队发现你有培养前途,会花钱把你送到工厂去学习一门技术。我哥75年高中毕业后,生产队队长直接找到家里让他当记工员,半年后,大队里买了发电机组,开始有电,那个时间大家对电动机使用不当,经常烧毁,往往得到附近城市才能修理,生产队花钱就把我哥送到那个电机厂里去学习,然后回来后除了帮助生产队修理电机,还给别的生产队修理电机,当然赚钱的大部分都上缴给生产队。后来时间久了,生产队也就不要这个提成了。修理电机也成了我哥的一门手艺,后来他又去学习了无线电修理技术,后来改革开放后他就去工厂做电工了,再后来年龄大了以后就到物业公司管水电,直到现在一直就在物业公司做事。中间也做过大队干部,上世纪8-90年代计划生育的事,父母坚决反对他再当大队干部,后来就去工厂当电工了。反正那个时间,只要你有知识有文化,单位都是非常重视你,培养你,出路和挣钱都不是问题。当时的出路是当工人、当兵、推荐上大学、公社里的农业技术员、大队会计、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等,至于走后门,那也是邓上台的那一阵子。总体来说那时间比较公正公平,干部都不敢瞎胡来。反正我经历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感觉是这样,其他人说的很不堪,咱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啥目的啥意思。

        • 家园 对头,我们川东山区,70年代没啥社队企业,生产队现金收入就是国家收购农、畜产品

          有人花钱买工分,对于生产队来说,这是现金收入。

    • 家园 买工分这事情一直到人民公社被解散都普遍存在

      我下乡时生产队鼓励一些有手艺的人去城里打工挣钱,条件就是需要买工分。如您所诉这事情属于双赢,自己可以多挣钱生产队也可以有增加些现金流。在农村分口粮是按人头算不要钱,如果你出去挣钱又不买工分那口粮就是白得,所以需要买工分。当时生产队也组织一些人去城里打工或者拉脚,我们称其为副业组。每年生产队选队长时,各个候选人都要将自己的计划说出来,其中就包含副业生产这一项。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 家园 提醒一下,63年是毛主席退居二线,刘邓调整国民经济的年份。

      后来城里乡村日子渐渐比前几年好过,这种趋势延续到66年,文革发动。声明一下,我是总体上肯定毛主席功业的,但是历史事实需得尊重。当时的调整是8字方针,我记得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文革后真人时期也是一个类似的八字方针。

      通宝推:醉寺,
      • 家园 一般认为,教员退二线,刘全面走上一线是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以“西楼会议”为标志
      • 家园 我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言,不过网上确有资料。

        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在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意下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地、县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些重要厂矿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有7113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1]。会议主要讨论“大跃进”及大饥荒的问题,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民主集中制”[1]。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家主席刘少奇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成因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则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2][3][4]。七千人大会后中国大陆的大饥荒问题有所缓和,毛泽东退居二线,由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主持中央日常事务[2][4][5]。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这种给出路的方法我怎么看都不像刘邓风格

        我不知道中央领导的分工,这工作方法的由来,但老毛和刘邓的工作风格差别很大,这我是知道的。

        老毛对处理人讲究给出路,不要说对普通老百姓,就算对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都会给工作机会的,只是要他们做自食其力的人而已。

        刘邓却完全不同,他们的做法,说得好听点就是执行力强,说得难听就是简单粗暴。

        邓的西西河多有论述,我就不再啰嗦。刘的工作方法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要说对老百姓,即使对家人也是简单粗暴。

        我随便举两个例子:

        其长女刘爱琴,当年在莫斯科已经和一个外国青年结婚,刘不看好这婚姻,这本来也不算什么,但要耐心做女儿的思想工作才行。刘却不是这样的,强令女儿回国,使用权力把他们拆开,让女儿恨了他半辈子。

        刘的第四任妻子王前生了一男一女之后和他离婚,后来刘进行第五次婚姻,不久又离了,进行第六次婚姻,这次的对象是王美人。本来他进行多少次婚姻都不要紧,问题是他离婚之后就不允许他的两个儿女和王前有任何往来了。王前不但是他前妻,也是三八式干部,看一下自己亲生儿女都不行,这是什么道理?甚至这一男一女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亲生母亲,以为他们的母亲是王美人。在文哥期间,江青出来告知真相,唆使这对儿女写大字报揭发刘,对他造成致命一击。

        不要说刘,即使王美人,工作方法也是简单粗暴,睚眦必报。文哥前的什么经验什么工作组且不说她,单说改开后,和她有恩怨的蒯大富刑满释放,九十年代初北京有个街道小工厂聘请他当厂长。当时蒯大富虽然户口被弄到了边疆,但按法规他在北京找到工作了,办张暂住证就可以居住下来了。王美人不干了,找到有关部门大吵大闹,要把蒯大富赶走。最后,有关部门只好劝走蒯大富:你在北京虽然没违法,但是影响一些老干部的感情,还是离开吧。王美人如果想让蒯大富离开北京,就应该找出依据:蒯大富留在北京不符合天条第几条,国法第几款?哪里能大吵大闹,以影响自己感情为由把别人赶走呢?这比《水浒传》中的白秀英“原告人自监着被告号令”还要恶劣。

        总之,我不知道当时这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但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像他们的风格。

        通宝推:一着,西门飘飘,小泽珍珠,寒冷未必在冬天,袁大头,李根,迷途笨狼,
        • 家园 主席是伟大的,慈悲的
        • 家园 毛主席致信刘少奇:工人为什么不能带家眷?

          1957年3月25日,刘少奇在省委常委于明涛的陪同下到达株洲市。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市长吴占魁和三三一厂党委书记郭固邦等前往车站迎接。

            三三一厂(即现在的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有5000多名职工,职工住房还是紧张,工厂、企业的领导人为此深感头痛。

            少奇同志指导说:思想工作与具体解决问题,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劝工人职员家属不要盲目入城进厂,另一方面要动员工人职员“自建公助”,建筑住房。

            少奇同志说:《唐诗三百首》你们看过吧?其中有一首诗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绿,悔教夫婿觅封侯。”说明古人出外谋生,不带家眷。

            还有一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见古人不仅不带家眷,也很少回家。

            现在我们工人也带家眷,房子就紧张了。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要把家眷都接到城里、工厂来。

            听到了这种说法,毛主席于1958年2月10日专门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

            同日上午,就中国古代官吏是否禁带眷属的问题,致信刘少奇。信中说: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

            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

            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像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

            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

            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

            毛主席认为,以古代官员禁带家眷为由,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群众夫妻分居,显然说不过去。

            (作者:唐振南,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研究员)

          通宝推:楚庄王,迷途笨狼,青青的蓝,老老狐狸,ccceee,一着,桥上,四十千,strain2,acton,
          • 家园 能否告知该文具体出处,谢谢
            • 家园 源头应该是毛泽东年谱

              人民政协报有另一篇文章,讲述年谱中的一些故事:

              http://www.rmzxb.com.cn/c/2021-07-06/2897494.shtml

              1958年2月10日,就中国古代官吏是否禁带眷属的问题,毛泽东致信刘少奇。

              • 家园 谢谢陈大

                我查过《人民日报》数据库,感觉刘少奇主张的办法主要的是,动员职工家属回乡,而不是此文所说的“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群众夫妻分居”(说法有相通之处,但有差别)。因为1957年3月,去湘江机器厂考察,大概引用了这两首诗,1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湘江机器厂的经验,其中也引用“悔教夫婿觅封侯”一首诗。因为已经不只是两个人的私聊,而是用两首诗为公共政策背书。我意主席觉得不妥,一个是这古代官员不禁家眷,用这两首诗背书不妥;一个也许是主席觉得动员家眷回乡,这似乎不是特别好的办法(我猜的)。

                这篇文章我检索了知网和百度,都看不到具体出处。唐的文章,以前有一些捧刘抑毛的倾向,这篇文章似乎有反转。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两相对照,深刻反映出主席五四传统温情人性的一面以及苏式粗暴执政的风格。
      • 家园 请给出出处

        如果这么坚信这个时间点,能否给出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